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July 7, 2025

港股記錄 (2025年6月)

不知不覺間,2025年已過了一半。對於現在的生活狀態而言,時間都在不知不覺間過去。

近一年時間,港股生態的演變理想,各板塊都曾出現不錯的升幅,近期受惠美元持續貶值與降息預期,本地的地產股與收租股都出現一輪不錯的升幅。比較差的板塊是內需與出口,這當然跟宏觀層面有關。

最近我在思考宏觀上的演變 : 美元貶值周期已開始,基於過去的歷史,持續數年至十年的周期中,環球資金會陸續流進非美元區,特別是新興市場,同期美股表現會大幅跑輸其他地區。美股指數的落後幅度是以倍數計。大家可參考2000年至2007年各發展中國家的股市回報。

過去十數年美股出現一個超強牛市,走勢比其他市場優勝很多,不少人都把原因放在穩賺全球錢的科技巨企Mega-Tech身上。這一堆科技巨企在競爭格局穩定後,生意持續擴張與增長,同時間受惠一個超低息環境,推動成長股的估值,大公司以零成本發債不停回購股份,市場估值持續上漲。大市的上漲大多源自科技巨企,資金向巨企靠攏,事實上美股價值型投資者在過去十數年持續跑輸大市。

未來一段不短的時間中,上述科技股長牛的部分原因已經消失,而人工智能的發展對科技巨企的影響還是未知之數,但原有的巨頭壟斷格局出現變化,這局面當然完全有可能出現。可能是這些原因與預期,環球資本已開始重新配置倉位,這也能解釋為何歐洲與新興市場近半年出現一段不錯的升幅。

單從經濟增長去看,大多數發展中國家的狀態比數年前好得多。息口下跌,資源價格下跌,兩者都有利於新興市場的發展(不少高速發展的國家都需要從外國輸入資源),特別是本地內需增長與資產負債表的擴張。

過去數十年,不少發展中國家都完全依賴出口歐美,但在近年全球經貿發展中,看到一個新可能性是發展中國家的合作更緊密 ( 同時間當然也會出口至歐美市場 )。在這個新形勢下,我相信歐美佔據全球的經濟份額會持續下跌,經濟在更多元化發展的格局下,環球資本分散至世界不同地方,其實是一件十分合理的事情。

站在現在這個時間點上,全倉放在美股科技巨企,抱持長持優質股的信念,樂觀於它們會持續過去十數年的長牛,這些人基本上是在賭AI發展會很快,而且短時間順利發展出全新to C商業模式,快速全球普及應用,完全把人類生產力提升至新層次,同時間各科技產業的競爭格局不變,依然由原來的巨企壟斷。我個人沒自信對這些事情完全預測成功。自信滿滿地認為自己有能力正確選擇與長持優質股的強者體系 ( 自認為是身在市場的強者的操作方式 ),與賠率優先的弱者體系 ( 自認為是身在市場的弱者的操作方式 )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思考與操作方式。我個人偏向相信市場中的個體散戶更合適於弱者體系,起碼這信念是我的操作根本。

-------------------------------------------------------------------

近兩月身在閱讀理解與思考的階段,沒有什麼很好的想法。最近兩個月只做過兩次成交,把聯邦制藥換成康方生物,換馬的時間尚算不錯,我是在康方月初一次大跌回穩後,80元買進此股。第二次成交在六月最後一個交易日,減持部份阿盛醫藥,在中銀航空租賃首次建倉。飛機供應偏緊,同時間飛機需求持續增長的邏輯已在上月的一文中提過,不再詳述。國泰這類公司的變數大,純飛機租賃的業務比較簡單。我在這股建倉的其中一個原因是美元降息預期,對這類重資產周期股是一個很大的利好。

觀察倉中的重點觀察有:國泰/國銀金租/澳博/港交所/騰訊/攜程/361度。

近一年半時間,恆指升四成左右,跟同期恆指比較的話,我的港股倉倉值回報不算出色。

回顧一年多前曾經持有的股票,才發現原來本人成了燈神,不少都是賣出後便開始大升的股票(如赤子城科技 / 津上機床 / 中國有色礦業等),某程度上是好事,足証市場現在活力不錯,但距離全民皆樂觀的階段很遙遠,這種慢牛狀態令人感到舒服。

我視股票投資為一場遊戲,也是人生的一部分,得到錢的回報的同時也要從中得到樂趣,姑且看看未來如何發展。

---------------------------------------------------------------------------

本年度到目前為止,港股倉回報約 +20%。

持股如下(由重倉成員至小成員,按重量排名):

中國太平
中國飛鶴
濱江服務
亞盛醫藥
卓越教育
申洲國際
新奧能源
康方生物
長城汽車
金斯瑞生物科技
海信家電
中銀航空租賃

按板塊計:

化石能源/資源類 (約7.5%):新奧能源,中銀航空租賃
醫藥 (約15.5%):康方生物,亞盛醫藥,金斯瑞生物科技
科技/消費 (約24.5%):卓越教育,中國飛鶴
地產相關 (約10.5%):濱江服務
其他 (約42%):中國太平,海信家電,長城汽車,申洲國際

Friday, June 27, 2025

從錢的角度看世界

近年宏觀政經周不時出現突如其來的變化,一眾宏觀分析師,或政經KOL忙碌得不可開交。大行重金招募的宏觀大師必須有其觀點,最終重點是看其觀點能否為投行帶來利潤,這是一件很實際的事情。另一方面,政經KOL的觀點最重要是帶來流量,觀點能否驗證,或當中評論的細節是否跟事實相關,是否準確,這一律都不重要,重點是需要流量,有人喜歡看便可以了。

這種觀點型的資訊我什少細看,即使看的話,首要看重的就是當中會否存在投資機會。宏觀資訊的重要性跟我手中的錢掛鉤,起碼我是從錢的角度去看。可能對其他人而言,資訊的重要性在於大家是否同一立場,或者,是否一些個人想看到/期待看到的資訊,這也很合乎人性。

若宏觀即時資訊跟投資無關的話,我便沒興趣了,把注意力放在工作,家人等更重要。這不是說完全否定國際性新聞的價值,而是按重要性區分,很明顯是應先把注意力放在工作/生活/投資。

或可從另一個方向去看,近兩周頭條新聞的以伊戰爭,這個新聞十年後有什麼價值?我相信對以色列人或伊朗人而言,或者這事對將來局勢發展與他們的生活可能有根本性影響,但對我或其他身在香港的人而言,十年後有什麼價值?

--------------------------------------------------------------------------

事實很明顯:這事根本不會醞釀成世界大戰,不要給主流傳媒或自媒體誤導。底層邏輯明顯不過 : 不停的空襲與開啟防空系統,以色列一天的花費是數億美元,國力負擔不了一個長期戰事,一個月也維持不了。這是從錢的角度去看整件事。

特朗普伯伯現在任何事都是講錢,無論如何都不會花錢開戰。但他也得做一場戲,給雙方一個下台階,便製造一次對伊空襲,空襲前先得悉對方已把最重要的核材料與設備完全轉移,事後對媒體聲稱空襲完全成功便可。以國自可說成大大的勝利,可停戰。伊朗當然也要戲,裝作打擊美軍駐紮卡塔爾的基地,事實是事前已通知美方與卡塔爾。襲擊成功後,自稱回擊有力,方便得到一個下台階去停戰。

以伊表面上殺得兇恨,事實是雙方都留有後路,表現尚算克制。以方沒空襲伊朗的財源如能源相關的設施,伊朗也不可能關閉石油出口道Strait of Hormuz,也不會向以色列或美軍發射最強的超音速導彈。

明眼人都看出伊朗想要做的話,研製出核彈其實只是時間的問題,這不是能力的問題,而是決心的問題。若它有決心的話,這戰爭不會阻止其研發。搞了數十年都沒有做好,主要還是沒決心去做,一心想利用這核問題去跟西方談條件,取消金融制裁,它們需要的是錢。

這國家的政權表面上是神權統治,事實說成神棍政權更貼切,所作所為不是為巴勒斯坦人發聲或維護正義,他們最想要的是錢,但美國與以色列一直不給。在侵伯管治下,放鬆一些制裁,讓對方拿到錢,而對方口頭上一如既往的強硬,實則拿到錢後便可把核研發拋開,不會推進核研發。

若這政權真的把宗教意識形態凌駕於其他一切,早就做好核彈了(有了核彈便是最佳的防禦機制,這次以色列突襲也不可能出現)。伊朗的波斯文化,跟阿拉伯人的沙漠部落文化完全不同,波斯人重視教育,有很深刻的科學與人文相關底蘊,受制裁數十年時間,經貿上與世界隔離,依然發展出國內的基礎工業。這樣一個國家,人口接近一億,真的數十年做不出核彈?

在我眼中,這個神棍政權口頭上強硬是必須的,因為伊朗國內也有不少宗教意識強烈的人民態度上強硬才能得到他們支持。這國家內部有很多不同聲音,這神棍政權將來會否倒台,是伊朗人自己的選擇。根據我對伊朗人的了解,將來這國家完全歸向西方,或完全跟中國這邊接軌,這兩條路也是不可能的。一個為波斯歷史而驕傲的民族,自會發展自己的一條路,放長雙眼去看。

坊間的一堆觀點如:這戰爭對中國不利,或者,這戰爭對中國有利,若誤信這些只求流量的觀點便未免太反智了。整場戰爭跟中國無關。我列舉一些自媒體不會提到的事實給大眾參考:

以色列是中東首個承認新中國的國家。雙方正式建立外交關係則是三十多年前。在建交前,雙方經貿合作已很密切。雖然在以巴問題上中方多次口頭表態支持巴方,但現實是無礙雙方的關係。單就利益而言,中以關係比中巴關係當然重要得多。

80年代起,以色列多次違反美製軍器轉售協議,把各類型先進軍備賣給中國,美國多次警告以色列沒有效果。事實很明顯,整個交易就是錢,以色列的目的是賺錢。事態持續十數年至2000左右,以色列打算把美製防空系統賣給中國,美國終於行動上阻止這次貿易。到了近年,中以雙方軍民兩用的技術合作持續,從美方的眼中看,即是軍事上的雙方合作事實上沒有停止。

到了疫情後的世界,中以雙方的貿易額持續增長,根據去年的數據,中以貿易額遠遠高出中伊貿易額。

我個人是Issac Asimov的支持者 : 從歷史去看,緊密的經貿關係才是衡量兩國關係的核心邏輯,而不是意識形態上的盟友。

Wednesday, June 11, 2025

周期股底部反轉的機會

澳門博彩業算是一個傳統行業,近年因為疫情,國內經濟放緩加上國情關係,各大博彩企業進入寒冬。

某程度上這類股的商業模式跟商業地產或酒店比較接近,重資產行業,周期性質需要看宏觀經濟。比較容易看清的算是競爭格局。澳門政府發牌照只給有限數目的企業,這類政府監管嚴格的行業的競爭格局應算清淅。從這方向去看,博彩可算是商業模式比較優秀的商業地產。

另一要點是:博彩酒店基本上佔據澳門優質稀缺土地。它們自身也有附近土地可開發新的地產項目,這類資產總有價值。開發完成的話,不論是酒店,渡假村或住宅項目,總會帶來額外收入吧。

對澳門而言,博彩稅收的重要性不用多說。打算增加政府收入的話,將來對這些現金牛加稅抽水不是一件奇怪的事。

雖然行業進入逆境數年時間,但淺看一些數據的話,博彩業似乎已見底。事實上過去兩年澳門的博彩收入已出現一段緩慢增長。從定性去看,賭是人的天性,這行業永不會消失。基本上遊客量持續增加的話,博彩收入應會順勢增加。

單看股價的話,不少股如澳博或銀河卻還未沒出現明顯反彈。這或許帶來一個周期反轉的機會?

粗略看了有關上市公司的資料如澳博,貴賓廳收入佔比總收入已大減。中高端中場客流量已超越疫情前的時間。另一看點是利用一些大型娛樂活動如明星的演唱等等,引入歌迷或其他類型遊客量,這些都是轉型期必須做的事情。但看毛利率的話,這類娛樂帶來的收入似乎遠比不上博彩主業。

除了遊客量持續增加,或一些地產項目開發,我個人覺得更重要的周期因素是借貸利息下降。澳博超高負債比的情況下,利息支出下降是一個極大利好因素。銀河的話,其負債一直管理在一個可控水平。過去兩年利潤出現復蘇,更不停還債把負債水平大大降低。各博彩公司情況略有不同,但無論如何,利息支出下降,與美元貶值帶動旅遊業,都是宏觀利好因素。

這文列出的要點顯得粗糙,也沒任何深入討論或洞見,主要是我沒有仔細看清有關數據,或全面比較數個博彩股的財務數據/經營效率等等。暫時而言,粗略看法是這周期行業可能出現底部反轉的機會。它們已進入我的觀察名單,現階段沒有買進的計劃。

----------------------------------------------------------------

另一重資產,高負債的周期股源自航空業。這行業疫情時出現大逆境,國泰需要政府注資渡過難關。但2023通關後旅客量,加上航班總數出現持續上升,去年國泰的純利近十年最佳,更有餘力派息,再還清疫情時香港政府給出的特殊借貸。

疫情後公司發展變得有點不一樣,客運量還未回復疫情前的水平,但貨運量(主要是海外網購與電商帶動)出現明顯增長,已佔公司純利超過三成。

我開始注意這行業是在關稅戰打響不久的四月中。注意它的主因源自當時油價不停下調,油價近數周已企穩了。不同航空公司的實際情況略有不同。但油價下跌必然是一個利好消息。拿國泰為例,翻查過去十多年的數據,燃油佔據公司運營成本的三至四成左右。

由於油價升跌對航空公司的業績影響很大,各大航空公司都會做油價對沖。拿2015年為例,當年油價全年下跌四成,但國泰當年燃油成本只下降兩成。

本年到目前為止,油價下跌略超過一成,算上油價對沖機制,單單油價下跌不應構成買進航空股的理由。拿過往十年數據為例,其中一年(2017/2018/2019其中一年,我不記得細節了)油價出現下跌,導致營成本下跌,但當年全年純利出現明顯下。影響公司業績的因素還有很多。其中主要因素有:航班滿座率/總航班供應量/票價。

當年國泰高管的說法是 : 國內航線競爭壓力大,因為競爭對手(國內公司如國航/東航/南航)不停增添新飛機,機位供應過大的情況下,票價下跌,整個行業國內線載客率出現下跌,經營效率大跌

我看過有關飛機供應的資料,飛機供應似乎踏入樽頸與受限的狀況,旅客量若持續上升的話(國泰高管的說法是2025年會回復疫情前的100%),國泰可能會進入一個很不錯的順周期。

現在的飛機供應似乎進入一個緊張的狀況,數據源自近兩年小型航空公司租借飛機的平均成本大增(這可能暗指飛機租賃行業可能身在一個很不錯的順周期吧 ?);另外,若比較一下國泰去年與十年前的年報,平均機齡出現增長,由9年增至11年,這是否顯示新飛機過於昂貴,公司為了減省成本,唯有沿用老舊飛機?

另外,國泰在去年年報表示,從Airbus購進的新飛機交付出現延誤,影響了經營效率。延誤原因是整條長長的供應鏈中,其中一個環節的供應商的工廠出現大火,影響空巴交付進度。

飛機製造整條供應鏈可能身在緊繃的狀態,不能隨意更改供應商,而各環節也沒什麼額外供應量,同時間疫情後全球各公司陸續增加新飛機,供應追不上需求的話,便出現現在這個局面,這是我的推測。

另一方面,近來的關稅戰發展難測,最新消息指出,波音飛機應可如常交付給國內航空公司。但若整個中美貿戰出現變化,或波音飛機出現各種安全隱患,飛機供應上可能出現大跌(有一些國內公司全賴波音的供應,保養與維修,機師們只熟悉波音系統,突然完全轉換成空巴應需要一段時間)。

若以上因素與數據得出的判斷(即飛機供應踏入樽頸位置)沒錯的話,加上油價稍為下跌,與旅客量持續出現增長,還有就是利率下降的潛在利好,對於債重的國泰而言,肯定是一個利好因素。整體上,國泰現在可能身在一個很不錯的周期。

國泰近一年的股價已出現很不錯的升幅,但身為重資產周期股,底部到頂部的升幅肯定不止一倍,現價依然是合適買進的位置。國泰進入我的觀察名單,但暫時沒計劃買進。

Monday, May 26, 2025

杜拜生活點滴:新潮玩Labubu

數天前,看了一篇源自著名英國雜誌 The Economist 的文章,標題是:How China became cool. 有興趣的讀者可去看看。

內容重點是:中國近兩年對不少國家推出免簽政策,中國遊變得容易,外國遊客中有些是專職旅遊相關內容的自由工作者,有些則是數千萬粉絲的社交網紅,他們仔細描述中國遊的一切,,如旅遊景點/社區容貌/飲食文化/都市生活/跟當地人接觸經驗,與接觸各類新科技如試駕電動車,試玩機器人等等,令全世界網民眼界大開,加上來自中國民企的手機遊戲,與社交軟件如大行其道的Tiktok,還有本年大量外國人湧入的國內熱門app小紅書令中國在海外的形象大大改善。

這一切順其自然的變化可能連中國政府都感到意外。事實正是如此:由一個具有巨大社交影響力的網紅親身描述,比起中國政府所做的任何東西,前者對世人的影響力巨大得多。文章最後還說,中國要得到海外的軟實力就必須放鬆一點,不要太費力,越費力,效果越不好。

--------------------------------------------------------------------

最後一段我個人很同意,也想表達個人看法。數年前中國政府與杜拜地方政府合作拍攝一部電影,內容是有關戰爭的題材,成本很高,內容很嚴肅,但在本地上映沒什麼大的評論,基本上只上映一個短時間便下畫了。如果換轉一部電影是由民間電影製作人合作,有關阿拉伯人與中國人一對情侶在杜拜生活的輕鬆愛情喜劇,坊間評論會否更多?能否引起更多年輕人的注目?

或許,拍電影也不用,這年代已越來越少年輕人進戲院看電影。簡單一個開放旅遊政策,現在在社交平台看到的就是各國的人表達各種中國遊的經驗。中國官方不用再花時間與成本搞軟實力宣傳,這沒什麼意思,我自己從不看環球時報或官方說法,世界發展至此,很多東西與社會現象都是順勢演變。

社交網紅影響力比中國政府大得多,同時間也比西方主流媒體大得多。現在西方各國人民對主流媒體的信任度屢創新低,人們寧可在社交平台找尋相關資料,而不是看主流新聞,西方主流媒體散播的觀點對人民 (特別是年輕一代)影響力越來越少。現在很明顯的一個現象 : 新一代如Gen Z / 00後,這個年齡層的世界人民對中國的好感度,相比起中年或老年人 ,明顯高很多。這個判斷是有數據支持 (源自Pew Research近年來在歐美多國的民意調查)。正如The Economist 這篇文所說,社交軟件與手遊等都是新世代天天接觸的,久而久之,新世代對中國的認知與觀感,跟中年與老年人的差別愈來愈遠。

註:當然,不得不說,西方主流媒體對於不停聲稱普世價值或自稱文明的香港人,影響力還是很大,對這堆人而言,這類型資訊最有參考價值

---------------------------------------------------------------------

除了手遊,動畫,社交平台,電動車,Deepseek,電商網購,與不少人喜歡的中遊,近年還殺出了一個年輕人喜愛的新型消費 : 谷子消費。這詞的出現源自國內形容新一代的消費形式,這詞也可通行形容世界各國年輕新一代。同樣地,在這個範疇,年輕人都懂的品牌,都是源自中國。

在全球各大城市不停開店的名創優品Miniso(在香港上市),深受年輕與事業女性歡迎。我在歐洲小國格魯吉亞旅遊時也看到這店,照樣受當地女性歡迎。在杜拜,更是四周都有新店。

但本文重點其實是Labubu。我相信港人對這詞不陌生,應該所有港人都聽過Labubu (若果有港人從未聽過Labubu,可能真的對社會潮流完全不曉。。。)。Labubu其實是出自港人的IP,由泡泡瑪特(香港上市)以盲盒營銷的形式推出市場。

這產品其實已推出市場數年時間,在國內曾有爆紅的一段時間。但出海後,其爆紅程度進入世界頂端,卻實在教人意想不到。到了現在,Labubu在全球爆紅的程度已遠超在中國的受歡迎程度。

我個人的粗淺理解是:2年前韓國樂隊BlackPink成員對Labubu愛不釋手,這個過億FANS的樂隊成員加持下,同時間Pop Mart發力攻打外國市場。先在泰國與東南亞爆紅,跟著泰國皇室公主加持,跟著便是全球知名藝人如Rihanna,還有碧咸等都發放手持Labubu的照片。到了這地步,這潮玩在全球爆發的程度已一發不可收拾。在美國,Pop Mart的app曾出現在下載榜第一名,十分誇張。

到了本年,這個潮無可避免殺到阿聯酋。我在商場已看到很多少女的手袋已掛上Labubu。上月推出的Labubu新款更出現商場內無數人排隊的誇張盛況。由於Labubu已完全斷市,加上本地土豪出身的少女不介意炒價購買心頭好,現在二手價是一手價的數倍。

這潮玩走紅全球的速度已不能用任何言語去形容。Pop Mart創始人的營銷能力令我嘆為觀止。過去一年半時間,泡泡瑪特的股價上升二十倍。市值已達3000億。

如果不用排隊,不用食炒價,一手原價輕鬆進店便可購買,我樂意買一個Labubu回家當成裝飾,哈。

Monday, May 12, 2025

韓國股市

近年來,不少港人與內資都已轉戰美股。近半年時間,港股走勢明顯優於美股,可能有不少基金與散戶回港作戰,但整體上對美股信心滿滿的人還是不少。除了港人與內資外,我也注意到另外兩個地方:英國與南韓,近數年當地金經理與散戶都已轉戰美股。原因無他,美股在近十數年的確是一枝獨秀。

近日開始注意南韓股市,主要原因還是這國家近數年出現數不盡的負面消息:

(1) 生育率接近全球最低,人口老化嚴重,人口總數出現負增長,連帶勞動力都在下降。

(2) 經濟依賴出口,近年環球經濟狀況不佳,影響了國內不少企業的利潤。而國內受制於內需不佳,沒增長動力。今年起更出現美國關稅政策,出口美國佔領韓國GDP的7%,現在出口前景不明朗。另一經濟因素是:韓國出口與國內出口重疊的產業很多,近年一些韓國工業出口已明顯受到國內企業衝擊。

(3) 央行傾向維持低息下,加上美元強勢,貨幣貶值,外資流出。

(4) 國內政局不穩,前任總統提早下台,今年提前大選,我自己完全沒注意整個事件的發展,只看新聞標題。去年年底韓國股市出現大跌,是去年亞洲區內最差的股市。

(5) 國內經濟困局:國內經濟命脈由五大家族財團壟斷。年輕人讀書與補習就是為了高中考試,進入國內著名大學提升進入大財團工作的機會。另外,樓價近數年持續上漲,年輕一代看不到上流機會,便躺平,不婚不育,專注炒外國股票等等,政府對此困局沒任何改革方案。

(6) 股市因素:不少市值大的公司都是五大財團的子公司等等,這些家族不重視小股東回報,公司帳內坐擁大量現金與資產,但派息低或不派息,也不回購。有些家族更有意令股價長期走低,這樣的話遺產傳承給下代所需付的稅額便大幅降低。

(7) 另一方面,韓國股市容許大公司把公司內的業務分出上市時,完全不用實物分派給小股東或現金購回小股東的股票,變相公司內的業務另設子公司上市,但持有母公司股票的小股東卻得不到任何子公司的持份。在韓國,這類公司行動不違法,這算是神奇的事情。

因為上述的(6)與(7),不少韓國網民戲稱韓國股市永遠都有韓國折價。但我相信第(6)點普遍存在於亞洲,如香港,不少股票存在極大資產折讓,但大股東對回報小股東或管理市值沒什麼興趣,致使這類股票的股價長期走低。去年已寫了一文描述相關狀況 ( 小股東無力的港股市場)。

---------------------------------------------------------------------

正正是因為上述數之不盡的負面因素,韓股近年頹廢引起我的好奇心與注意。逆向投資某程度上是一種基因,不能靠後天學習。

在亞洲區內,近數年不少人提到的日本股市與印度股市,也很有趣或值得細看,但這兩個股市都已連升數年。

日本的話,其中一個因素是數年前政府推動的資本市場改革,令不少綜合企業加大派息,更注重ROE與股東回報。另一因素我相信是因為巴股神2020年加持,馬上引起全球資金的注目。印度的話,升幅更誇張,一些內需消費股即使利潤增長不高,已炒至50-80倍PE。

身為亞洲第四的經濟體,南韓過去數十年出現不少優秀的企業,如世人熟悉的三星,現代等等,重工業中,如造船,鋼鐵等等也有全球領先的企業,另外,近二十多年韓國潮流文化普及全球,製造娛樂軟文化相關的公司全球知名。

簡單看了一些估值指標,現代汽車與KIA兩大韓製車廠,現價是3倍PE,派息7% ; 國企韓國工業銀行PE 5倍,派息7% ; 三星近年業務出現一些困境,但好歹也是全球領先的半導體製造業公司,也有人工智能概念,PE 11,派息2.7% ; 另一著名半導體企業SK Hynix,PE 5整個韓國股市去看,PB只有0.9倍。韓股低迷程度大可跟港股相映成趣。港股近一年已有不錯的回升,但整體上依然偏低。

近一兩年,南韓可能看到鄰國日本與中國都先後提出振興資本市場的推動政策,兩者事實上都取得不俗的成效。現在韓國政府也推出股市value-up政策,鼓勵企業派息與回購,做好市值管理。成效如何,有待觀察。單看本年,韓國股市走勢其實不差,但這不代表整個股市已轉勢。事實上,non-US地區本年明顯跑勝 US。

回顧巴菲特的往績,港人熟知他在中國的投資往績,如在中石油與比亞迪大賺。近年他開始投資日本的五大商社。其實,巴菲特在亞洲第一筆投資是在韓國,這往績在Snowball書中也有提到,時間點應是2000-2002年左右。結果是超額回報收場。

當時巴菲特描述韓股:

這些都是好公司,而且價格便宜。與五年前相比,這些股票已經變得便宜,但這些企業的價值卻更高了。一半的公司的名字聽起來像色情電影。

他們生產鋼鐵、水泥、麵粉和電力等基本產品,十年後人們仍會購買這些產品。他們在韓國擁有很大的市場份額,這一點不會改變,其中一些公司也向中國和日本出口。

但不知何故,他們並未受到關注。看看,這家麵粉公司的現金超過了其市值,而且它的售價是收益的三倍。我買不了多少,但買了幾股。這是另外一家,一家乳製品店。我的個人投資組合最終可能只剩下一堆韓國證券。

個人看法:雖然股神經常聲稱不注重宏觀經濟,事實是在亞洲區如中,日,韓的投資中,對時機觸覺與宏觀因素轉好的契機,都掌握得妙到毫巅。在這三個國家的過去數十年股市中,進場時機出錯的話,回報差天共地。原來巴菲特不只是美國股神,更是亞洲股神。

------------------------------------------------------------------------

我對韓股持開放態度,即使投資在這股市也不可能佔整個股票資產的大倉位,最多都是佔比5%-10%左右,而且一定是分散在十間或以上的企業。這文不是投資建議。這文只是個人的資料搜集。

我看到的宏觀有利因素是美元應會持續走弱,加上市場預期的降息,應會加速環球資金流進新興市場,特別是亞洲市場。但這個宏觀因素同樣適用於歐洲,港股或其他新興市場。

我可能是唯一一個港人會花時間留意主流完全不提的股。去年曾花時間看國內B股的資料 ( 可看: 乏人問津的股票尋寶池),有些B股長期受市場忽視,但派息與股價走勢也不錯,但這市場交易不容易,還是放棄了去年也曾花數個星期對美股上市的中概股做了一系統資料搜集,跟著投放資金在這一堆股票中建倉 ( 可看:近期對股票的看法與操作 (2024年12月)),這數個月回報算是不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