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數個月,全球出現兩個多人討論的主題:第一是有關去美元化的討論;第二是有關人工智能的快速發展。本文只會粗略提到去美元化這個話題。
單純從數字看,去美元化在過去數十年一直以龜速進行。從各國外匯儲備總量去看,美元佔比由二十多年前的70%,下降至近年的55-60%左右。過去數十年間,隨著美國在全球經濟佔比緩慢下跌,這是合理現象。
去年,俄烏戰爭爆發,俄國當然不能撼動西方霸權,俄國經濟產出與貿易佔全球百分比很低,但俄國的出口如糧食,能源,金屬等卻是全球必須。俄國受盡金融制裁的狀況下,變相給各國 (大多是「非西方國家」) 一個空間與機會,嘗試減少美元作為對俄貿易的方法。
這類非美元交易技術上不難辦到,「是否去做」這個問題,全賴於各國有沒有動力去做而已。除了貿易原因外,非西方國家中,有國家害怕將來美元資產會給華府充公或制裁,為求自保或對沖風險,這也是主要動機之一。
近一年,有不少國家已實行或嘗試非美元的交易,如中俄貿易,俄印貿易,中國與巴西,阿根廷的貿易等。談到中東地區,沙特已首次表示,將來可能利用非美元貨幣售賣石油。阿聯酋是中國對中東與非洲貿易的重要參與者,中國出口至中東與非洲的貿易中,有接近六成的貿易額是經阿聯酋的杜拜與阿布達比轉口,近兩年有傳聞中阿兩國的非石油貿易中,已大多由人民幣結算。去年有西方記者在公開場合直問阿聯酋外交部,但阿聯酋外交部沒有正面回應。另外,與中國有緊密經貿關係的東南亞國家,也蠢蠢欲動。
這個去美元化的討論明顯不是東方與西方陣營對抗的範圍,即使是西方國家中,如法國與澳洲的企業,在近月與中企的生意中,已出現非美元貿易。格局上,這是全球由一國獨大慢慢變成多極化的演變。
無論如何,各國嘗試不用美元交易是一個大趨勢,這趨勢不會逆轉。
同時間,美元失去霸主地位只是危言聳聽。貨幣霸權,科技霸權,軍事霸權,三者不能完全切割。這方面不用再詳述,我的看法是,未來十五或二十年間,多極化局面持續發展,即使其運用與作為外匯儲備的重要性下降,美元依然是主導貿易的重要貨幣。(從數字去看,若果以美元為貿易貨幣的佔比下降至佔全球的30%-50%,全球外匯儲備總量的30%-40%,美元依然是最重要的貨幣)
人仔佔全球貿易佔比會提升,有西方學者的估算是在五至十年間的時間,從現在低於5%,提升至15%左右,當中的推算有數據支持,或許2030可實現這個目標。
------------------------------------------------------------------
近日,港交所推出「港幣-人民幣雙櫃檯模式」,下月便會實施,當中細節我未細看,但估計推出時應只有少數大型企業可同時用兩種貨幣交易,將來慢慢擴容,至少應會納入恆指中的所有指數成員。
對於本已身在港股市場的玩家而言,如港人散戶和外資基金,本已有港元股票戶口,這新政策絲毫沒影響這類人。對國內資金而言,當中有內地基金,壽險資金,或內地散戶,這措施可節省轉換貨幣的交易成本,與減低外匯波動帶來的風險。對他們而言,這是一個正面的政策,但宏觀去看,這些資金本已是港股市場的參與者,頂多只可看成是存量資金,不是增量資金。世上應不會有人(機構或散戶)會區區因為交易成本出現丁點兒下降而突然大量增持港股吧!?
說白了,這個雙幣交易模式其實是為境外人仔提供一個資金池。更準確點說,與中國出現貿易順差的國家不多,全球接近二百個國家中,現在或可見將來會持有大量人仔儲備的國家,集中在資源豐富的國家如中東產油國,巴西,阿根廷,澳洲,再加上形勢所迫,唯有多用人仔交易的國家如伊朗與俄羅斯等,它們有額外的人仔結存,當然也想為手上的資金帶來收益。今年起,這些境外人仔可直接買賣港股。
隨著越來越多國家與中國採取本幣交易的政策,這類需求(境外人仔資金池)只會越來越大。這雙幣交易政策或可看成是與多國本幣交易結算的配套政策,對港股可能會產生深遠影響。人仔在國際貿易結算的佔比慢慢提升,境外人仔總量相應提升,也就給港股市場持續提供潛在增量資金,對改善港股流動性出現根本性的正面影響。
這種帶有長線佈局意味的政策,當然不是把持港交所的打工仔或港府高官提出,有關這政策的傳聞自去年底流出市場,很可能在國家層面已醞釀一段時間。
上述一切建基於人仔於國際貿易佔比緩慢上升的假設上,同時間持有境外人仔的政府,企業或個人認可港股市場為一個存錢倉庫。
或許,以上所說一切都不會在將來實現 : 港股維持在日均少於千億的成交量,一潭死水的狀況出現永續的情況。不過,我還是相信自己的判斷。可能,長時間滿倉的投資者大抵都是比較樂觀(或天真幼稚與浪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