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January 6, 2025

2024年港股回報 (十年總結)

2024年的港股倉回報: +29.1%

寫Blog十港股倉回報如下:

2015: +11.0%
2016: +22.9%
2017: +16.0%
2018: -1.9%
2019: +66.3%

2020: +38.0%
2021: -6.4%
2022: +2.9%
2023: +6.8%
2024: +29.1%

2015-2024十年期間,年均複合回報率:+16.8%,跑贏同期恆指/納指/標普500。

身為個人投資者,經常跟大市比較沒多大意義。十年比較一次便可。現在港股倉倉值約是十年前的五倍左右。

操作上保持簡單:

(1) 長期滿倉,不留現金。不買IPO。沒有槓桿。沒參與任何衍生工具,單純只有long position。持股十至十五隻。

(2) 知行合一,平常心,注重過程,尊重規律,長期主義。

十年間,操作上錯誤最多的是2017年與2021年,2024年在執行上也做得不太好,算是比較差的一年。

十年時間過得很快,特別是最近五年,不經不覺間疫情爆發已是五年前的事。經過這十年,對股市的經驗增加,但覺得自己在股市中只是一名學生,需要學習與體驗的東西依然有很多。

茫格說過,年輕時多讀不同類型的書籍,若可找到可以神交的偶像更好。神交的意思是大家身在不同年代,偶像更可能已經早早離世,但看他們的著作或事蹟,如觀其人一樣,跟偶像劃時代的交流是有可能的。對茫格自己而言,羅馬帝國時期的著名學者Cicero是神交的偶像之一。在股市的學習道路上,John Templeton一直是我的偶像。不敢說是他的入門學生,不敢當。但操作理念上或多或少受到他的影響。

--------------------------------------------------------------------

長期待在股市一段時間後,便會發現建立系統與規則的重要性。投資中不可預測性很多,風險無時無刻存在,無論是任何一門操作方法,必然會考慮如何有效管理風險(manage risk),而不是單純的迴避風險。同時間,當市場跟自身判斷一致時,如何最大化回報。

平衡兩者(風險與回報)是最重要的事情。不論是趨勢派,價投派或量化分析,我發現能長期成功的人各有自己的性格,特點,認知等,共通點是有一個系統去平衡風險與回報這兩者,俗語則是:贏谷輸縮的高手。Good execution is more important than good ideas.

我也發現了一個高手間的共通點,除投資外,他們都有廣泛的愛好,如建築藝術,攀山,水中運動等,而且還閱讀什廣。我的意思是興趣廣泛的人當然不一定是長期成功的投資者,但長期成功的投資者卻差不多都有廣泛興趣與大量閱讀。

股市慢慢成了生活的一部分,不能讓股市控制自身生活的節奏與情緒。參與股市的原意是穩健地增加儲蓄回報,從而改善生活。若果股市波動影響生活,絕對是本末倒置。在這方面我總算找到一個平衡點:過去十年中,從未試過因股市波動,倉值大升大跌影響睡眠或生活節奏。

--------------------------------------------------------------------

單論2024年,內銀內險資源等等大量國企央企中,升幅三成五成或以上比比皆是。即使大型科企升幅也不錯。2024年是港股近年難得一見的牛市。個人認為2024年在港股得到+35%左右的回報是合理標準。我的港股倉這一年表現不達標,這是事實。對2024年回報最大的負影響是在綠管上的執行操作失當。

踏入新一年,有一個趨勢可注意,就是北水佔港股交易的成交量已超過三成。現在市場預期人仔貶值,不少內地資金或會透過港股通或其他渠道買進港股(港元資產)保值。

即使本年恆指升幅不錯,中特估升幅可觀,但市場依然充斥大量高息股。近月國內長債息率持續下跌,國內的資金融資成本很低,但港股的中特估股息依然至少5% 。倉中保持一定比例的中特估是一個合理策略。其餘的版塊便看個人決定。

如真要推動港股發展的話,港府沒有主導權,一切都要看中央。現在出現一個明顯的事實:引進一帶一路國家如東南亞或中東的資金其實是次要(多方資金在港股投資絕不是一件壞事,這是近年港府嘗試在做的事情),遠水比不上近水,內地人民積累的天量存款,若當中數個百分點進入香港投資,便已足夠激活港股。另外,內地股民買進香港收息股,有關當局抽取的股息稅至少兩成,實在太高。

第一:把收取內地人民的股息稅減半;第二:開放港股通變成全流通(現在港股通對有關企業的市值與成交量都有最低要求,致使不少小盤股不在港股通名單內),即內地股民在投資港股沒任何限制。這兩個措施足以完全改變港股生態,施行難度不大,不出兩三年,我們便可看到二千後出生的新世代大灣區股神。投資港股多年,當然明白這類優惠股民的措施從來不是中央的重點。對這些措施的推行不能期望太高。

個股方面,最近注意的個股有華晨中國,騰訊,衛龍美味,東方海外,長城汽車與數個物流巨頭。是否換馬或增加成員,主要是考慮倉位配置的問題。

我必須承認科技行業一直是我很難完全了解的行業。近一年半間,主要觀點還是把科技股當成消費股看待,從用家角度去觀察不同科技巨企。起碼現階段看,攜程與快手都可能會賣出,兩者其實都是很不俗的公司,但很難算得上是十分優秀的公司。攜程的正面因素應還未完全反映,跨境旅遊的大爆發只是一個起始階段,但去年升幅什巨的情況下,加上不少巨頭會開始搶食這塊大餅,換進護城河更深的騰訊,算是一個穩妥選擇。有關騰訊的公開資料與分析已很多,不用多說,估值比攜程平宜。

快手很平宜,還有增長空間,換走它還是看宏觀佈局 : 減低國內消費股的持倉,增加民企出海的持倉。

可能是我個人在海外生活多年的經驗,對國內民企出海的趨勢很樂觀。知行合一,最近觀察的對象是老土油車的鼻祖長城。對拼多多也看好,可惜不在港股上市,唯有到美股買拼多多。

本季的交易在這文章中提到,不再重複。

--------------------------------------------------------------------

持股如下(由重倉成員至小成員,按重量排名):

中國飛鶴
聯邦制藥
中國太平
康臣葯業
濱江服務
快手
IGG
中煤
中海油
海信家電
攜程
康哲藥業
中國有色礦業

按板塊計:

化石能源/資源類 (約13%):中海油,中煤,中國有色礦業
醫藥 (約26%):康哲藥業,聯邦制藥,康臣葯業
科技/消費 (約36%):攜程,快手,IGG,中國飛鶴
地產相關 (約10%):濱江服務
其他 (約15%):中國太平,海信家電

------------------------------------------------------------------

4 comments:

  1. Joseph兄淨係投資港股可以有尼個成績真係好堅,佩服

    ReplyDelete
    Replies
    1. 可能是運氣因素。 跟高手的差距真的很大。

      Delete
  2. 謝謝你的分享。雖然我同意Joseph兄的觀點,但我的膽量較小,更傾向於增加中石油的持倉,以此作為槓桿原油價格的中特股。

    ReplyDelete
    Replies
    1. 資源類一向是我比較喜好的中特估板塊。中石油也是好選擇

      Dele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