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April 27, 2022

避險天堂

最近,在杜拜市中心閒逛的話,不難發現多了一些說俄語的人口。 

原本,在杜拜長居的俄羅斯人已不是一個小數目。有一些是商人或投資者; 有一些則是在零售,旅遊,地產代理等服務類行業工作。俄族人口當然遠比不上亞裔如印度,巴基斯坦,菲律賓或華人,但還是有一定份量。 

由於俄烏戰爭的關係,西方國家對俄羅斯實施嚴密制裁。戰爭如何發展,或對世界經濟的影響等等,不可估量的因素依然很多。 

對於俄羅斯富商或中產家庭而言,或許內心有點憂心忡忡,或心理已陷入一個不安狀態吧? 

不計已損失慘重的一堆人,如與歐洲有堅密商業往來的俄國商人,或在歐洲擁有豪宅,遊艇,或其他貴價資產的富豪,即使只是平民百姓,可能為免本國貨幣貶值; 可能想家人過更高質的生活;  或為自己的生意另找出路,總會嘗試找一些辨法的。 

然後,一些人已陸陸續續把資金轉移到杜拜。這個景象似曾相識。十年前左右,我親眼見証不少中產敍利亞人把資金轉移到杜拜。 

原因無他, 阿聯酋是中東地區最國際化的國家。治安良好,法律完善,資金出入自由。經商便利,更有一些免稅區,公司註冊於當地稅收全免。 外資過去十數年持續進入。石油收入依然是國家重要收入來源,但來自貿易,旅遊零售,什至是創新科技的startups等等的貢獻維持增長,都已慢慢令經濟變得多元化。當中,杜拜當然更是一個國際上有名的城市。

本國貨幣與美元掛鈎,而各類型物業都有永久產權。對於俄羅斯人而言,更重要的一點便是買進物業後,很容易便可拿到本地銀行的儲蓄戶口,與長住本地的投資者簽証。(基本上,任何物業成交價至少750,000 AED,即一百五十萬港元左右,便可拿到投資者簽証。簽証可以一直續簽。)  

平均租金回報(扣除所有物業管理費等)至少有百分之五。現在這個環球局勢下,西方國家與俄國身在敵對狀態,租金回報對於俄羅斯物業投資者,應不是首要考慮吧。

對於俄國人民,俄羅斯政府已有一些外匯管制,加上SWIFT基本上已封殺大多數俄國人民,令他們難以把錢匯到海外。對於他們而言,遁正常途徑把現金轉移到國外,難度不低。 

不過,在杜拜的話,方法總是有的。 阿聯酋在數碼資產上早已佈局,立例監管數碼資產,有關加密幣的公司等等。聽聞有不少俄羅斯人透過一些杜拜的加密貨幣交易所,把自身擁有的加密幣換成本地貨幣,以便用作物業交易。 

近兩個月,俄羅斯物業投資者湧入杜拜,總成交金額是以億美元為單位。對於長居於這國家的人而言,其實這個現象不大令人意外。 

最重要的一點,是阿聯酋在俄烏戰爭中保持中立,沒有選邊站,沒有跟隨西方國家制裁俄羅斯。對於俄羅斯人而言,將來到海外投資,經商或旅遊,首選當然是一些對俄羅斯沒有敵意的國家。 

最著名的例子當然是英國球會車路士的前老闆Abramovich。本地媒體近期發現,他的私人飛機已停泊在杜拜機場中,或許已在佈局把留在歐洲的資產轉移至中東。 

另一方面,在這裡說俄語的人口中,有一些應是烏克蘭人。一些烏克蘭富豪或權貴,早在俄烏戰爭開始前便離開當地。  其中一個富商們喜歡逗留的地方,再次是杜拜。說不定他們早已把一些留在國內的資產轉移至杜拜的地產。 

另一方面,西方企業如Goldman sachs,JP Morgan,Visa等等,已陸續徹出俄羅斯。本地媒體報導,這些西方企業已把俄羅斯分部的俄羅斯籍員工與業務,轉移至杜拜了。原因無他,在這裡註冊公司與拿取員工簽証的效率與透明度很高。反正,現在還能提供俄籍工作人員工作簽証的地方,同時間是合適經商的國際性都市已經不多,杜拜是僅有留下的少數。 

Saturday, April 16, 2022

香港傳媒人的「認知」

最近,看到了一位blogger香港傳媒人的時事評論。我沒把整篇文章讀完,只讀了開首兩段。個人估計,單看首兩段也大概可得知文章大意,皆因作家想把重點放在首兩段,希望讀者會點擊連結去看全文(在patreon)

文章首段提到,

最近有位在世界性組織身居要職的xxx人物說話,認為西方社會只把焦點放在烏國平民身上,無視中東與其他國家的難民,西方社會選擇性失明。

跟著第二段,文章是這樣評論的:

我想知道XXX平時是看那一個電視台,那一份報紙以及那一個社交媒體 西方媒體沒有報導這些地方 以阿富汗為例,阿富汗重新被塔里班接管,當地人逃離家園,新聞媒體多次報導,不少家庭更獲得庇護和接走,朋友在西方資本公司工作,其有員工在阿富汗工作,亦成功接走他們到安全地點,現已有新生活等。再看敘利亞,其當地反政府軍對抗專制獨裁政府,其政府有俄羅斯撐腰已是人所共知,還用化學武器對待平民,新聞一早有詳細報導。只想知道XXX沒有看過這些新聞和資訊嗎

--------------------------------------------------------------------

既然是一位傳媒人,說出真相很重要,而不是單看一些外媒的標題,便自以為知道事件的真相。有人會說,身為局外人很難對所有資訊都仔細分析吧。不過,我相信任何職業都有其底線,傳媒人應對不實報導或假新聞有更高敏感度。這要求不過分。

--------------------------------------------------------------------

先看有關敘利亞的說法用生化武器襲擊平民這新聞,是由英國BBC發起。 

當時,一位BBC工作人員Riam Dalati對這說法表示質疑,到當地待了六個月作資料搜集。他的結論是整個報導的說法與圖片造假沒有任何証明顯示當局使用生化物攻擊平民,醫院內更是完全沒死傷,圖片只是移花接木。同時間,一位哈佛教授James Harkin也表示質疑,認為這一些都是西方宣傳工具的一部分。獨立記者Robert Fisk在當地做詳盡調查,找不到任何生化工具的証明。

到了2021年底,英國BBC終於親口自認,在當地政府利用生化工具襲擊平民一則新聞中,有很多不準確的描述

新聞造假看似小事。所有一直把這新聞一傳十,十傳百的其他西方媒體,當然也不用道歉,對於BBC自認造假,也不用報導 

因為一則假新聞,敘利亞人民飽嚐後果。這假新聞一出,美國,英國,法國政府馬上對當地展開空襲行動,數百平民死亡,受傷不計其數。2019年起,美國政府對當地政府施以嚴厲經濟制裁,到了現在,百萬計難民離開家園,沒有離開的,連最基本的食水,電力,食物供給也沒有保証。

主流媒體有沒有報導這一切? 有沒有報導一則假新聞帶來的後果?無論是媒體,抑或是政府機構,有沒有道歉?

當然,美國是法治國家。在國會通過的法案或動議,還是需要有一些依據

第一次波斯灣戰爭中,一位科威特小女孩在美國作供,証明自己和家人如何受伊拉克軍人虐待。(事後數年,才發現這小女孩是美國政客安排的演員

到了2005年左右,當時美國國務卿拿出一些白色粉末,在國會中証明伊拉克政府擁有大殺傷力武器更是經典一幕。

到了這次事件,為了制裁敍利亞政府,還是需要一些實証。是次証據,源自OPCW(禁止化學武器組織)的報告,報告表示:証實當地政府用生化武器攻擊平民

不過,整件事沒有告一段落,有OPCW調查人員公開資料,顯示最終報告與他們的調查結果不同。他們的調查中,沒找到任何政府利用化武攻擊人民的証明。而資深調查員在最終報告前給OPCW高層徹換,換成數個從未踏足當地的員工。OPCW高層對這一切沒有解釋。OPCW調查員們本想在聯合國中說出有關事件,卻給歐美政府利用一些程序理由拖延,跟著取消他們的發言權。變相將他們滅聲。

主流媒體有沒有報導這一切?

註:這一切資料源自一些獨立媒體/記者/戰地記者的第一手資料。在網上找的話,不難找到。他們youtube也有自己的頻道。當然,身為香港傳媒人或香港人,不用理會這些的,看BBC/CNN等,或是香港媒體(香港媒體基本上只是直譯西方主流媒體而已)便已得到對世界的認知。

再退一步談敘利亞這國家。2011年起,我住在中東。當時敘國爆發內戰,不少人離家出走,到杜拜長居的,數以十萬計。在這十多年的生活中,我的朋友與同事中,有不少是敘利亞人。我沒有去過敘國,不敢說我對當地認知深入(我當然不會跟一些香港人一樣,天天花大量時間在網上看新聞,便自以為懂得世界發生的事。),我只能說,在我認識的所有敘利亞人中,沒有人說多謝美國支持我們反抗極權政府,連一個都沒有。我聽得比較多的說法,是俄羅斯派人保護我們的國家,保証了我們的安全你知道恐怖組織ISIS當初如何拿到他們的軍備嗎?是美軍派給他們的,你對ISIS一無所知吧

做人真的不要把自己的價值觀套在其他人身上,自以為這是普世價值,這只反映自身的無知。

------------------------------------------------------------------

到了最近的阿富汗問題,唉,其實我也不想再長篇大論了。現在阿富汗陷入人道危機,美國政府還可在這時刻充公阿富汗國家一半的財產。難道這就是這位傳媒人眼中的西方社會對阿富汗提供的幫助?

------------------------------------------------------------------

不難發現,有一些人的認知,建基於對西方主流媒體的信仰。

我認為東西方文化與價值觀各有優劣。西方社會的人民很能接受討論與思辯,起碼至少有一小部分人,對政府權威與主流媒體不會盲目信任。到了現在充斥不實資訊的世代,依然出現一些獨立媒體與記者,說出主流媒體與政府不會說的真相。當然,從中還可看到身為一位傳媒工作者應有的職業操守,不談個人立場,謹守職業原則,表達事實真相。

這一些西方價值觀中的優點,到了香港(或香港傳媒人)卻完全變質。在他們身上,這一些價值觀的要義,只淪為口號,高叫民主自由,只聞其名,不知本義。

而對於香港傳媒人而言,信奉主流媒體便可,這是信仰,不用解釋,不需對真相查証。事實真相不重要,這就是他們的職業操守?


Friday, April 1, 2022

港股記錄 (2022年3月)

近數年,全球宏觀政經環境踏入多事之秋。 

先說市場經常聽到的通脹問題。由去年中開始,美國Fed與財政部的官員不停安撫市場,認為此輪通脹是過渡性的,根本不用擔心。同時間,一些資本界的重量級人馬如巴老,卻認為此輪通脹來得急速和嚴重,會持續一段時間。稍有常識的人,大概都知道誰的說話更可信吧? 

通脹的源起是供應鏈問題,疫情是催化劑,不是唯一一個原因。局部反全球化,環保減排政策,地緣政治如俄烏戰爭也是主要原因。即使疫情完結 (事實上,不少國家已把疫情看成完全結束),部分通脹因素依然存在,逃不了。過去十數年間,全球接近零通脹的環境應已一去不返。Fed現階段的應對方法明顯落後形勢。若部分通脹因素揮之不去的話,在未來一段不短的日子 (如十年),相信Fed不得不把利率維持在一個比較高的區間。在這個情況下,各類型基金的佈局會有不少調整。 

過去兩年間,坊間出現不少新的說法,如選股根本不用看估值,只需要有題材與想像空間; 或是巴菲特只是廢老一名,老人家完全不適應市場與新經濟的轉變等。姑且看看這類論述會在未來如何改變。 

對於港股而言,本季度的前半走勢不俗,但踏入後半回復過去一年的頹勢。一如既往,出現大型事件如戰爭,港股成了外資提款機,跌幅比外圍更大。雖然在3月中旬後,港股曾有不俗反彈。站在這個時間點去看: 俄烏戰事未有傳出好消息; 高通脹持續; 中央政府沒有出台更多實際利好市場發展的政策; 中港疫情; Fed的加息預期導致資金收緊等等,全都是壞消息。 

由2015年起,此blog不時記錄有關港股的狀況。這個熊市的惡劣狀況明顯遠超2015年-2016年的熊市,2018年的熊市,與2020年的短暫熊市。從指數與股票的跌幅看,此次熊市比不上2008-2009的金融危機,但當年全球央行合力救市。  現在的情況卻是: 全球經濟不穩因素什多,Fed卻需要收緊銀根,而中國的經濟基本面實有不少問題需要處理。從實際去看,現在這熊市其實比2008年更差。  

-------------------------------------------------------------------------

在這個形勢不佳的大環境下,我個人操作上依舊: 維持滿倉操作不變熊市需要集中持股,牛市可以比較分散。  基於這個操作大綱領,3月中旬指數跌至18xxx點時,決定進一步集中持股。主要是把跌得不算太多的成員賣出,加倉跌幅更大的成員。清倉中海油服,加倉中海油。清倉石藥集團,加倉康哲藥業。同時間,也加注在濱江服務與華潤電力身上,買進新成員百富環球。 

華潤電力是在2月底換入的。去年底的看法是,倉位中需要配置一些電力股。當時選擇的股票是華電國際。2月行業一哥華潤出現一輪急跌,與市場預期華潤會分拆新能源子公司有關。由於跌幅似已過大,便把手持的華電換成華潤了。本年電力股走勢不佳,煤的成本稍有調整但持續高企。電價的增幅卻不確定。但看得遠一點,新能源方面綠電的增長是確定的。這是持股的重要因素。新能源相關板塊的配置還是需要的。 

回說物管板塊,過去兩年的選股上出現錯誤。事實上,物管的估值系統已變質。內房相關的政策底已現,但不少民企的爆雷風險依舊。從逆向投資去看,整個物管板塊估值大跌,只要找到一些爆雷風險低的母企,物管股的賠率極高。安全的做法是買進國企類內房或物管但近期此類股票調整幅度不大股市到了這個熊市階段大談安全性高或防守股已沒什麼意思反而應專注一些賠率極高的股票同時間其質素不差或受市場低估,而股價出現大跌單純是板塊問題根據這論述我認為民營物管值得配置經過一輪資料搜查後,一月底買入濱江服務,也小注買入星盛商管。清倉中國科培。 

熊市階段,集中持股。除了上述提到的物管與電力股外,重點持倉如石油股依舊 (中海油,中信資源),有受益通脹的周期股(中遠海控),也有經營質素優秀的民生相關企業(康哲,綠城管理)。投資路上大量說話或文字其實意義不大單看倉內成員大抵也知道我對油價或對其他持倉成員的質素的看法. 

這個港股倉已連續3個季度身在捱打狀態,比較樂觀的說法是這港股倉一直擊敗大市但絕對回報數字若持續是負數擊敗大市的意義不大,好的一方面看本季度終於結束連續兩季負回報的劣績對於本年度餘下階段暫不敢有什麼樂觀預期,一切順其自然吧

現階段,個人不會接觸科技股。平台型科技股的增長高峰已過,加上中央的監管政策等等,這都是事實。整個商業模式: 先不停燒錢壟斷市場,再從中找到利潤點,這個玩法在中國已行不通。  管理優秀的科技巨頭或可找到第二或第三增長點但我相信需要一段時間。而Fed加息趨勢不利沒有派息支持的增長股。

本周看畢西部水泥的業績後決定清倉把資金加在百富環球也在倉中加入新成員宏利金融平時什少研究與觀察金融股在加息預期下多少對金融股如銀行或保險股有利個人對保險股的信心遠大於銀行股而受益的主要是國際性保險企業而不是內險股在這一些考慮下作為配置的一部分在倉中加進一位金融成員是合理之舉

----------------------------------------------------------

本年度港股倉回報: 約+6%。

持股如下(由重倉成員至小成員,按重量排名):

中海油
綠城管理控股
中信資源
中遠海控
康哲藥業
華潤電力
濱江服務
宏利金融
百富環球
其他 (倉位3%以下的小成員: 星盛商管, 華領醫藥B蒙古焦煤)

----------------------------------------------------------------

相關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