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November 24, 2021

生活點滴: 眼紅

今年是阿聯酋建國五十年,而我在這國家的生活已踏入第十年。似終是一個新建國家,政府的架構,決策,外交等等都持續出現不少改革。 

區內最國際化的城市--杜拜--依然在高速發展中。這十年間的變化著實不少。本文以職場上的工作為例子,看看近數年的急速轉變。

剛來這裡時,職場上有一個說法:「歐美人士在這裡找工作,不是依賴CV,而是靠一張臉去找工作。」  顧名思義,即是只要是白人,不愁找不到工作,而且待遇優厚。  

回顧這國家的發展史,不難理解這職場說法。上世紀60年代在這地方發現了不少油田後,完全改變這個資源與人口皆缺的地方。地方政府的國庫收入大增後,大力發展公路,港口,住宅,酒店與各類城市化設施,當時急需的人才都是從政經上引領世界的西方國家找來的。久而久之,數十年間,這國家一直吸引不少西方國家的人來這裡工作。當然,比起歐美地區的舒適生活,白人願意到這荒蕪沙漠發展,無非是為了工資與企業的利潤。 

當時活在這裡的本地人沒有各行業的技術,沒有高等教育等等,的確需要外地的人才去發展本地經濟,所以,政府或本地富商願意給極高工資去吸引他們到這裡工作。

十數年前,曾有這類說法「中東阿拉伯人見到西方白人,都是低著頭仰望他們」  「什麼都以白人為馬首是瞻」等等。

------------------------------------------------------------

在2011年,即是我剛到這地方時,職場上的白人優先論依然通行。白人優越感隨處可見,一些歐美人士憑藉一張臉,在公司身居要職,手下員工大多是來自亞洲的有色人種 (南亞的印巴人為主,還有來自其他阿拉伯國家的阿拉伯人或菲律賓人等等),隨時可以對員工大呼怒罵;在餐廳或酒店,服務不滿意或不周到,動不動便當眾侮辱員工。 

以上一切,都是我親眼目睹,沒有半點虛構成分。 諷刺的是,這堆心態高高在上帶有種族歧視意識的白人,若回到自己的國家,只是一堆平庸無奇的人,還會高叫「支持民主,自由,人權,種族平等」這類「普世價值」。 

當然,來到異鄉過著高人一等的生活,還可隨意歧視或貶低其他非西方國家的人,這種「優待」,何樂而不為? 

----------------------------------------------------------------

時移世易,世界不停變化才是永恆真理。 

2008年的金融危機是一個game changer。油價出現大幅波動,西方國家元氣大傷,世界經濟增長大多源自亞洲區。到了2014年,商品價格出現大跌,中東產油國出現入不敷支,無論是政府,富商財團的企業發展,都必須開源節流應對危機。。。

慢慢地,各行各業開意識到一個現實: 給歐美外勞極高的工資,但工作表現和對企業的貢獻不成正比。 

工資稍低的工種如零售業,或建築工人,司機等,早已由南亞與菲律賓人佔領。到了近年,一些中產白領行業如銀行,企業經理或高管,IT人才,高等教育,醫護界等等,都由來自印度巴基斯坦,或東南亞的高級技術人才。需要歐美人士的工種愈來愈少,除了中小學英語教育,或歐美品牌的高管外,市場已不見容納高薪白人的空間。 

從現實去看,招募亞洲區專才(醫護/高等教育/IT/金融等)所需的工資比起歐美專才平宜一半或更多,但亞洲人更實幹,更能加班與刻苦用功。而白人們到這裡工作,或多或少有自視什高的心態,先看給予自己的條件與福利,或員工權利等等。 

近數年杜拜的經貿發展與亞洲區更為密切,增長點全是來自亞洲(特別是中國與印度)。舉一個例子,在最高檔次的商場或五星酒店,當收入客源超過一半來自中國與印度,為了更符合顧客的需要,身為公司高管的你,會加大招聘中國人與印度人做員工? 抑或是付兩倍薪水找歐美白人做員工? 

近數年,本地由低下階層至中產至富商,都是以亞洲人為主。以服務中產為主的行業如銀行,拿銀行樓按為例,需要拿貸款買樓的都是來自亞洲的新興中產白領,在這情況下,銀行的顧客服務團隊與銷售團隊中,差不多全是由亞洲人(特別是印度人)組成,當然這也是正常現象。 

杜拜是外向型經濟體,各個行業環環相扣。概況如下:

(1) 出於成本與效率角度,無論是低端或中高技術人才市場,都主要由亞洲人佔領。

(2) 本地消費或服務業市場,由於服務主體是亞洲人,所以需要以當地人才應對,以杜拜而言,印巴人成了主力新興中產,當然,比起他們的國家,這裡生活質素高得多,他們全都願意一直留在這裡。

(3) 對外商貿上,對華貿易連年增加,中國遊客與投資者愈來愈多,中國企業如華為/阿里巴巴/百度,國企央企如中興/中國建築/中石油/中鐵建等不停在阿聯酋加大投資。而跟人工智能與軟件有關的技術行業,更招聘大量中國工程師。由於出身於這類行業的華人長居杜拜,數量不少,因應他們的消費需求出現的中式超市,外賣快遞,中式餐館等,四處可見。

(4) 不得不提,進口的產品中,日用品或電子產品大多源自中國,食物與原材料等大多來自南亞或東南亞等等。

整個阿聯酋的經貿發展與亞洲更為緊密,人力資源市場基於市場需求發展,各行各業都出現「亞洲化」現象。歐美白人的優厚待遇與高人一等的社會地位,慢慢消失於社會中。

長維度去看,這個「亞洲化」現象不會改變,「西退東進」的趨勢只會持續,各國政府在外交上或政策上,都會因應這趨勢微調應對。阿聯酋只是其中一個例子,其他夾在中西兩邊的國家,都會或多或少出現「亞洲化」的現象。

到了近兩年,一些居於阿聯酋的西方外籍人士開始在社交平台,或媒體,或社交活動中訴苦,把這一些社會演變以「政治化」思維去解讀,說 :阿聯酋政府竟然愈來愈「親中」,「有一些行業竟然由中國人主導」等等。此類思維不但忽視就業市場的供求關係,視野更是狹隘與膚淺得令人無言以對。

其實,若由亞洲人主導社會的現象令人不安,或對當地政府的外交政策如此不滿,最佳選擇應是離開這裡,回去自己的國家吧。難道回國找不到工作,留在這裡只是迫於無奈的選擇?不過,以歐美英加等國現在的狀況,不回去當然是理性選擇。

從人性的角度看,高高在上的社會地位今非昔比,內心自然感到不安,過去的好景不復存在,思想慢慢變得負面,便找藉口或似是而非的理由去解讀一切,為求自我感覺良好,找同道中人圍爐取暖,或許也是人之常情。


Friday, November 12, 2021

Howard Marks 談: 投資中國

在投資界中Howard Marks的大名無人不識近年他的著作也十分暢銷我相信不少人已看過他的著作近日Howard Marks接受傳媒訪問談及對於投資中國的看法

---------------------------------------------------------------------

隨著中國資本密集型增長模式開始出現裂痕,橡樹資本管理公司創始人霍華德·馬克斯預計,該公司的主要業務——投資於大幅折價不良債務——將有更多機會。

馬克斯表示,開發商中國恆大集團的債務危機是經濟現實過渡的時刻,發達經濟體出現起起落落,經濟低迷將意味著更多的不良貸款需要投資。

以下是受訪內容:

問: 橡樹資本自 2015 年以來一直在中國購買不良債券。您認為未來有更多有吸引力的機會嗎?

答: 經濟發展總是帶來更多的痛苦。隨著經濟的增長,更多的貸款陷入困境。另外,在中國,我認為貸款決策並不總是基於週期性假設。

當週期出現時,將會有更多的不良債務。我們的經驗是積極樂觀的。那麼你需要什麼才能成功?你需要大量正在出售的不良貸款,你需要分析和重組它們的技能,你需要一個法治的環境,在這個環境中,合同得到遵守,流程以可預測的方式進行。

到目前為止,這就是我們所經歷的。合同是可靠的。所以,沒有理由不繼續。

問: 中美之間持續的政治緊張局勢是否影響了您的投資?

答: 我們沒有遇到任何阻礙。

中國想成為世界經濟的主要因素,在資本市場,他們希望上海和北京成為金融中心。而且我認為他們了解您必須做什麼才能成為金融中心。你的法律必須始終如一地適用,公平地適用。你的合同必須得到執行。我認為他們會繼續這樣做。

偶爾你會看到類似營利性教育或騰訊鎮壓之類的東西。既然政府可以為所欲為而不受阻力,那麼與政府保持一致並做政府想做的事情就更重要了。

我沒試過,但如果能弄清楚中國國家主席可能反對哪些事情,如果你能弄清楚而不做那些事,那就太好了。我們試圖以某種方式進行投資,以便我們成為那裡正在發生的事情的伙伴,而不是敵人。

問: 華爾街與中國保持著良好的關係。

答: 我認為這是一個相互的情況。他們的目標是成為全球金融強國,而我們的目標是在那裡開展良好的業務,這兩個目標可以保持一致。

我認為我們在那裡的關係很好。我認為他們了解擁有動態資本體系和法治的重要性。所以,我認為成為頭條新聞的事情是例外(意指近日政府對不同行業的監管與打壓),但大部分不同行業的生意與業務都一直如常進行。

問: 您如何看待恆大危機?

答: 中國經濟在資本可用性和資本密集型增長(包括建造不需要的建築物)的支持下增長非常強勁。你不能永遠那樣做。

恆大的情況表明,當您根據容易得到的可用資本因而擁有非常高的經營增長率時會發生什麼事。第一,它可能是不可持續的。第二,你做出了一些錯誤的決定。

在未來某些時候,中國必須過渡到依靠自身力量運行的經濟體。

問: 中國人民銀行官員曾表示,恆大形勢是可控的。

答: 最終,中國政府可以為所欲為。它不必像我們在這裡一樣得到選民、國會的批准。

如果他們願意,他們可以解決恆大問題。例如,他們可以說:「我們要回購恆大所有的債務。」 他們可以這樣做。但他們不會。

中國以積極的趨勢崛起了 30 年。但在發達經濟體,它們不是直線上升,而是上下波動。我認為這是一個充滿巨大痛苦和危機的時刻。這是我所說的經濟現實過渡的時刻。在經濟現實中,有起有落。我認為中國足夠聰明地說,「我們不會拯救所有恆大投資者。」

問: 誰會和不會被拯救?

答: 他們可能會對那些在公寓上付押金的人做些打救行動。他們可能會對購買債務產品的個人採取一些幫助措施,因為他們不希望小平民受到傷害。

但他們會救助中國債券持有人嗎?我不知道。他們會救助非中國債券持有人嗎?可能不會,這是我的猜測。因為政府救助行動是對經濟現實的否定。從長遠來看,如果沒有正視經濟現實,經濟發展就不會成功。

那是轉折點,因為創造性破壞是經濟體系中生活的一部分。

問:  在日本,1990 年代和 2000 年代初的股票和房地產價格下跌促使許多公司償還債務,導致經濟持續萎縮。中國會走同樣的路嗎?

答: 我認為中國仍然有很高的潛在增長率,因為他們沒有那麼多中產階級,而且他們仍然會有很多增長來自中產階級的創造和國內消費。所以,我認為中國可以繼續以高於平均水平的速度增長。當然增長率可能和過去不一樣了。

---------------------------------------------------------------------

新聞連結: 來自Nikkei Asia


Tuesday, November 2, 2021

生活點滴: 酒

 十數天前,在一個社交活動中認識一些新朋友,算是一個有趣的經歷,值得記錄下來。 

在阿聯酋這國家中,最著名的城市當然是杜拜。到了晚上,市中心依然是車水馬龍,五光十色。無數上班族拖著疲憊的身驅回家; 遊客們在各旅遊景點不停拍照留念; 商人們在高檔餐館談生意。。。 

對我個人而言,這周四晚上 (在這伊斯蘭教國家,周五是family day例行公眾假期,周六是不少上班族的假期。工作天是周日到周四) 得到友人的邀請,開車到市中心某五星級酒店的名餐廳出席聚會。

疫情至今已持續接近兩年的時間。這裡的疫苗接種率接近全球最高,不少人更已接種第三與第四支加強針 (我在9月便已打了兩支加強針),外出依然強制必須帶口罩,但為了不影響支撐杜拜經濟的旅遊業,政府還是大概採取開放式與病毒共存的做法,到訪的旅客(在檢測呈陽性,或已打疫苗的情況下)不用強制隔離,近兩個月的感染數字一直在100以下,我個人認為是歸功於兩個原因: (1)極高的疫苗覆蓋率; (2)人民普遍守紀錄帶口罩。

本年來,我個人生活自由其實沒什麼影響,帶不帶口罩也沒什麼大不了。但卻沒什麼有意思的新朋友,所以是次社交活動算是比較有趣,值得記錄下來。 

在這地球生活三十多年,真正算是醉酒經驗只有一次。十多年前身為大學生時,與一堆大學朋友一起在酒吧時,胡亂混了一些「雞尾酒 + 白酒 +啤酒」致醉酒。自這次體驗後,基本上從未試過醉酒。酒量極好,半打啤酒基本上毫無醉意。酒量上得到了祖父與父親的遺傳基因,當然也不是什麼值得自毫的事。。。

十多年前還有一次很有趣的經驗。在美國讀研時,在某周五晚上,在酒吧與友人聚會, 喝過一點酒後,突然發現窗外有學生在準備高等數學微積分的期中試。我便馬上走出門外,跟這位小弟說:「別看我有點醉意的樣子,我可輕鬆完成所有微積分課本上的問題,有什麼問題隨時問我便可!」   當然這不是胡吹一番,這倒是課真價實的本領。  快速寫下一些解答難題的公式與答案後,這位小弟臉上出現驚訝的模樣。  

多年經驗所得: 一些人在略帶醉意後便神志不清; 一些人卻可一直保持頭腦清醒的狀態。人人不同。我算是後者之一。

這次迪拜的聚會,新認識的印度人十分有趣,跟我的年紀一樣,剛認識便發現了大家的異同:大家對生活哲學與取態都是歸於務實一類,對各類型的話題都毫不忌諱;同時間大家對一些文化上的看法都比較接近,大家都比較認同亞洲人的處事方式。最大的不同要算是處事的細節上,一言以蔽之,一個是外交家,一個是建築師,大家對做事細節原則上有巨大差異。

在疫情下,能夠認識身在不同行業的同齡朋友,有點意思。對方也是好酒之人,就更有意思了。突然想起查大俠的小說「天龍八部」中,喬峰與段譽剛相識時,大家在酒館豪飲的場景。 

我得承認我被對方的豪氣殺得一個措手不及。開車到這酒店需時一個半小時,而我在肚餓的情況下,酒量當然也打了一個大折扣。所以這個晚上,大家邊談天說地,邊吃喝時,不其然有點醉意,大概喝了8-10罐的容量左右,平時在飽肚的狀態下,這個量當然是不足為懼,但當天是在空肚子的情況下喝酒,自然有很大影響。 活動完畢後,已是一個半醉狀態,算是人生中第二次處於一個很醉的狀態,所以還是值得記錄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