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December 26, 2022

美斯加冕的一幕

上周末,本屆世界盃圓滿閉幕,當晚決賽是世盃史上最精彩的決賽。不談決賽的話,本屆賽事出現不少戲劇性比賽過程與結果。大概不少人都認同本屆賽事的可觀性。一如個人所料,本屆冠軍終由南美國家奪得,打破歐洲國家近二十年的壟斷。

到了決賽,在中東地區,阿根廷球迷的數字一面倒壓倒支持法國的球迷,這也是本屆賽事的特別之處:歐洲球隊與非歐洲球隊的比賽中,支持非歐洲國家的球迷都是佔大多數。

至於美斯,無論本屆比賽能否奪冠,也無阻其球王地位。美斯在賽後與隊友捧盃前,電視前出現有趣一幕:卡塔爾國王Emir of Qatar專程為他披上一件名為bisht的傳統阿拉伯長袍時,這是一種崇高的榮譽和讚賞的姿態。在阿拉伯文化中,這表示國王為他在足球世界中的象徵而感到榮幸,為他在球場上的魔法以及他為這項運動所做的一切表示讚賞。

一個簡單的動作,豈料西方媒體與球評人等等,藉此對卡塔爾口誅筆伐,小事情無限放大。

西方媒體從一開始就對卡塔爾能否舉辦阿拉伯地區首屆​​足球世界杯這樣的全球性賽事持懷疑態度。隨著本屆大賽的成功與順利舉行,卡塔爾證明批評者是錯誤的,批評聲勢越來越大。美斯在領獎台上身著阿拉伯傳統服飾,不過,對於西方評論員來說,這一幕實在是太過分了。

在阿拉伯世界,這種批評在很大程度上被視為無知甚至偏執的表現。許多阿拉伯人轉向互聯網為卡塔爾的姿態辯護,並指出過去一些足球巨星炫耀東道國的文化符號。

西方有兩種偏執,Muhammad Jalal 在Twitter插話道。一種是針對有色人種的本能種族主義,另一種是在寬容的外表下掩蓋仇恨的自由主義。

這不是一個是非黑白的問題,各人有不同的觀點,我個人不明白一件小事都可給西方媒體放大批評。無論美斯有否這件黑衣,都不會改變他帶領阿根廷奪取世界盃的成就,不會改變是次世界盃順利圓滿結束的事實。數十年後的未來,當有人談論最精彩的決賽時,人人都會談及美斯奪冠,人人都會談到這屆大賽是在卡塔爾舉行。

事實上,整件事的主角美斯對國王的加冕毫不介意,事後與隊友一起捧杯拍照時,身邊隊友無人介意。即使南美阿根廷當地的球迷與媒體,沒人拿起這事批評東道主。在這個形勢下,歐洲媒體應不用主動為美斯伸張正義,抱打不平?

談到這黑衣,其實是人工手織的傑作,需時約一星期才可完成的藝術。售價約二千美元。每個 bisht 都需要一周的時間來製作,並經過七個階段的完成,不同的工人在前面和手臂上添加不同的金色編織線。

當晚在電視曝光後,不少球迷馬上在當地搶購同款的衣著。當地同類店舖的生意大漲十倍以上。當然,此東西毫不平宜,有球迷看到價格後,唯有自拍留念算了。

Al Salem 商店是卡塔爾皇室的長期服裝供應商,通常每天銷售 8 到 10 件服裝。週一,也就是決賽后的第二天,銷量飆升至 150 份,塞勒姆說。一度有數十人在店外等候,他說。

塞勒姆講話時,大批粉絲湧入店內,所有人都為卡塔爾國王的舉動鼓掌。當我們看到卡塔爾國王為美斯帶上它時,我們都很高興,這是一位國王送給另一位國王的禮物,Mauricio Garcia 在試穿斗篷時說道,但他認為價格太高而無法購買。

(註:部分內容節錄自這則新聞。)

Friday, December 16, 2022

歐洲人的傲慢

在世界盃開賽前一周,卡塔爾的Emir of QatarSheikh Tamim bin Hamad Al Thani在國會會議上發表以下講話:

自從我們獲得舉辦世界杯的榮譽以來,卡塔爾面臨著其他國家從未面臨過的前所未有的批評。我們從一開始就真誠地處理這種情況。我們甚至認為一些積極和建設性的批評可以幫助我們發展和成長。但我們很快意識到,這場批評運動還在繼續,其中一些已經構成誹謗和雙重標準。很多人質疑其背後的原因和真正動機。這對我們這樣小的國家來說是一個很大的考驗。我們將以我們所取得的成就給全世界留下深刻印象。

---------------------------------------------------------------------

稍有留意英國或其他歐洲媒體的話,便大概知道在世盃開賽前的數個月,舖天蓋地描述卡塔爾的問題,如

(1) 卡塔爾行賄FIFA的工作人員,從而得到這個大賽的主辦權;

(2) 卡塔爾對待外勞如現代奴隸一樣,毫無人權可言;

(3) 卡塔爾對性少眾人士LGBT的人權問題  (註:同性戀在卡塔爾是違法。)

---------------------------------------------------------------------

對於(1),我的看法是:收賄這事情難以証實,或許真有其事。其實有關FIFA和UEFA的醜聞已不是第一次出現。深層次問題在於足球是世界最受歡迎的運動,近數十年成功商業化與全球化。主辦大賽的有關組織收入什豐,組織內的工作人員為了自身利益做事,權力與利益綑綁不難想像,這是人性。這種事情應不只是FIFA出現?可去看一下歐盟議會的政客,或美國參眾議會的政客如何利用自身的地位以權謀私。

如真有其事,需調查容許這類情況發生的組織與機制,而不是主辦國。

對於(2),不能否認有外勞在興建球場時身亡。這當然是悲劇,同類事件在大興土木搞基建時,時有發生。而卡塔爾的外勞狀況,我估計與其餘阿拉伯半島的產油國大同小異。

討論議題只需集中在低層外勞如搬運工人或建築工人。以我所知,近數年來政府對員工的待遇明顯改善,工資準時交收,工資明顯提升,工時上限有限制,再加上夏天烈日當空時,禁止員工在室外過份工作,工作時間改至晚上進行,有關一切具有法律效力。

有關這類工種,中東國家從沒強迫南亞人民到這類生活,從來沒有。他們全是主動報名參與這類工作。若身在老家有一份穩定工作,誰都不希望離鄉別井受苦吧。更深層次去看,這基本上反映了有關國家的勞工,實在是沒有選擇才會外出打工,也反映了這一些國家(主要是南亞如印度,巴基斯坦,尼泊爾等)在經濟上面對的難題。

身在歐洲發達國家的人民,若真有心幫助有關外勞,大概可專注於這更深層次的問題,幫助他們移民去歐洲,為他們安排更好的工作,更好的生活與待遇?當然了,口頭上說自己如何關心當地外勞的人權問題,或是網上寫一篇評論批判別國,或在社交媒體發出正義的口號,成本極低,這年代不少人都樂做鍵盤戰士。事實是這些人從不會對窮國人民提出實質幫助。

對於(3),這個不用多談。全球有77國家把同性戀列為違法。不同民族有不同的文化,宗教與價值觀。國家的施政與法律,跟當地社會文化與價值觀有密切關係,兩者不可能分割。你總不能把你主張的價值觀硬推給其他國家吧?把人權,自由這些虛字放下,到訪別國,嘗試欣賞或了解當地人的文化或歷史,應不是一件壞事?

中東在人類發展史上有悠久的歷史,這地區孕育出不同的民族,語言,生活習慣,也是三大宗教發源地。出於這些原因,中東人從少便跟其他民族交流與生活,大多數人都是伊斯蘭教徒,我從未見過有本地人會強迫生活在此地的外地人(如我)去信奉他們的宗教或價值觀,看到外地人到來生活,他們會尊重外人,從不會對外人的生活方式指三道四。反而,經常把自由,民主,人權這類虛字掛在口邊的人,卻硬要他人接受自己的價值觀,若他人不接受,便把他們列為「異己」。若真是信奉民主的話,是否應至少尊重他人與己不同的價值觀?

--------------------------------------------------------------------

整件事的真正重點,其實是主辦國不是西方國家,所以在批評對方時,先把自己放在道德高地批評別人。我們比他們優越,我們隨時可抵毀他們,對他們的宗教或價值觀,不會接受,也無須尊重。這大概說出不少歐洲人的心聲。

雖然這是不少人的內心想法,無論是種族優越感,或源自基督教一神宗教具有排他性的意識形態,在這個年代已不可以直白說出來。似終,西方國家本土已有不少伊斯蘭信徒移民,與不少非白人種族,與其第二代或第三代。在高地批判他人時,便要找出其他理由,如白左們喜歡掛在口邊的LGBT權利。

當然,不是所有歐洲人都抱有這種自以為是的態度。正如法國門將Lloris在受訪時指出,「我們到當地比賽,會遵守當地規則與法律,這是很簡單的事情。正如外國人到訪法國,我們也希望他們可以遵守我們的國家的規則。」

比較有趣的地方是,美國媒體在批評卡塔爾一事上完全沒有發聲。無可否認,足球在美國不是主流運動,但歐洲大開宣傳機器的同時,美媒沒有配合批評卡塔爾,近年來比較罕見。在世界盃開始前,我什至在美媒看過一篇時事評論(忘了是NYT抑或是Washington Post),專欄作家指出,專制國家是有分別的,中俄是敵人,但中東專制國家不是敵人,所以沒必要在卡塔爾主辦世界盃一事上小題大造。

這事不難看出歐美的取態不一致。美媒的重點是維持自身的霸權與訂立國際準則的至尊地位,開動文宣的目標正是建基於此,文宣需要策略性,只須對準敵人便可。反之,歐洲更著重自以為高人一等的意識形態與價值觀,以為自己是世界中心,自己推行的東西便是普世認可的價值。

由於大哥美國沒有發動文宣,這樣一來,更顯得歐洲的傲慢與笨拙。世界盃開幕第一天,英國BBC停止播放卡塔爾開幕禮,插播一個專門批評卡塔爾人權問題的節目,同時間公共巴士上停止一切宣傳卡塔爾旅遊的廣告,對於英國這一些行動,卡塔爾政府已作回應,「英國近來的舉動在表明,卡塔爾主權基金在英國不受歡迎。」表示會重新審查所有位於倫敦的投資項目,總額約數千億英鎊。

其實,近數月各歐洲媒體發動的宣傳戰,得罪的不只是卡塔爾,連帶附近價值觀與文化一樣的鄰國如沙特,阿聯酋等也一起得罪了。

不看傳媒的宣傳戰,只看民間反應,民眾的看法與觀感很明顯。在所有比賽中,全場受盡本地人噓聲的國家,第一是德國,其次如比利時,荷蘭,波蘭,英格蘭丹麥等,都出現不同程度的噓聲問候。為何德國受到特別對待回顧德國政客與球員的行動與說話便略知一二。

還有兩場比賽,為期一個月的世界盃便會結束,大家回歸現實。揚言數年內完全放棄俄羅斯天然氣的歐洲,正在四處找尋供應商。不談俄羅斯的天然氣的話,世上另一個最大的天然氣資源,來自伊朗與卡塔爾共同擁有的波斯灣天然氣儲量。世界盃過後,卡塔爾對全球的影響力長期存在,歐洲政客大力批判他人的同時,卻有求於人,最後還是要放下身段,多多拜訪當地皇室。

不再依賴罪大惡極的極權國家俄羅斯,卻還是要依賴另一個無視人權的極權國家卡塔爾。有趣的世事何其多。

單談經濟的話,去年IMF已出報告,指出歐洲慢慢退色,在本世紀中葉後的影響力今非昔比。本世紀中期起,歐洲的GDP佔全球不到10%。當時的預測報告,還未出現俄烏戰爭。

近年不停研究歷史與宏觀大局的Ray Dalio,上月更指出歐洲慢慢沒落,主要原因不是俄烏問題,也不是現在的能源危機,而是歐洲人懶於工作。一堆懶人,不想工作只想享受,如何會令社會繁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