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March 18, 2024

談印度

近數年國際新聞談到印度的議題明顯增加。總理莫迪十年前上任後,已連任一次。今年四月會有大選,坊間預料他再連任的機會不低。

印度是人口最大國。GDP總量已是全球第五。十年內進一步晉身GDP全球第三是大概率事件。學者預計印度高速成長期會持續數十年,到了本世紀中葉,GDP總量超過德國,法國與意大利總和。

即是說,看整塊相連的歐亞大陸,到了本世紀中葉,單是中國與印度的經濟總量,已是歐盟的兩倍或更多,還未計算東南亞的經濟增長潛力,當中印尼人口全球第四大,人口結構比印度更年輕,跟印度比較,最大的優勢是印尼是資源大國。它不單擁有傳統化石能源如石油,煤炭與天然氣,開發新能行業所需的金屬礦產,印尼都一一俱備。現在印尼身在政局與制度穩定的同時,展現經濟發展的潛力。

若比較亞洲與歐洲區的話,幾可肯定單是中國,印度與東南亞的GDP總量,已是歐盟GDP的三倍,在本世紀中葉便會出現。

疫情的發生不會改變亞洲經濟動能更強的軌跡,相反,疫情過後歐洲飽受滯漲與人民生活水平下降的問題,而亞洲各國的經貿連繫更強。

中亞與中東的經貿會議,中東與東盟的經貿會議,中國與阿拉伯世界的經貿會議等,在疫情後愈來愈多。媒體不會報導這些事情,但活在杜拜的話,朝向亞洲的經貿機會明顯更多,這裡所有人都感到這個趨勢的成形。事實上,不只是阿聯酋的杜拜,在任何一個中亞或中東國家如沙特,土耳其,烏茲別克等人民應有相同的感受:經濟力量向東移的趨勢沒改變。這是天天看newsfeed的人不會知道的事實。

一切都會慢慢演變,慢慢形成一個質變,到了2050年,這將會是一個跟現在完全不一樣的世界。

-----------------------------------------------------

回說印度,現在人均GDP不夠3000美元,城鎮化率不夠30%。單是這兩點已有足夠想像空間。單是城市家庭對日用品,電子產品,家電,還有數字科技相關的消費類需求,潛力很大。

過去數十年,一直出現不少對印度前景表示樂觀的宏觀經濟專家,而外資如來自日本或歐美的資金都一直投資印度的項目。

但事情是資金如投進水井一樣,蝕本的外資不少。印度中央政府已主張引進外資與發展經濟數十年,進展未如外界如預言般理想。現在國際間看好印度的聲音重新成為焦點,但一切還得看政府能否推行更多的改革。

印度是奉行民主制度的全球最大國家(按人口而言),回看整個國家的歷史,大多數年份都沒有統一,這跟中國與波斯歷史完全不一樣。

印度國內有數十個邦,各邦有各自的語言。印度國內的主語是Hindu,但懂得Hindu這語言的印度人只有一半左右。南印度人中,不少都完全不懂Hindu。印度人交流間,不同邦的人聚集在一起時,會用英語交流。

南印與北印差距巨大:北印度歷史上跟中亞與西亞民族交流頻繁,有一些王朝更是由西亞或中亞的王國直接管治,長期交集下,不少北印人民生理與外表更接近西亞人種,身材高大,濃眉大鼻大眼,膚色淺,更接近歐洲白人。印度流行的Bollywood中,明星演員長得高大俊俏,全都源自北印。

即使到了現在,最富有的印度家族中,不少家族來自北印,血緣上源自波斯人,當中,最大集團Tata Group就是波斯人移民印度的後代。長住美國的著名價值投資者Mohish Pabrai,也是波斯人移民北印的後代。

南印度的發展即完全不一樣。即使在中亞一些王朝管治北印度時,南印數個小王國依然保持獨立,同時間保存自身別樹一格的文化,語言沒有受外族影響下,數個邦的語言歷史更悠久。南印數個邦面向印度洋,向東直達東南亞如泰國與印尼等地,向西即進入阿拉伯半島,或東非的海岸線。數千年來,南印度民族跟這些地方的民族交流更頻繁。

到了現代,不少印度裔人長住泰國,新加坡,馬來西亞等數百年,他們大多是南部Tamil邦人,即使長住東南亞,或出生後根本從未踏足印度,依然可說當地的語言Tamil。

至於阿拉伯半島的產油國中,不論是低層,中產或富有企業家,都充滿印度人的身影,以阿聯酋為例,在這裡長期工作印度人源自各邦,但源自西南部Kerala邦的印度人佔據大多數。

由於長期沒有統一國家概念,再加上現代印度奉行西方民主制,除了代表國家的中央政府由人民選出外,還有各邦,或各邦內的市鎮等代表都由人民選出。整個制度與歷史背景下,各邦人民有各自訴求,中央政府權力不夠大,數十年來都是弱勢政府,各邦政府在法律或政策上各施各法。最簡單的例子,近年中央政府決心推行在各邦的小學用Hindu教學,在南印各邦人民與政黨強烈反對下,到現在還是未能在語言上做到全國統一。

政府效率低,官僚主義,貪污等問題依然普遍。一些中產父母如想子女晉身公共部門的高薪鐵飯碗,首先得花大量開支,給予各中層與高層官員利益,子女們才有機會晉身他們的圈子。

時至今日,現代印度從未成功建成連接全國的高鐵等運輸網絡。除了政府低效貪污等因素外,還有各邦人民各有自己的利益團體,中央需要徵收人民或富商土地,或與各邦政黨達成一致共識,整個過程無限長,沒完沒了,外資的錢投進去,變相有進沒出。沒有現代化物流體系,製造業難以快速發展。

在消費市場,南印與北印在文化,歷史,語言上的分離,形成整個消費市場難以統一。例如一個南印產品在文化語言比較接近的南印各邦推廣,難度比較低。但向北印推廣便會觸犯當地的地頭蟲或大企業的利益,或因文化差異,產品在北印顯得水土不服,競爭力比不上北印同類產品。整個消費市場未能整合。

在印度經營項目是一件十分困難的事情。不論是對接政府與公營部門,抑或是設廠做製造業,或把產品在當地銷售。

在杜拜跟印度人交流,會發現一個現象:南印度人對中央政府評價較低,伊斯蘭教徒(在印度,約兩成人,即超過兩億人信奉伊斯蘭教)對中央政府評價很低,但其餘印度人對政府管治尚算正面。

上述不少原因致使整個國家經濟發展緩慢,當中有制度因素,也有歷史因素,即使如此,莫迪政府已執政十年,外界認為是中央集權能力最好的一屆政府,陸續推行一些改革,外界對它的前途寄予厚望尚算合理。政府需要做的事情依然很多,姑且看看將來如何發展下去。

---------------------------------------------------------------

以上都是個人經驗之談,如跟印度友人交流,或看書與看電影看到的東西。若談文藝如電影,文學,音樂,宗教等,這國家可談的東西實在太多,在文藝上印度是全球最多元化的國家。談投資的話,近一年看了三本印度基金經理的著作,都是談有關印度股市的大小事。將來有空再談。

Monday, February 26, 2024

2024年飛龍在天:近期觀察的股票

送上一個遲來的龍年新年快樂。

本年最令人覺得賞心悅目的,應是在杜拜的著名地標酒店Burj Al Arab,在新年首天上演了一幕極具立體感的飛龍在天 : 


-------------------------------------------------------------------

近期觀察的股票:

(1) 白雲山:廣州醫藥旗下的公司,持股超過一半。在港股市場上市十多年。

過去十年的數據:經營現金流由2013年的13億人仔增加至2022年的70億;股東權益由2013年的68億增加至2022年的320億;負債比率(長+短債 / 股東權益)2013年的40%,2022年35%,多年來約保持不變股息比率多年來大致不變,約30%左右;派息由2013年的3億增加至2022年的15億;每股收益由2013年的0.77人仔,增加至2022年的2.44人仔。

公司經營效率不過不失,ROE約12-13%左右。公司手上現金225億,但一直沒有把債項減低,不少國企都出現類似問題,搞不懂當中細節。若用ROCE去看公司資本運用效率的話,應有接近20%左右,這個數字算不錯。公司旗下有不少知名產品,最有名的當然是王老吉,還有安宮牛黃丸,一些中藥與化學藥品等,這類業務生意勝在穩定,跟管理層能力高低關係不大。我把它看成是品牌消費股。唯一不確定性是周不時出現的國策集採,不過王老吉等消費品不受影響。

未來十年內地社會出現老齡化,對傳統中藥的需求應會出現穩量增長?這算是一個合理預期。王老吉的總需求應不會出現高增長,姑且看看公司有否開發其他產品的能力。

現股價跟十年前約保持不變,由於經營數據變好,股價不變下PE已下降至7倍左右,股息率升至4%左右總體上是一盤穩健生意,老字號產品未來數十年都會一直存在,無論是派息比率與經營效率都有提升空間。

---------------------------------------------------------------------

(2) 首都機場:疫情三年間連年蝕數十億。總債由疫情前的34億增加至去年的98億由於公司的特殊地位,雖然現在經營困難而且負債不輕,但破產概率是零。

公司業務受國際航班影響更大,國際航班已慢慢增加,近月中央出台一些外國免簽政策等,整個復常明顯。明年或可回復疫情前的國際航班量。公司收入主要源自租金收入,與一些特許經營權收入如廣告和零售,生意比較簡單易明,生意好壞全看機場人流,航班總數與搭客總數

股價相比疫情前的時間下跌80%左右。現在市值只餘下一百億多一點。身為國家首都機場,單是重置成本已遠不止一百億。最新的業績公告是2023年上半年,公司已慢慢減少蝕錢,姑且看看本年能否不再蝕。這類劣績殘股,只需要公司狀況稍為好轉,股價彈性空間極大。

一個典型逆境反轉(turnaround)機會。

------------------------------------------------------------------------------

(3) 泉峰控股:兩年多前上市。現價比當時上市價下跌超過一半。

公司是電動工具與戶外設備製造商。戶外設備這一塊,在亞洲市場可能只是商用居多,但在北美,工具如除草機或別墅用的各類型電動工具,其實是直接面對消費市場。而公司生意絕大部分源自美加。

創始人持股超過一半。公司由初期的代工廠,到現在成為有品牌力與產品高端化的企業,過去數年更反向收購歐美品牌。在戶外設備這一塊,公司生意增長顯著,已躍升至全球首三位的企業。若相信這類民企的能力,懂得利用中國製造的優勢走向品牌化,海外收入可持續上升,這類企業絕對值得留意。

由於是半新股,過去的數據不多,單從資金運用效率的方向去看,ROCE 15%左右,算是不錯。

Thursday, February 8, 2024

隨筆:從球王美斯說起

球王美斯跟隨球會訪港比賽,純是友賽表演性質。港人與國內同胞喜歡追星,人生在世短短數十年各有各喜好,花數千元買票進場看球王,這事本身沒什麼是非對錯。整件事鬧得很大,各有各的看法,歐美與中東媒體也有報導與評論。小弟我人不在香港,實在不應多言,也不會發表任何時事評論。

正值亞洲杯打得火熱,我順道計數。整個表演賽主辦單位進帳過億港元。一個港超球會一年的運營班費若二千萬至三千萬左右吧。即這筆錢若分配給港超球會,足夠養活至少四個球會一年的營運費。放在內地的話,中超班費當然不止這個數字,但一億港元養活數個中甲球會不成問題。

當然這是一個純粹假設。願意付數千元的追星族,不見得會真心支持本地運動發展,終究還是回到前段的說法,各有各喜好,沒對與錯之分。

回到經濟的問題,宏觀上不少人大談香港經濟如何差劣,香港著實有一些結構性問題。香港這城市經過數十年的積累,根基還是有的。本來這個已高度發展的成熟城市,要求它擁有印度一二線城市的增長速度,只是一個毫不現實的幻想。

即使現在香港樓股出現明顯下跌,民間積累的財富依然豐厚,比世界上絕大多數城市依然富裕不少,這是鐵一般的事實。花數千元追星這奢侈娛樂,即使放在土豪眾多的中東城市如杜拜或阿布扎比,說真的,不會有數萬人會如此花費去看表演賽。奢侈品如勞力士,在香港基本上隨街可見,普遍度明顯比世上其他城市高。

若真在這世界其他地方多走走,增廣見聞,便會發現香港這城市在不同方面都位於世界前列,做人不應過度妄自菲薄,從統計學與機會率去看,生於香港成長於香港,我自己也經常自覺很幸運。這個運氣已是在全球排名top 5%。

這城市踏入成熟期,經濟走進一個調整期,將來世事確難預測,但本世紀在亞洲區依然會維持排名前十,或前五。將來的香港比不上台北,曼谷,馬尼拉,河內?笑話一則。我有生之年這個情景不會出現。

近年出現一個移民潮,各有各的決定與考量,他人的想法與決定不用質疑與考究,無論去留,若有認識的友人或親人,大可祝對方好運。與其把時間放在質疑或評論他人這些毫無意義的地方,倒不如集中精神做好自己,管理對自己而言最重要的人與事。我自己從未想過移民,一直都是持有香港特區護照,沒有其他護照,在海外生活長居,將來如何發展難說得很,回港也有可能的,暫時未有想這方面的問題。

從人的心理學去看,倒是發現一個有趣現象:近數年移民的人,對香港出現股樓下跌,大多會拍手叫好,或開懷大笑。原因無他,這個心理跟股民賣走股票一樣:賣走股票後,當然希望這股跌得多,才能証明自己當天決定正確,心理自覺良好還是很重要,這也可看出人性。正如是次球王到港的國際性新聞,大概已令一堆人拍手叫好,認識一下人性與心理學,還是一件很有趣的事。

移民前賣樓便自覺自己決定正確,跟著高高興興自以為是投資高手,這種心理跟一些十數年前付極低首期買港樓,跟著資產值大升十年便自覺是投資高人這個心態比較,其實都是異曲同功之妙。做人還是隨和知足點,世上很多東西都跟時運,際遇,命運有關,個人能力沒其他因素配合,實是無用武之地。邏輯與因果論能解釋的世事實在有限。

回到文首所說的一些事宜,其實經濟運轉源自資金流轉,港人豐厚的多年積累中,若真心支持本地運動員,付出一點實是小事一件。

宏觀去看,網購便宜方便效率佳,但其實若願意增加本地消費,多光顧小店,消費成本或許會提高一點,但也是支持本地經濟的一種方式。我自己的話,一些日常生活的開銷中,依然會持續光顧小店,或許成本高一點點,但習慣使然。

Monday, January 15, 2024

Kick off ! 亞洲杯 + 非洲杯

本年是難得一見的杯賽大年,亞洲杯與非洲杯同時開打,夏天還有美洲杯與歐洲杯。上屆亞洲杯2019在阿聯酋舉辦,數十場比賽中,親身在球場看了不少比賽。現場看比賽,跟不同國家球迷互動是很有趣的經驗。

身為球迷,可大談亞洲杯的低水準,更可說只會看英超,絕不看低水平垃圾比賽,咸魚青菜,各有所愛。我自己喜歡觀賞不同國家的足球比賽,水平高低只算次要。

----------------------------------------------------------------

亞洲四強:日本,南韓,伊朗,沙特。

日本:曾奪四屆亞洲杯冠軍,實力在亞洲超班,日本對陣西亞球隊的戰績一向不俗,能否奪冠需看現場發揮。(上屆:亞軍)

沙特:曾奪三屆亞洲杯冠軍。本人最熟悉的球隊之一,陣中擁有不少年青有潛力的球員。自去年起,有很多歐洲大牌球星到沙特效力,致使本土球員缺乏比賽時間與機會,不少球員狀態成疑。(上屆:十六強出局。踢法上控球在腳,組織悅目,令我留下深刻印象。

伊朗:曾奪三屆亞洲杯冠軍。陣容明顯老化,新一代球員似是未能接班,依然是相同的主力球員比賽。我個人認為伊朗實力出現下降。(上屆:四強出局。)

南韓:曾奪一屆亞洲杯冠軍。本屆賽事精悅盡出,在歐洲大球會效力的球星全在陣中,單看牌頭可能比日本更強。南韓的最大問題是:過往在中東比賽中,無論是世界杯外圍賽,抑或是亞洲杯,戰績一向不佳。姑且看看今屆比賽球星壓陣的南韓能否在中東奪得冠軍。(上屆:8強出局。)

澳洲:不願置評。一個不是位於亞洲的國家竟可一直在亞洲區比賽。若在亞洲國家生活的人全民投票的話,我相信大多數意見是它根本不應在亞洲比賽。舉一個例子,若巴西或阿根廷可以踢歐洲杯,成何體統?快點出局回國,Thanks。(上屆:8強出局。)

國足:上屆賽事中,鄭智接近四十歲還需要踢足所有比賽,整個國家隊完全青黃不接。在金牌教練納比帶領下,殺盡8強,實力而言已經完全有所交待。本屆比賽若同樣能殺盡8強,完全是超額完成。(上屆:8強出局。)

阿聯酋:  我最熟悉的球隊之一。十年前的黃金一代中,曾出產亞洲足球先生。但現在新一代球員實力似是不如上一代,本土球會比賽所見,不少球員狀態平平。近年足總批准一些長期在本土球會效力的巴西與阿根廷球員入籍,試圖提高國家隊的實力。姑且看看本屆比賽表現如何,殺盡8強已有所交待。我個人不抱太大期望。(上屆:四強出局。)

卡塔爾:本屆比賽的主辦國。亞洲杯中,主辦國的表現一向不錯。上屆亞洲杯一鳴驚人,接連殺退沙特,南韓與日本,奪得冠軍。但在前年的2022世界杯中,球員似是壓力過大而水準盡失。本屆比賽姑且看看球員們能否發揮上屆比賽中的出色表現。(上屆冠軍。)

越南:上屆比賽中最令人驚喜的球隊,當地首富持續十數年大力投資足球青訓系統,現在已明顯出現效果。球員們個人技術不俗,默契也很出色。無疑是東南亞最強,個人認為實力已明顯在國足之上,實力不會比阿聯酋等國家差。單從實力看,若今屆比賽再次殺盡8強,我不會覺得驚訝。(上屆:8強出局。)

港足:本屆亞洲杯外圍賽在疫情期間進行,賽程出現混亂,有國家因疫情退賽等,港足把握是次機會,成功晉身決賽周,上一次進入亞洲杯決賽周,已是超過半個世紀前的事了。個人認為港足能殺盡決賽周,實是難能可貴,盡力比賽發揮自身水準,已是有所交待。

--------------------------------------------------------------------

精神上支持港足與國足。若他們能殺盡下一輪比賽,我必然去卡塔爾支持一下。無論他們表現如何,我已購買兩場8強比賽的門票,二月初會到當地觀賽。看賽程,如無意外的話,其中一場8強比賽應是南韓對伊朗。這場比賽肯定是本屆賽的重頭戲之一,其中一場冠軍前哨戰。

本屆比賽的主辦國是鄰國卡塔爾。前年的卡塔爾世界杯期間,因實在沒空不能親身去現場觀看,實在遺憾。本屆亞洲杯我會參與一下。

下屆2027亞洲杯的主辦國是沙特,如無意外我會去看一些比賽,即是連續參與三屆亞洲杯。世界杯的話,可能需要等待十數年,由沙特或中/日/韓舉辦世杯的話,我應會參與。

剛巧非洲杯同時間進行,姑且看看將來有否機會現場觀看非洲杯的比賽?世事無絕對,一切皆有可能。


Monday, January 8, 2024

2023年港股回報

2023年的港股倉回報: +6.8%

寫Blog九港股倉回報如下:

2015: +11.0%
2016: +22.9%
2017: +16.0%
2018: -1.9%
2019: +66.3%

2020: +38.0%
2021: -6.4%
2022: +2.9%
2023: +6.8%

--------------------------------------------------------------------

恆指連續四年下跌,史上首次出現這狀況,同時間連續三年出現雙位數跌幅。指數上的跌幅與2022年相約,但細看個股回報分佈的話,便會發現2023年出現可觀升幅的個股不少,情況比2022年好得多。選股不易,但客觀事實是很多細節可做得更好,不能得到更佳的回報皆因自身認知的局限,但今年私人時間真的不多,沒法子了。身為平民散戶,沒有信息優勢,沒有資源優勢,不能奢求太多,唯一慶幸是近三年的長期熊市中,總算力保不失。

熊市需要收縮戰線,集中持股,堅守幾個重要據點,放棄無謂的想法與念頭。過去一段不短時間上總算是切實執行這個大方針,大體上沒偏離這個操作,選股運作上出現小錯誤但不足以嚴重影響大局,總體上整個倉總算守住底線。

有關恆指成份內的細節,如恆指成份股的成員與成員數,個股比重,入選或踢出時機等等,由一班天才管理把持大局。近數年多次擴容,把一些時興但沒有實質利潤的企業放進恆指,周期股周期高點時放進指數,周期低部踢出指數等等。不能不讚嘆相關天才的管理手法。

恆指出現大熊市的成因很多,在此不用詳述一切,上段談到的是坊間較少論及的其中一個原因。在這大環境下,聚焦港股市場的話,唯一可做的就是在選股與整個投資操作上做得更好,即使在大熊市中依然不乏得到正回報的機會。

本年最差的判斷是年中買進小盤股宇華教育,在熊市中,買進這類流動性缺乏的小盤股是高危動作。事實上,熊市中可選股票什多,真的沒必要在這類股票中博反彈。

若論過去三年,最差勁的操作源自煤炭,選股與交易時機完全錯誤,其實簡單持有神華三年,回報已十分出色。重倉持有中海油三年多,但在神華上卻沒有相同的耐性。其次失敗便是源自975這小盤股的操作上。看中板塊與個股卻在持有的判斷上出錯,其實是一個很嚴重的失誤。希望未來減少這類事情的發生。

選股上,宏觀由上至下,微觀由下至上,兩者同樣重要。近數年世界大局變化多而廣,宏觀政經對大市與個股的影響重要性明顯增大。就個人經驗而言,大部分的利潤卻是源自下至上的個股選擇 : 人多的地方絕對不去,尋找市場錯價的機會;現在熊市中,我依然偏向樂觀,下注在錯殺的優質企業便可;同時間不忘初心,所有人都看淡的疑似垃圾股,反而值得仔細觀察一番。接近十年前開始建倉時,都是沿用這選股基本法則。

下注價格合理優質企業,與下注價殘疑似垃圾股,兩者都有其可取的地方。以港股市場而言,按後者法則選股,目標應更多,選股時需觀察數據,需要的時間多但不用講求絕對正確。前者(長持優質股)需要的是深刻的認知,強調正確,表面看似簡單實則對散戶要求極高。偏向後者(價殘疑似垃圾股)的操作,用probabilistic角度思考,其實更符合散戶。

看宏觀,過去兩年利率急速上升但金價沒有下跌,現在市場出現減息預期,即使不快速減息,不會再出現急速加息應已確定,黃金可對沖美元下跌的風險。同時間,國際格局出現分化,由一國獨大走進多極世界,我不相信世界會安穩地繁榮過渡這段全球分化的時間,事實上,近三年宏觀大局已出現分化的狀態。在過去數十年間,黃金價格某程度上與世界經濟繁榮增長呈反比,黃金對沖可能出現的金融危機,有其必要。

新能源的發展離不開銅。在整個電氣化的過程中,對銅的用量大增。同時間銅礦的生產周期超過五年,上一次有關銅的資本開支低點是五六年左右。在未來數年間,銅的供應受限,但卻出現剛性需求大增,最終市場可能會透過銅價大漲去消除整個供需矛盾。在港股市場中,有關銅礦的最佳選擇是紫金,它同時擁有一些金礦。一直觀察紫金數年時間,終在年底建倉。

由於新能源的發展,很多人對傳統能源如石油或煤炭出現悲觀預期,過去數年全球開採石油的總資本開支持續在一個比較低的水平。各國在新能源的發展上出現不同步伐,未來的世界經濟增速由發展中國家引領,它們對油與煤炭的需求依然有增無減。世界市場足夠大,新能源一直發展的同時,傳統能源的總需求依然在增長中。上游石油與煤炭企業現金流充裕,負債低而且可控,派息穩定,有限資源依然有價有市。現在整個股市環境中,手持一些收息資產有其必要性,個人選擇是中海油與兗煤澳大利亞。

國內人口持續老化的情況下,醫藥板塊值得長期關注。我的選擇是同時間注重新藥研發與商業化的 big pharma。行業有大量業績穩定 + 有一定增長性 + 負債低 + 有一點派息 + 個位數PE的企業。在一眾企業中,把部份資金持有當中數隻便可,選股核心原則源自管理層的能力。這個行業競爭激烈,入場門檻高,擁有超過十年不俗往績的企業應可信賴。

最近,看過一些行業信息,國產創新藥得到美國當局批准上市後,售價比國內售價高出十倍。坊間媒體較少提到創新藥的發展,事實是國內擁有高技術人力成本與資源整合優勢,這個行業發展空間不單純是國內市場,還有海外收入的潛力,在國內監管藥價的政策風險下,優秀的管理層自然能把握當中機會賺取國際收入。優質藥企現在這個估值完全不合理。

過去三年,科技股因監管等原因市值出現大跌。近年大環境不佳,估值大蒸發,市場對整個板塊極度悲觀,當中機會源自個股特別是市值小的中小企,也可以是市場過於悲觀的巨企,一些中小企近年發展相當不俗,當中理應已出現市場錯價。這是近季把焦點放在科技股的其中一個原因。

選股對象的另一主要來源是一些有強大出海賺錢潛力,或國際收入一直增長的企業。過去數十年,民企賺取的收入源自低價值產品出口。近年情況明顯出現變化,工業產值鏈向上移,傳統油車與電動車大量出口,各類型電子產品與家電等都已在國際上站穩陣腳。除了性價比高的製造業硬件,新經濟中的電商平台企業成功國際化,還有一些社交平台企業,或網上娛樂產業有關的公司已在國際上取得成功,當中還有很多細分行業不能盡錄,如上述提到的創新藥,工業專用的大型機械,網上遊戲,消費類品牌等等。觀察倉中的確有些公司一直開拓國際收入,海外收入持續增長,攻打國際市場。

未來十年或二十年,這一趨勢應會加速發展,原因有:一是國內人口老化,各行業出現飽和與內卷惡性競爭;二是國內對不同行業的監管不確定性;三是發展中國家的高增速持續,它們不少行業的發展路徑都是國內企業家曾走過的道路,西方巨企對開拓這些在陌生國家毛利較低+風險較高的生意不感興趣,國內民營企業在這些國家有一定優勢。如相信企業利潤最終會反映在股價上,熊市絕對是選股的最佳時機。

現在持倉比過往分散,合共持股十六隻,注碼表明立場,收縮戰線堅守陣地的主階段結束,同時間不忘穩建,在現今極高不確定性的環境下,部份資金放在收息類穩資產是必須的,價殘疑似垃圾股若派息穩建,也算是收息類資產的一員。行業上如科技相關,都是過往什少建倉的板塊。

稍為分散的部署,可看成對個股信心不算十足;也可看成一些板塊如醫藥上,意圖規避選對行業但選錯股的風險;同時間也可看成在多個值博率不俗的點下注,希望得到一個平均正回報的效果。不去細想什麼通漲數據/何時減息/減息幅度等預期,在不設這類預期的情況下,整個倉需要覆蓋所有可能性。

由於操作上出現調整,交易次數在近兩季比較高,以迎接新一年2024的到來。

----------------------------------------------------------------

持股如下(由重倉成員至小成員,按重量排名):

中海油
康哲藥業
聯邦制藥
康臣葯業
濱江服務
阿里巴巴
綠城管理控股
兗煤澳大利亞
紫金礦業
石藥集團
中石化煉化
津上機床中國
百融雲
中國建築國際
攜程
赤子城科技

按板塊計:

化石能源/資源類 (約28%):中海油,兗煤澳大利亞,紫金,中石化煉化
醫藥 (約31%):康哲藥業,聯邦制藥,康臣葯業,石藥
科技 (約17%):阿里巴巴,百融雲,攜程,赤子城科技
地產相關 (約20%):濱江服務,綠城管理控股,中國建築國際
工業製造 (約4%):津上機床中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