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September 24, 2021

有關一位優秀的基金經理

早陣子看過一本書,名叫Richer,Wiser,Happier: How the World's Greatest Investors win in Markets and Life。身為資深財經界記者,作者多年來訪問過不少投資界的重量級人馬。本書集中介紹十數位投資高手。作者把他們的訪談錄,軼事,投資回報記錄等收錄下來。

書中記載的名家中,有耳熟能詳的名字如Munger,Mohnish Pabrai,Howard Marks,John Templeton,Joel Greenblatt等等,也有一些極其低調,什少公開露面的基金經理。 

其中有一個名叫Nomad Investment的基金。在2001-2013年的時間內,錄得接近+20%的年均復合回報率。回顧這段時間,金融市場動盪極大。2000年美國科技股泡沫爆破,市場展開了一段長達三年的熊市。拿Microsoft為例,若在2000年買進,到2012年的股價只是原地踏步,更不用提到不少早已消失的中小型科技股。 

以美股而言,在2001-2013年的時間取得接近+20%的年回報率,比起2009起的十數年取得相同回報率,難度其實更大。 

此基金的經理人是Nick Sleep與Qais Zakaria。二人的背景都十分有趣。本文只談前者。他大學主修地理科,跟金融行業完全無關。機緣巧合下投身金融業。工作接近十年時間,在2000年底開始Nomad Investment這基金。 

由於長年為其投資者得到一個穩建的回報,到了2013年底,他們決定結束這基金時,當時二人的年齡只是四十五歲左右,就此退休,實在叫人驚訝。但Nick當時的決定很堅決,認為自己的資產累積豐厚 (忘了確實數字,但好像是數億英鎊,比起其他巨型基金經理或香港的大地產商,二人身家當然遠遠比不上此類巨富),是時候從金融界退下來,做一些對人生更有意義的事。 

退下來的同時,Nick建議基金投資者們,可把累積到的資金集中投資於僅僅三隻股票,它們是Amazon,Costco,Berkshire Hathaway,可持有十年。從2014年到現在,未足十年時間,三隻股票的回報約是: Amazon +950%,Costco +280%,BRK +115%。

Nick專注於把資金集中投資一些擁有優秀經營模式的生意,長期持有。而Costco 與Amazon都是在基金早期便長期持有的股票。  Nick可算是少數最早期發掘Amazon巨大價值的基金經理。 

Costco 與 Amazon 擁有一些類似的特質,也是Nick最愛的營運模式。在公司營業初期,創始人持一個長遠的眼光經營生意,不在意短期利潤,決意跟消費者分享價值,因而得到消費者的認可。公司持續微利經營的同時,公司品牌價值慢慢推廣開去,生意規模愈做愈大,同時間,成本因為規模效應也同時降低,慢慢地,已成功把同行競爭對手拋離在後頭,形成一個具備規模效率價值的企業。 

Nick與他的拍檔什少接受公開訪問,也不會公開露面。二人在退休後都一直專注於一些慈善事業。但在數年前的一次難得訪問中,Nick向作者透露,已慢慢減持手上的Amazon持股。他認為所有公司的規模都有到達極限的時間,他已長持Amazon十數年,而它的競爭力依然很強大,對於此些減持動作也自覺不捨。

這點絕對是一個好問題。到底一間巨企能否持續高速增長? 2009年起,美股持續了十多年的長年牛市,當中指數增長大多來自少數科技企業。其餘的舊經濟股,股價其實遠遠追不上指數升幅。  由於這趨勢已延續了一段長時間,慢慢形成了一種看法: 只需要持有數間優秀巨型科技股如Apple,Amazon,Facebook,Google,Microsoft,長期投資便可。 

拿全球市值最大的Apple為例。由Tim Cook接手起計,已有約十年時間,過去十年的股價升幅約十倍左右。現時市值2萬4000億美元左右。PE 未夠30倍。公司去年gross profit約1000億美元左右。 

如未來十年保持同樣的增速,即2031年Apple市值會超過20萬億美元,如市場估值相同的話,即公司一年gross profit可能會超過一萬億美元。一萬億美元是什麼概念? 以2020年的GDP計算,全球只有16個國家的GDP (nominal) 超過一萬億。雖然無人知道未來十年全球經濟增速會是多少,但無論如何都難以超過年均 5%的增長率。

到底FAANG+Microsoft能否在未來十年保持過去十年的高速增長? 這是一個有趣的問題。 



 



Friday, September 10, 2021

有關電池行業

近期比較少談論投資有關的事,注意相關新聞的時間與精力也有所減少。剛巧,近兩月港股股市出現大幅調整,港股倉回報出現明顯下降。到了9月底的第三季港股記錄,我會仔細記錄交易或最近的想法。 

本文只是整理個人對電池工業的簡單看法。數年後,姑且看看現階段的看法是否準確。

電池是百多年前開始出現的工業品。到了現在,世界已出現很多不同種類的電池。在電化學類的電池中,最普遍的是鉛酸電池與鋰類電池。兩者都是以儲能的原理供應與儲存電力。而近年來資本大量投資氫相關的電池,是燃料電池一類。氫電池的化學原理跟鉛酸與鋰電池完全不同。

身為商用工業品,電池最主要的當然是: 成本,耐用度,安全性,性能。

鉛酸電池是最傳統,歷史最悠久的技術。技術原理與產品早在百多年前已出現。到了現代,其應用與產能歷久不衰,從常識去看,總有其原因。畢竟,不少百多年前常用的技術,如電報,早已給電話,收音機等取代,當然更不用提近三十年的電郵。 

鉛酸電池的好處在於平宜,穩定性極高,安全,而舊電池的鉛回收技術已相當成熟。當然,受其技術限制,能量密度低,頻繁儲電與充電的過程中會快速消耗電池的壽命。而且,鉛是很沉重的物質。

近年來,各地大量投資研發的鋰類電池,它勝在輕便,能量密度比鉛酸電池高出很多,鋰電池的壽命比鉛酸電池高出一至兩倍。同時間,穩定性與安全性依然有所限制。雖然近年鋰電池的性能提升不少,同時間大規模量產下,成本有所下降。但鋰電池的成本比鉛酸電池依然高出不少,差距以倍數計。 

近兩三年,中國與歐洲各國政府推出電動車補貼政策,令傳統車廠都慢慢轉型生產混合型電動車,或純電動車。資本市場的樂觀情緒,加上鋰電池產能大增,再加上各相關企業為了保障自身產能與供應鏈的穩定性而增加庫存,令上游鋰價格大增。這個資源成本無疑增加鋰電池的生產成本。 

在鋰價格高企,全球鋰電池產能與需求大增下,我相信將來不會出現所有鋰電企業的純利同時大增。技術力不足,或未能透過規模控制成本,或與車企談判中沒有議價能力的二三線鋰電池廠,可能會出現經營問題。對二級市場投資者而言,跟鋰相關的投資,應是上游鋰礦,或絕對的鋰電池龍頭企業為佳。不過,現時資金成本極低,近兩年相關的股價升幅已是倍數計。是否值得現價買進長線持有,見仁見智。  

從環保的方向去看,核與鉛都是不受歡迎的資源。前者不提,後者主要是因為鉛廢料極污染環境。但99%的鉛其實可以在鉛酸電池中回收。鉛酸電池企業大可透過回收業務形成一個產品線閉環系統,也符合環保的原則。在中國內地,相關的法規還未完善,山寨回收廠眾多,令正統企業回收業務不能順利發展與穫利。在環保的大前提下,鉛的廢料處理問題很重要。以內地政府的效率,推出法規整治回收業務的亂象,未來一兩年是必然出現的。

而安全性方面,鋰電池有一致性的根本問題,科研不能解決這安全性風險。需要大量鋰電池應用的情況如大型電站裝置,安全的穩定性是必然存在的。除非將來出現新技術完全取代鋰電池,否則,解決此問題的方法,可能需要一些自動監察裝置,監控電池爆炸的風險。同時間加重鋰電池應用的生產成本。 

在不講究重量的應用情況下,從成本,安全性,穩定性出發,鉛酸電池的應用依然很多。如電站或訊息裝置中的後備電池。由於可在短時候激發電流,車中的啟停電池全是鉛酸電池。 

談到發展中的儲能行業,由於太陽能與風電都有自身環境限制,利用巨型儲能電池去調節儲電與供電的效率問題,實是必要。在此類應用中,安全性極重要,而電池的重量毫不重要。最近澳洲一個大型儲電場爆炸,相信不少政府都意識到鋰電在安全的局限性。在中國內地,當局有衡量建設儲能裝置的安全風險,鉛炭電池在儲能行業應會大派用場。鉛炭電池其實是鉛酸電池的加強板 

至於內地極普遍的二輛三輪輕型低速電動車,在三線或更小的城鄉地方慢慢出現普遍應用。此類消費者都是極注重價格與安全性的人,已普遍使用的鉛酸電池依然會廣泛應用。在一二線城市中,消費者會購買鋰電池二輪車,近月在北京與浙江都出現疑似鋰電突然爆炸的意外,鋰電二輪車本可允許用家帶回家充電,出現事故後,當局已禁止這種行為。經過這些事故,根據國內人的消費心理,對鋰電二輪車可能已提高戒心

國策表明推廣二輪車輕量化。但結合消費者對安全性,價格的考量,加上新國標下,鉛酸電池二輪車依然達標,沒有超重,我不相信「鋰完全取代鉛」這故事。從市場數據可見這現象: 即使是本年新推出的二輪車,配鉛酸電池的車量依然佔據80%以上,自然有其原因。 

即使鋰在輕型低速車的應用慢慢提高,這應是一個趨勢在總車量穩定增加的狀況下,鉛酸電池在此領域的需求總量依然出現低速增長。 

個人相信不同類電池,依靠自身的優劣點,都有各自的應用場所。「鋰代鉛」是偽命題,兩者的應用是不同市場。 

對於百多年歷史的鉛酸電池而言,Lindy Effect依然站得住腳。

---------------------------------------------------------

相關連結:

有趣的Lindy Effe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