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論是投資,運動比賽,或普通社交生活,人的習性傾向以一件事的結果去衡量當中的決策是否正確。
自2003年起,港樓踏入一個大升浪 (當中涉及很多微觀與宏觀的原因,如前期政府有心令供應不足,全球低息令資產泡沫愈吹愈大等等,不再一一詳述)。 事實是,不提2003年,即使是十年前,即2006-2008年的階段,個人相信沒有一個資深投資人,什麼經濟專家或收租佬,可以預計這個升浪會演變至這個地步。
在一個深度廣的樓市如香港,當中有一部分人買樓收租,俗語稱「整餅」。 當然了,到了現在,這些人的資產值已十分可觀。 坊間自然會有人開始將此人的「成就」合理化,說一大堆「計好數」,「做足風險管理」,「他的投資法值得學習」云云。 當然了,時勢做英雄,他們自己也可主動公開一大堆「足以財自的投資手法」。 在我個人而言,對於此些人的所謂成就,數個字已足以概括: 「身為一個打工仔(或公務員),買樓收租,剛巧身在一個全球政經問題惡化的環境,長期低息。」 根本沒有什麼值得學習的投資法身在其中。 (當然了,當中有一些人有特別技巧,如買舊樓重新裝修再賣出,或一個單位分租給數個基層家庭等等,這些操作或許值得學習,本段落指純粹整餅收租,不額外做其他東西的人。)
在股票中,IPO時買入700,一手已足夠了。 當中的過程,不用看年報,不用知道公司將來發展的方向,不用去想內地的科網行業的動態,持股十多年升值數百倍。 看到了此一案例,自然有人不其然以「一個好結果,去証明此人決定英明,以証明了長線價值投資的威力」。 (不要跟我說,他們做了個股功課,深知此股值得持有十數年。 實情是,大老闆馬生自己也完全想像不到公司發展如此神速。)
從數字統計去看,港股市場中,一年推出數十隻IPO,若不看年報,不分析,只打算一心長線持有十數年,IPO可以給在下帶來可觀回報的比例是多少? 股票市場中,分辨技巧(skill)與運氣(luck),絕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 從「買入700的新股,不理它,持有十數年」這個例子便可看清楚,當某一個特例帶來超額回報,坊間自然有人去合理化他們「長線投資的成就」。
以「買大細」去論投資股票的年回報率的話 (當然了,這個比喻把投資看成賭博,不是一個貼切的比喻,坊間的價值投資者自然不會喜歡了。 但其實他們自己可能也在賭博而不自知. 可看: 長線是投資, 短線是投機?) 簡單一點,結果是「大」,即是年回報優於大市。 結果是「小」,即回報輸給大市。 若「買大細」這個遊戲連玩十次,連續十次是「大」的機會率大約0.001(=1/1024)。 若果遊戲參與者數以萬計,當中有人連勝十次,自然不是一個奇怪的現象吧? 勝出者有什麼實力可言? 更何況,股民是短視的. 只要看到有一些人連續三至四年得到可觀回報,自然去合理化此人的成就。
在股市中,如何判斷一個投資人的成功? 成功來自技巧(skill)? 抑或是運氣(luck)? 還是回歸基本步,用統計學去看,Law of large numbers。 若一個投資者十數年或更長的時間中,複合回報率優於大市 (當中有數年跑輸大市,當然也有可能),自然不能全賴運氣。 在股市數十年的歷史中,參與的股民,專業投資者,數以千萬計,有多少人可持續擊倒大市? Warren Buffet,Walter Schloss,John Templeton,Joel Greenblatt,Seth Klarman,Peter Lynch等等,不超過五十個。
本文的主旨,不是指一些投資者的成功,純粹運氣好,也不是指一些「已得到好結果」的人,即是坊間眼中的成功人士,完全沒有付出或努力。
我只是想指出,很多事情的發展過程,涉及隨機因素,而這些因素,事前不可能準確預測,事情進展可能跟個人的決定完全無關。 最大的問題是,此些因素很難在事後依靠邏輯去分析或量化。 在投資上,千萬不要用「以果証因」的思維去看待結果。
----------------------------------------------------------------------
相關連結 (「以果証因」的其他事例):
一個好結果, 不代表決定正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