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May 10, 2021

百倍股

 近期看了一本書,書名是100 Baggers: Stocks that return 100-to-1 and how to find them。 

十倍股,或五倍股,市場不時都會出現此類機會。身為散戶,在低位把它們找出來,再一直持有至得到倍數利潤才收割,難度顯然不低,更遑論百倍股了。本書的焦點卻放在百倍股,題材實在有趣。

從美國股市超過一百年的歷史中,作者做了一個詳盡的資料搜集,曾經升值一百倍或更多的公司超過一千間。這些企業可分為兩大類:

(1) 企業完全沒有利潤,資產與財政狀況不明,但時勢造就,短短數年間什至是短短數月間升值數百倍。由於此類股票大升的來由難以理解,有的什至涉及灰色地帶的人為造市作者基本上對此類股票不感興趣;

(2) 企業經過長時間考驗,橫越數個牛熊市,股價長升長有。股價升值超過一百倍需要一個很長的時間,最成功的企業可能用十數年便到達目標; 另外一些企業經過二十年或三十年時間歷練與成長,同樣可超越一百倍階梯。作者極有興趣找出此類企業的共通點。 

作者提出的企業共通點中,有一些都是耳熟能詳,如

(1) 起始階段,企業的市值不會太大,也不會極小,而且企業身在一個集中度低的行業。

(2) 經過一段時間後,企業建立一個堅固的護城河,或對公司產出擁有定價權,或公司有能力長期把成本壓低。

-------------------------------------------------------------

另一些觀點更為有趣,也是投行或財演界中什少提及的:

(3) 以人為本。企業好壞與管理層個人能力有關。近數十年的著名百倍股管理人中,有Berkshire的Warren Buffett,微軟的Bill Gates,Apple的始創人Steve Jobs,Amazon的Jeff Bezos等等。此類公司跟現代流行的CEO模式完全不同。它們的管理人本身擁有大量公司股權,自然有動機把公司做好,令公司升值,他們跟小股東利益面是一致的。  

反而,近代普遍管理層基制,CEO從天而降,他們對公司本身文化與成長沒有興趣,唯一動機是令自己名聲愈來愈好,也因為自身有一些類似期權的激勵獎賞,他們十分在意公司的短期業績,忽視了公司長遠發展計劃。 

最佳的例子,莫過於經濟身在衰退期時,出色的管理層會藉此找尋低價擴充業務的機會,此類動作大多需要數年時間才見收成。  此類管理層不在乎坊間財演的批評,對股價一兩年間的低迷視而不見,但公司長遠卻愈大愈強,股價再次進入高增長期。反之,從天而降的CEO為了自己聲譽與股價,可能放棄擴充業務的好時機,把大量現金派息確保股價穩定。但長遠而言,公司失去狀大業務的好時機股價也失去增長動力。 

(4) 不少百倍股身在一些完全不起眼的行業,管理層什少公開露面。因為這一些公司沒有話題,而且行業沉悶,財經界也不會注意他們。但它們可能擁有極優秀的管理層,或行業本身有一些天然局限,令巨型企業或新競爭者對加入此市場搶奪生意毫無興趣等等,他們在缺乏對手的情況下慢慢做大。此類例子不少。 

(5) 百倍股對股民的回報率而言,跟牛熊市接近毫無關係,買入時機也不重要。只要股民找到它們,耐心持有數十年便可得到可觀回報。更有趣的是差不多所有百倍股都曾經歷股價大跌的時期。近年例子如Amazon,晉身百倍股前曾經歷兩段股價大跌的時期而兩次的跌幅都高達75%左右

(6) 單從公司基本面看,此類公司的共通點是ROE長期保持穩定,大概15%或20%左右。而除了開首數年,公司的估值不會太平宜。即使是熊市時期,公司估值可能至少是25倍PE。作者指出,長線持有這類公司的話,只需要在一個合理的價格買進便可,而不是過於注重一個極低的價格。 

(7) 即使是百倍股,歷史顯示,它們終有一天回歸平凡。原因可能是企業規模已過於巨大,或行業本身的天然上限,或公司第一代管理人退下火線後,新接任的現代高管令公司變得平凡,或公司的基本面受新科技打擊等等。 

-------------------------------------------------------------------------

看畢全書後,個人認為此書的論述完全沒有降低散戶搜尋百倍股的難度。人的因素無疑很重要,管理層人品或做事方式當然很重要,也是一般散戶透過公開市場資訊難以了解的地方。既然能力所限,平凡人如我在自己能力內,當然不會強求自己找出什麼百倍股

其實,投資其中一個重點是理解自己這個理解是在性格上,或個人專長上,或自己的知識或見識上對自己的了解,比學一些什麼投資大師或股神的理念或策略更為重要 

自問肯定不是高手,但近數年的港股回報總算可以擊敗大市指數。主要原因是策略(相對自己的能力與屬性)沒有犯下大錯。小錯誤當然是投資路的一部分,只要不犯大錯,有時候可找到市場錯價的機會,總有機會找到一些回報。當然,平時還得在不同股票與行業做功課,力不到不為財。 

我個人而言,選股與配置上,肯定是賠率比機會率重要(當然最理想的狀況是賠率大同時間機會率也不低此類情況有時會出現但是即使出現了大部分時間都沒有發現或不是自身能力範圍內能夠理解。)另外對平凡散戶如我時間是投資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交易高手當然會專注於任何月份都可以擊敗大市,自問沒這個能力,也不覺得這很重要(當然,以年計的回報率還是希望可以擊敗大市的)。散戶優勢就是不用好像基金經理般任何時刻都要跟大市競賽散戶擁有可消耗的時間值(但不等於跟股票白頭到老發現自己判斷錯誤或有更好的機會時需要果斷止蝕或換馬)跟著,就是利用一個平凡普通人可得到的知識與見識去選股,做出決定時,最好不需要如專家般的仔細行業預測。在理解企業與行業上盡量化繁為簡利用普通常識而不是仔細預測去選取估值比起公司基本因素低的股票,嘗試做到低買高賣,再以換馬動作保持滿倉操作,加上一直尋求組合的平均賠率最大化,再加上一些時間上的耐性等待,希望可持續建立一個合適組合至少可在股市不同狀況都存活下來。

14 comments:

  1. 最近都發現了一隻百倍股,在短短半年至一年左右最高一百幾十倍,MVIS。這要求投資者在最壞時夠膽下注,而且有耐性堅持倉位至另一極端,市場最樂觀時才賣。美股NASDAQ在跌至低於$1美元時會有退市風險,單單這一項已經足以嚇走不少人。3月時就曾經下注LKCO,當時面對美國制裁,隨時除牌。但消息稍為緩和有轉機,已經是低位反彈幾倍。

    ReplyDelete
    Replies
    1. 如果要短時間, 如幾個月或一兩年做到一百倍回報, 市場總有這一些機會的, 但要完全掌握住, 最低買最高賣, 實在是很困難. 降低一些要求, 找一些數倍回報的個股, 當然不易, 但比起一百倍, 算是難度低一點點. 時間值要求不嚴謹, 拉長數年時間的話, 難度再下降一點點.

      但我個人覺得強行要求自己找到十倍或一百倍股, 其實沒什麼意思. 投資還是應該靈活一點. 好像本書作者, 其實都是在做資料統計, 他自己都只是馬後炮.

      另外, 根據過去幾年經驗, 所有疑似或已經給美國制裁的股票, 都會出現套利的好機會. 從事件驅動去投資的話, 所有類似受制裁股我都會留意的. 但我跟美股消息不是跟得很緊..


      Delete
    2. 多謝指教。是的,幾倍會相對容易,至少年初1-2月市況一瘋狂就半個月升兩三倍都有不少。散戶相對機構最大優勢應該就是彈性了,買入一隻有信心的死守,没有交數壓力。

      Delete
    3. 係, 不需要交數, 自己對自己負責. 所以on monthly basis 跟大市比較, 對我個人沒什麼重要性. 當然, 人人操作系統不同, 對交易高手而言, 按月比較應比較有意義.

      回看今年年初的盛況, 真係大把機會, 兄的操作真的令人大開眼界.

      Delete
    4. 師兄的做法我做不到,即使做到也只是事倍功半,有一些我知道可以贏到錢,例如Jack Li那種,但不對我性情,也没有他那種思想清奇。

      trading跟investment我還是分得清楚,trading注重的是短線買賣供求,節奏快,feedback也快,如果學習方法正確可以進步得很快;investment表面係buy and hold, 但前期很花功夫,後期反而輕鬆,因為一切早在下注前已經想清楚,注重的是對企業發展態勢及估值的把握。

      Delete
    5. Tim的做法我也很難做到. 可能是不對性情. 但理智上其實我是明白成交量變化, 一些平均線趨勢的重要性. 所以看到有trading操作高手如Tim, 我個人其實是同意這個操作的 (當然不是人人都容易學到, 經驗,時間, 交一些學費, 是必然的).

      我完全同意股價的變化十分重要. 股價可以帶來很多資訊, 不論是短炒趨勢, 或是公司的基本因素. 我自己看股價變化的time frame長一點, 覺得這樣比較合適自己的慢節奏.

      無論是trading或investing, 邏輯與哲學不同, 但其實兩者都需要一些投資者本人性格的配合, 我覺得. 最後都是回報做依據.

      我個人最不喜歡是掛羊頭賣狗肉的所謂投資理念, 不停引用一些經典大師的說話或理念, 然後說一堆'跟著價值走', 諸如此類的空話. 但自己的實戰操作卻跟口中的理念完全不同, 或索性完全不談自己的實戰操作, 然後開班授徒, 不停放毒. (當然, 從市場方向看, 有市場需求, 總有這一些人存在的.)

      Delete
    6. 小心方丈好小氣😅

      Delete
    7. 哈哈, 個人感想而已. 反正呢個blog都唔係太多人睇.

      Delete
    8. 是的,大部份理念都是bullshit,尤其是形而上那堆。不論動機是真心還是想賣書開班。由理念到實際落地操作,到賺錢,再到穩定賺錢,中間是鴻溝。很多人連知識及技能都分不清楚,更不要說分辨有用的投資理念。

      Delete
    9. 對, 同意. 我個人是傾向於實戰派. 一般人都應該是先實戰一段時間, 積累經驗, 再嘗試講出或領悟一些理念. 而不是完全沒經驗積累的情況下先學理念.

      Delete
    10. 如果能夠重新來過, 我會在落場之前, 先把不同派別比如投資投機, 短炒長揸, 巴菲特利弗莫之類的經典書都找來讀一讀, 可以預期有些書自己會比較認同, 有些會不認同, 藉此先找到比較適合自己性格愛好和能力的大概的投資方向和派別, 然後在實戰中持續摸索, 希望最後能夠建立一個能穩定賺錢的投資體系.

      Delete
    11. 噢, 如果是認真看完所有派系, 再比較, 再選擇自己比較認同的, 才開始實戰, 當然是最好.

      但我估大多數人的第一步都是先把一些儲蓄用來實戰, 然後才開始閱讀.

      Delete
    12. //我個人最不喜歡是掛羊頭賣狗肉的所謂投資理念, 不停引用一些經典大師的說話或理念, 然後說一堆'跟著價值走', 諸如此類的空話.

      心靈雞湯派系的文章有一個特質,就係喜歡將一些疑幻似真的軼事當成真實事件來做說說明。

      比如說「某成功人士會在大便時想出點子如何改善公司運作」,基本上旁人不知這位成功人士大 便時想甚麼,呢句一係說係老作,一係就係呢位成功人士「自行招認」。如屬後者,則成功人士是在甚麼場合講話「我在大便時想甚麼」呢?自傳嗎?股東會嗎?記者專訪嗎?公司開會時說的嗎?朋友間閒談吹水時說的嗎?不同的場合、語氣都是跟內容的真實性有關,但心靈雞湯自不會提及這些重點。

      試問有娛記訪問張學友,問他歌藝是如何練回來的。張說:「我每天花一小時洗澡,歌藝就是在浴室中練回來的。」信焉?

      Delete
    13. “心靈雞湯派系的文章有一個特質,就係喜歡將一些疑幻似真的軼事當成真實事件來做說說明。”

      黃人思考模式

      Dele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