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March 13, 2023

市場規律

這裡便可閱讀整則新聞。在這裡,簡單節錄一小部分便可以:

俄烏戰爭開打後,許多國家抵制俄羅斯的石油,但俄羅斯還是將石油送往世界各地,據說一隻影子油輪船隊負責運送任務,規模達600艘,至於擁有和經營者是誰,仍是一個謎。

據CNN報導,隨著西方對俄羅斯的擴大制裁,越來越多的船隻加入了神祕油輪船隊,準備幫俄羅斯出口石油。業內人士估計,這支影子船隊規模約為600艘,佔全球大型油輪數量的10%,而這數字將繼續攀升。報導稱,即使是每天都在追蹤船隻移動的人,也很難弄清楚是誰在運送。。。。。。

-----------------------------------------------------------------------

上述的情況,跟去年7月我所寫的一篇文章所說的,一模一樣。(重新回看當時的文章,可按這裡。)當時寫文時便提到,這不是一個預測,這是市場規律。理解當中的規律,便知道現在這情況必然會發生。

有一些人對世界的理解,永遠只會停留在同一個維度 : 眼睛看到的,耳朵聽到的,便是全部真相。舉個例子,去年不少時事評論員的時評大概是這樣:由於國際貿易中的船運公司與保險公司都由西方國家主導,俄羅斯飽受西方制裁的狀況下,石油不能出口,對國家收入帶來嚴重影響。跟著,一大堆視野身在同一維度的人,完全同意評論員或專家們的看法。這只是其中一個例子。

在以上的事情中(俄羅斯受西方制裁),當中的規律就是能源市場的運作規律。當中涉及資本市場供求關係與人性。只要這些基本因素(資本市場運作規律,人性規律)沒有改變,俄國能否持續出口石油這個話題,答案顯而易見。

跟維度不同的人說話,非常困難。思路不同,不相為謀便可。不用說太多。

在這個資訊過多的年代,社會上出現另一種人,缺乏仔細閱讀分析的基本能力,自己不同意,或自己重未看過的觀點,便會條件反射馬上否定。這種人的境界也是另一個維度,可說成維度更低一個檔次。

從生物學的方向看,在過去的數百年間,人類的生物能力沒絲毫變化。人腦不習慣在短時間接收海量資訊,現代人集中時間思考或理解的時間變少,久而久之,這類閱讀理解能力欠佳的人只會愈來愈多。總有人會說 :為什麼需要浪費精力思考或分析?將來,所有分析或思考類工作都可透過機器進行。各方有不同觀點,當中的好壞對錯,難以說得清,只能說這現象是社會持續演變的一部分。

在吸收資訊的過程中,資訊可以是源自網上海量資訊,可以是源自人與人交流的資訊,或可源自自身大環境(生活環境中/工作環境中/大自然/主動閱讀或旅遊),對我自己而言,明白或嘗試了解當中的規律,比起眼前所看到的,更為重要。

世上不少事情,都有其運行規律。拿媒體報導的規律而言,他們沒有責任呈現所有事實真相 (更何況事實真相沒有完全客觀的標準),這不是他們報導的重點。對他們而言,更重要的,是在標題與描述中,寫出能引起讀者興趣的東西。只要能引入更多眼球,增加流量,媒體平台的資訊才有其商業價值。

以色列某位著名社會學家,曾舉一個有趣的例子:在以色列街頭對路人進行訪問,擔心受到巴勒斯坦人襲擊致死的人數,比起擔心交通意外致死的人數,高出數倍。若訪問期間,恰巧出現一些以巴邊界間的衝突,經過媒體連日的報導與渲染再訪問路人,前後兩者的人數差距更是數十倍。

統計數據卻是:在以色列過去數十年的統計中,交通意外致死的年均數字,相比起受巴人襲擊致死的年均數字,高出數十倍。交通意外發生的概率明顯高出很多。交通意外對平民帶來的傷亡影響更嚴重。交通意外事故頻發,幾乎天天都會發生,媒體不用報導,這一些事實不能引起讀者的興趣。以巴衝突不是經常性發生,但經傳媒擴大與渲染,令平民對事件發生概率的判斷出現落差。

這一些統計結果完全符合前段所談到的一個現象:不少人都是眼中看到的便是全部事實真相。眼睛沒看到的,便沒有發生,或根本毫不重要。

媒體不會報導的東西,大概可代表這一些東西不能引起讀者的注意,但絕不代表這一些東西毫不重要。換句話說,重要性極高的東西可能完全不會在媒體出現。這一些東西中,包括很多事物的運行規律。

簡單舉一個例子,一個隨意拋棄,但未完全熄滅的煙頭,落在地上的雜物堆而引起嚴重大火,事後,媒體注意力會放在英勇的消防員,或附近雜亂空氣不流通的環境。但這根未完全熄滅的煙頭,若由一位附近工作的清道夫檢起處理掉(這一些事情很可能天天都在世界各地發生),火災沒有發生,傳媒當然不會報導一個沒有發生火災的雜物堆,也不會報導這位阻止火災發生的清道夫。事實卻很明顯,阻止一場大火的發生,對社會的重要性不低。

傳媒或即時新聞還是可以一看的,但對於一些天天花大量時間看主流媒體的即時新聞,便自以為知道世界一切的人,還是令人覺得有點可悲。

轉一個話題,若看一下金融市場的市場規律,第一是市場沒有永續的牛市與熊市;第二是只有少數人賺錢,多數人蝕錢;第三便是牛市高峰時股神四起,熊市時同一堆人會鴉雀無聲。

明白媒體報導的規律(即報導大量市場即時發生的新聞,放大即時新聞的重要性)後,結合媒體所報導的金融資訊,加上人性規律(看媒體報導便自以為懂得全部事實),市場規律(市價馬上反映市場的公開訊息; 還有更重要的:大多數人輸錢,只有少數人賺錢),大概便能看清一個事實:天天花費大量時間閱讀即時財經資訊,緊跟一些財演或散戶至愛的基金經理,自以為做足功課便好,事實是,這一切不一定給投資者帶來額外回報。

相反,財經頻道不會報導的東西,不代表這些東西不重要。事實上,從經濟與營商的方向去看,值得投資的企業可能在坊間毫無賣點,沒有什麼題材讓媒體報導或值得公眾注意。

重點還是跟上述所說相通,注意規律,這可能是行業周期運行的規律,或市場供求變化的規律(這個供求,可指某產品的供求,或股票身為投資物在市場的供求規律),或某企業估值高低變化的規律,或政策推動經濟走向的規律等等,從投機交易者去看,規律可能是價格與成交量變化互動背後的規律,或衍生工具帶來的資產價格變化的規律。規律需要經過思考與過濾才能察覺,當然不會在一些即時新聞中找到。

規律跟一個人的認知或屬性息息相關,很難完全用文字說得清楚。有一些規律,我或許完全不能察覺,但在其他人眼中,卻是顯而易見。若單論投資市場的話,高手總能理解市場當中的一些規律,而這一些規律不會很明顯,起碼不會是多數人都有所感悟的,也不會從傳媒不停播放的新聞中看到,也不可能是財演口中可以說出的東西。

8 comments:

  1. 有點像吸引力法則: 只要你一直想像會出現的結果, 你便會找到很多証據去証實這個結果, 即使這個結果並非真相之全部

    ReplyDelete
    Replies
    1. 對,是有點類似的意思。人性還是很有趣的。

      Delete
  2. 慶幸我經常睇師兄blog, 才不會落後維度的人,最近期一年半間,公司來了兩三個因鳥克蘭來工作的女同事,廿歲左右,雖然不是太懂英語,但容貌真是靚到人見人愛,尤其每人那都擁有一束長長金髮,言談舉止帶點高傲,但無可否認,這民族盛產靚女圖家,所言非虛,宅男的我,想入非非,真想一親香澤,日後乘機抱抱,以示歡迎到公司服務。
    :)草上飛

    ReplyDelete
    Replies
    1. 所有國家都有醜女與美女,美女多少是百分比的問題。

      但在烏克蘭,街上隨意一看,平均質素已是美女。周街都是質素極高。 俄烏民族都是外表比較高冷,但拿到信任,熟悉後,他們是可以很熱情的。 至於如何可以得到信任,人人的性格不同,所以難說得很,隨了看兄台的造化外,便要看緣分與運氣了。 加油:)

      Delete
  3. 新聞工作者只有2類,一類是為政治服務,另一類是為老闆盈利服務。
    文匯、大公、蘋果是第一類,東方是第二類。

    ReplyDelete
    Replies
    1. 同意,由於各有其利益點,各也有其一堆捧場客。 久而久之,沒有一個媒體可做到客觀報導,所有國家的媒體都是如此。

      Dele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