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不時追看小弟的Blog文的朋友,大多知道我對股票的看法比較簡單。 沒有槓桿,沒有借貸買股,沒有程式交易,我只是用最簡單的方法,就是看公司的資料,年報,經營穩健度,基本因素等等去全方位選股,組合內需要至少十數隻股票去分散風險。
身為一個普通散戶,沒有小莊家的造市能力。不是身在香港,也不是什麼業內人士,當然沒有業內人士的「收風」能力。 對於香港股市這個「龍蛇混雜」的地方,當然需要戰戰兢兢。
題外話: 不做研究,沒有一個系統性的方法,只是看一下報章或財演的推介,或聽朋友說,便去買股,憑著一個「撞彩」的心態去買股的股民,真的很利害,我是深深佩服的。 小弟的本錢是自己的「血汗錢」。 而且,本金對於一個普通「打工仔」,已不是一個小數目。 我確實是經不起「撞彩」心態的折磨,所以我其實是一個膽小,討厭輸錢的普通人而已。 香港俗語: 「肴底」,我認。
近數年,進行得如火如荼的貨幣戰爭,已令不少投資者遭殃。 小投資者如海外買樓的中產階層,大投資者如長實,都不能估計英國脫歐。 而2008年金融危機後,全球政府盡開印鈔機,利率下降至零,什至是負利率,不但未能有效得到預期的通脹,反而因為內地經濟增長放緩,近兩年令全球大宗商品價格大跌,達至一個全球性通縮的效應。 此一連串全球經濟的因果演變過程,沒有一個政府或專家可以準確預測。
所以,身為一個普通投資者,去花費大量時間去預測利率走勢,或預測大國新任政府的新方針如何影響投資市場,或預測這一系列事故如何影響某一些行業,倒不如做一些實事,把本金配置至不同類型和不同地區的資產,先做好防風措施,再以微觀的角度去仔細找尋可以穩健提高回報的方法,方為上策。
在香港股市方面,由2014年底調動和聚集資金,花數個月時間建倉。 直至現在,經過了差不多兩年時間,回報算是不錯。 以2800為benchmark的話,其實已是「跑贏盈富基金成條街」,也自覺找到了一個比較系統的買賣股票策略。 但閒時不時在想,這兩年不俗的正回報,到底是統計學上的anomaly? 抑或是方法正確? 投資者最大的錯誤,不是一時輸錢,而是一直以一個錯誤的方法投資而不自知,卻因為起始階段的一些回報,而以「結果去証明自己的方法正確」,結局呢? 當然是當時人後知後覺,直至「再沒有反擊的餘力」,但已為時已晚。
其實,太多的遐想也沒用,方法是否有效,由時間去証明,4-5年是一個很不錯的時間指標。 由2014年起,把內心的投資港股策略搬到戰場演練,再從中作出一些修正,調校,經過了接近兩年的實戰,戰戰兢兢的心態從未改變。
-------------------------------------------------------
相關連結:
一個好結果, 不代表決定正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