阿聯酋這個國家成立不足五十年,新世代跟老一代人的價值觀與生活都完全不同。年輕的本地人,出生於豐衣足食的安穩社會,特別是杜拜生活的本地人,自小便跟不同國籍的外國人一起相處。去餐廳點菜,在學校與老師對話,與身邊朋友一起的時間,差不多任何時間都需要以英文交流。踏入本世紀的科技世代更不用多說,他們的行為與思想其實已經很個人化與現代化。
跟他們談音樂,他們最熟悉的是美式rap,hip hop,跟他們說話,英語說得比阿拉伯語標準。跟他們談飲食,自然是McDonald, KFC, Pizza Hut更為普遍。問他們傳統的阿聯酋食物是什麼? 有一些人或可略談一二,但當中的歷史未必可以說出來了。
老一輩的本地人便完全不樣了。若在1960年或更早出生,當時這國家還未正式成立,大家都是以部落(tribe)方式定居,跟他們說話更能感受本地人的文化。
本文只談飲食,不談其他。
對他們而言,看到街上的年輕人不是可樂便是冰淇淋,都會搖頭歎息。個人認為他們對飲料上的文化更接近東方的亞洲人。由於他們一年至少六個月是超過三十度的高溫,5月至9月更高達40度,喝熱飲是必然選擇,熱咖啡或熱茶都是常見的。根據他們的說法,大熱夏天喝下極熱飲料,對身體有益。
在食方面,我已不止一次聽過他們的勸告。根據他們的說法,到這國家生活,多吃本地的土產對身體更為有益。他們的理據是: 可在本地極炎熱的天氣下成長的植物,生果或其他動物,必然是合適於在這個氣候與環境的動植物,生活在同一個大自然環境的人們,若多吃它們,定必比外國進口的食物更為有益。
而對於經過工業化過程出產的食物如罐頭或零食,他們都盡量少吃。當然,他們的第二或第三代子孫已經跟他們完全不一樣了。
他們所說的,不是什麼有科學統計驗證過的理論,可算是他們的養生之道吧。以本地而言,最常見的土產有蜂蜜與紅棗。
蜂蜜的營養價值不用多說。香港的蜂蜜是進口貨,價錢比較高。在這裡由於不少都是土產,便宜多了。對本人而言,它的重要性不用多說。由於平時極愛喝酒,蜂蜜對掛解酒精引起的頭痛特別有效。起碼我的身體是這樣,其他人我便不得而知了。(註: 生活在一個伊斯蘭國家,平時如何可以買到酒精類飲品? 其實,住在這裡的外國人眾多,有需求自然有市場供應,所以買酒精類飲料其實是有途徑的,絕對不是驚天奇聞。)
至於紅棗,我的第一印象是驚訝。它們在四五十度的天氣下成長,光天白日暴曬數天都不會變質。老阿拉伯人便一天吃數枚,他們說這是強身健體的良物。而紅棗內含的糖分是天然糖, 跟我們平時食用甜點,或餐桌上看見的加工糖,絕對是不一樣的。
數年前曾淺看過一小段本草綱目。當中便寫道,身體的健康之道,在於食物,不在於藥物。(藥補不如食補。) 既然住在這裡數年,多聽一下本地人持之以恆多年的飲食之道也不錯。
Monday, July 30, 2018
Saturday, July 21, 2018
淺談貿易戰
近數月,港股市場與其他新興市場「死氣沉沉」。若看一些資深blogger的留言數目與流量,或多或少都可以看出當今市況大吹淡風。
坊間與各大小媒體不停描述與更新貿易戰的細節。我個人相信這是一場持久戰,雖然貿易戰由現任總統發起,但「抵制中國長遠發展」是美國政府的硬目標,即使總統能否連任,類似的政策都會延續,或陸續出台,目的似終如一,只是表達或行動的方式有所不同而已。
現階段不用估計太多,靜觀其變。
坊間與傳媒對美國總統的言行不一致與飄忽大力批評,但單純商業方向去看,(從美國角度而言) 他的說法其實沒錯。中國進入世貿已十多年時間,外國大型企業進入中國市場,多以合資形式進行。但內地藉此「大打茅波」卻不停發生,強制企業轉讓技術, 偷竊外人的知識產權等等不停發生。
無論是高科技,重工業至輕工業,中國二三十年前幾乎是由零起步。為了讓大量人民有(極低薪)工作,(有限度)開放市場讓外企或港商投資貿易或OEM等,同時間致使不少人走捷徑,拿取別國花費數年什至十年以上的科研成果應用去研發自家產品,其實也是人之常情。由零開始慢慢研發實在太慢,走捷徑(即使是以不道德的手段也可)達到目的其實是發展中國家必經道路。
過去十數年發展快速,十年前北京奧運,受國際認可的大型國產品牌,屈指可數吧。近數年呢,騰訊,阿里,華為等等,還有國企成份什高的高鐵,近數年超速發展的可再生能源產品,成績有目共睹吧。
不過,「超英趕美」卻不見得。由於基礎科技太弱,大多數核心技術都不是自主研發,根據我的工程界友人所說,品牌出自我國,但整個中國工程界,連一個最核心的動力引擎,當中的主要技術都是由外國引進。
當然了,中港傳媒只會把茅頭指向言而無信,反覆無常的美國總統,當中的細節不再多說,美國大力進口中國低價產品對本地消費者極有利,而美國自身專注高端科技研發應用,產品設計等等,內地自己也藉以令大量人民打工,同時間得到外國的技術,其實整個貿易系統都是互惠互利,才得以持續運行。
當其中一方在整個「互惠互利」的遊戲中,認為己方的得益遠不如對方大,便會試圖改變遊戲規則。我們唯有靜觀其變。某程度上,貿戰或可倒迫國內更集中基礎科技的發展,是一件好事。
-----------------------------------------------------------------------------
在投資方面,跟主流媒體看法相反,個人比較擔心內地的金融去槓桿化過程。本年度現階段為止,內企債務違約大概是數百億的金額,相比起整個內地金融體系,只是一個小數目,但當中的演變過程令人擔心。
說實話吧,內地國企的債務問題已積累數年時間,沒有「爆煲」不代表當中沒有問題。無論是什麼「國企混改」,或「內銀以債換股」,是否解決當中的問題,利用common sense想一下便一清二楚了,我也不多說了。
我個人的思維是傾向把金融系統看成一個動力系統dynamical system. 在此系統內,傳統的線性邏輯或因果推論往往站不住腳。(這也解釋了為何經濟學者對宏觀經濟的預測準繩度, 與路人甲無異) 這系統內,不同因子間的互動極難預計,混沌理論 (chaos theory) 中的蝴蝶效應 (butterfly effect)更可隨時出現。
雖然混沌系統的演變過程不能估計,但有insight的人往往很早便看出一些端倪:
(1) 正如2004年東南亞的海嘯大爆發前數天,靠近Andaman Sea的泰國小島的漁民,由於天生的水性,從水流的異動看出天災隨時降臨,他們全都遷入山上而完全不受海嘯影響。反而,一大眾大自然專家滿身學歷,沒有人能夠預測海嘯的來臨。
(2) 2008年金融危機,Michael Burry與其他幾位對沖基金經理早數年便已隱約感到當中危機的存在,不但倖免於難,什至藉此得到極可觀的利潤。(當中的故事已經以書本和電影的模式出現: The Big Short)同一時間,經濟專家們無人能對此造出成功預測。
Friday, July 13, 2018
對FIFA(國際足聯)的看法
四年一度的世界杯已接近尾聲,現在只餘下一場最重要的決賽。本文不談「波經」,而是從另一個角度看FIFA(Fédération Internationale de Football Association, 國際足聯) 這個組織。個人相信大多數人對FIFA這個名字挺熟悉,它是主辨所有大型國際足球比賽的組織單位,如世界杯,洲際杯,世青杯等等。
從商業角度去看,FIFA的業務可算是世上其中一個最「屈機」的生意 (或一些價值教條主義者經常掛在口邊的說法: 護城河極深極長的生意)。世上大抵只有兩項盛事世人皆看,一是奧運會,二是世界杯,當中肯定以後者更受人注意。前者的歷史意義自然不用明言,但當中的大多數項目如水球,手球或舉重等等,平時都沒有人留意。
從世界杯自然衍生的商業價值著實驚人,巨無霸企業的贊助,廣告費,全球所有電視台高額認購的轉播權等等。因為沒有其他競爭者,這一些收入都是「穩袋」。難怪FIFA的年收入是數以十億美元計。
從另一方面看,利潤豐厚的FIFA不是上市企業,當中的管理或帳目不用公開世人。(事實上,大部分人只有興趣看球賽,卻沒有留意這個主辦組織的細節吧。) 同時間它是獨市生意,商業價值驚人,從社會科學去看,有什麼可能性會出現?
結果顯而易見,就是不少人都有動機從中分享一些利潤。
用common sense去想,當中的細節大概更清楚了。FIFA有一個委員會,委員會成員從各大洲的各國足總中選出。從全世界近二百個國家去看,歐美發達國只佔少數,而非洲,亞洲等不發達國的代表佔多數。身為FIFA委員的一份子,好處什多,他有權對遴選主席投票,也可以投票選出下一屆世界杯的主辦國,這一些投票權商業價值巨大。
如果我是某國總統,打算主辨世界杯 (順道可以市民前揚威,或順道投資一下交通基建項目,物盡其用),需要與其他國家競爭主辦權。最簡單的「必勝法」是賄賂一些擁有投票權的亞洲或非洲代表。這一些不發達國家本身貪污風氣盛行,足總代表受賄也是人之常情,不是什麼稀奇事。俗語有云「互惠互利, 大家Happy」。
事實的發展確是如此。數年前,FIFA在同一天投票選出2018世杯與2022世杯的主辨國,分別是俄羅斯與中東產油國卡塔爾。俄羅斯身為全球大國之一,論財力與執行力,主辦世界杯不是什麼難事,但卡塔爾主辦世界杯卻令不少人意外。跟卡塔爾競爭2022年主辦權的國家,分別是美國,澳洲,日本,南韓。論主辦大型賽事的經驗或國家的地理,人口因素等,卡塔爾都不可能勝出主辦權。
卡塔爾有的是錢,身為一個極富庶的產油國,王室成員自掏數千萬元給FIFA委員們「大家握握手互惠互利」,也是人之常情吧。
無論如何,事件發展至此已經塵埃落定。2015年,美國與瑞士聯手檢控一些FIFA成員。但當時的FIFA主席聲稱,經過數個月的調查,當中的遴選過程沒有問題,卡塔爾的主辦權不會改變。(呵呵,當然不能夠改變,王子們已花了百億美元計的金錢全速興建數個高科技足球場,若FIFA就此改變決定,叫一眾阿拉伯王子如何下台?)
卡塔爾人口二百多萬,一次世界杯比賽約有一百萬球迷從世界各地前來看比賽。一個人口二百多萬的地方,當然不可能容納一百萬遊客。個人估計,不少球迷會選擇駐紮鄰國,如UAE的杜拜或阿布扎比,或沙特的一些小城市,賽事當日便飛去卡塔爾觀看球賽。而中東航空公司必須加班才可容納海量球迷吧。
天氣因素也是另一大問題。夏令時間,中東氣溫高達40-50度,所以2022年世界杯會把賽程轉移至11月左右。但同時間卻產生不少商業問題,歐洲各大聯賽10月-12月都有很多比賽,他們取消此段時間緊密的賽程遷就世界杯,各聯賽當中的商業收入減少了,當然不會心甘情願,他們或有可能要求FIFA作出賠償吧。
總之,下屆世界杯肯定亂象叢生。
-----------------------------------------------------------------------------
小記: 上月的一則發文,已說明小弟支持克羅地亞與塞爾維亞兩國。克羅地亞進入決賽,塞爾維亞首輪出局。比賽輸贏本不是什麼特別事,但瑞士對塞爾維亞一場比賽,塞軍前鋒在禁區同時給二人以欖球式拉跌,球証沒有吹罰的同時,更沒有動用本次世界杯的科技VAR去重溫整個動作。
綜觀整場比賽,塞軍主力早段便因為一些普通犯規領黃,反而瑞士勇悍防守卻完全不用領黃。球証的不公,便已是塞軍輸波的預兆。由於塞國是小國,傳媒當然不花時間探討當中的問題。
回顧去年,瑞士在歐洲區外圍賽苦戰,僅因為一個「從天而降」的12碼,淘汰弱旅北愛爾蘭出線決賽周。我在youtube回顧了此12碼的由來,也只能用「無中生有」四字形容。
FIFA總部設於瑞士,主席是瑞士人。這一切動作僅僅巧合是球証無能誤判,或是「黑哨」,大家心照。
本屆世界杯首次起用錄像幫助球証執法。我個人的看法是,科技可以幫助球証糾正錯誤,但不可能杜絕黑哨,因為FIFA實在太「黑」。
從商業角度去看,FIFA的業務可算是世上其中一個最「屈機」的生意 (或一些價值教條主義者經常掛在口邊的說法: 護城河極深極長的生意)。世上大抵只有兩項盛事世人皆看,一是奧運會,二是世界杯,當中肯定以後者更受人注意。前者的歷史意義自然不用明言,但當中的大多數項目如水球,手球或舉重等等,平時都沒有人留意。
從世界杯自然衍生的商業價值著實驚人,巨無霸企業的贊助,廣告費,全球所有電視台高額認購的轉播權等等。因為沒有其他競爭者,這一些收入都是「穩袋」。難怪FIFA的年收入是數以十億美元計。
從另一方面看,利潤豐厚的FIFA不是上市企業,當中的管理或帳目不用公開世人。(事實上,大部分人只有興趣看球賽,卻沒有留意這個主辦組織的細節吧。) 同時間它是獨市生意,商業價值驚人,從社會科學去看,有什麼可能性會出現?
結果顯而易見,就是不少人都有動機從中分享一些利潤。
用common sense去想,當中的細節大概更清楚了。FIFA有一個委員會,委員會成員從各大洲的各國足總中選出。從全世界近二百個國家去看,歐美發達國只佔少數,而非洲,亞洲等不發達國的代表佔多數。身為FIFA委員的一份子,好處什多,他有權對遴選主席投票,也可以投票選出下一屆世界杯的主辦國,這一些投票權商業價值巨大。
如果我是某國總統,打算主辨世界杯 (順道可以市民前揚威,或順道投資一下交通基建項目,物盡其用),需要與其他國家競爭主辦權。最簡單的「必勝法」是賄賂一些擁有投票權的亞洲或非洲代表。這一些不發達國家本身貪污風氣盛行,足總代表受賄也是人之常情,不是什麼稀奇事。俗語有云「互惠互利, 大家Happy」。
事實的發展確是如此。數年前,FIFA在同一天投票選出2018世杯與2022世杯的主辨國,分別是俄羅斯與中東產油國卡塔爾。俄羅斯身為全球大國之一,論財力與執行力,主辦世界杯不是什麼難事,但卡塔爾主辦世界杯卻令不少人意外。跟卡塔爾競爭2022年主辦權的國家,分別是美國,澳洲,日本,南韓。論主辦大型賽事的經驗或國家的地理,人口因素等,卡塔爾都不可能勝出主辦權。
卡塔爾有的是錢,身為一個極富庶的產油國,王室成員自掏數千萬元給FIFA委員們「大家握握手互惠互利」,也是人之常情吧。
無論如何,事件發展至此已經塵埃落定。2015年,美國與瑞士聯手檢控一些FIFA成員。但當時的FIFA主席聲稱,經過數個月的調查,當中的遴選過程沒有問題,卡塔爾的主辦權不會改變。(呵呵,當然不能夠改變,王子們已花了百億美元計的金錢全速興建數個高科技足球場,若FIFA就此改變決定,叫一眾阿拉伯王子如何下台?)
卡塔爾人口二百多萬,一次世界杯比賽約有一百萬球迷從世界各地前來看比賽。一個人口二百多萬的地方,當然不可能容納一百萬遊客。個人估計,不少球迷會選擇駐紮鄰國,如UAE的杜拜或阿布扎比,或沙特的一些小城市,賽事當日便飛去卡塔爾觀看球賽。而中東航空公司必須加班才可容納海量球迷吧。
天氣因素也是另一大問題。夏令時間,中東氣溫高達40-50度,所以2022年世界杯會把賽程轉移至11月左右。但同時間卻產生不少商業問題,歐洲各大聯賽10月-12月都有很多比賽,他們取消此段時間緊密的賽程遷就世界杯,各聯賽當中的商業收入減少了,當然不會心甘情願,他們或有可能要求FIFA作出賠償吧。
總之,下屆世界杯肯定亂象叢生。
-----------------------------------------------------------------------------
小記: 上月的一則發文,已說明小弟支持克羅地亞與塞爾維亞兩國。克羅地亞進入決賽,塞爾維亞首輪出局。比賽輸贏本不是什麼特別事,但瑞士對塞爾維亞一場比賽,塞軍前鋒在禁區同時給二人以欖球式拉跌,球証沒有吹罰的同時,更沒有動用本次世界杯的科技VAR去重溫整個動作。
綜觀整場比賽,塞軍主力早段便因為一些普通犯規領黃,反而瑞士勇悍防守卻完全不用領黃。球証的不公,便已是塞軍輸波的預兆。由於塞國是小國,傳媒當然不花時間探討當中的問題。
回顧去年,瑞士在歐洲區外圍賽苦戰,僅因為一個「從天而降」的12碼,淘汰弱旅北愛爾蘭出線決賽周。我在youtube回顧了此12碼的由來,也只能用「無中生有」四字形容。
FIFA總部設於瑞士,主席是瑞士人。這一切動作僅僅巧合是球証無能誤判,或是「黑哨」,大家心照。
本屆世界杯首次起用錄像幫助球証執法。我個人的看法是,科技可以幫助球証糾正錯誤,但不可能杜絕黑哨,因為FIFA實在太「黑」。
Wednesday, July 4, 2018
特殊個股投資: 研祥智能
研祥智能(2308)在去年十一月發出一個通告,控股股東可能提出私有化在香港上市的H股。此公司在香港上市的H股市值少於十億,主要從事生產與銷售一些電子產品。此類公司本身毫無吸引力,同類小型股在香港市場比比皆是。
不過,細看一下此公司的背景與人物,實在是挺有趣。
公司主席陳生是深圳市工商聯主席,官商人脈不計,單論公司而言,研祥的資產值似乎存在嚴重低估。公司於過去十年踏足地產項目發展,透過高科技項目在深圳大量取地踏入地產界的建築。以當時的取地價 (可能透過中國社會主義下,透過特殊人事關係取得的靚地),興建一大堆大廈。現在的市值是多少?
它們擁有的物業,如坐落深圳南山區,在騰訊總部旁邊的研祥科技大廈,總面績六萬平方米,深圳福田區天祥大廈,崑山市研祥國際金融中心,崑山淀山湖項目等等,加起來至少值數十億以上。
年報顯示,2017年物業租金收入1億5000,物業銷售4000萬,有一些物業尚待落成銷售。只計租金收入,以4%租金回報率計,有現金流收入的現有物業已值37億左右,而總負債11億左右,年報顯示約23億淨資產應沒有多餘「水份」。(相反, 資產值存在低估的可能性更大。)
年報顯示,2017年物業租金收入1億5000,物業銷售4000萬,有一些物業尚待落成銷售。只計租金收入,以4%租金回報率計,有現金流收入的現有物業已值37億左右,而總負債11億左右,年報顯示約23億淨資產應沒有多餘「水份」。(相反, 資產值存在低估的可能性更大。)
主席打算私有化研祥的動機已很明顯。有一些人揣測陳生打算把科技業務在A股上市,而地產項目成了自己私人資產。此特殊情況投資成功與否,以下因素至關重要:
(1) 由去年11月首次提出私有化的可能性後,公司本年5月已向發改委備案,在相關部門的手續已得到批准,只餘下外管局一關。通告表示,相關手續需時數個月。事件發展至此地步,私有化的可能性已大增。唯一的不確定性是近日來人仔價格比較波動,不知會否影響國家外管局對是次收購的決定。
(2) 私有化的價格如何? 近數個月,股價已慢慢反映市場對私有化憧憬,股價由去年1-1.2元升至4月的1.5元,而5月的通告後,股價升至1.8-2.1元。現價H股市值約6億,總市值約24億。賬上現金約8億左右。即使陳主席以3元私有化,變相利用9億控制數十億或以上的物業資產。減去公司賬上8億現金,實質上只用區區1億完成整個私有化動作。
近數年,小股東不是完全任由大股東擺佈,大多數人的共識是大股東提出的私有化價格,必然是一個(相比起公司的真正價值)極平宜的價格。大量小股東不同意下,有可能出現私有化失敗的例子。比較近期的,有新世界百貨(825) 與興發鋁業(98)。雖然當時私有化價格比起股價有數成溢價,但只要有一定數量股東反對,私有化不一定能夠實行。
現在這個個案,只要10%或以上的小股東反對,私有化便會失敗,H股總股數3億股,10%股數便只是區區3000萬股。為了私有化成功,相信陳主席沒有理由自找煩惱,在溢價毫無吸引力的情況下提出私有化? 姑且看看未來數個月事件進展如何。
近數年,小股東不是完全任由大股東擺佈,大多數人的共識是大股東提出的私有化價格,必然是一個(相比起公司的真正價值)極平宜的價格。大量小股東不同意下,有可能出現私有化失敗的例子。比較近期的,有新世界百貨(825) 與興發鋁業(98)。雖然當時私有化價格比起股價有數成溢價,但只要有一定數量股東反對,私有化不一定能夠實行。
現在這個個案,只要10%或以上的小股東反對,私有化便會失敗,H股總股數3億股,10%股數便只是區區3000萬股。為了私有化成功,相信陳主席沒有理由自找煩惱,在溢價毫無吸引力的情況下提出私有化? 姑且看看未來數個月事件進展如何。
本人已少量買入此股,作為特殊情況投資的一部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