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September 22, 2017

市場中的二次效應

數個月前花了數天時間看完了Oaktree Capital Management創辦人Howard Marks所寫的好書書名叫The Most Important Thing: Uncommon Sense for the Thoughtful Investor


最令我深刻的地方大概是書中提到出色的價值投資人需要留意市場中的一些隱藏效應(hidden effects, secondary effects)書中確實的英文用字已經忘了但中文大概是這個意思吧: 二次效應

什麼是二次效應? 隨手可以舉一個市場上的例子當年2001年美國本土發生911恐襲市場陷入恐慌航空公司的股價大跌當時John Templeton臨危不亂大手買入大型航空公司的股票數年後股價大幅反彈後離場 

當年的Templeton已踏入80歲高齡不在美國生活長居巴哈馬生活低調什少跟傳媒接觸數年後在一次記者訪問中,他提及是次交易解釋道: 航空公司的股價大瀉其實已把投資相關公司的風險大大降低在恐襲後美國政府定會加強機場的安全檢測短期內再發生類似恐襲的機會極低航空公司生意如常股價大跌正好提供了一個市場錯價機會,這個時機買入十分安全

市價所表示的源自公司最近的quarterly report表達的資訊源自各大媒體不停報道的政經新聞這一些資訊都是公開的信息會在市價馬上反映可稱為一次效應(first-order effect/primary effect)市場報價機制反映的全是來自一次效應

而Templeton的個人思考與判斷是自己的眼光(insight)不會在市價馬上反映可算是二次效應(secondary effect)長期跑勝大市的高手無論是投機派或是投資派是股市或是債市多具有找出某些東西可在市場中產生二次效應的能力

經過自己思考消化消息而得出的信息是自己的見解(insight)隱藏於市場中市價當然不會反映這一些個人見解各大傳媒不會報導 (因為事情還未有發生有什麼東西報導呢?) 沒有經過自己深入思考的大眾不會理解的其實他們總有一天會理解 當事情發生後一切專家或評論家便去為事情發生的始末找出原因去合理化(rationalize)整件事件的演變過程俗語云: 馬後炮(註: 如果這一些評論家或什麼經濟學專家真的深懂事件發生的始末來由為什麼不會在事件發生前便發聲而總是在事件發生後才大談當中的因果來由?) 

真正的個人見解還有另一個例子在美國次按危機前數年Michael Burry已看到當中的潛在危機再已買下大量跟美國大型投行對賭的合約令他一戰成名(有關此人的一些往事可看去年的Blog文: Michael Burry 的傳奇故事 )

現世代中有不少人自以為看報紙或名家的預測便以為對事件得到了相當的了解這一些所謂理解是資料(information)不是見解(insight)Information 與Insight是兩碼子事正如中文的是有很大的差別的

 

15 comments:

  1. "Information 與Insight是兩碼子事。"

    Information與knowledge也是兩回事,可惜太多人瀏覽完secondary sources,就覺得自己係專家咁。

    另書的封面,同“Emotional Intelligence"嗰本好相似 XD

    ReplyDelete
    Replies
    1. 對了, 應該是information-->knowledge-->insight

      大多數人只留在information的層次呢.

      Delete
  2. Data,Information,knowledge,Insight,層層推進,有幾多人可以掌握?

    ReplyDelete
    Replies
    1. 什少. 什至大多數人覺得根本不用掌握到. 有錢就得.

      Delete
  3. 很多成功投資人都很像很「孤僻」

    ReplyDelete
  4. Insight是不容易的, 尤其是當自己的看法和主流看法相反, 這需要很大的勇氣和自信, 萬一錯的是自己就大件事

    ReplyDelete
    Replies
    1. 這也是對的. 所以身在其位的人, (政客, 什麼什麼經濟學專家, 評論員, 足球場上的領隊), 都絕少做一些跟主流相反的事. 因為stake太大.

      Delete
  5. 要達到「見解級」不容易呢,能做到「資料級」已是很好的起步,至少沒有淪落為「教條級」或「盲從級」。XD

    ReplyDelete
    Replies
    1. 唔係wor, 有億萬富豪開班, 鼓吹市民, 只需要報讀佢既班, 聽從他的指示, 教條等等, 就可以不再做工資奴而財自. 原來, 擺脫工資奴生活是如此簡單, 只需要做到「教條級」或「盲從級」便可.

      Delete
    2. 同意漁兄,現在資訊發達,做一個好的「資料級」已經不易。

      Delete
    3. //至少沒有淪落為「教條級」或「盲從級」。XD

      依家仲有「報導級」,就係將睇過的youtube, 文章, 書本 summarize 一次, 人地講乜自己就講乜, 純報導又無自己分析的文章.

      Delete
    4. 可能有一些人既市場定位就係呢個位置. 佢自己知自己的位置, 所以不停報導便可.

      Delete
  6. 呢個涉及獨立思考既技巧,好難好難好難
    難在你又唔可以完全忽略市場既聲音, 因為當中的確有好多有用既資訊

    ReplyDelete
    Replies
    1. 性格一半能力一半.

      市價的確有很多有用的信息. 奇怪在很多所謂價值投資者, 完全不明白market mechanism. 令他們經常搬龍門, 不停說'股價下跌, 愈下跌愈有價值', '股價升就係價值回歸'

      Dele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