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的港股倉回報: -6.4%
寫Blog七年,港股倉回報如下:
2015: +11%
2016: +22.9%
2017: +16%
2018: -1.9%
2019: +66.3%
2020: +38.0%
2021: -6.4%
---------------------------------------------------------------------------
對於港股投資者而言,本年實在過得不易。坊間難免會出現「為什麼堅持港股不買美股?」的說法。
這個說法是有其道理的。對於基金經理而言,為了追逐回報,同時間不得落後同行,自然會在不同市場配置資金,而當中自然少不了美股。對於財演或一大堆收費類作家而言,以今年港股的情況,只寫港股難免令捧場客流失。對於眾多散戶而言,跟紅頂白自然是大道理。
把時間拉長一點,美股指數在過去十年遠勝港股恆指。但以這個「原因」去「証明」投資者應買美股,卻只能令人一笑置之。如真要把兩個指數比較的話,不難發現2000-2010這個時期,港股或其他新興市場指數遠遠擊敗美股指數。未來會如何發展? 我相信沒人有這類預測能力。港股會否重新擊敗美股,拭目以待。
從資金流向而言,港股的確是有其問題。本年度人仔極其強勢,其中一個原因是中國出口貨品持續其堅韌性,另一個原因是內地金融市場持續市場化,而外資對佈局債券或A股有其需求。身體最誠實,基金經理談到中國股票時,會佈局A股的人不少,港股只是次之。中央政府決心推動的行業如創新藥,硬件科技,新能源產業等,A股市場的選擇更多,市場流動性充裕,而相同的板塊的估值比港股市場高很多。除了外資,原本只攻港股的基金經理也一直加大配置A股股票。港股的確有流動性問題。港股也同時受累中美兩邊市場的情況。
不少人會說港股是政策市市場,政策難以預測,特別是以今年為例,沒人會否認這個事實。 其實,若談到其他市場,即使是馬來西亞股市,印度股市,瑞典股市,台灣股市,日本股市等,都各自出現一些長勝將軍或連年出現高回報的散戶股神。我相信這些地方的金融市場(特別是亞洲區),大多受政府干預或受政策影響。這類國家都沒推行如美國般的純資本主義。國家如馬來西亞或印度,政府的施政,貪污程度,治理等,更是爛得不知如何形容。但事實是各市場依然會出現很多得到豐厚回報的投資人。 個人的看法是,不同市場有不同的特徵,參與其中的投資者需要適應市場的特色與玩法。從中找到套利的方法。無論在什麼市場,得到不俗回報的可能性是一定存在的。
到了年底,總會出現一些來年的預測,如一些經濟專家,股市分析員,財演,與一大眾收費作家等。相信他們的預測前,可以看看他們過往數年的「來年預測」是否準確。或許,會不其然發現,他們的預測毫無閱讀價值,唯一用處在消耗讀者的時間。數年前,看過一本名叫: superforecasting: The art and science of prediction的書。當中做了長達數十年的統計,書中隨意找一些社會,政治或經濟問題,讓參與者造出預測,數十年過去,發現了一堆專家對未來的預測的準確度,跟沒有專業知識的普通市民沒有差別。以金融市場而言,我相信(大多數)專家對未來的預測的準確度不會比散戶高明。
-------------------------------------------------------------------------
從現在推測2022年的宏觀市況,難以找到很多值得樂觀的原因。雖然中國政府已釋放維穩信號,但依然沒有足夠信心在地產板塊抄底。地產相關的板塊或多或少依然受到負面影響。不少民企地產股已出現大副度下挫,某程度上股價已高度反映投資此類公司的風險。現階段逆向投資或許是一個大膽但潛在回報極佳的選擇。即使到了現在,我依然估計大多數top 30的內地地產企業可存活下來。但當中的過程,調整需要的時間,存活下去的方式,依然難以估計。加上一個現實: 即使大多數公司可存活下來,卻不能保証公司存活後的資產值(與股價)會回復舊觀。
中國經濟放緩會直接影響消費或工業類資源商品的需求。過去二十年的全球經濟增長中,中國佔去一個很大的百分比。經濟出現持續放緩的話,加上美國或會提早加息令美元持續相對強勢,我對商品與資源股看法轉向謹慎。跟新能源發展存在直接關係的商品或許值得配置。但過去兩年有關股票已出現可觀升幅,對比機會率,我一向都是更看重賠率,在這個大綱領下,我寧願在其他賠率更佳的股票中尋寶。
在基建與地產相關的板塊中,只維持西部水泥與綠城管理的持倉。以近三個月而言,綠管的股價表現異常強勢。現在依然持有。至於物管方面,近兩季表現慘不忍睹。我在這板塊的應對方法徹底失敗。在11月初,把倉中的二線物管(奧園健康,建業新生活)換馬至世茂服務,換馬後數天,便出現了一大堆有關世茂集團的壞消息。我原以為物管公司與母公司的發展相對獨立,但兩公司間卻可製造一些母子間的交易,造成現金充足的物管公司為母公司還債的效果。在數星期間錄得不少損失後,唯有投降止蝕。
油股是依然值得看好的板塊。本季度增加了中海油服一員。跟石油相關的持倉成員增加至三位 (中海油,中海油服,中信資源)。北美地區的政府受制於左派的環保主義者,化石資源的產量難以大增。而金融巨頭寧願石油企業派發高息發還投資者,也不想再大幅借貸予油企開發頁岩氣。石油產量的控制權重新掌握在OPEC手上。未來全球對石油需求依然緩慢上升,再加上過去五年油價的大幅波動令上游的油服投資不如既往。種種原因導致未來數年的油價將會維持在一個比較高的水平,這是我的看法。只要油價維持在一個比較高的水平,對應上游的油服投資應會慢慢重新增加,這可能還需要數季的時間,但看一看過往數年油服股的低水(比較2014年最高位),即使可能蝕時間值,個人認為依然值得等待。
本季增加了華電國際一員。身為火電股,近兩季煤價高企的情況下,企業利潤大幅受損,對應股價已在相對低位,內地在近兩三個月已重新增加煤的供應,只要煤價比較受控,火力發電業務的最差時刻可能已過去了。同時間,各電力公司持續增加投資綠電的比例,市場有說法是電價會慢慢市場化,即是綠電相關的資產估值應會提升。我認為這個說法合理,綠電類發電資產投資巨大,後續還可能要建設儲能設備,以增加光風電的營運效率,對於各電力企業是一項巨大的財政負擔,企業們增加綠電的投資後,人們總不能寄望電價永遠保持在過往的惠民水平吧? 個人估計有份積極參與綠電建設與供電的企業,應會受惠即將來臨的電價(某程度上)市場化機制。1071是我個人認為估值依然比較低的一員。
說到電力股,我絕對是反應慢與後知後覺。當然可以「賴地硬」,以過去兩季沒多餘時間選股為藉口。但參與股市是為了回報,不是為了証明自己的想法正確。認錯,或加強各方面的認知,或嘗試調節選股與操作方式,是一直都需要去做的事情。以近兩季的新能源相關電力股而言,如果注意這些板塊在7-8月出現的資金流入與成交額的大幅變化,再花一點時間理解背後資金配置的動機,或理解一下相對應的中央對新能源電力推行的政策,或許已可率先配置相關股票了。
其餘持倉基本上不變。
若真要說一個值得一直注意的long-term theme,當然還是跟新能源與炭中和有關。我對此主題的看法比較宏觀,在全球各政府推出相應政策去支持這個主題的情況下,不代表只有新能源類公司(如電動車有關,或綠電,或儲能有關)值得投資,這個大主題其實間接為傳統能源帶來機會,如煤,天然氣與石油,在此類化石有關的巨額投資會持續下降,同時間全球完全擺脫化石能源確實還需要數十年的時間,這會帶來一個需求與供應的不平衡狀態。所以我相信未來數年的傳統能源依然值得投資。這也是我的持倉依然持有不少傳統能源企業的原因。
2021年的港股市場對於我的操作方式而言,十分困難。股市千變萬化,市場不停變化是唯一不變的真理。姑且看看2022年這市場會如何發展。
港股倉成員 (根據重量排列):
相關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