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September 11, 2023

歷史回顧:英國統治下的印度

1700左右,印度GDP比整個歐洲GDP加起來更高, 高出歐洲三成。跟著,印度受英國殖民超過二百年。1947年印度獨立,印度的GDP只佔全球GDP的3%左右。

(1) 到底英國人做了什麼?令一個經濟繁榮的地方在二百年後變得窮困不已?

(2) Mughal 帝國若由1700年開始衰弱,當時的印度國土是這帝國的一部分。這帝國的統治者是住在北印度的人種,宗教是伊斯蘭教,血緣上應更接近西亞人如波斯(即現今伊朗)人,與土耳其人蒙古人的混血而不是純南亞人種。當時的法律用語都是波斯語。

時至今日,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等南亞國家的語言中都有不少波斯語詞彙,其中一個主因便是這些地方都曾受過Mughal 帝國統治與管理。印度著名建築旅遊景點泰姬陵,便是在當時朝代建成的。

(2) Mughal 王朝慢慢衰敗後,印度各地趁機反抗與獨立,數十年間,整個Mughal王朝慢慢崩塌。整個印度分裂成各個地方強權各據一方的內亂局面。英國人看中這個大好時機,賄賂各地大小土豪,不受賄的話,便強行軍力入侵。慢慢地,整個印度的大小地方政府受到英國把持掌控。

(3) 在英國殖民印度前,一些外地旅行家曾到印度,把當時的經驗記錄下來。當時印度經濟繁榮,大城市比歐洲城市發達富裕。它是製造業強國。

特別是紡織品,全球需求極大,在海運上形成了一條佈滿全球的物流輸送路線。生產其他產品的商人們,透過這條已建成的物流路線把自身物品出口,從而減省不少成本。因為紡織品的興旺發展,連帶其他製造業都發展起來。

除了輕工業,重工業如造船也十分出色,當時英國人的資料記錄,印度製船耐用長達二十年,英國製的只有十二年。

印度出產的金屬製品以高質聞名於世,用鐵,或其他金屬製成的家用工具,或軍士用的器具,大量出口至中東阿拉伯地方與歐洲。印度各大港口一直身在極度繁忙的狀態。

(4) 英國控制印度後,英國人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拆除所有本土工業。建立制度與法治,壟斷印度市場所有紡織品。首先,禁止所有印度紡織品出口,斬斷所有印度出口的貿易鏈。把英國變成唯一一個購買印度紡織品的買家。

英國人購買印度高質紡織品,完全不用自己的金銀或外匯儲備,而是用印度抽取的稅收去支付。

整個法制形成後,沒有對外貿易,本來蓬勃發展的本地經濟大受打擊。商人們與資本家在四處受限的情況下,收入大減,大量中產變得窮困。

(5) 即使如此,英國本地製造業商人們,依然不停要求政府做得更多,完全禁絕印度製造業的發展。原因只有一個:英國工業的競爭力比不上印度。

歷史資料顯示,英國高官會隨意走進印度人的工廠,破壞他們的生產設備。軍人走進紡織師傅的店舖,斬斷他們的手指,令他們失去工藝能力。

(6) 為了確保印度商人們不能東出再起,英國人再次立法,所有出口的印度製品都必須抽取80%的稅項。

到了這階段,由於貿易鏈已斬斷,印度工業不能出口其他國家,但由於稅收太高,唯一買主英國人也不會買。久而久之,印度製造完全沒有市場,印度慢慢變成一個只能出口價值低的原材料給買主英國。英國低價得到原材料後,製成工業品再以極高價格出口至印度。

Sir William Hicks 曾說過,我們征服了印度,就是要把它變成一個接收英國產品的大市場。我不會虛偽地高叫,我們控制印度是為了印度人的利益。

(7) 整個去工業化政策十分成功,1947年印度獨立時,只有少於百分一的人從事製造業。在這二百年間,本來壇長營商與製造業的大量人口,唯有另找出路。大多數人為了生存下去,唯有下鄉從事務農。

Dr. Charles Hall 曾說:英國的歧視性關稅摧毀了印度所有製造業,印度人被扔回了泥地生活。

(8) 大量商人下鄉務農,但土地明顯不足以應付突如其來的農民,產出的質量大降,再加上不時出現的旱災或農物失收,印度不時出現饑荒。

英國人沒有就此停止立法。面對大量農民,英國實施極高的入息稅,約收入的50%至80%成左右,而且,稅收是在農物收割前交付。英國當時的高官承認,這是有史可以來最嚴苛的稅項。歷史資料顯示,英國當時的稅收佔個人收入的百分比,比印度數個前朝的稅收百分比,高出至少三倍。

F.J. Shore出席議會時,曾得意洋洋表示:印度人被徵稅已到了極限。我們做到印度統治者不能做的事情,比他們做得更出色。

(9) 稍有資本,稍有能力的農民都想盡方法離開故鄉,出走他國。不能走的農民中,大多數都對重稅無能為力。

英國人指出,由於法治依據,對所有不能付稅的人不會予以同情,當時的法規是: 這些人都囚在籠子內,跟著活活燒死。英國人跟著有權充公農民的土地。自此,印度出現數以千萬計沒有土地的農民,這是印度歷史上從未出現的困境。

(10) 到了19世紀尾段,印度是英國最大的稅收來源,也是最大的英製品買家,同時間,也是擁有大量高薪厚職的英國官員的地方。當然,官員們豐厚的福利,全都源自印度農民稅收。

當時的英國總理曾說,印度人的血液已被完全抽乾,想再抽取的話,唯有細看一些血液不流通的地方。

(11) 在英國殖民印度這段期間,英國人從來沒有把印度當成是英國的一部分去管治。他們把印度視為一塊可隨意抽取利益的外國土地。

英治下的印度,大可與前朝比較。前朝Mughal帝國時期,他們執行很多歧視性政策,稅收不公平,有強制性宗教政策。但有一點很清楚,印度當時的資本全留在印度境內,經貿發展蓬勃,佔全球貿易出口超過四分一。

Mughal帝國沒有把印度的財富抽回帝國身在中亞的首都。他們把印度當成是自己領土的一部分。在領土內自然需要發展本地經濟。

英國人的想法便完全不一樣,印度從來不是英國的一部分,抽走印度所有財富便可,當地人生活完全不用理會。現代經濟學家估計,英國當時從印度抽走的財富,約43萬億美元。

(12) 英國掌控印度超過二百年,19世紀初,掌管當時得令的東印度公司的F. J. Shore曾說過:印度的太平日子結束了。她曾經擁有的所有財富都被耗盡。

二百年間,英國人用盡所有手段把印度的財富抽乾,1947年印度獨立時,印度完全去工業化,國庫空虛,沒有形成統一的國立機構。美國歷史學家Will Durant說過,英國統治印度的二百年,是人類歷史上最嚴重的罪行。

(13) 當一個國家的稅收不是重新運用在國內造出有效的資源分配,而是運出國家,到達英國,結果很明顯,就是整個國家完全失去發展或向上的能力。

(14) 當時印度出口大量低價值的務農產品到英國,或其他英國殖民地。歷史顯示,即使是農物失收的年份,英國人不顧印度本地發生的饑荒,照樣把所有食物運出境外。國內供不應求下,食物物價大漲,印度出現大規模饑荒。

在英治印度時期,曾出現三千萬人以上的大饑荒。

(15) 在饑荒發生時,英國人無視眼前看到的一切,完全沒有任何干預去援解印度人的慘況。不得不說,這一切的源起,主要是英國對印度市場經濟嚴重干預,扭曲印度貿易運作而造成的。

為了不讓當地的慘況出現在國外,英國政府控制媒體,讓他們禁聲,阻止傳媒報導。但當時的資料還是有一小部分遺留在歷史資料中。 有英國軍官曾說:無數屍體被扔進古井裡。

(16) 印度獨立後,過去數十年間,英國媒體不時會報導印度的窮困與落後,是印度政府質素低劣的証明。但無論印度如何差勁,獨立後都未曾出現英治時期所出現的過千萬人的饑荒。


Friday, August 11, 2023

擁有提升價格能力的生意

對任何企業而言,擁有提價能力是一條絕佳的護城河。

一些周期性行業,如上游商品或原材料,產品價格以市場供求決定。宏觀經濟決定價格升跌(在期貨市場,當然有炒家影響價格,但整體而言,價格受宏觀經濟影響。) 現在後疫情時期,一些國家受嚴重通脹困擾,一些行業如出入口貿易或零售,所謂的提價能力僅僅是把成本上漲轉移給下游買家。這些行業都談不上擁有提價能力。

若產品在同行中擁有最佳質素,或在市場上獨一無二,企業自然擁有定價權。這類獨一無二的產品,根據行業特性,涉及不同原因,如技術優勢。這類企業大多跟科技有關。但從二級市場去看,對於這類企業的辨識難度不低,絕大多數人都是後知後覺,如Nvidia,大眾看到股價大升才會得到它擁有技術壁壘這個認知。對於行外人而言,高科技細分行業的技術發展路線方向,實在難以預測。在不同的科技領域,過去百多年已出現過無數次後來者推翻巨無霸壟斷市場的狀況。

身為個體戶投資者,還是應有自知之明,不應過份高估自身辨識技術壁壘與產業發展的能力。我的要求低一點,嘗試多在日常生活仔細觀察,從規律與人性兩方面去思考。

在某超市閒逛期間,發現一些文具或學生日用品,貼上韓國人氣男團BTS品牌,產品售價可提升兩倍,但產品質素其實跟雜牌產品無異。

這類產品的提價能力源自潮流品牌價值。在港股市場上,同類企業有泡泡瑪特。這間公司出產的潮玩毛利極高,玩具的售價不便宜,但的確引來很多人買單。公司慢慢建立IP,將來的產品線與生意擴充都建立在這些IP上。這類產品提價能力的潛力源自潮流玩具的受歡迎程度,持續性難以預測,潮流可一瞬即滅,也可細水長流,管理層的能力固然重要,但大環境的演變也是一個關鍵。預測潮流走勢,難度自然不低,至少對我而言,這類股票不是一個好選擇。

轉一個方式思考,不用再花盡腦汁去想什麼企業擁有提價能力這個問題從反方向思考,世上有沒有行業或企業出現以下這個現象:若產品降價,反而會引起消費者的不滿或憂慮?

產品降價反而不受市場歡迎,這個現象違反消費者著重價格的常識。但事實上,世上確實出現這類行業與生意。

看一下手錶行業,高端瑞士手錶連年加價,從近二十年的走勢去看,瑞士高端手錶出口卻增長數倍。曾在十年前或更久買進勞力士的話,便會發現現在的二手價,比起當年的一手新錶價格高出很多。

看一下中低端機械手錶全球總產量與銷售,整體上出現下降的趨勢。需要隨身看時間的話,手機,電子錶或智能錶已能做到。高端手錶完全是另一個市場。在這個市場中,廠商加價不會令需求減弱,降價反而會影響品牌價值。當中涉及人性心理(買奢侈品的消費者心理)。

同理,還可引申至各式各樣奢侈品的供需市場。似終是消費品,終究受宏觀經濟影響,經濟周期起跌難以預測,但人性心理不會改變。在歐美發達地區,平民們不太注重奢侈品上的消費,奢侈品的需求增長主要源自亞太區。經濟增長順景時,中產消費層慢慢變大,生活水準與物質水平提升的同時,人們需要証明自身在社會上的存在感與認同感,購買奢侈品是其中一個方法。

過去二十年間,對於不少品牌而言,源自亞太區(特別是中國)的奢侈品需求增量,佔據接近一半或更多。即使中國增速放慢,其餘地區如東南亞,中東產油國,南亞如印度等應會保持一定的經濟增速,解決基本物質需要後,中產階層需要奢侈品。人性不變的規律下,我對奢侈品需求的增量還是很有信心。

除了需求剛性加上長年保持一個增長趨勢外,還有一個關鍵點是提價能力,多人認可的奢侈品品牌還可連年漲價,這類行業跟高科技不同,產品認可不需建立在新技術研發上,給後來者推翻的可能性極低。根據這一些出發點思考的話,歐洲最值得投資的企業當然是LVMH。由2010年起計,股價漲幅約+950%。展望未來,這股應可安心持有。(我未買這股,但有興趣持有一點,長線持有。)

另外,有些行業性質使然,市場競爭的勝方自然擁有提價權,如嬰兒奶粉。奶粉行情天然對產業鏈的把控有極高的需求 (飼養奶牛對天氣與環境有極高要求,加上牛奶需要高品質的物流運輸系統等),先來者建立營運優勢後,形成一個穩固的品牌壁壘後來者難以進入競爭。在歐美發達地區,奶粉由數個大企業壟斷。對於父母而言,特別是亞太區,買奶粉最看重質素,質素高,品牌名聲好,慣性使用同一品牌後,即使一直漲價也不會令需求下跌。

自從十數年前毒奶粉事件後,曾有一段長時間國內父母對國內奶粉毫不信任,從這角度看,中國飛鶴能走到今時今日這個地步,毫不容易,質素上只走高端的發展模式十分成功,價格比國外品牌更高,但國內市佔率卻持續上升(已超過兩成市佔,排名第一)。市場推廣或營銷手段固然重要,但產品質素才是得到消費者認可的關鍵。十年前,大概無人能預料高端奶粉市場會由國內品牌勝出。

我個人對中國飛鶴這間公司一直都有極高評價(營運能力最佳的民企中,飛鶴一定名列十大),一路走來,公司規模狀大至這個程度,毫不容易。奈何大環境限制太大,生育率持續走低的趨勢下,嚴重壓縮企業估值。

現在國內經濟,有人認為已進入通縮狀態,這一些東西由經濟學者或專家評論。身為投資者,在這種環境下更需要看重擁有提價能力的企業。國內大多數企業都沒有價格壁壘優勢,不少行業發展都依賴規模與低價奪取市場份額,產品難以持續提價。除了上述提到奶粉龍頭中國飛鶴,在國內,行業發展狀況跟高檔瑞士手錶相似的,便是高檔白酒。

白酒算是很獨特的行業,年輕一代其實對白酒飲用需求下降,但對於最高檔次白酒如茅台,五糧液等,其功用已不單純是飲用了,茅台價格穩步上揚的同時,品牌價值也在植根於大眾的認知中,現在更有收藏與投資的價值,這種產品的營運,消費者喜歡其多年不變的味道,不用做什麼研發,也不用過於著重市場推廣,價格上揚的同時毛利極高,這類企業的確值得細看。但對於賠率優先的選股操作,茅台等股票的確不便宜,增長空間也不算太大,事實上港股市場完全沒有最高檔次的白酒股。

展望將來,在國內擁有定價權什至提價能力的行業,大概是一些高端服務類型的生意,如養老,醫學美容,或高端生態旅遊與配套酒店,還有高端物業或設施管理服務。

持有濱江服務兩年多,除了母公司濱江集團在內房危機中保持穩健外,主要原因還是公司主打管理中高端物業,平均管理費呎價遠高於同行。在物管中,大概只有高端物業有持續性提價能力,三或四線以下城市的平民住宅物管費的提價能力成疑,能否百分百收取所有管理費也是一個大疑問。相反,高端物業的收數狀況明顯更理想。

----------------------------------------------------------------

後記:上周在超市看到一些貼上BTS品牌的物品,便馬上聯想到有關產品定價能力的思考,本文隨手一寫,竟越寫越長,還有一些內容可說,但現在停筆算了。

Wednesday, July 19, 2023

生活點滴:「中國製造」

談到汽車市場的話,各地方自有其生態環境。以香港為例子,買車容易養車難,加上地小人多,公共交通系統發達方便,自駕車人口佔比低;道路狹窄人多,SUV私家車佔比一向偏低;由於中上流人士在駕車人口佔比高,高端 ( Mercedes / BMW / Audi / Lexus / etc... ) 品牌在香港私家車市場佔比很高(我個人估計,這比例應是全球最高的城市之一)。由於自駕人士不少都是高消費一族,近年電動車興起,新私家車登記中,售價不便宜的Tesla佔比不低。

談到海灣產油富國(如阿聯酋)的話,土豪與遷入的富豪們當然擁有大量名車,但電動車佔比很低。這也不無原因的,油價比起其他地區便宜很多,開汽油車的成本極低,加上低稅制度下,造成一個「買汽油車容易汽油車容易的大環境。這個生態其實不利推廣電動車發展。Tesla擁有一個小眾市場,主要由一些貪新鮮的年青人購買。

談到車款的話,由於公路與多線馬路大多寬闊,有時需駛進沙地,或在沙漠中奔馳遊玩,大型SUV或四驅越野車十分普遍。開大車比較耗油,但耗油問題在油價便宜的地區不成大問題。有些人必須擁有大車的原因當然是家庭需要,兩三個或更多小孩,再加上隨行的一兩個工人,大型SUV是必須。

談到牌子的話,講究性能的人還是傾向於歐洲車 (BMW / Mercedes/ Land Rover / etc)。但日本三大品牌(Toyota / Nissan / Honda) 依然是大眾主流。除了平宜省油外,另一個特別原因是這裡的天氣問題。一年間,有過半時間都需要在烈日當空,三十多至四十多度的狀況下駕駛,加上不時出現的沙塵暴,對車輛的侵蝕與引擎等機件的損耗極大,歐洲車相對日本車而言,完全不能適應這類沙漠氣候,基本上新車入手一輛歐洲車,四至五年後便會出現各式各樣的故障或問題,而日本車就顯得耐用,即使出現一些小問題,維修上十分方便,而且零件與服務費比歐洲車低很多。

話雖如此,歐洲車(主要是德系如BMW / Mercedes / Porsche)在這裡還是很普遍,對一些人而言,開歐洲車是身份的象徵,駕車不能單從代步成本的方向去看。

我自己的話,最怕煩與維修,對車的性能不講究,我的生活已有足夠存在感,不再需要駕駛Porsche Cayenne去表達身份或存在感,駕駛日本車(Nissan Altima)代步便可。

市場上有一些中國製造的自駕車其實十數年前就進入這裡的市場,但口碑與評價一向不佳,所以銷售連帶二手市場的價值都很低。

近三年左右,情況出現變化。首先,道路上國產車明顯增加,本來我不以為然。跟著,身邊的同事開始提起這話題 :

「你知道MG這個牌子嗎?近來越來越多人買MG車,聽說很不錯。」

「從前,我從不會去買中國車,但中國產品的質素的確越來越好,將來或許我也會買中國車。」

身為一個消費者,購買物品時,性價比最重要。家中的大小家電,白電選用美的或海信科龍;電視用TCL / LG;手機的話,現在用華為,但我也曾用Apple / Oppo / Vivo / Samsung;小型電子產品少不免有小米產品或其他國產貨。原產地不重要,主要看性價比,價格不俗而且質素不差,我便會一試。

當然,走高端的話,我也有一些勞力士。只是這些名手錶處於不受重視的狀態,皆因平時外出,我大多戴日本製精工錶或國產海鷗錶便可。精工與海鷗是個人最愛的手錶品牌。勞力士某程度上已變成收藏品。

手機如Apple無可否認質素極佳,但從性價比去看,其他中端手機已絕對足夠日常生活。自駕車的話,我從未想過買進國產車,從前的市場評價是「口碑差,價格低但質素也低。」

一些經常換車的人對國產車近年工藝上的進步表示驚嘆,難怪市場的認受度明顯提高。本地銷售數字顯示,上汽旗下MG已在本年銷售量升至排名第四;而國產車的總市佔率已提升至15%左右。僅僅是五年前,這一些數據都令人難以想像。

既然越來越多人認可國產車的性價比,好奇心起,我便在一些車展廳閒逛,試駕數個不同的國產車品牌 (江淮 JAC,上汽 MG,廣汽 GAC,長安,長城 Haval,奇瑞 Jetour)。單看外型,內部的硬件,加上隨車附上的功能,的確令人眼界大開,試駕後感覺不錯。

當然,一輛車的耐用度需要經過時間考驗,所以一些愛車阿拉伯人在網上品評不同品牌,答案是國產車在炎熱的沙漠天氣下,完全經得起考驗。

未經親身試駕的話,真的不能相信國產車現在已能做到這個性價比,不但便宜,而且質素不俗。整體而言,國產車比不上歐洲傳統車廠或日本三巨頭,但成本低出什多,質素可能只相差一點,越來越多消費者購買國產車,當然有其理由。下年換車的話,毫無疑問我應會買進國產車。

誠然,大眾對價廉物美日系三巨頭(豐田 / 本田 / 日產)的信心仍在。不過,市場上不少消費者先看價格與性價比去做決定,這也是越來越多人購買國產車的原因。

國產車不能撼動高端豪華車市場,它們撬動的是中低端車廠的份額,如VW,三菱,鈴本,現代,Kia等等。 

---------------------------------------------------------------

在這裡,還有兩點想補充:

在非西方國家中,阿聯酋是人均消費能力最高的地方之一,有消費力自然更講求品牌價值與質素,特別是大型消費品如車輛一類。 

若這些消費者對國產貨的認受度越來越高,大概可以想像一下其餘發展中地方的狀況:人們更講究價格/性價比的大環境下,國產車的市佔率與認受性只會更高。   

我沒細看各國數據,但在巴西阿根廷,俄羅斯與其他中亞國家,伊朗與巴基斯坦,和其他東南亞國家, 大概可以想像國產車在當地搶奪市佔率的實力。

另一點是車市場的發展。 未來電動車的佔比會慢慢上升,起碼在發達地區應是如此(我很懷疑發展中地區的政府會否有決心與能力去推動電動車的推廣,花費巨資大搞相關電動化基建措施,很多國家都不具備相應的經濟實力與效率)。

在電動車這一塊,日系與德系已失去技術累積與品牌價值優勢。拿德系BMW而言,談到傳統油車,大眾的看法是高端品牌,技術出眾,性能優良;但到了純電或油電混車,BMW只算是one of the other brands而已。 國產電動車在技術累積,和上中下游資源整合與生產成本上,已佔盡優勢。 

本年起,比亞迪首次開始在阿聯酋賣電動車,而本地政府也慢慢增加推動電動車的政策,如稅費減免,增設免費充電站等,可見的將來,電動車市場應是Tesla與很多國產品牌一起瓜分的市場。 (註:我不認為傳統油車市場會完全消失。)

若談宏觀數字的話,無論是出口傳統油車,或新型電動車,都是一個至少值萬億的市場。  這個額度當然不能完全填補國內房地產一年十萬億以上的生產值總額,但已足夠填補人力密集型低端產品出口的全球市場份額下跌有餘。

相比房地產不停增加供應,供應已嚴重過剩,只是一些沒用的生產值,國產電動車出口與內銷的生產值顯得更實在。

-------------------------------------------------------------------

相關連結:

江湖趣事:再見女主播 

生活點滴:睇樓 

生活點滴:舊式老店 

生活點滴: 從國葬說起 

生活點滴: 令男人精壯的飲食方式 

生活點滴: 眼紅 

駱駝的多種功用,還可治皮膚病 

阿拉伯咖啡 

一個男人 四個老婆

Friday, July 7, 2023

港股記錄 (2023年6月)

最近一個多月,生活忙碌,放在股市的時間明顯減少,但可能不是壞事。看看近數月港股的狀況,資金欠缺,雖則大市總算有中特估概念與少數穩健收息股勉強支撐,致使指數沒出現大跌,實情是資金嚴重不足的情況下,市場上大多數股票成交大幅縮少,不少中小企業股價出現大幅度乾跌,這個情況比波動市更艱難。

在這種市況下,右側交易看到異動高追的話,隨時坐艇;左側價投的話,缺成交的狀況下,已不用再分析基本面了。以靜制動,少做少錯,或許反而減少損失。

投資策略不能跟生活節奏脫節,現況去看將來,投放在股市的時間難以增加,慢節奏操盤的情況下,唯一有把握得到優於市場表現取決於耐性與賠率優化這兩個因素,更看重規律(市場規律,人性規律,行業規律,三者其實互相依賴與影響)。

-------------------------------------------------------------------

近日,一些殘股受大股東提價私有化的次數明顯增加,這種狀況的出現,個人相信已預視大市已大概見底。換另一角度去看,左側純價投派傾向完全不看股價走勢,單純看基本因素,股價越跌越買,但當手上股值已出現大幅度損失時,大股東出手私有化成功的話便損失慘重了。公司的基本面當然重要,但也不能完全忽視市場。

對於行情板塊的看法,對比過去兩季,我沒什麼全新看法。個股的話,交待一下僅有數次交易。

五月初清倉百富環球,換馬至宇華教育,單純是優化賠率的決定,宇華比百富環球更值博。宇華這股我已觀察一段時間,到了五月決定換馬,豈料股價再出現一些跌幅,港股令人無言的地方盡在於此,殘股還可一直下跌。控制注碼,等待一段時間看看此股表現如何。

小倉位的股票中,清倉蒙古焦煤,減持一些中國建築國際,換馬至英恆科技。我不大確定英恆的基本面是否真的很優秀,電動車產業鏈中的行業競爭實在太激烈,產品毛利率可能一直維持低位,這種公司只能小注一試,持續關注公司狀況。

-------------------------------------------------------------------------

本年度 (六月三十日止)港股倉回報約+5.5%。

持股如下(由重倉成員至小成員,按重量排名):

中海油
康哲藥業
天能動力
聯邦制藥
濱江服務
綠城管理控股
中國建築國際
中國船舶租賃
宇華教育
兗煤澳大利亞
其他 (倉位3%以下的小成員: 華領醫藥B英恆科技)

-------------------------------------------------------------------



Monday, June 26, 2023

白左思潮擴散全球

近十年,西方社會主要議題與思潮慢慢給左派佔領,有一些議題的確需要全球人類關注,如環保與氣候問題。

有一些議題則涉及當地社會的價值觀與道德標準,如性少眾LGBT平權議題,有人同意,有人反對放眼全球,很難找到一個統一標準去討論有關問題。

跟過去數十年世界發展規律近似,西方國家不少人慣性把自身意識形態說成普世價值,強推與擴展至其他國家。為了令他國服從自己的意識形態,不惜動用金融霸權令他人屈服。

這則新聞便是最佳例子:https://www.reuters.com/world/africa/ugandas-museveni-approves-anti-gay-law-parliament-speaker-says-2023-05-29/

非洲國家烏干達近日對anti-LGBT的法律作出修改,把最高懲罰提升至死刑。鄰近國家肯亞與坦桑尼亞,有高官表示烏干達的最新法律值得效法,或會做出同樣修改。不少西方國家嚴厲批評烏干達政府的新法案,美國白官表示會因而對烏國作出經濟制裁。

把這新聞作為例子,主要是因為過去數年間,曾在我家工作的鐘點傭人,有兩位來自烏干達,也有一些烏干達人在工作上直接間接有往來。對他們的習性略知一二,烏干達人思想比較單純傳統,宗教在不少人心中佔有極重要位置 (多數人都是基督教或天主教徒)。單是這點便跟西方白左主導的價值觀格格不入。在歐美,若跟同輩說自己是忠誠基督教徒,會給白左當成是異類或一個取笑的對象(註:現代白左其中一個價值觀是去宗教化,主要原因可能是不少宗教都有反LGBT的意識形態)。

在非洲,烏干達人的價值觀不是另類,我認識的埃塞俄比亞人都有類似想法,非常傳統基督教徒,價值觀上完全不能容納LGBT。

非洲超過一半國家的政府把LGBT列為違法。一個地方的法律與規則,不能跟當地文化與價值觀完全切割,政府的做法明顯不是突如其來或完全不考慮社會的價值觀,所謂事出必有因。

在西方國家白左思潮主導的情況下,白左們表面上掛上自由主義的招牌,實際上卻絕不接受和而不同,不容許他人意見相左的言論自由,一切與他們意見相左的人物/機構/國家,都會受他們施壓,更不惜以經濟制裁的方式壓倒別國。烏干達只是其中一個例子。

表面上大談文明,平等,自由,骨子內卻絕不容許其他意見,而且行動上極具侵略性。

在美國本土,近數年這股風氣已越吹越烈,上市企業CEO或政客只需在公開場合發表anti-LGBT的言論,馬上可在工作崗位上消失。在這種情況下,選擇自保是人之常情。不少人心底有不同意見,但很難直抒己見,在自我審查下失去言論自由。

先旨聲明,個人對LGBT沒偏見與歧視。現代社會生活節奏快速,我相信不少人跟我一樣,沒空餘時間去批判別人的性取向。說得通俗點,這是你的私生活,與我何干?

我反對的是有人把這議題無限擴大,動不動便上綱上線。

把整個意識形態深入滲透整個社會,最佳方法當然從小學教育著手,對小學生洗腦難度最低。對一些人而言,對小學生教授一切有關LGBT內容,比其他學科如數學,語言,歷史,科學,宗教等,重要很多。政治正確可凌駕一切其他東西。

這種思潮主導的西方社會中,近來已出現一些數年前不能想像的事宜:

1. 在法國,小一課本已出現一些父母雙方都是同一性別的兒童故事。

2. 在美國,小學校長不敢直接對小學生說出他們生理上的性別。

3. 有小學老師把相關思想灌輸給小學生,為他們洗腦,向男生強調:記住,你不一定是男生,你可以是女人或其他選擇也可以。

4. 在歐洲議會,有極左議員主張,成年人與未成年人性交不算違法,因為這是未成年人的個人選擇自由,其父母或社會不能漠視他們的選擇自由。

近數年,有伊斯蘭教同事戲言,在美國讀書的學生,連自己的性別是男是女也不知道。這說法或多或少反映一些當地真相。

我只能說,將來我不會接受我的子女在小學階段問:到底我是男抑或是女?老師課堂上說這未有肯定的答案。」小孩階段是接受各種新事物的最佳時間,而不是給政治正確或意識形態綁架。

身為父母,避開這種教育氛圍是正確做法。起碼對我而言是一個正確做法,對於一些信奉自由主義的文明人而言,可能從小灌輸不男不女的概念,或給小孩選擇是否跟成年人性交,才是正確做法。很多東西沒有完全是非對錯,因人而異。我只會堅持自己認為正確的做法,不會做老師教化世人。

----------------------------------------------------------------------

由於西方國家掌握媒體話語權,這是一個擴散自身意識形態的最佳渠道另外,意識形態還可透過娛樂輸出全世界。現今社會中,荷里活電影與Netflix,可算是把白左思潮擴散至全球的最佳渠道,荷里活一向著重政治正確,基本上可預料越來越多荷里活電影會出現跟LGBT有關的主題或人物角色等,如最新一期spider-man

這則新聞挺有意思:https://www.thenationalnews.com/uae/2023/06/15/spider-man-across-the-spider-verse-withdrawn-from-uae-cinema-listings/

最新一期蜘蛛俠電影已被禁止在阿聯酋上映。阿聯酋媒體委員會表示,不會允許傳播任何違反阿聯酋價值觀和原則的內容。

阿聯酋已算是中東國家中最西化的國家之一,但在維持自己價值觀上依然有其底線,底線不能逾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