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April 29, 2024

一帶一路,債務陷阱,港股

原文可看這裡

有關批評中國的基礎設施投資讓非洲和其他低收入國家背負沉重債務,從而培養了對北京的依賴,沙特表達看法

「也許是時候澄清事實了,」財政部長Mohammed Al Jadaan週四在摩洛哥馬拉喀什舉行的世界銀行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聯合會議上表示。「當人們實際上迴避非洲時,中國挺身而出。中國建造的基礎設施無法帶到中國,但實際上會在非洲。當人們不想承擔風險時,中國卻承擔了風險,」他在有關債務改革優先事項的小組討論中表示。

他說:「我認為我們應該在這裡表達,他們為了自己的利益而做了他們需要做的事情,同時也是為了真正幫助其他國家,嘗試激怒中國沒什麼意義。」

「他們正在冒風險——一個非常高的風險——現在他們只是在承擔這種風險,」Jadaan在談到中國時表示。「我們應該與他們合作,我們應該向他們表達愛,與他們合作並努力使共同框架發揮作用。」

「我們不應該只是對抗他們,實際上損害需要他們幫助的低收入國家,而應該為了那些需要找到解決債務問題的低收入國家,向中國表達盡可能多的支持。」他補充。

他是在馬拉喀什舉行的一次小組討論會上發表講話的,與會者包括世界銀行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負責人,以及贊比亞財政和國家規劃部長Situmbeko Musokotwane。該小組中沒有中國代表。

-----------------------------------------------------------------

一帶一路已有差不多十年的歷史。若看港媒/台媒/主流英語媒體的話,數年前便一直吹「中國威脅論」,跟著便是「大量工程爛尾」

若出外遊走一下,很容易便可知道「大量工程爛尾」是否真有其事。當中總有一些項目因為資金問題遲遲不能動工或延期,但多國都出現成功造好的基建項目,如土耳其/以色列/沙特/阿聯酋/印尼等等數十個國家,中國製造的基建項目都能如期完成,這都是鐵一般的事實。或許外出成本太高,即使不外出,多在網上搜索,看看當地人民在地的介紹或對有關基的看法,還是可略知概況。

兩年前,G7推出由西方國家領導的全球基建計劃,到了現在,整個計劃都是只留在紙上談天的階段。G7跟隨中國的步伐聲稱大搞全球基建,對抗意圖明顯,從邏輯上反映了一帶一路自有成功的地方如這些工程真的全部失敗,全部爛尾,所有有關國家都破產,對西方世界而言應是好事,整個計劃証明中國如何爛與差勁,媒體還可幸災樂禍一番。事實卻不是如此,G7更跟隨中國步伐聲稱大搞全球基建,聲言對抗中方提出的計劃這副緊張急著對抗的模樣,而不是從容不迫,幸災樂禍的輕鬆模樣,足以証明一帶一路已收到一些成果。對於稍有思考能力的人而言,事實明顯不過。

當然,G7版的一帶一路結局只有一個:就是一直留在紙上談天的階段。任何G7國家都不想為發展中國家做出貢獻。(注:在政治精英眼中,它們不是發展中國家,而是垃圾第三世界,當地人民全是垃圾,看不過眼可直接用經濟制裁,或炮彈推翻當地政府。然後說這是維持世界秩序」。高高在上的心態看發展中國家的精英們,除非能從中把錢放進自己的口袋,否則如何可能出資支持它國的基建項目?)

--------------------------------------------------------------------

至於債務問題,這是真實存在的。問題不是出於中方製的工程項目本身,也不是所謂的債務陷阱。從做生意的角度去看,中方先出資在國外造基建,這個本錢當然不可能免費輸出吧?拿一些當地有價值的東西抵押,如港口或金屬礦,或當地的資源出口作為交換條件或合同中註明還款條件等,是自然不過的事情。債務陷阱四字當然是媒體製造題材的把戲。

債務問題的本質,在於某些國家,如非洲的國家或巴基斯坦這類國家,口上說得動聽,經常把一些口號如鐵杆兄弟掛在口邊,事實是由始至終都不打算還款。

中方當然可持續經營外地的基建項目,但減少無償支持所謂鐵杆兄弟的項目。能務實合作的國家,應是一些政治上不歸邊,努力發展自身經濟的國家,如中東產油國,中亞的一些資源豐富陸路國家,土耳其等,還有東南亞如印尼等國。

事實上,近十年中國與這些國家的經貿往來十分成功,年均雙方貿易總額持續增長。對於當地而言,與中國的經貿發展可帶動自身經濟增長,當然是好事。

對於支持實體經濟最主要力量的大量中小企而言,對外貿易的性質是追逐利潤與增長潛力。國內民企們把眼光放在這一些新興國家,深入經營開發市場空間,而國外中小企自然也想找機會在中國營商,或找尋合作的空間,這都是正常不過的事情。這個經濟動能自然形成一個正回饋效應,經過時間積累,動能只會持續增加。這個體系的運作不需運用美元,不受制於SWIFT。

我的看法是這個secular trend不能忽視,即使對於散戶投資人而言,secular trend還是值得注意,特別是主流媒體不會提到的secular trend。

---------------------------------------------------------------------

在這文中,順道隨口提及一些跟這個secular trend有關的港股:

(1) 中石化煉化: 

國內首屈一指的煉化工程企業。國內最佳技術專利集中在這企業。煉化工程當然不是什麼毛利極佳的生意,但把它與同行比較一下,毛利率已算是最優秀。去年業績令人驚喜的地方是國外項目出現可觀增長,已佔總工程項目總額三成左右。

工程項目增長點源自哈薩克,烏茲別克,或沙特。這些國家都是近年受惠資源價格大漲的國家這類國家在出口收入大漲的情況下,把錢投放在國內的能源與基建項目,找尋中資企業合作是自然不過的事情。

另一要點是:交易對方是手上有錢的資源國,不是鐵杆兄弟國家,在收款上應有保証,不用擔心鐵杆兄弟賴帳。

估值不高,連年穩定派息比率,無負償,手上大量現金,這股算是EPC行業中挺優秀的目標。

(2) 赤子城科技:

近年持續深耕中東與北非市場的社交媒體類企業。公司的創始人是純技術出身,不是金融才俊出身,對我而言是值得加分。由於中東地區文化上與歐美不同,加上主導世界的美國社交媒體企業對本土化發展某地區市場不感興趣,具有中東文化特色的社交平台成了一個潛力很大的niche行業。公司數年前把精力完全放在中東市場,避開內地競爭激烈的大環境,實是精明之舉。

公司近年業務發展開始得到成果,去年業績純利大增。這公司經營上算是穩健務實,沒任何借貸與負債,去年生意造好時,也會適時回購。去年的回購股份約佔總股份2%左右。

這類型業務的未來發展當然難以預料,但觀察公司管理層近兩三年的作風,還算是可信賴。

值得期待的是去年起公司開發類LGBT+社交apps,這也是另外一個niche market。現在西方國家大力鼓吹LGBT+氛圍,加上新世代觀念開放,這個LGBT+人群數字只會持續增長,數字顯示這人群更願意在社交媒體上付款,如公司這新apps經營得到成功,加上這特定人群的現金流轉化率比較高,公司的純利增長可能只是身在一個起始階段。這門業務的發展值得期待。

主業還得看中東市場的發展。

Wednesday, April 17, 2024

在沙特開奶茶店,每月流水廿五萬港元

在沙特華人圈看到這文,在這裡轉發一看。

原文在此:可按這裡

現在沙特改革開放的速度很高,市場有待發掘的商機很多。當然,這一些機會只會留給萬事俱備的人。

---------------------------------------------------------------------

大家好,我是Frank,我在去年8月的時候得知被公司裁員後,深感打工是無法掌握自己的命運的,決定嘗試一下自己長久以來的創業夢想,毅然跑到沙特首都利雅得市中心的商場裡,落地了一家奶茶店。

開這家店,我通過了三個月的時間從零到一,現在單月流水12萬沙特里亞爾左右(約23萬人民幣)。

我原本是在網路和金融科技業裡做數據分析師的,在沙特開奶茶店之前,我從來沒有從事過奶茶店,也從來沒有去過沙特,但商業模式的本質都是共通的,接下來就跟大家分享我為什麼跑到沙特來做奶茶店,怎麼具體落地,遇到了哪些困難,以及有什麼可以讓你學習、借鏡與合作的地方。

NO.1 : 為什麼要跑沙特開奶茶店?

第一,沙特本身就是一個機會。沙特人均GDP約30,000美元,總人口3,600萬,總GDP1.1億,是中東最大的經濟體,與山東或浙江相當,可以說中東超過一半的商業機會在沙特。

第二,由於天賦異禀的能源產業和多元經濟的蓬勃發展,沙特人大多富裕,購買力非常強,物價水準與歐美一線城市持平,這使得我的奶茶市場定價可以在25-30裡亞爾(約50-60人民幣)。

第三,沙特正處於改革開放初期,現任王儲小薩勒曼最近幾年才剛開始進行大刀闊斧的改革,一切都在百廢俱興,然而這個時期,社會提供的飲食和娛樂選擇很少,奶茶是個很新鮮的概念。

NO.2 : 實地考察

當然以上只是理論推演,實際上還是需要去當地考察的。我在去年八月初來到利雅德之後,幾乎每天都在跑商場,跑奶茶店,研究商場的流量,研究奶茶店的菜單、價格、店鋪設計和運營模式。當時有一個非常好用的方式就是和店裡的菲律賓小哥聊天,他們人普遍比較和善,會真誠的跟你分享店舖的數據和他們對於開店的理解。其實很多第一線員工對於店舖的營運有很深的認知,在溝通上也會提供他們的意見,我最後選擇的位置其實就是來自一個菲律賓小哥的推薦。

NO.3:尋找合夥人

在沙特落地一間店鋪,最重要的其實是選擇一個好的當地合夥人。沙特本質上是和國內小城市的權力與財富運行邏輯是一致的,高度地從上到下,錢是來自於石油,而石油收入被政府所壟斷,政府其實就是一些當地的大家族,如果你能有一個可靠的當地合夥人,可以擺平很多的麻煩。同時,如果你不會說阿拉伯語,那麼有當地合夥人在,語言的問題也可以解決。

我覺得我比較幸運的一點就是遇到了一個不錯的合夥人。他是沙特第一大銀行Al Rajhi銀行的前財務總監,一年前退休了,開始運作自己的Airbnb生意。他很像一個老派的中國商人,做事穩重,並不冒進,有一些完美主義,願意為我們的奶茶店生意投入時間和精力,我們私下也會經常討論各國文化、經濟和宗教問題,也算是忘年交的好朋友了。

NO.4:選址

在合夥人的幫助下,我成功的接觸到沙特的各大商超集團,例如Cenomi和Hamat,也看過很多居民區和商業區的店鋪,最後還是選擇了Panorama商場的中島位置。 Panorama論人流量應該是利雅德排名第三,第一名是Nakheel,第二是Riyadh Park,另外Park Avenue也不錯,但位置確實比較偏遠。當時我也談下來了Nakheel和南部比較新的The View,最後我在這三個位置中還是選擇了Panorama。

當時我和我的合夥人在三個位置裡反覆計數同時間段下的人流,最終發現Panorama人流量是最好的,這不僅和商場本身人流相關,也和商場的建設結構有關。 Panorama本身只有一層,而且是環狀的,這意味著消費者一旦進入到商場很容易就逛個一圈,導致任何位置的曝光量都很不錯。相反,Nakheel作為流量最好的商場,但他的建築結構是十字形的,而給我們的位置是在十字型的末端,意味著有很大比例消費者都根本不會看到我們的店。所以我們就堅定地選擇了Panorama,事實也證明我們當時的計算是正確的。

NO.5: 產品

接下來是產品問題,我對奶茶製作一竅不通,不過我很清楚的認知是中國的奶茶直接照搬到沙特是沒意義的,事實上確實也有奶茶店按照中國的奶茶配方來做,結果不到一年就倒了。所以我主要研究本地的奶茶品種,按照他們的口味去嘗試製作,做出來之後到街上讓顧客免費試嘗,根據他們的反饋去改進,改進完之後再去試嘗,最後獲得了90%以上人的好評就說明產品這關是過了。我的理解是,做產品時一定要做本土化的,千萬不要自以為中國奶茶天下無敵,事實上人的口味是很難改變的。

NO.6: 供應鏈

產品確認下來接下來就是供應鏈的問題。供應鏈我分成兩部分,第一部分就是沙特日常消費的原料,像是牛奶、糖、紅茶等等,這些堅決在沙特本地買,直接從商場的超市買,為了就是減輕供應鏈的複雜度。另一部分就是沙特當地不常消費的,這種東西往往奇貴無比,比如抹茶,基本上是中國淘寶物價的十倍,還有些東西本地幾乎找不到,所以有一部分材料我選擇從中國進口,即使算上運費,也要比這邊便宜很多。

NO.7:設計與裝修

店面設計我主要依靠淘寶找來的設計師,我不得不說,在這裡就體現出了國內顯著的價格優勢,設計費用幾乎是沙特這邊的十分之一,而最後的設計效果,卻足可以讓商場的管理層感慨漂亮,這也是某種意義上的降維打擊吧。包括後續在菜單和宣傳海報的設計,我也都找的國內設計師。至於裝修,這其實是一個大學問,不過我的店是中島店,本身並不復雜,裝修過程也比較順利。

NO.8:員工

員工的招募是另一個困難點,這邊的員工招募並不足夠自由,而且由於我合夥人對於員工招募要求嚴苛,所以花了不少時間在上面。這邊招募員工的一個核心問題就是沙化率,簡單來說就是員工裡要有一定比例必須是沙特人,我們的選擇是讓沙特人來當店長/收銀,本身這種崗位是需要一定語言溝通能力和基本形象,選擇沙特人就可以自在地和消費者講阿拉伯語。

而在具體製作奶茶的工人,我就選擇了菲律賓人。沙特的外勞主要來自東南亞和南亞,如孟加拉國,巴基斯坦,印度,菲律賓和印尼。菲律賓人整體幹活勤快,習慣乾淨而且相對比較聰明,而且對於奶茶有著比中東更深的認知。

NO.9:營運與行銷

在營運層面,我有一個很堅定的信條就是運營一定要自運轉,我不希望自己還要在開店之後高頻地牽扯到運營管理之中,我需要的是可以當甩手掌櫃,奶茶店產生的被動收入可以支付我的日常消費,這樣我可以把時間和精力節省出來,使得整個奶茶店成為我投資組合的一部分,從而完成資本的原始積累。所以我在營運上都是非常強調一步一步由員工來接手,讓他們慢慢去熟悉,慢慢適應,最後交給他們。

在行銷層面,我們聘請了一個兼職的行銷經理,來做Tiktok,Snapchat和Instagram三大平台,因為我們主要的目標客戶都是沙特人,所以在微信,抖音和小紅書上沒怎麼投入精力。同時也在google上做了一些簡單的市場推廣,這些行銷都沒有帶來爆發成長的銷售額,不過對於長期的客戶認同和提高客戶黏性還是有一些幫助的。

最後,如果對於在沙特開奶茶店還有什麼疑問,也可以隨時聯絡我,我也很歡迎大家前來諮詢,探索共同合作的機會。沙特是一個巨大的市場,有著無數的機會去挖掘。中國人又聰明又勤奮,中國的產品、服務和商業模式已經被無數次驗證,我相信整個地球都是我們大展身手的舞台,與諸君共勉。

Monday, April 8, 2024

港股記錄 (2024年3月)

不知不覺間,第一季已結束。大市指數看似市況不佳,實情是不少板塊與個股都已出現明顯轉勢。到了三月,資金與成交量出現顯著增加。長期滿倉的人都偏向樂觀,但大市的數據顯示,現在這個市況值得樂觀。

過去兩三年最愛聽到的話,就是財演,財經KOL,基金經理等人強調必須遠離港股。如果這堆人大叫加倉港股,我反而需要保持警覺性。很明顯,現在港股的情況距離這狀況依然遙不可及,現市況絕對值得對港股持倉更有信心與更積極。

本年初,在內地財經界不少人已對港股表示絕望,為富人打理資金的更建議全面放棄港股與A股,把錢全放在美債與美股。我傾向相信市場規律,市場出現全面見血與絕望時,正是部署持倉的最佳時間。大市絕對低點無法預料,但這不重要。

看坊間資訊的話,經常強調外資不停退出港股市場,這當然是事實。但另一事實是一些內地私人基金經理,不停依賴沽空在港股市場套利,空頭不全是外資,內資也有相同的動作。我懷疑疫情期不停炒作賽道股或白馬股的基金,與近兩三年不停沽左港股,特別是科技指數的內資,基本上源自同一班人的操作

談到不少有關大市與資金面的東西,事實是大市波動無法預料,但最終個股的股價還是會反映公司的營業前景,管理層能力,財務穩健度,當前的自由現金流等等。現在港股市場不論是藍籌,中小股,派息超過五厘的股票隨意可見,財務數據在市場公開,選股對散戶的難度主要源自公司或行業未來發展的判斷,對沒太多空閒時間的散戶,選股與交易操作當然有難度。

選股或交易令回報率受損是所有投資者必須應對的事情,回報受損可能源自市場波動,或公司營業狀況/前景有變,當中的理解或因果關係難以說得清,某程度上投資是一門藝術多於科學。

根據自身情況而言,不會預測大市走向,不會花時間天天覆盤數十次(事實上工作時,一天的大市交易中,只能覆盤一兩次),也不會強調自己的選股必然正確。在這些條件受限下,首先必須保証自己能在這賭場久活下去,整個倉的堅韌度是首要考慮,需要的是resilience。至於能否擊敗大市/如何提高季度回報等,這些其實是次要考慮。

個人的認知中,提高組合resilience,首先是不買長年極高負債/低經營現金流/低權益回報率的公司(除非企業出現困境反轉turnaround的可能性,當中涉及主觀判斷)。其次是看管理層,管理層信用度當然重要,這賭場中老千何其多。長期穩定的派息比率或管理層過往對資金運用的記錄,這些不能代表一切,但或多或少對管理層的信用度帶來一些啟示。跟著便是對行業與企業的主觀判斷(我個人而言,選股標準大多是賠率優先),這兩點難度最大。為了分散風險,個人想法是持股成員應在至少三個或五個不同行業,持股數十個至二十個左右,過量的分散不會提升組合resilience。現在市況中,不少個股都符合我的選股標準。操作執行保持紀律便可。

本季最大的波動出現在一月,新年前數周疑似出現一些私幕基金爆倉,基金重倉板塊如醫藥與消費出現大跌。令我隱約看到一些turnaround的機會。宏觀上國內經濟出現明顯調整期,當中自然有企業受到衝擊,但市場依然擁有在逆境中保持韌性的企業,什至利潤出現健康成長的企業。在消費板塊中,如統一或康師傅便已出現很不錯的切入買點,海底撈與其子公司值得一直觀察。我沒有買進上述股票,只想說明現在市場有不少潛在回報很不錯的選擇。

在賠率優先的標準下,我在消費行情的首選是中國飛鶴,近數周也一直增持。這公司負面因素顯而易見,但潛在的困境反轉潛力也是顯而易見,原因還是留待有空再多談這股。另一個困境反轉的選擇是首都機場,二月的文章已有所提到,現在不詳述。

組合需要增加中國飛鶴與首都機場,換出一些成員也是無可避免,對賠率的一輪思考下,決定賣出中國建築國際,澳煤與百融雲。後者是AI行業,本就難以看懂,本意是小注一賭的心態,既然找到更有信心的目標,唯有把它踢出組合。

放棄澳煤實則沒有特別原因,此股現在現金流滿滿,高派息是肯定的,只是我不肯定煤價能否持續在這位置。煤炭板塊近三年已穩升一段時間,本年或將來會否保持這大牛局面?我不肯定。賠率優先下唯有換馬。

至於中國建築國際,我個人其實看好它的發展,它是建築行業很優秀的存在,只是我對兩位新成員更有信心而已。持倉成員數保持在十五左右是我的舒適區,周不時出現換馬是操作的一部份。將來不排除買回中國建築國際。

--------------------------------------------------------------------------

本年度到目前為止港股倉回報約 +9.5%。

持股如下(由重倉成員至小成員,按重量排名):

中海油
聯邦制藥
中國飛鶴
康臣葯業
濱江服務
綠城管理控股
紫金礦業
阿里巴巴
石藥集團
北京首都機場
攜程
中石化煉化
康哲藥業
赤子城科技
津上機床中國

按板塊計:

化石能源/資源類 (約25%):中海油,紫金,中石化煉化
醫藥 (約29%):康哲藥業,聯邦制藥,康臣葯業,石藥
科技 (約15%):阿里巴巴,攜程,赤子城科技
地產相關 (約15%):濱江服務,綠城管理控股
其他 (約16%):津上機床中國,中國飛鶴,北京首都機場

------------------------------------------------------------------

相關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