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September 25, 2023

移民加拿大

上周跟一位加拿大人說話。他剛在杜拜成立公司,一切跟業務有關的事宜都已準備妥當,馬上可開始營運,準備在下年初把家人從加拿大搬家至阿聯酋杜拜生活。業務上跟我太太的工作有關而大家認識。

整個飯局中,他大談這新地方帶給他的感受,跟著便對加拿大的現狀大吐苦水。

根據他的說法,近年加拿大大城市的治安狀況變差,罪案率大幅上升。簡單的例子,若在路邊停車買東西,忘了用鑰匙上鎖,只需十分鐘時間,車輛已肯定有竊賊光顧。

這類情況根本不可能在杜拜發生。在咖啡店放上電腦,手袋霸位,離開抽煙或去洗手間數個小時,也不可能出現偷竊的情況,更遑論專門光顧路邊車的竊賊。

另外,自從可卡因合法化後,溫哥華大街上出現很多漫無目的行走的青年或中年道友。

加拿大稅率極高,但經濟不景下,營商很不容易。外人以為高稅制代表高福利,這想法大錯特錯。對人民最相關的公立醫療,不要指望去急診室便會有醫生照顧病人。他說家裡有長老行動不便,簡單的申請日常所需的硬件設備,等待數年政府有關部門都沒提供任何幫忙。

近數年大城市的樓價一直上升,同時間工資的入息稅率很高,年輕人在大城市工作的話,很難儲蓄,完全沒希望可儲首期買樓自住。

雖然經濟不景,治安轉差,生活指數昂貴,但政府在對外宣傳做得好,令很多人想移民當地。原因無他,引入更多移民,可為中間的經紀人與政府部門持續增加收入。

他說加拿大人絕不抗拒新移民。但問題是政府完全沒有長遠計劃去應付人口持續增長,大城市租金持續上漲。大城市如多倫多,有很多印度或孟加拉人,先在當地讀書跟著留在當地工作生活。 他們不介意低薪工作,但租金太高了,數個人或十個人一起,租一個單位共用。

去年俄烏戰爭爆發,加拿大當局希望藉此機會吸引烏克蘭的高技術專才移民當地,但政府沒有周全的計劃支援他們的新生活。他認識烏克蘭軟件工程師,去年一家人花不少錢到當地後,發現工作其實不好找,而且生活昂貴,近月已打消在加拿大留下的念頭,準備先回去烏克蘭另作打算。他直言這是政府設下的騙局,就是想騙取烏克蘭人的錢。

最令他感到不安的是教育環境的改變。在小學,小孩需要強制上一門名叫性與性取向」(sex and sexuality) 的課程。這跟近年加拿大政府推廣宣傳的LGBT+有密切關係。

這課程開始前,學校會要求父母為孩子購買衣服。若是男孩的話,父母必須為他選購合身的女孩衣服。女孩的話,便需要購買男孩衣服。跟著小學生們必須身穿這套新衣服在學校出席。

男孩們需要學習與模擬女孩子的表情,動作與玩意;反之,女孩則必須模擬男孩子的活動與表情等。表現行為良好的男孩(則表現女性化)與女孩(表現男性化)會得到老師的表揚與鼓勵,不聽從指示的小孩會受到責備。

家長沒選擇的餘地,只聽從學校的指示。若以為轉校便可解決問題,便大錯特錯了。這是政府嚴肅認真推廣的小學教育課,即使在比較保守的基督教或天主教學校,政府可以以減少金錢資助為條件,強制推行有關的性傾向課程。他還邊說邊搖頭,說: ' It's a fake democracy ' 

這一切負面因素看來已積累數年,令他決定到中東生活。

--------------------------------------------------------------

後記:

對於加拿大的細節,我自己毫無興趣。當經濟不景,百物騰貴時,人民總會怪罪於政府,所有國家的人民都是一樣。

現在聽當地人說出一切,頂多只算是道聽途說,總有人滿意當地生活,也有人不喜歡。對他的看法,我沒什麼特別評價。或許對其他加拿大人或準備移民當地的人而言,加拿大依然是生活上的天堂,有自由,有人權,也有大自然美景,友善的人民,高效與關注人民的政府。

加拿大在港人心中一向形象正面(根據他的說法,是政府對外宣傳做得很好,marketing做得好,事實卻是另一回事),我無謂評論太多。

令人驚訝的,算是政府在小學教育上全面推廣LGBT+。在這議題上,加拿大比美國,英國與其他歐洲國家走得更前。

即使不是住在西方國家如我,稍為細心注意的話,整個LGBT+意識形態的宣傳近數年已進入一個系統性輸出的狀況。看一些美劇或荷里活,周不時突然在故事中出現一些同性戀,雙性戀,變性人的角色,明顯不是巧合,而是有心而為之。

細心旁觀與思考,大約看出一個脈絡:先把整個運動包裝成平權運動,在社會上推廣得到不少成年人(註:支持的人大多不是性少眾LGBT人士)支持。跟著政府順應民意,在小學課程加入有關性傾向討論的課程。跟著便在娛樂有關的內容著手,如兒童故事,電視劇或電影,慢慢加進相關LGBT+內容,常態化有關主題的討論。

跟著,便是近一兩年所看到的,一些歐美政客在公開場合發言,測試社會水溫,如:小孩有權利跟成年人性交,這不算違法小孩有權利自己決定性別,小學階段應得到多些有關變性手術的相關知識學校老師發現小孩的性傾向後,要保護小孩選擇的權利,可不用跟家長說

既然目標集中在小孩,我建議在LGBT+加上一個P字。名叫LGBTP+。P stands for pae-do-file (戀童癖)

根據這加拿大人的說法,因為這P字頭的詞帶有貶義與歧見成分,政治不正確,一些社交媒體已禁止這P出現在相關討論。對於這一些性小眾P人士,專家們認為需要用一個政治正確的字眼去形容,簡稱MAP (minor-attracted people)。

無論是老師,校長,政客,電視或電影製作人,有些為求保持既有的工作事業與社會地位,自然需要擺出政治正確的姿態;另外有些是打從心底極力推動整個氛圍。。

從中,可思考一下背後支持推廣整個運動的資本家的真正動機,看中變性人需要長期服食激素或荷爾蒙,長期開支巨大。若發現更多小孩「應當」歸屬於這性小眾團體後,透過整個大環境氛圍鼓勵他們提前接受變性手法或服藥等,從而大賺一筆,是一盤至少年賺數百億的大生意。當未來社會對這類服務的需要愈來愈多,民選出來的政客議員為了順應民意,還可把有關手術與藥物的開支歸屬於醫保的一部分。這位加拿大人是把幕後資本家的動機如此說,我自己完全想不出背後這個計劃的陰謀。

十多歲的少年人踏入中學後,慢慢步入青春期,性傾向大抵已定,這年齡層的男孩大多情願看成人色情片,看看男女大戰再幻想自己代入其中,而不是聽一些老師課堂上有關變性教育課廢話。

但小學生便完全不同了,對性傾向的心態還未完全固定,在學校與社會氛圍的大環境影響下,性取向踏入混亂階段也不令人奇怪,這個大環境很可能會影響不少小孩子。這整個大氛圍只需再維持數年,這一代小孩的價值觀便會變得完全不一樣。整個對小孩思想改造的計劃已運行數年,未來會如何發展,姑且看看。

回顧歐洲的歷史,羅馬帝國把基督教當成國教前,在羅馬盛行的希臘文化價值觀,成年男人與男孩性交不是什麼罪大惡極的事。基督教在羅馬盛行後,杜絕了這類現代社會視為違法的行為。

現在整個政治運動的推廣,事實上有很多住在歐美的人都支持,或者久而久之,西方社會會回到當時羅馬社會的希臘價值觀,成人與小孩性交只是正常不過的事情? 姑且看看事態發展。

Monday, September 11, 2023

歷史回顧:英國統治下的印度

1700左右,印度GDP比整個歐洲GDP加起來更高, 高出歐洲三成。跟著,印度受英國殖民超過二百年。1947年印度獨立,印度的GDP只佔全球GDP的3%左右。

(1) 到底英國人做了什麼?令一個經濟繁榮的地方在二百年後變得窮困不已?

(2) Mughal 帝國若由1700年開始衰弱,當時的印度國土是這帝國的一部分。這帝國的統治者是住在北印度的人種,宗教是伊斯蘭教,血緣上應更接近西亞人如波斯(即現今伊朗)人,與土耳其人蒙古人的混血而不是純南亞人種。當時的法律用語都是波斯語。

時至今日,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等南亞國家的語言中都有不少波斯語詞彙,其中一個主因便是這些地方都曾受過Mughal 帝國統治與管理。印度著名建築旅遊景點泰姬陵,便是在當時朝代建成的。

(2) Mughal 王朝慢慢衰敗後,印度各地趁機反抗與獨立,數十年間,整個Mughal王朝慢慢崩塌。整個印度分裂成各個地方強權各據一方的內亂局面。英國人看中這個大好時機,賄賂各地大小土豪,不受賄的話,便強行軍力入侵。慢慢地,整個印度的大小地方政府受到英國把持掌控。

(3) 在英國殖民印度前,一些外地旅行家曾到印度,把當時的經驗記錄下來。當時印度經濟繁榮,大城市比歐洲城市發達富裕。它是製造業強國。

特別是紡織品,全球需求極大,在海運上形成了一條佈滿全球的物流輸送路線。生產其他產品的商人們,透過這條已建成的物流路線把自身物品出口,從而減省不少成本。因為紡織品的興旺發展,連帶其他製造業都發展起來。

除了輕工業,重工業如造船也十分出色,當時英國人的資料記錄,印度製船耐用長達二十年,英國製的只有十二年。

印度出產的金屬製品以高質聞名於世,用鐵,或其他金屬製成的家用工具,或軍士用的器具,大量出口至中東阿拉伯地方與歐洲。印度各大港口一直身在極度繁忙的狀態。

(4) 英國控制印度後,英國人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拆除所有本土工業。建立制度與法治,壟斷印度市場所有紡織品。首先,禁止所有印度紡織品出口,斬斷所有印度出口的貿易鏈。把英國變成唯一一個購買印度紡織品的買家。

英國人購買印度高質紡織品,完全不用自己的金銀或外匯儲備,而是用印度抽取的稅收去支付。

整個法制形成後,沒有對外貿易,本來蓬勃發展的本地經濟大受打擊。商人們與資本家在四處受限的情況下,收入大減,大量中產變得窮困。

(5) 即使如此,英國本地製造業商人們,依然不停要求政府做得更多,完全禁絕印度製造業的發展。原因只有一個:英國工業的競爭力比不上印度。

歷史資料顯示,英國高官會隨意走進印度人的工廠,破壞他們的生產設備。軍人走進紡織師傅的店舖,斬斷他們的手指,令他們失去工藝能力。

(6) 為了確保印度商人們不能東出再起,英國人再次立法,所有出口的印度製品都必須抽取80%的稅項。

到了這階段,由於貿易鏈已斬斷,印度工業不能出口其他國家,但由於稅收太高,唯一買主英國人也不會買。久而久之,印度製造完全沒有市場,印度慢慢變成一個只能出口價值低的原材料給買主英國。英國低價得到原材料後,製成工業品再以極高價格出口至印度。

Sir William Hicks 曾說過,我們征服了印度,就是要把它變成一個接收英國產品的大市場。我不會虛偽地高叫,我們控制印度是為了印度人的利益。

(7) 整個去工業化政策十分成功,1947年印度獨立時,只有少於百分一的人從事製造業。在這二百年間,本來壇長營商與製造業的大量人口,唯有另找出路。大多數人為了生存下去,唯有下鄉從事務農。

Dr. Charles Hall 曾說:英國的歧視性關稅摧毀了印度所有製造業,印度人被扔回了泥地生活。

(8) 大量商人下鄉務農,但土地明顯不足以應付突如其來的農民,產出的質量大降,再加上不時出現的旱災或農物失收,印度不時出現饑荒。

英國人沒有就此停止立法。面對大量農民,英國實施極高的入息稅,約收入的50%至80%成左右,而且,稅收是在農物收割前交付。英國當時的高官承認,這是有史可以來最嚴苛的稅項。歷史資料顯示,英國當時的稅收佔個人收入的百分比,比印度數個前朝的稅收百分比,高出至少三倍。

F.J. Shore出席議會時,曾得意洋洋表示:印度人被徵稅已到了極限。我們做到印度統治者不能做的事情,比他們做得更出色。

(9) 稍有資本,稍有能力的農民都想盡方法離開故鄉,出走他國。不能走的農民中,大多數都對重稅無能為力。

英國人指出,由於法治依據,對所有不能付稅的人不會予以同情,當時的法規是: 這些人都囚在籠子內,跟著活活燒死。英國人跟著有權充公農民的土地。自此,印度出現數以千萬計沒有土地的農民,這是印度歷史上從未出現的困境。

(10) 到了19世紀尾段,印度是英國最大的稅收來源,也是最大的英製品買家,同時間,也是擁有大量高薪厚職的英國官員的地方。當然,官員們豐厚的福利,全都源自印度農民稅收。

當時的英國總理曾說,印度人的血液已被完全抽乾,想再抽取的話,唯有細看一些血液不流通的地方。

(11) 在英國殖民印度這段期間,英國人從來沒有把印度當成是英國的一部分去管治。他們把印度視為一塊可隨意抽取利益的外國土地。

英治下的印度,大可與前朝比較。前朝Mughal帝國時期,他們執行很多歧視性政策,稅收不公平,有強制性宗教政策。但有一點很清楚,印度當時的資本全留在印度境內,經貿發展蓬勃,佔全球貿易出口超過四分一。

Mughal帝國沒有把印度的財富抽回帝國身在中亞的首都。他們把印度當成是自己領土的一部分。在領土內自然需要發展本地經濟。

英國人的想法便完全不一樣,印度從來不是英國的一部分,抽走印度所有財富便可,當地人生活完全不用理會。現代經濟學家估計,英國當時從印度抽走的財富,約43萬億美元。

(12) 英國掌控印度超過二百年,19世紀初,掌管當時得令的東印度公司的F. J. Shore曾說過:印度的太平日子結束了。她曾經擁有的所有財富都被耗盡。

二百年間,英國人用盡所有手段把印度的財富抽乾,1947年印度獨立時,印度完全去工業化,國庫空虛,沒有形成統一的國立機構。美國歷史學家Will Durant說過,英國統治印度的二百年,是人類歷史上最嚴重的罪行。

(13) 當一個國家的稅收不是重新運用在國內造出有效的資源分配,而是運出國家,到達英國,結果很明顯,就是整個國家完全失去發展或向上的能力。

(14) 當時印度出口大量低價值的務農產品到英國,或其他英國殖民地。歷史顯示,即使是農物失收的年份,英國人不顧印度本地發生的饑荒,照樣把所有食物運出境外。國內供不應求下,食物物價大漲,印度出現大規模饑荒。

在英治印度時期,曾出現三千萬人以上的大饑荒。

(15) 在饑荒發生時,英國人無視眼前看到的一切,完全沒有任何干預去援解印度人的慘況。不得不說,這一切的源起,主要是英國對印度市場經濟嚴重干預,扭曲印度貿易運作而造成的。

為了不讓當地的慘況出現在國外,英國政府控制媒體,讓他們禁聲,阻止傳媒報導。但當時的資料還是有一小部分遺留在歷史資料中。 有英國軍官曾說:無數屍體被扔進古井裡。

(16) 印度獨立後,過去數十年間,英國媒體不時會報導印度的窮困與落後,是印度政府質素低劣的証明。但無論印度如何差勁,獨立後都未曾出現英治時期所出現的過千萬人的饑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