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March 23, 2022

做減法

在這個資訊爆發的年代,平民百姓只需要一部手機,便隨時隨地接觸大量資訊。我也曾打趣說,若把感興趣的電影,文學,歷史書,或其他科普類東西(主要是地理/物理/數學)都看一篇,200年的壽命也不足夠。這的確是事實。 

到了這年代,首要做的是減法,即是決定不去看或做什麼事情。排除在外的東西,當然是對自身生活沒太大影響的東西,如一些即時的時事資訊。什麼什麼藝人離婚或有外遇的新聞,一律不看; 一些社交平台如facebook,IG,一律不用。Facebook帳戶已多年沒用,也沒有IG帳戶。個人對其他人的私生活或社交上的分享零興趣,也不會把時間放在點評他人的衣著,工作或婚姻等等。時間應用在更有意義的事情上。 

另有一些即時資訊,如whatsapps或微信的一些群組,家人或多年好友的群組,或跟一些志同道合的友人一起的群組。個人不會抗拒這一些東西。人不可能完全孤立於外界。但十數人的群組還是可免則免。近數年,社會興起一些視頻類的KOL形式的資訊。說實話,若我對講者的內容有興趣,還是傾向看文字。當然,我不會否定網上也有不少實用的資訊。但事實是不少內容,特別是一些政見KOL一類,當中的資訊完全經不起時間考驗,多年過後,已無人會再重看當時的資訊。喜愛花時間在這類東西的人不少,給我的感覺是一堆人在圍爐取暖。 

投資方面,道理相同。絕大多數的財演,收費作家或很多網上資訊,其實都可不看,這便是投資上的做減法。時間有限,所以做事一定有取捨。投資需要的是第一手資料。如年報中一些比較重要的數據。個人也絕不會花時間在點評(或批評或指指點點)其他人的操作或回報。投資最重要的只有一點: 個人的投資回報率。專注於做好自己便可。 

一些投資界的著名基金經理,如Ray Dalio與Howard Marks都曾建議普通人應盡量減少接觸即時資訊(如時事新聞或主流媒體)。我在投資上的師父John Templeton也說過類似的話。而Munger與巴老更說過,看即時新聞,主要目的是用來浪費時間。事實上,不少人把看即時新聞當成是接觸資訊的唯一途徑,這個想法大有問題。 

我個人的看法是,重要的資訊或常識,大多不會出現在主流媒體上。最重要的資訊或常識所得到的途徑,主要是根據個人生活經驗,或與身邊一切的人與事的接觸,或閱讀不同範疇的書籍,或個人思考沉殿所得。這個說法自然有點「玄」。不過,讀萬卷書,與行萬里路,同樣重要。難道天天拿著手機,花大量時間看媒體或社交平台的資訊,便自以為懂得世界發生的事? 

現在這個世界發展到這階段,不同人對不同事有不同的看法與意見。當中涉及一些個人價值觀的問題。而價值觀是跟一個人的出身,成長環境,身邊的人與事,或一直接觸的資訊息息相關。人是極受外界環境影響的動物,從嬰兒出生計,世上沒有一個人的思維可完全獨立於外界而完全不受外界影響。 

數月前,曾看過一本心理學名家的著作,書中的表達手法有點dry,用字十分學術性,但某部分探討還是挺有意思。書中涉及的大量數據與實驗,都証明人的確極受外界影響。基本上,沒有一個人是完全獨立不受外界因素影響。將來有機會可說說當中的內容。 

最近的俄烏戰爭為例,不同人有不同看法。另一大眾必然熟悉的例子,港人最熟悉的黃藍分界問題,跟著便有大家對政府施政不同的看法等等。到了其他國家如歐洲,平民們對國家處理難民的方法,都有不同對立的看法,互相爭吵一番。到了美國,社會已陷入兩黨撕裂狀態,兩邊人馬基本上完全對立。 

聽聽他人的看法不是一件壞事, 你不身在其位,沒有經過別人曾經過的生活或體驗,當然沒有資格去批判他人的看法。但我所看到的,卻是不少人都以自己的方向去指點或批判他人。做減法,跟投資或對媒體資訊的取捨一樣,浪費時間(旁觀者的視野去批判他人)的事情還是盡量減少。做好自己才是最重要,這是底線。從前,我曾有不時對他人指指點點的陋習。但近兩三年起,真的對這類無意義的東西失去興趣,希望將來也不會重拾這惡習。 

從好的一方面去看,世界有趣的地方便在於百花齊放。不同人有不同看法才是正常不過的事情。 

與其花時間在無謂的地方,不如留意身邊有趣的人與事,還更有價值。 

數天前,參觀一個杜拜藝術展。當中,有不少世界著名的藝術家,他們的展品可供參觀,有一些則公開發售。對於藝術名家在作品中展示的風格,個人自然十分欣賞。令我印象最深刻的,還是以下這位藝術家:



一位來自伊朗的畫家,她是一位殘疾人士,雙手只有一兩根手指,不能像常人一樣提起畫筆。她的作品,全是用腳畫出來的。(圖中所示,她正在用腳畫畫。)

離開藝術展前,順道買下一她所畫的一幅畫,對她表示敬意。 

Thursday, March 10, 2022

供應鏈變形

最近俄烏戰爭的發展超預期。兩國的GDP對於全球的總GDP,佔比不高。但在整個宏觀經濟中,各板塊環環相扣,特別是俄國,對環球供應鏈有著極重要的地位。 

現在化石類資源如石油與天然氣已升至天價。情況若持續,對全球經濟的影響是破壞性的。 

近數個月,歐洲的天然氣價格升幅高達數倍 (以過去12個月計算,總升幅已超過十倍。)天然氣價格過高,除了市民多付電費外,不少中游與下游的工業產品的生產過程都需要電力與能源供應。冬天開始時,便已聽聞一些出產電解鋁的工廠停產,主因是能源成本過高,工廠根本不能營運。這造成鋁的產能下降。而鋁的供應受阻下,鋁價便一直急升,現在的鋁價已是歷史新高。 

鋁在先進工業產品的用途廣泛,其重量較輕,也合適不同類型的重型機械或工具。鋁價過高令生產這類產品的成本大增,變相影響相關企業的利潤,除非企業可大幅加價把成本轉移下游。除了鋁外,還有銅,或其他貴金屬,各金屬的供需情況不同,但近兩年都一直上漲。

當中也涉及其他因素,如一些基本金屬,疫情前的價格持續走低,令各大資源企業一直沒有增大投資去增產。現在加大投資與供應,當中也有一段時間差,供應重新上力也需要數年時間。船運也是同一道理,疫情前,行業一直身在供過於求的狀態,疫情透發供應鏈出現混亂,大家才發現由於行內企業多年沒有投產,現在貨運船出現嚴重的供不應求。

看看近數月的化肥與各類農產品的價格升幅。俄羅斯/白俄羅斯/烏克蘭都是主要出口國。三國都有大量合適務農的肥沃泥土。烏克蘭更有歐洲糧倉之稱。 

疲情開始後,全球運輸供應鏈出了亂子,一些國家更因為疫情嚴重而停產,所以化肥價格是不停上升的。歐洲更因政治因素,對白俄的鉀肥實施制裁,變相加速區內化肥供應短缺。由於生產肥料的主要成本之一是天然氣,現在生產肥料的價格更高了。由於成本超出負擔,一些歐洲的化肥企業也不得不停產。 

化肥價格過高,卻直接影響農民的種植成本,變相令各農作物的供應增加嚴重受限。現在烏克蘭身在戰爭中,相信對國家的農業產出會出現嚴重影響。烏克蘭的糧食出口對歐洲,中東,非洲等,十分重要。本周中,烏克蘭政府宣佈,為了應對國內的糧食需要,會禁止小麥,糖,燕麥,肉類等食物出口。。。。整個供應鏈已變形,較富有的國家可以利用高價另行找其他國家進口需要食品。但這會推高糧食出口價格。這樣下去,窮困的國家與其人民呢? 本周便看到有媒體報導,埃及與黎巴嫩勸諫人民節省使用基本糧食。事出必有因。。。 

疫情,戰爭,下一步便是基層人民面對價格高昂的糧食。有史為証,此類情況很容易造成各國政局動盪。對於需要依賴食物進口的窮國而言,劇本基本上已寫好。全球正身在多事之秋,對環球經濟實在不能太樂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