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July 19, 2021

生活閒事

第一件事情比較正面可先談有關一位已認識超過十年的友人: 近年大家尚算保持連絡,談不上十分熟絡。他的家境不算富有,但條件在香港算得上中產。當年在美國認識時,他還未找到方向,有感前路茫茫。十多年過後,自己經營的生意已踏上穩建的道路。

在近一年的交談中,得悉他嘗試跟拍檔打造一個新產品。它身在新興產業的大賽道(跟AIoT相關的細分行業),疫情的爆發理應會加速這類產品的應用。即使在美國,相關類型的產品還未推出市場,當然肯定有些企業在研發同類東西; 而在中東,科創環境落後不少,此類型商機還未得到企業家注意。依據現代人的生活習慣,個人覺得此產品的潛力不低

資金來源卻是一大問題,友人身為中小型企業家,財力當然不足,起始階段所需開支極大,涉及的風險實在太高。

好消息是上月在Series A融資得到約2億港元。行事速度極高的拍檔們已在中環wework租下辦公室,同時僱用數位工作人員馬上加入研發團隊,在Zoom meeting所見,90後或95後工作人員佔多數。

小弟我對創業當然沒什麼經驗,口才不佳,自知個人能力屬性與性格的局限,領導能力更是接近零。但友人有一些新想法,認為我的專業可在此項目中作為一位external advisor的角色。這個位置對個人工作沒什麼利益衝突,我也不會在此位置上得到任何金錢上的利潤,當然此位置還是需要負責一些非營運性質的工作。

根據友人的看法,最理想的狀況是此產品將來可打進中東阿拉伯世界。到了這階段,若我有興趣的話,當然可積極參與營運上的事宜,同時間得到相關業務的股份。不過,在這起始階段,我沒任何幻想。個人暫時把它當成興趣,部分原因看成增加一些涉及參與科創企業的經驗,部分原因看成義助友人與其拍檔,當然,最主要的原因是我覺得此項目很有趣,這東西對社會某類人士有益。

物質與享樂主義為先的資本主義已踏入樽頸,疫情後的世界,不少資本會走進ESG相關的領域,這也是全球大趨勢。至於友人此項目,現階段遠未到達談利潤的狀況,將來能否達到持續利潤的層次?當然還是有疑問。經過數次Zoom meeting,發現友人對此項目有一個廣闊的視野,內心已有一幅層層推進的大藍圖,不怕不確定性,不怕風險,除了自己的本業外,在此項目的付出已不少,大概這是創業者應有的特質與視野。

———————————————————————

第二件事情卻不是什麼正面消息。現在印尼疫情嚴重,不少城市局部封鎖,經濟受到全面打擊。印尼不少人長期處於僅夠糊口的狀態,當然也包括一些遠房親戚。有生以來只去過印尼探親一次,我也不懂印尼文,跟他們的關係談不上親密,閒時在社交平台還是有一些交流的。

現在有些親戚失去工作,有些則生意利潤大減,但他們還可依賴積蓄過活。情況最差的某親戚一家人已陷入手停口停的狀態,而積蓄也所餘無幾,近一年,條件稍好的印尼親人其實已經常伸出援手。。

我本來對這些事宜全不知情,但外婆跟身在印尼的二姊通話後,才得悉二姊的大兒子身陷此苦況,他本身是一位努力工作的工程師,但數年前出現工作意外,現在連正常走路都異常困難,曾花錢做手術效用卻不大,而手術費用卻是奇高,現在失去工作能力,妻子唯有外出工作養家,勉強過活。疫情來臨後,連妻子也失去工作,實在不幸

外婆的意思是我的條件不差,大可伸出友誼之手。其實,身在香港的外婆,在香港得到的老人生果金,多年來全數寄給印尼的哥哥。在2013年起,我也定期把錢寄到印尼,算是幫助舅公過活,金額不大,算是小心意吧。現在外婆希望幫助姐姐的大兒子一家人,當然不會令我意外。前陣子跟表弟在線上聊天,說話斯文有教養,家教很不錯的樣子。我當然樂意幫助他們一家人,略盡綿力而已,談不上什麼大事

舅父與阿姨們經常打趣說,外婆多年來跟子女們談不上投契,只是跟我這位外孫才可詳談,或許也是事實根據舅父所說: 佢係同你講野先可以講咁耐同我講野講一陣都即刻發脾氣我講少少都比佢鬧 身在海外多年,多年來,差不多所有周五,我都會跟外婆通話舅父與阿姨們原來從沒聽過外婆提起印尼親人的困況,也不會跟媽談到這一些事宜。媽也曾說過,外婆管教子女實在太兇,對孫兒們的態度卻完全相反從不發脾氣,對我的態度更是特別親密從嬰兒時期已是這樣可能是年少時便已感受到這份親情,無論工作或生活如何忙碌,多年來我還是會在周五花一至兩小時跟外婆通話,這是我多年來的習慣

Friday, July 9, 2021

有趣的Lindy Effect

Nassim Nicholas Taleb 在他的著作Antifragile中,談到不少有關反脆弱的哲理。其中,他曾提到挺有意思的Lindy Effect。

簡而言之,Lindy Effect可說成: 越老的東西,它在未來存在的時間就越長。

他曾以閱讀為例子: 如果一本書已經印刷了四十年,我可以期待它再印刷四十年。但是,這就是主要的區別,如果它還能再存活十年(即已合共印刷五十年),那麼它有望再印製五十年。簡單的說,這就是告訴你為什麼長期存在的事物不會像人一樣老化,反而會出現逆老化的現象。沒有滅絕的每一年都會使預期壽命增加一倍。這是某種穩健性(反脆弱性)指標。物品的穩建程度與其壽命成正比。 

現今世代資訊無時無刻出現,99.99999%的資訊都肯定不具體反脆弱屬性。在即時通訊平台(如微信,whatsapps等)留在手機的資訊,社交平台(facebook,IG等)的資訊,視訊平台(youtube, tiktok等)不同類型的短視頻,傳統媒體的資訊如報章上的新聞, 坊間流行的讀物,雜誌,電視節目等,不少作者的著作如小說,旅遊天書,坊間財演的著作等等。。。絕大多數都經不起時間的考驗 (當然包括本網誌所有文章,哈哈),難道有人能百分百保証今天剛看過的一位KOL的視頻,二十年後依然會有人想重溫一篇?

相反,一些已存在好一段時間的資訊,現在世人依然保留,什至反覆重溫的資訊,即使數十年什至是數百年後,對未來人依然有保存與重溫的價值,這些東西有反脆弱性質。如Stanley Kubrick的電影Clockwork Orange(1971),印度詩人泰戈爾的詩集,川端康成的小說雪國,名著紅樓夢,再久遠一些,羅馬帝國時期的皇帝Marcus Aurelius所寫的沉思錄

簡單而言我不能推斷五十年後的時興讀物或玩意但可以確定的是五十年後不少人依然熟讀紅樓夢」的章節或正如我一樣不少人依然把Marcus Aurelius的沉思錄」當成寶貝

19世紀哲學家Arthur Schopenhauer (中譯: 叔本華)曾說過,人需要閱讀經得起時間考驗的名著,而不是流行讀物。顯然是同一道理。

除了閱讀外,跟Lindy Effect相關的哲理也可體現在其他地方。Amazon的Jeff Bezos,無可否認是世上最出色的企業高管之一,他曾說過,對於商界發展,不少人都會嘗試去預測:what will change?  但是,對Jeff而言,預測將來是極其困難的what will not change? 反而是一個更重要的問題。在商場上,有什麼是不變的? 就是消費者的行為特性消費者喜歡多樣化選擇也喜歡格價追求性價比的極致同時間喜歡即時享受Jeff就是根據這些永恆不變的道理經營Amazon

消費者的習性自然具有反脆弱性質難道一百年後的未來人類會因為社會發展帶來的變化而喜歡比較昂貴但質素相同的產品抑或是完全沒有任何選擇權利或不能做出價格比較的消費市場?

在投資市場而言科技發展日新月異市場產品層出不窮海量資訊但人性永恆不變人性不變是投資市場的永恆真理。人性不變具備反脆弱性質。閒時多讀歷史或哲學對人性會多一點理解近數年我慢慢領略到這個道理

Peter Lynch曾說過投資人需要閱讀市場上的即時資訊但多閱讀歷史與哲學更為重要

美國19世紀著名小說家Mark Twain (中譯: 馬克吐溫) 曾說過:

 History doesn't repeat itself but it often rhymes 

歷史不會重演,但經常押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