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December 30, 2023

生活點滴:這半年的日子

轉眼間,金金已超過半歲了。

女兒的出生令生活出現極大變化。上班的日子中,出門前總要細看她沉睡在嬰兒床的模樣,才可安心出門,已成一個習慣。

她出生前的數十天,精神壓力大得無法形容。在醫院的定期檢查中,約產前兩個月左右,醫生發現胎盤成長的位置極不理想,即使到了醫學昌明的今天,這個情況對不少醫生而言都是一個難題。詳情不用多說,醫生的說法是需要做手術提前數周把嬰兒取出,才可確保母女二人性命。

在網上搜索有關狀況臨產手術的資料,死亡率極高,一些國家的統計數字是百分之三十。即使在醫學發達的國家如美國,這也不是一個安全的手術。內心的不安不能用言語表達。

整個懷孕過程中,定期覆檢的醫生已過花甲之年,她是敘利亞人,或許是緣份,在這國家生活的日子中,值得記載的人與事中,有不少都跟敘利亞人有關。

醫生打扮時髦,幾可肯定年輕時是一位美女。到了這年齡依然散發活力。工作時間外,閒時不停錄影有關懷孕知識與醫學的短視頻放在社交媒體,敘利亞的醫療設備嚴重不足,她希望自身的專業知識可透過網上傳播給家鄉的人。

手術前數周的例行檢查中,她曾認真的說,們不用擔心太多,到了這階段,身為手術醫生,們更擔心。無論是手術前後,她說,生活中多多幫助身邊有需要的人,運氣自然會眷顧你們。

醫生做足準備,手術前兩天都跟其他高級醫生一起,花數小時討論是次手術與相關準備工作。

到了手術當天,一切順利,母女平安。護士與副醫生說,這位醫生親自開刀的話,一向都是準備充足,而且出手準確快速,一切順利,沒出現最差的情況。

事後,我們才得悉,遇到這類比較罕見的懷孕狀況,不少醫生都會拒絕這類高風險手術個案。看來,一切全是我們的運氣。

這位醫生是好學之人,本來,在家鄉擁有數間診所,生活無憂。十數年前,不幸地國家內戰爆發,唯有隻身來到杜拜避難,轉瞬間失去經營數十年的診所生意。她當時已年過五十,完全不懂英文,天天苦讀的情況下,還是在這裡重新拿到執業資格,生活安逸的港人應很難明白這種在落難中發揮出來的韌力。

這類手術再加上事後留院觀察等,全都在高端私人醫院內做好。花費本來極大,有幸醫療保險覆蓋大部份費用,這是我們的運氣。剛巧太太就職的公司是半國企,在這國家中,國企與半國企效力的員工得到的醫療福利,可能是全球數一數二。

到了今天,或數十年後,我相信我依然會記得醫生手術前數天的一席話 : 多多幫助身邊的人。整個懷孕生產過程,省下不少錢。未來的計劃,慢慢把跟這個數字相若的款項捐出去,當是為女兒積德與積福。剛身為人父,看到加沙飽受戰火的嬰兒與小孩,實是內心不舒服,金錢上的幫助其實很間接,但希望間接幫助一些人。

在這裡,跟中日韓港台完全不同,在商場中閒逛,手推嬰兒車閒逛的父母比比皆是,四周可看到胡鬧的小孩,不少公用設施中,都有專為嬰兒設計的地方,用來換尿片或清洗或餵食等等。在中日韓港台,街上見到的小孩或嬰兒,愈來愈少。

由於是早產嬰兒,出生時腸胃未完全發育,兩個月的時間,天天不停吐奶,照顧上很不容易。兩個月後,一切慢慢向好的方向發展,近數月一直在健康成長中。

每周跟在港的外婆對話中,話題明顯改變。外婆喜歡談的話題,一切都跟金金有關。金金好得意佢係咪訓緊覺?金金係唔係你隔離,我想睇下佢個樣我好似聽到佢喊聲,佢平時多唔多喊?」對於其他我經常跟她談到的話題,她只當耳邊風。媽則顯得很高興,視頻中看到孫女便心花怒放,將來每年在這裡住一段時間,在港住一段時間,兩邊走應不是壞事。

半年間,接近完全沒有私人時間。凡事總有適應期,希望生活節奏上把握得更好。

Saturday, December 23, 2023

有關芒格的二三事

外界主要把芒格視為一位年長智者,或一位出色的投資人。但年輕時的芒格走過一段不平坦的道路。

世界二戰時期,正在大學就讀的芒格在未完成大學學位的情況下從軍。

雖然沒有一張大學文憑,但芒格博覽群書,精通純理科如數學與物理,也涉獵歷史與哲學。從軍後得到一個身為實習氣象學家的工作機會,去了偏遠的阿拉斯加工作。跟著,就讀於哈佛法學院,畢業後開展律師事務所的事業,踏入身為高薪中產的道路。

29歲時,芒格的生活發生了戲劇性的轉變。他八年的婚姻以離婚告終,這在當時是一個重大的社會恥辱,也是芒格面臨的眾多障礙中的第一個。

離婚使他的財務狀況陷入困境,他的妻子獲得了他們的大部分資產,包括房屋。芒格的朋友們回憶起分居後他搬到了明顯惡劣的生活條件的情況。

芒格決心恢復財務穩定,他全心投入工作,投入大量時間彌補離婚造成的經濟損失。但人生還有更多的考驗等著他。

離婚一年後,芒格 8 歲的兒子被診斷出患有白血病,他面臨毀滅性的打擊。在那個沒有醫療保險和有效治療疾病的時代,芒格一邊承擔高昂醫療費用,一邊面對兒子生病帶來的情緒波動。

儘管他看著心愛兒子的健康狀況每況愈下,但他還是兼顧了作為其他孩子的父親的責任和律師執業的責任。

芒格的朋友曾回憶起芒格與兒子在醫院度過的令人心碎的時刻,以及他獨自散步時的情景,他沉浸在悲傷之中。兒子一年後去世,讓芒格心碎不已。

在事隔超過五十年後的一次訪問中,八十多歲的芒格談到當年的回憶,說當時痛苦的心情依然記得一清二楚,看著小兒子病逝的悲傷深深沉澱在他的腦海內。

「嫉妒、怨恨、報復和自憐都是災難性的思維方式,」他後來說。「生活中的每一次不幸都是學習的機會。不沉浸在自憐之中,而是建設性地利用這一打擊。

50歲左右,芒格患上白內障,一次失敗的手術導致他一隻眼睛失明。儘管痛苦和視力喪失,他不屈不撓的精神佔了上風。他學習了盲文,這表明了他無論情況如何都要適應和學習的決心。

即使只剩下一隻眼睛的視力,無阻芒格喜愛閱讀的生活習慣。他的孫女曾說過,爺爺是一個圖書館。

芒格的第二段婚姻順利美滿,太太跟芒格經歷類似,都是曾經離婚的母親。他們二人在婚後有仔女。他們在一個大家庭生活:芒格跟前妻的子女,太太跟前夫的子女,還有他們夫妻二人的子女,加起來九個子女。芒格在一次訪問時曾打趣說過,婚姻美滿,最需要多謝的是妻子的前夫。

在三十五歲左右,經過朋友的介紹,芒格認識了來自中西部的一位三十歲左右的年輕資本家,他的名字是巴菲特。他的朋友回憶二人首次見面時的景況:二人有很多相似的地方,思考極其快速敏捷,而且很博學,二人的對話與回應快速而且很有深度,他自己完全跟不上這二人首次見面便一見如故,持續一整個晚上的長時間對話。

二人的性格還是有大不同的地方。巴菲特擅長跟人交流,有很好的溝通能力,喜歡說教或做老師的角色。這不是芒格擅長之事,他說話很直接,與他不合的人,芒格可完全不屑於跟他們交流,也不怕得罪他人。

巴菲特曾談到芒格走過的人生,在資本的積累上,因為早婚,多子女,離婚與兒子的醫療費用等問題,令芒格在資本的積累上走得比較慢,而巴菲特本人從十多歲時開始積累,當然順利很多。當然,芒格走得比較慢是相對巴菲特而已,芒格離世時,身家估計超過二百億美元。

對於一些投資人而言,如Mohnish Pabrai,他認為一般人從芒格的智慧學到的東西比從巴菲特學到的東西更多。

坊間對茫格的認識,停留在芒格對巴菲特在投資路上帶來的影響,從原本的煙蒂投資法,轉變為更側重於成長股投資。但我個人不同意巴菲特受芒格影響而改變投資操作。

七十年代起,巴菲特管理的資金量變得巨大,美股自二戰後走出一段二十年的長期牛市,市場餘下的煙蒂股愈來愈少,大多是一些成交稀少的中小盤股。低買高賣這類股票對需要管理巨大規模的資本家而言,已變得不實際。 第一,需要造成明顯的正回報,便需要把百分比不少的資金放在這些小盤煙蒂股,這個大幅買進動作對小盤股而言,會嚴重影響其交易價格,做不到絕對低買這操作;第二,即使成功做到低買高賣煙蒂股,其對整個資金池的佔比很低,不能對整個基金帶來有效正回報。

巴菲特何等人物,在這個現實環境的限制下,適應市場環境,改變投資操作是必然發生的事情。在選股與認識管理層等細節上,芒格跟巴菲特應是很好的拍檔。

芒格不只是單純喜好閱讀,實際生活上都展示出其博學多才。除了曾是一位執業律師外,他對建築設計有深入理解,轉行成為基本經理後,也曾經親自接手一些建築設計樓宇或別墅的項目。

-----------------------------------------------------------------

後記:以上資料的記述比較雜亂,大多是源自多年前閱讀的回億,希望沒有錯當中的事實。材料多源自兩本書:The snowball: Warren Buffet and the business of life 與 Poor Charlie's Almanack 。

Friday, December 8, 2023

近期留意的生意與股票

在90年代後,日本經濟停止增長,年輕上班族單身佔比增加,離婚率增加,生育率下跌等等,公共交通系統發達下,對自駕車需求沒出現增加。

由於社會生活方式的演變,帶動街頭街尾的小型便利店的興旺發展,各類型便利店大行其道,大型超市即增長乏力。這些店舖已足夠解決不少上班族的日常生活所需,他們不必定期到大商場內的大型連銷超市購物。

這跟北美的狀況不同,當地地大人少,自駕比例高,當地人定期駕車到市鎮內的大商場消費與購物,在連鎖超市購買生活須。各地生活方式與文化的差異,致使零售業發展在不同國家出現不同的軌跡。

在國內,近年出現不婚主義與生育率偏低的社會趨勢。對應在人口密度高的城市內生活的上班族,個人認為這個生態下會發展出類似日本的狀況: 即便利店需求會出現持續剛性需求,零售業競爭固然激烈,資本湧入下這行業出現嚴重內卷的狀態是在預期中。有能力在競爭中脫穎而出的企業,自然掌握渠道優勢,品牌價值或供應鏈成本優勢等等。

說了一大堆跟宏觀有關的資料與預測,最近我注意的是中石化旗下的易捷。易捷是中石化在全國各地的加油站內的零售店品牌。對於經常在公路開車的上班族而言,設在加油站的零售店重要性不言而喻,最重要是洗手間,其次便是咖啡,水或其他飲料,還有口香糖,快餐小食,煙等等。

在歐美發達地區,對於運營油站的油公司而言,相關油站便利店業務已發展得很成熟而且十分重要。曾看過一個數據: 加油站內的零售點長期貢獻超過一半的純利,油站內銷售車油是毛利極低的業務,毛利高的是附加的零售業務。其實這原因很明顯,在高速公路上空無一店,能夠買零食或飲料而且最省時的,就是路旁的油站內零售店了,店內的物品價格一般比普通街頭店高一點,可能差距一成左右,對零售業而言,這價差足以令毛利率大幅提高。這些東西都出自日常生活觀察,畢竟我在公路開車的時間蠻多。平均一天一百公里左右。

易捷立足於中石化旗下兩萬多個油站內,已發展十數年。我估計物品毛利率比街上便利店高,引進人流有天然地理優勢,經過十多年發展,已建立品牌價值,看過網上資訊,易捷的品牌價值在國內零售店中位於第一

由於易捷的獨特性,將來還可從中衍生更多業務,可與連鎖咖啡或快餐品牌合作,推出積分計劃與優惠餐價格等。或可自身發展自己的咖啡,或零食,烘焙類食品的品牌。

另外,由於易捷引進人流有天然優勢,在現今線上線下引進人流成本愈來愈高的大環境下,易捷當然可發展廣告業務。在大數據年代,易捷可借助中石化油站的入油車主的數據,對於買賣二手車,維修車輛生意,或整車廠零售商而言,這些數據自然有其價值。

這些都不是新商機,相信營運易捷的管理人已在開發相關業務,或相關生意已一直在營運中。

對比其他在街旁起家的便利店,易捷是比較特別的存在,積累十多年的品牌價值後,將來還可來一次逆襲,搶佔市內便利店的市場份額?說不定有這企圖或已一直在進行中吧。這策略不是農村包圍城市,而是公路包圍城市,哈。

在中石化年報中,易捷這塊業務歸類為分銷油相關產品板塊內的相關業務。年報沒有把易捷的營收與純利分類。公開資料沒有易捷的營收與純利數據。

去年曾有傳聞中石化打算今年分拆旗下的零售業務板塊。當中應含有兩個部分:第一個是油產品的下游分銷生意。第二個便是分銷生意的相關業務,當中的主角當然是易捷這個品牌。

不過,到了現在,分拆單純是傳聞而已。個人當然贊成分拆,這塊業務值得更高市場估值;變相提升中石化整個集團的估值,分拆對持有中石化這母公司的大小股東帶來利益。

過去兩三年,中央已明言國企需要提高內在資本回報率,而不再一味追求營收規模。上層下達命令,分拆對中石化管理層而言,差不多應是理所當然需要做的事吧。

我個人毫無興趣持倉中石化,但對易捷著實有興趣,耐心等候中石化未來分拆動作。

Monday, November 20, 2023

逆全球化下的商機

自從以巴衝突開始後,鄰近的阿拉伯國家如埃及,約旦,與黎巴嫩,出現了網民呼籲集體杯葛美國品牌的草根運動。利用人民的力量抗議美國外交上長期偏坦以色列,致使巴人長期活在困境。

剛開始時,美國大型品牌如M記,Pizza Hut, Starbucks 等當地生意明顯受影響。

接著,超市常見的美國什至歐洲品牌的日用品與食品都出現杯葛運動。當地零售連鎖店形容,西方大眾化產品如可樂或清潔用品,出現庫存積累過多的狀況。

一些超市更貼出標籤,指明那些是西方品牌的貨品,以幫助消費者選擇。而本地生意如快餐小店,為免引起公眾不滿,也停止供應雀巢咖啡或奶精,或可口可樂等的情況。

由於以巴衝突持續,加沙受襲與死傷愈來愈多,連其他伊斯蘭地方如土耳其或海灣區國家,北非等也出現了部分人民嚮影杯葛西方品牌行動。 

在我日常生活所見,大型西式連鎖快餐店的生意與人流受到影響,但不至於零生意。 

近兩周,地點更遠的伊斯蘭教徒,如印尼與馬來西亞等,都出現杯葛運動。

伊斯蘭信徒合共十數億,佔全球總人口超過兩成。參與杯葛運動的人數愈來愈多,對西方品牌價值產生影響。 這影響或者不是短暫。平民不能杯葛無可替代的IG或微軟,或Google ,youtube的產品與服務,但對於清潔護理用品,運動用品/衣著,或零食/飲料/連鎖快餐,這些東西總能找到替代品,或許是源自非西方國家的品牌,或許是本地供應商。 

單論質素與性價比,我相信真正喜好咖啡的人,不會認同Starbucks 的咖啡特別好喝;喜好漢堡快餐的人,也不會認同M記出品最高質吧? 相同的問題可以應用在可口可樂,Nike等等。 

西方品牌能做到國際化與深入全球民心,依賴的明顯不純是質素(質素當然不能差,但無須做到最高質),更主要因素還是巨企資本運用營運,市場推廣與宣傳能力。由數十年前起,全球打起自由貿易旗號,說得動聽,事實是西方為首主導國際規則,利用自由貿易的旗號方便自身企業在沒有額外成本下便可打進他國市場。資本主義最終還是看資本家的利益。

在對接下游消費者的各行業控制了全球市佔率後,這些企業形成對上游供應掌握話語權。 

拿各大名牌巧克力為例,主要是歐洲品牌,各大廠掌控銷售渠道與全球市佔,上游原材料可可卻大多源自西非國家,售賣一盒巧克力,屬於西非當地農民的利潤可能不到1%。 他們完全沒有原材料價格話語權。

這是西方國家軟硬實力的結合。 拿Starbucks 或Nike 為例子,消費者手持一杯Starbucks 咖啡,或中學生身穿Nike 最新的球鞋,對全球各地平民而言,或多或少都有高人一等的感覺。或許本地夫妻店的自磨咖啡質素更佳,但付出高一倍價錢喝Starbucks, 依然是不少年輕消費者想做的事情。這是美國企業軟實力的反映。 

伊斯蘭地區在以巴衝突下出現的反美國浪潮,或可說成對美國軟實力的打擊,這打擊是短暫或是長遠,難說得很,有待觀察。 

簡單一個例子,對於不少香港人而言,把西方主流媒體視為真理與清泉。 不少港人不會直接看英語媒體,但本港媒體報道的國際資訊其實都是直譯BBC/CNN等,相同情況當然出現在其他地方的本地媒體報道的國際資訊。所以,全球大眾接受的所謂國際資訊,只是源自西方的報道。這也是西方主導全球話語權的軟實力。

在伊斯蘭世界,本來就對西方媒體半信半疑,經過以巴衝突後,認受性在不少人心中已降至零。 這是對西方軟實力的打擊。 似終,伊斯蘭教徒佔全球總人數超過兩成。

在這狀況下,有一些阿拉伯商人直言,這是阿拉伯企業搶佔市場的大好機會。如快餐,飲料,或其他日用品,本地品牌出現了突如其來的新增需求。

有約旦媒體受訪者直言,從前只是選購歐美的日用品或零食,但現在起抵制它們,才發現本地出產的物品質素不差,價格平宜三成,西方品質給人高質的感覺,可能單純因為它們成功的市場推廣技巧而已,跟產品質素無關;以後都會支持本地出產的物品。

本地企業得到額外生意,對本地經濟或提供就業人口,都是好事。或許有些國家政府,或明或暗,也想藉這次機會促進本地經濟?

對在位者而言,著實有動機鼓吹反美國浪潮。沒有這次以巴事件,不少行業多年來直接或間接受制於西方企業的壟斷,實在沒有發圍的機會。

從宏觀去看,這一些政經變化也可視為逆全球化浪潮的一部份。 

去年Howard Marks 寫的一份記錄中說過,全球化年代已結束,但逆全球化下的經濟環境也能產生新的投資機會,如在地化的本地供應鏈等。

身在非西方地區的本地經濟發展,或本土品牌發展,也是逆全球化衍生的機會。

-------------------------------------------------------------------

相關連結:

新聞一  

新聞二

 

Friday, November 3, 2023

有關以巴衝突

以巴衝突持續發展下去的話,沒人能預測後續發展,但有一件事是肯定的: 在歐美地區,未來數年時間肯定會出現很多仇恨犯罪。反猶太情緒會出現,同時間反伊斯蘭的情緒也會出現,大家互相仇殺。

東亞地區不會出現這些情況。

------------------------------------------------------------------------

在一些阿拉伯國家,一些美國品牌受公眾抵制,如McDonald,KFC, Pizza Hut, Starbucks等生意受到影響。

在約旦,一些分店一整天時間完全沒有顧客光顧。其他國家的部分人民也出現抵制行動。單是中東地區部分顧客抵制當地的分店,對大企業的整體營運影響輕微,意義純粹象徵性。

網民需要在網上發洩情緒,或得到即時資訊,還得經過美企經營的社交媒體。單是這點便證明美國的軟實力多麼強大,即使最具反美情緒的人民中,也不能避免使用美企技術與服務。

一如既往,除了主流媒體外,科技巨企還需要為本國政府的foreign policy站邊。Meta 旗下的 Facebook 與 IG已出現刪除戶口或資訊的情況,刪除的原因是這些資訊與帳戶一直提供有關巴勒斯坦加沙的資訊。為了不讓網民知道實況,直接刪除是最佳方法;當然有一些比較文明的做法,如操控或限制發貼者的流量或自動更新功能等等。

我自己什少花時間在各大社交平台。根據坊間說法,似乎是Elon 的 X 較少出現封殺有關支持巴勒斯坦的資訊。若在 Elon 收購 X 前,X 的前身 Twitter 時,Twitter 做法應會跟 Meta 一樣。

Elon Musk 算不上一個正人君子(誰會認為一個搞好友老婆的男人是正人君子?),在資本主義世界打滾,身為一個利益先行的機會主義者卻實在是無可厚非。在一些大事情與大格局上,相信大多數人都不會否認他的確有自己的信念與想法。X 限制資訊上的做法跟 Meta 不同,而且即時給身在加沙的國際救援組織提供星鏈服務,這些大可略見其人的一二。Elon 應算比較近似黃藥師這類人物。

有關誰對誰錯的辯論,這是身於安逸的網民們最愛做的事,我個人沒什麼興趣,而且這次衝突的畫面實在不想看下去,看得太多會影響日常生活的心情。定期捐錢這些小事還是會做。對於加沙難民的話,最值得信賴的機構是UNRWA ,過去數年我都是透過它捐款。。

這事件對中東地區影響最大。單在杜拜,很多大型公眾活動與娛樂活動已取消,不少人心情受影響的情況下,零售與消費市道受到影響,我相信未來數季的時間,外資與旅遊市場也會受到負面影響。

--------------------------------------------------------------------

回說這次事件,以色列陷入建國以來最大難關。

比較武力,技術,人數或軍備,以方高出對方何止一百倍。

五六十年前出現的中東戰爭,建國初期,以色列人身先事卒,保衛家園任重道遠,士氣與戰意不用懷疑。

今時不同往日,經過三四十年相對和平的日子後,現在部署的軍力中,大半都是業餘士兵,只經過數年基本軍訓,不少都沒有經過持續刻苦鍛鍊。可肯定的說,他們對Tiktok, IG, X等的興趣,遠遠大於手拿軍器進入未知的戰場。和平日子是消磨戰意的最佳工具。

其次,現在面臨的是城市戰,攻打人口密度極高的地方,軍器科技的差距收縮。敵暗我明,對方的佈局是未知之數,傷亡肯定少不了。時間積累下,會否拖垮軍隊的士氣,或增加國內社會負面輿論,或國際間反對聲音日大,全是可預期的可能性。

即使經過數月苦戰,把對方的設施打掉,完全清除對方的勢力是不可能的任務。哈馬斯數位高層不在加沙,他們住在卡塔爾。即使不談哈馬斯,當地年青人比例極高,眼看眼前發生的狀況,與親朋生離死別,對以色列的怨恨已植根,改不了,很容易便可衍生出另一個激進組織。

還有戰後如何打理與管治當地的問題,誰會自願出錢出力接管這個爛攤子?

不打是不可能的,國內的右派勢力不會容許這個情況發生;同時間,持續強攻卻不可能得到效果。以方在加沙沒有endgame。

哈馬斯從零開始慢慢狀大,當初是以色列一直出資培養出來,主要目的是把它與其他巴人自治組織對抗。當初目的是想巴人從內部分裂,這是西方殖民思維中的 divide-and-conquer 策略。

以色列政府對巴勒斯坦人的外交政策徹底失敗。

Friday, October 20, 2023

有關巴勒斯坦

本文會說有關巴勒斯坦這塊土地的歷史。

以巴衝突與有關歷史,對東亞區人民而言,關注度遠比不上俄烏戰爭。但在中東地區與西方國家,人民對其關注度遠比俄烏戰爭高。

跟俄烏一樣,身為局外人我不會選邊站,以巴衝突不是突發性事件,看清整件事首先必須大概弄懂歷史事件經過,即使如此,是非對錯難說得很。 

我身邊的阿拉伯朋友不少,不少人是巴勒斯坦後裔(大多都是在這裡出生,或在巴勒斯坦鄰國如敘利亞,約旦與黎巴嫩長大),大家在聊天群組與工作間熱烈討論,大家都是阿拉伯人,立場上自然是一面倒,我不會插口評論,他們也不會要求外人選邊站。

對於以色列猶太人,在美國時認識兩三位,十分友善,對中國人的態度很親切(根據他們的說法,中國人與猶太人一直都是好朋友)。文化上明顯跟長居美國的猶太人完全不一樣,似終,數十年時間數個年代,美籍猶太人已本土美國化。

可能是這些原因,曾經接觸兩邊的人,我不會對以巴衝突選邊站。隨口說一些局外人的評價,大概有點不負責任,什至顯得幼稚。

---------------------------------------------------------------------

巴勒斯坦這塊土地,孕育數千年的人類文明,三大宗教的發源地。約二千年前左右,猶太人在這裡定居,持續數個世紀,跟著,基督教羅馬血腥鎮壓猶太人,這是第一次趕絕猶太人,當時還未出現伊斯蘭教。跟著千多年來,在歐洲出現數次趕絕猶太人的歷史,最近一次是納粹德國屠殺猶太人。

在巴勒斯坦與附近地區,自從伊斯蘭教出現後,大多數人民信奉伊斯蘭教,但不少人信奉其他少數宗教,信奉基督教的阿拉伯人也不少,當中,長居這塊土地的還有少量猶太人。

在伊斯蘭教為主要宗教的地區,如西亞(如現今伊拉克,伊朗,敘利亞)與北非(如突尼斯,摩洛哥等),千年來,都有不少猶太人聚居。從未出現如歐洲數次大規模趕絕猶太人的歷史。各宗教信徒與民族一起共處數個世紀,這是歷史。

不少時事評論員與網紅KOL把以巴衝突定性為: 宗教與兩個民族數百年來的積怨,是完全錯誤的解讀,與歷史完全不符。以巴衝突單純是近百年出現的事件,跟更久遠的歷史積怨無關。

------------------------------------------------------------------------

整件事的關鍵在於一些猶太復國主義者堅持在巴勒斯坦立國(他們的理據是聖經記載,這是上帝給猶太人的應許之地)。這一股政治力量的背後,由全世界最富有的美籍猶太富豪支持,由強大的資本慢慢轉化成強大的政治力量。世界一戰後掌管巴勒斯坦的英國人答應這要求。

數十年間,猶太資本大量湧入巴勒斯坦買地,跟著猶太人大量搬遷至巴勒斯坦。到了二戰結束,納粹德國屠殺猶太人的歷史剛結束,1947年聯合國推出決議案,把巴勒斯坦一分為二。臨近海岸線的大多數土地給猶太人,給阿拉伯人的土地大部分是沒水源的內陸地區加上極少量近海土地。自此,以色列立國。

整個分配(對阿拉伯人而言)存在不公,但對於金權操控的英美政壇,加上歐美白人對有色人種與伊斯蘭教的偏見與歧視,若把質素佳的地區分給阿拉伯人,以色列只分得少量內陸土地,才是天大奇事。

當時以色列國土內,依然存有不少阿拉伯人長居數百年的村落,靠海的阿拉伯部落住著比較富裕的阿拉伯人。

猶太資本組建的軍隊,加上政府的法令兩者加持下,把長住當地的阿拉伯人趕走或殺死,大量阿拉伯人突然成了沒有居所的難民。總數約70萬,是當時這土地阿拉伯人口的一半。

對於猶太復國主義者而言,這做法有其必要性與正當式,因為他們需要建立的是屬於純猶太人的國家。歷史學家Ilan Pappe把當時發生的史實定性為種族清洗,以色列立國建立在對阿拉伯人的種族清洗上。

當中可能涉及觀點與立場的問題,在西方世界中,會把當時的混亂稱為以色列獨立戰爭。但歷史學家的深入研究把當時的史實指向種族清洗。

And the rest is history. 雙方積怨從此而來。跟著數十年出現數次中東戰爭已不用多說。

-------------------------------------------------------------------------

以色列剛立國後,留在以色列境內的阿拉伯難民,約有十數萬。往後的數十年時間中,以色列隨著經濟發展,需要填補低端勞動力人口,開放勞工市場給境內的阿拉伯人,成了阿拉伯裔以色列公民。但日常生活常受歧視或其他法律干擾。

到了現代,阿拉伯裔以色列公民佔國家總人口兩成左右。以色列政府曾有一段時間由偏左政黨管治,他們推出的政策讓所有公民享有同等權利。阿拉伯裔以色列人可組成政黨為選民爭取福利。至於社會上有否系統性歧視,我就不懂了。(法律上平等,不等於社會上沒有系統性歧視。)

近十年一些民調顯示,超過一半猶太以色列人不想接近阿拉伯裔或接觸阿拉伯文化;超過一半猶太以色列人認同趕走境內的阿拉伯裔公民。以色列的政制是西方民主制度,民心所向,近數十年的政府都是由右翼政黨把持。

阿拉伯裔以色列人還有不少親戚留在巴勒斯坦境內,某程度上兩面不是人,巴勒斯坦人認為這些拿以色列公民資格的阿拉伯人是叛徒。這一些都是我的法國籍巴勒斯坦後裔同事告訴我的。

----------------------------------------------------------------------

以色列立國後,無論政界或商界,美籍猶太裔勢力強大,連年在資本,科技,軍事上支持以色列。二戰後美國掌控全球海路貿易,加上軍事與金融霸權,無條件不停支持以色列,阿拉伯人意圖奪回失去的土地,結果不問可知。

當中,巴勒斯坦人沒有組織強力管治的政府,加上鄰國各懷鬼胎不團結,也是以色列長勝的原因。

到了約四十年前起,一些鄰國自知不敵,埃及和約旦與以色列建立外交關係。但民族情感上跟巴勒斯坦最親近的敘利亞與黎巴嫩,跟以色列關係依然敵對。但無論如何,大規模的中東戰爭在本世紀已沒再出現,大局已定,強弱差距太遠。

在近數十年間相對和平的日子中,以色列政府不停在約旦河西岸與東耶路撒冷,擴建猶太住宅區(註:根據聯合國安理會議案,這一些地區大多數都應由巴勒斯坦政府管治,不是以色列國土),這一些地方實質上由以色列軍事掌控已有超過五十年。聯合國安理會制定的法則下,以色列對巴勒斯坦的佔領屬於違法。

聯合國安理會多次動議以色列侵犯他國領土,但美國一票否決權完全否決。長年來,以方政府做法不受國際約束。

不用問責下,右翼政府數十年來持續做相同事情,不停在西岸與東耶路撒冷擴大猶太殖民區。

現在,加沙與西岸是完全分開的,兩地巴人不能互相流動。

在西岸,巴勒斯坦人居住的地區分裂成大大小小的社區,由一個地區去另一地區,巴人必須從以方先得到許可證,人們往來流動受限,正常經貿也受嚴重影響。一些巴人社區的住所會遭受以色列法院下令強行拆遷。

日常生活如上學,工作,或去菜市場買東西,巴人都要經過數個以方把守的關卡,有時侯一些猶太殖民區的人會在街上滋擾巴人生活,如擲石,大聲問候,反擊的話會遭對方掌打腳踢,但以方警察對這一些行為視而不見。天天如是,持續五十多年。

不但土地給以色列慢慢侵吞,即使是最主要的水源,長期由以色列管理。當地物價不便宜,經濟難以發展下大多依賴進口,由於沒有水路出口,西岸地區物品陸路上由以色列進口,以色列政府收取高昂費用,這是物價不低的原因。

比起加沙,西岸已算幸運了。加沙不但水源由以方控制,海岸出口由以方監管,以方政府建立高牆把加沙阻隔開,牆邊佈滿監視系統,基本上,海,陸,空完全受控於以方政府。以方對當地物資進口的限制,令當地不能發展任何工業與農業,對外連繫只限於部分經貿。大部分人長期失業,大多數是難民,依賴外來慈善組織救濟維生。人口二百多萬,但面績跟港島相約,人口密度極高,生活社區當然沒什麼配套如公共社區,公園等。以色列官員與法國前總統,都以世上最大露天監獄形容加沙。

由於以色列本土工資高昂,近年起,以方開始批准少數加沙人口進入以色列當黑工,把他們當成是平價苦力。

--------------------------------------------------------------------

後記:以上資料約在數年前便已陸續從同事與朋友知道。

近年來,開始有些獨立媒體深入報導巴人在西岸生活天天受限的景況,在youtube找一下便可看到。對於獨立媒體的工作,敬業樂業,還是令人敬佩。

當然,主流媒體(BBC/CNN/ABC... etc)不會報導這些。

Wednesday, October 11, 2023

港股記錄 (2023年9月)

這一季度間,交易次數稍多。對螞蟻罰款確定後,七月初決定買進阿里巴巴,賣出中船租賃。由收息周期股換成科技股,這是超過兩年半的時間後,再度買進科技股。過去兩年有關阿里的壞消息頻頻,在此不詳述,再加上大市陷入長期熊市,股價無論如何已price-in負面因素。

若論回饋股東的做法,分拆一些長年一直灌水卻沒有實質利潤的業務,是很實際的做法。現在阿里打算先分拆重資產的物流菜鳥,是個好開始。跟著還可不時用現金回購等等。這樣一間阿里較像一間控股型輕資產公司,看看未來數年的ROE能否慢慢回升。對公司未來的成長性不能完全樂觀,但現在這股價無論如何都是低點,可耐性看看後續發展。

若單論成長潛力,最看好是阿里對接海外用家的國際業務。或許這塊生意分拆上市後,我或會換馬至這股。

跟著是月中賣出華領醫藥,英恆科技,和天能動力一半倉位,買進中國電信,加注阿里,再首度買進攜程。英恆出業績後出現大跌,僥倖避開了。

過去接近十年,我從來不買電信股。但現在這市況中,除了信心滿滿的石油股外下注電信股是用來增持收息股的比例,同時間也增加科技股攜程。這兩者沒矛盾,我對倉位配搭的看法是probabilistic,而不是deterministic。

跟著便是九月中,賣出餘下的天能,止賺了一點聯邦制藥,加注攜程,買進康臣葯業。

這樣一來,醫藥板塊持倉不低,有康哲,聯邦制藥,康臣。

本季度賣出天能與華領,感覺上還是有點無奈。天能的業績多年來都沒什麼問題,但股價長年不起,除了疫情2020年曾出現一輪急升大賺一筆外,其餘時間都是不盡人意。我認為當中問題是花數十億搞新鋰電工廠,但鋰電池的生意遲遲不見利潤有關。

-------------------------------------------------------------------------

大談宏觀是專家們的強項,身為散戶投資者不多說。

只點出一些個人看法:

(1) 中國製造出口往中高端向上流。近十數年工資大漲,還有什麼社保或環保限制,再加上年輕勞動力下降。工業製造向中高端發展理所當然。低端生產的工廠大多是勞動力密集行業,職位與工廠消失,對就業市場有很大負面影響(事實上,年輕一代對低端工廠打工的興趣也不大)。

中高端製造業需要的人口勞動力大減,當中只需要數量少的技術型人才,其餘產線自動化與機械減省成本,根本不需要大量勞動力。若政府決心解決經濟轉型出現的就業問題(低技術人力找不到工作),需依靠消費服務市場。

(2) 現在人們更注重花費於服務型消費,不單純是從前的物質或商品消費。當中的原因難以說得清,可解讀成經濟不景下,人們消費力下降;但也可解讀成人們開始有其他品味,不單純只追求物質與炫耀。看看到港旅遊的內地客便知現在他們追求的東西跟疫情前出現很大差別。

在這大環境下,服務型消費應可出現持續性增長,最簡單便是訂酒店,機票與其他交通等等。電影購票的業務也值得留意。

(3) 若看美股市場的話,消費品牌板塊經常出現長升股。國內國情不同,消費力也遠比不上。但若看看過去二十年的發展,人們現在買國產運動鞋,國產時裝潮流衣服,國產西式飲食如瑞幸咖啡,國產電影票房橫掃市場,還有製造業如家電,電子產品等等。

即使在海外如我,十多年前的話,人們看中國產品便知道是質素低的便宜貨,現在看到國產貨,便覺得是性價比極高的中端產品最佳選擇。人們的看法是會慢慢改變的,這需要時間。國產品牌會慢慢發展與狀大,這需要時間的積累。消費品牌板塊值得一直仔細觀察。

(4) 人口老化毫無疑問。十年後與今天比較,在醫藥,保健產品,醫療服務等的消費會是現在的數倍。

(5) 現在市場信心極差,由年初計,熊市已持續接近三年。愈來愈多散戶放棄港股,把存款予銀行做定期存款,或全力轉戰美股;不少港股基金經理不再留在港股市場,或大幅減低持倉。對於逆向投資者,港股是現時全球最佳的市場選擇。

--------------------------------------------------------------------------

本年度 (九月三十日止)港股倉回報約+4.5%。

持股如下(由重倉成員至小成員,按重量排名):

中海油
康哲藥業
聯邦制藥
綠城管理控股
濱江服務
阿里巴巴
中國電信
康臣葯業
攜程
中國建築國際
兗煤澳大利亞
宇華教育

------------------------------------------------------------------

Monday, September 25, 2023

移民加拿大

上周跟一位加拿大人說話。他剛在杜拜成立公司,一切跟業務有關的事宜都已準備妥當,馬上可開始營運,準備在下年初把家人從加拿大搬家至阿聯酋杜拜生活。業務上跟我太太的工作有關而大家認識。

整個飯局中,他大談這新地方帶給他的感受,跟著便對加拿大的現狀大吐苦水。

根據他的說法,近年加拿大大城市的治安狀況變差,罪案率大幅上升。簡單的例子,若在路邊停車買東西,忘了用鑰匙上鎖,只需十分鐘時間,車輛已肯定有竊賊光顧。

這類情況根本不可能在杜拜發生。在咖啡店放上電腦,手袋霸位,離開抽煙或去洗手間數個小時,也不可能出現偷竊的情況,更遑論專門光顧路邊車的竊賊。

另外,自從可卡因合法化後,溫哥華大街上出現很多漫無目的行走的青年或中年道友。

加拿大稅率極高,但經濟不景下,營商很不容易。外人以為高稅制代表高福利,這想法大錯特錯。對人民最相關的公立醫療,不要指望去急診室便會有醫生照顧病人。他說家裡有長老行動不便,簡單的申請日常所需的硬件設備,等待數年政府有關部門都沒提供任何幫忙。

近數年大城市的樓價一直上升,同時間工資的入息稅率很高,年輕人在大城市工作的話,很難儲蓄,完全沒希望可儲首期買樓自住。

雖然經濟不景,治安轉差,生活指數昂貴,但政府在對外宣傳做得好,令很多人想移民當地。原因無他,引入更多移民,可為中間的經紀人與政府部門持續增加收入。

他說加拿大人絕不抗拒新移民。但問題是政府完全沒有長遠計劃去應付人口持續增長,大城市租金持續上漲。大城市如多倫多,有很多印度或孟加拉人,先在當地讀書跟著留在當地工作生活。 他們不介意低薪工作,但租金太高了,數個人或十個人一起,租一個單位共用。

去年俄烏戰爭爆發,加拿大當局希望藉此機會吸引烏克蘭的高技術專才移民當地,但政府沒有周全的計劃支援他們的新生活。他認識烏克蘭軟件工程師,去年一家人花不少錢到當地後,發現工作其實不好找,而且生活昂貴,近月已打消在加拿大留下的念頭,準備先回去烏克蘭另作打算。他直言這是政府設下的騙局,就是想騙取烏克蘭人的錢。

最令他感到不安的是教育環境的改變。在小學,小孩需要強制上一門名叫性與性取向」(sex and sexuality) 的課程。這跟近年加拿大政府推廣宣傳的LGBT+有密切關係。

這課程開始前,學校會要求父母為孩子購買衣服。若是男孩的話,父母必須為他選購合身的女孩衣服。女孩的話,便需要購買男孩衣服。跟著小學生們必須身穿這套新衣服在學校出席。

男孩們需要學習與模擬女孩子的表情,動作與玩意;反之,女孩則必須模擬男孩子的活動與表情等。表現行為良好的男孩(則表現女性化)與女孩(表現男性化)會得到老師的表揚與鼓勵,不聽從指示的小孩會受到責備。

家長沒選擇的餘地,只聽從學校的指示。若以為轉校便可解決問題,便大錯特錯了。這是政府嚴肅認真推廣的小學教育課,即使在比較保守的基督教或天主教學校,政府可以以減少金錢資助為條件,強制推行有關的性傾向課程。他還邊說邊搖頭,說: ' It's a fake democracy ' 

這一切負面因素看來已積累數年,令他決定到中東生活。

--------------------------------------------------------------

後記:

對於加拿大的細節,我自己毫無興趣。當經濟不景,百物騰貴時,人民總會怪罪於政府,所有國家的人民都是一樣。

現在聽當地人說出一切,頂多只算是道聽途說,總有人滿意當地生活,也有人不喜歡。對他的看法,我沒什麼特別評價。或許對其他加拿大人或準備移民當地的人而言,加拿大依然是生活上的天堂,有自由,有人權,也有大自然美景,友善的人民,高效與關注人民的政府。

加拿大在港人心中一向形象正面(根據他的說法,是政府對外宣傳做得很好,marketing做得好,事實卻是另一回事),我無謂評論太多。

令人驚訝的,算是政府在小學教育上全面推廣LGBT+。在這議題上,加拿大比美國,英國與其他歐洲國家走得更前。

即使不是住在西方國家如我,稍為細心注意的話,整個LGBT+意識形態的宣傳近數年已進入一個系統性輸出的狀況。看一些美劇或荷里活,周不時突然在故事中出現一些同性戀,雙性戀,變性人的角色,明顯不是巧合,而是有心而為之。

細心旁觀與思考,大約看出一個脈絡:先把整個運動包裝成平權運動,在社會上推廣得到不少成年人(註:支持的人大多不是性少眾LGBT人士)支持。跟著政府順應民意,在小學課程加入有關性傾向討論的課程。跟著便在娛樂有關的內容著手,如兒童故事,電視劇或電影,慢慢加進相關LGBT+內容,常態化有關主題的討論。

跟著,便是近一兩年所看到的,一些歐美政客在公開場合發言,測試社會水溫,如:小孩有權利跟成年人性交,這不算違法小孩有權利自己決定性別,小學階段應得到多些有關變性手術的相關知識學校老師發現小孩的性傾向後,要保護小孩選擇的權利,可不用跟家長說

既然目標集中在小孩,我建議在LGBT+加上一個P字。名叫LGBTP+。P stands for pae-do-file (戀童癖)

根據這加拿大人的說法,因為這P字頭的詞帶有貶義與歧見成分,政治不正確,一些社交媒體已禁止這P出現在相關討論。對於這一些性小眾P人士,專家們認為需要用一個政治正確的字眼去形容,簡稱MAP (minor-attracted people)。

無論是老師,校長,政客,電視或電影製作人,有些為求保持既有的工作事業與社會地位,自然需要擺出政治正確的姿態;另外有些是打從心底極力推動整個氛圍。。

從中,可思考一下背後支持推廣整個運動的資本家的真正動機,看中變性人需要長期服食激素或荷爾蒙,長期開支巨大。若發現更多小孩「應當」歸屬於這性小眾團體後,透過整個大環境氛圍鼓勵他們提前接受變性手法或服藥等,從而大賺一筆,是一盤至少年賺數百億的大生意。當未來社會對這類服務的需要愈來愈多,民選出來的政客議員為了順應民意,還可把有關手術與藥物的開支歸屬於醫保的一部分。這位加拿大人是把幕後資本家的動機如此說,我自己完全想不出背後這個計劃的陰謀。

十多歲的少年人踏入中學後,慢慢步入青春期,性傾向大抵已定,這年齡層的男孩大多情願看成人色情片,看看男女大戰再幻想自己代入其中,而不是聽一些老師課堂上有關變性教育課廢話。

但小學生便完全不同了,對性傾向的心態還未完全固定,在學校與社會氛圍的大環境影響下,性取向踏入混亂階段也不令人奇怪,這個大環境很可能會影響不少小孩子。這整個大氛圍只需再維持數年,這一代小孩的價值觀便會變得完全不一樣。整個對小孩思想改造的計劃已運行數年,未來會如何發展,姑且看看。

回顧歐洲的歷史,羅馬帝國把基督教當成國教前,在羅馬盛行的希臘文化價值觀,成年男人與男孩性交不是什麼罪大惡極的事。基督教在羅馬盛行後,杜絕了這類現代社會視為違法的行為。

現在整個政治運動的推廣,事實上有很多住在歐美的人都支持,或者久而久之,西方社會會回到當時羅馬社會的希臘價值觀,成人與小孩性交只是正常不過的事情? 姑且看看事態發展。

Monday, September 11, 2023

歷史回顧:英國統治下的印度

1700左右,印度GDP比整個歐洲GDP加起來更高, 高出歐洲三成。跟著,印度受英國殖民超過二百年。1947年印度獨立,印度的GDP只佔全球GDP的3%左右。

(1) 到底英國人做了什麼?令一個經濟繁榮的地方在二百年後變得窮困不已?

(2) Mughal 帝國若由1700年開始衰弱,當時的印度國土是這帝國的一部分。這帝國的統治者是住在北印度的人種,宗教是伊斯蘭教,血緣上應更接近西亞人如波斯(即現今伊朗)人,與土耳其人蒙古人的混血而不是純南亞人種。當時的法律用語都是波斯語。

時至今日,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等南亞國家的語言中都有不少波斯語詞彙,其中一個主因便是這些地方都曾受過Mughal 帝國統治與管理。印度著名建築旅遊景點泰姬陵,便是在當時朝代建成的。

(2) Mughal 王朝慢慢衰敗後,印度各地趁機反抗與獨立,數十年間,整個Mughal王朝慢慢崩塌。整個印度分裂成各個地方強權各據一方的內亂局面。英國人看中這個大好時機,賄賂各地大小土豪,不受賄的話,便強行軍力入侵。慢慢地,整個印度的大小地方政府受到英國把持掌控。

(3) 在英國殖民印度前,一些外地旅行家曾到印度,把當時的經驗記錄下來。當時印度經濟繁榮,大城市比歐洲城市發達富裕。它是製造業強國。

特別是紡織品,全球需求極大,在海運上形成了一條佈滿全球的物流輸送路線。生產其他產品的商人們,透過這條已建成的物流路線把自身物品出口,從而減省不少成本。因為紡織品的興旺發展,連帶其他製造業都發展起來。

除了輕工業,重工業如造船也十分出色,當時英國人的資料記錄,印度製船耐用長達二十年,英國製的只有十二年。

印度出產的金屬製品以高質聞名於世,用鐵,或其他金屬製成的家用工具,或軍士用的器具,大量出口至中東阿拉伯地方與歐洲。印度各大港口一直身在極度繁忙的狀態。

(4) 英國控制印度後,英國人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拆除所有本土工業。建立制度與法治,壟斷印度市場所有紡織品。首先,禁止所有印度紡織品出口,斬斷所有印度出口的貿易鏈。把英國變成唯一一個購買印度紡織品的買家。

英國人購買印度高質紡織品,完全不用自己的金銀或外匯儲備,而是用印度抽取的稅收去支付。

整個法制形成後,沒有對外貿易,本來蓬勃發展的本地經濟大受打擊。商人們與資本家在四處受限的情況下,收入大減,大量中產變得窮困。

(5) 即使如此,英國本地製造業商人們,依然不停要求政府做得更多,完全禁絕印度製造業的發展。原因只有一個:英國工業的競爭力比不上印度。

歷史資料顯示,英國高官會隨意走進印度人的工廠,破壞他們的生產設備。軍人走進紡織師傅的店舖,斬斷他們的手指,令他們失去工藝能力。

(6) 為了確保印度商人們不能東出再起,英國人再次立法,所有出口的印度製品都必須抽取80%的稅項。

到了這階段,由於貿易鏈已斬斷,印度工業不能出口其他國家,但由於稅收太高,唯一買主英國人也不會買。久而久之,印度製造完全沒有市場,印度慢慢變成一個只能出口價值低的原材料給買主英國。英國低價得到原材料後,製成工業品再以極高價格出口至印度。

Sir William Hicks 曾說過,我們征服了印度,就是要把它變成一個接收英國產品的大市場。我不會虛偽地高叫,我們控制印度是為了印度人的利益。

(7) 整個去工業化政策十分成功,1947年印度獨立時,只有少於百分一的人從事製造業。在這二百年間,本來壇長營商與製造業的大量人口,唯有另找出路。大多數人為了生存下去,唯有下鄉從事務農。

Dr. Charles Hall 曾說:英國的歧視性關稅摧毀了印度所有製造業,印度人被扔回了泥地生活。

(8) 大量商人下鄉務農,但土地明顯不足以應付突如其來的農民,產出的質量大降,再加上不時出現的旱災或農物失收,印度不時出現饑荒。

英國人沒有就此停止立法。面對大量農民,英國實施極高的入息稅,約收入的50%至80%成左右,而且,稅收是在農物收割前交付。英國當時的高官承認,這是有史可以來最嚴苛的稅項。歷史資料顯示,英國當時的稅收佔個人收入的百分比,比印度數個前朝的稅收百分比,高出至少三倍。

F.J. Shore出席議會時,曾得意洋洋表示:印度人被徵稅已到了極限。我們做到印度統治者不能做的事情,比他們做得更出色。

(9) 稍有資本,稍有能力的農民都想盡方法離開故鄉,出走他國。不能走的農民中,大多數都對重稅無能為力。

英國人指出,由於法治依據,對所有不能付稅的人不會予以同情,當時的法規是: 這些人都囚在籠子內,跟著活活燒死。英國人跟著有權充公農民的土地。自此,印度出現數以千萬計沒有土地的農民,這是印度歷史上從未出現的困境。

(10) 到了19世紀尾段,印度是英國最大的稅收來源,也是最大的英製品買家,同時間,也是擁有大量高薪厚職的英國官員的地方。當然,官員們豐厚的福利,全都源自印度農民稅收。

當時的英國總理曾說,印度人的血液已被完全抽乾,想再抽取的話,唯有細看一些血液不流通的地方。

(11) 在英國殖民印度這段期間,英國人從來沒有把印度當成是英國的一部分去管治。他們把印度視為一塊可隨意抽取利益的外國土地。

英治下的印度,大可與前朝比較。前朝Mughal帝國時期,他們執行很多歧視性政策,稅收不公平,有強制性宗教政策。但有一點很清楚,印度當時的資本全留在印度境內,經貿發展蓬勃,佔全球貿易出口超過四分一。

Mughal帝國沒有把印度的財富抽回帝國身在中亞的首都。他們把印度當成是自己領土的一部分。在領土內自然需要發展本地經濟。

英國人的想法便完全不一樣,印度從來不是英國的一部分,抽走印度所有財富便可,當地人生活完全不用理會。現代經濟學家估計,英國當時從印度抽走的財富,約43萬億美元。

(12) 英國掌控印度超過二百年,19世紀初,掌管當時得令的東印度公司的F. J. Shore曾說過:印度的太平日子結束了。她曾經擁有的所有財富都被耗盡。

二百年間,英國人用盡所有手段把印度的財富抽乾,1947年印度獨立時,印度完全去工業化,國庫空虛,沒有形成統一的國立機構。美國歷史學家Will Durant說過,英國統治印度的二百年,是人類歷史上最嚴重的罪行。

(13) 當一個國家的稅收不是重新運用在國內造出有效的資源分配,而是運出國家,到達英國,結果很明顯,就是整個國家完全失去發展或向上的能力。

(14) 當時印度出口大量低價值的務農產品到英國,或其他英國殖民地。歷史顯示,即使是農物失收的年份,英國人不顧印度本地發生的饑荒,照樣把所有食物運出境外。國內供不應求下,食物物價大漲,印度出現大規模饑荒。

在英治印度時期,曾出現三千萬人以上的大饑荒。

(15) 在饑荒發生時,英國人無視眼前看到的一切,完全沒有任何干預去援解印度人的慘況。不得不說,這一切的源起,主要是英國對印度市場經濟嚴重干預,扭曲印度貿易運作而造成的。

為了不讓當地的慘況出現在國外,英國政府控制媒體,讓他們禁聲,阻止傳媒報導。但當時的資料還是有一小部分遺留在歷史資料中。 有英國軍官曾說:無數屍體被扔進古井裡。

(16) 印度獨立後,過去數十年間,英國媒體不時會報導印度的窮困與落後,是印度政府質素低劣的証明。但無論印度如何差勁,獨立後都未曾出現英治時期所出現的過千萬人的饑荒。


Friday, August 11, 2023

擁有提升價格能力的生意

對任何企業而言,擁有提價能力是一條絕佳的護城河。

一些周期性行業,如上游商品或原材料,產品價格以市場供求決定。宏觀經濟決定價格升跌(在期貨市場,當然有炒家影響價格,但整體而言,價格受宏觀經濟影響。) 現在後疫情時期,一些國家受嚴重通脹困擾,一些行業如出入口貿易或零售,所謂的提價能力僅僅是把成本上漲轉移給下游買家。這些行業都談不上擁有提價能力。

若產品在同行中擁有最佳質素,或在市場上獨一無二,企業自然擁有定價權。這類獨一無二的產品,根據行業特性,涉及不同原因,如技術優勢。這類企業大多跟科技有關。但從二級市場去看,對於這類企業的辨識難度不低,絕大多數人都是後知後覺,如Nvidia,大眾看到股價大升才會得到它擁有技術壁壘這個認知。對於行外人而言,高科技細分行業的技術發展路線方向,實在難以預測。在不同的科技領域,過去百多年已出現過無數次後來者推翻巨無霸壟斷市場的狀況。

身為個體戶投資者,還是應有自知之明,不應過份高估自身辨識技術壁壘與產業發展的能力。我的要求低一點,嘗試多在日常生活仔細觀察,從規律與人性兩方面去思考。

在某超市閒逛期間,發現一些文具或學生日用品,貼上韓國人氣男團BTS品牌,產品售價可提升兩倍,但產品質素其實跟雜牌產品無異。

這類產品的提價能力源自潮流品牌價值。在港股市場上,同類企業有泡泡瑪特。這間公司出產的潮玩毛利極高,玩具的售價不便宜,但的確引來很多人買單。公司慢慢建立IP,將來的產品線與生意擴充都建立在這些IP上。這類產品提價能力的潛力源自潮流玩具的受歡迎程度,持續性難以預測,潮流可一瞬即滅,也可細水長流,管理層的能力固然重要,但大環境的演變也是一個關鍵。預測潮流走勢,難度自然不低,至少對我而言,這類股票不是一個好選擇。

轉一個方式思考,不用再花盡腦汁去想什麼企業擁有提價能力這個問題從反方向思考,世上有沒有行業或企業出現以下這個現象:若產品降價,反而會引起消費者的不滿或憂慮?

產品降價反而不受市場歡迎,這個現象違反消費者著重價格的常識。但事實上,世上確實出現這類行業與生意。

看一下手錶行業,高端瑞士手錶連年加價,從近二十年的走勢去看,瑞士高端手錶出口卻增長數倍。曾在十年前或更久買進勞力士的話,便會發現現在的二手價,比起當年的一手新錶價格高出很多。

看一下中低端機械手錶全球總產量與銷售,整體上出現下降的趨勢。需要隨身看時間的話,手機,電子錶或智能錶已能做到。高端手錶完全是另一個市場。在這個市場中,廠商加價不會令需求減弱,降價反而會影響品牌價值。當中涉及人性心理(買奢侈品的消費者心理)。

同理,還可引申至各式各樣奢侈品的供需市場。似終是消費品,終究受宏觀經濟影響,經濟周期起跌難以預測,但人性心理不會改變。在歐美發達地區,平民們不太注重奢侈品上的消費,奢侈品的需求增長主要源自亞太區。經濟增長順景時,中產消費層慢慢變大,生活水準與物質水平提升的同時,人們需要証明自身在社會上的存在感與認同感,購買奢侈品是其中一個方法。

過去二十年間,對於不少品牌而言,源自亞太區(特別是中國)的奢侈品需求增量,佔據接近一半或更多。即使中國增速放慢,其餘地區如東南亞,中東產油國,南亞如印度等應會保持一定的經濟增速,解決基本物質需要後,中產階層需要奢侈品。人性不變的規律下,我對奢侈品需求的增量還是很有信心。

除了需求剛性加上長年保持一個增長趨勢外,還有一個關鍵點是提價能力,多人認可的奢侈品品牌還可連年漲價,這類行業跟高科技不同,產品認可不需建立在新技術研發上,給後來者推翻的可能性極低。根據這一些出發點思考的話,歐洲最值得投資的企業當然是LVMH。由2010年起計,股價漲幅約+950%。展望未來,這股應可安心持有。(我未買這股,但有興趣持有一點,長線持有。)

另外,有些行業性質使然,市場競爭的勝方自然擁有提價權,如嬰兒奶粉。奶粉行情天然對產業鏈的把控有極高的需求 (飼養奶牛對天氣與環境有極高要求,加上牛奶需要高品質的物流運輸系統等),先來者建立營運優勢後,形成一個穩固的品牌壁壘後來者難以進入競爭。在歐美發達地區,奶粉由數個大企業壟斷。對於父母而言,特別是亞太區,買奶粉最看重質素,質素高,品牌名聲好,慣性使用同一品牌後,即使一直漲價也不會令需求下跌。

自從十數年前毒奶粉事件後,曾有一段長時間國內父母對國內奶粉毫不信任,從這角度看,中國飛鶴能走到今時今日這個地步,毫不容易,質素上只走高端的發展模式十分成功,價格比國外品牌更高,但國內市佔率卻持續上升(已超過兩成市佔,排名第一)。市場推廣或營銷手段固然重要,但產品質素才是得到消費者認可的關鍵。十年前,大概無人能預料高端奶粉市場會由國內品牌勝出。

我個人對中國飛鶴這間公司一直都有極高評價(營運能力最佳的民企中,飛鶴一定名列十大),一路走來,公司規模狀大至這個程度,毫不容易。奈何大環境限制太大,生育率持續走低的趨勢下,嚴重壓縮企業估值。

現在國內經濟,有人認為已進入通縮狀態,這一些東西由經濟學者或專家評論。身為投資者,在這種環境下更需要看重擁有提價能力的企業。國內大多數企業都沒有價格壁壘優勢,不少行業發展都依賴規模與低價奪取市場份額,產品難以持續提價。除了上述提到奶粉龍頭中國飛鶴,在國內,行業發展狀況跟高檔瑞士手錶相似的,便是高檔白酒。

白酒算是很獨特的行業,年輕一代其實對白酒飲用需求下降,但對於最高檔次白酒如茅台,五糧液等,其功用已不單純是飲用了,茅台價格穩步上揚的同時,品牌價值也在植根於大眾的認知中,現在更有收藏與投資的價值,這種產品的營運,消費者喜歡其多年不變的味道,不用做什麼研發,也不用過於著重市場推廣,價格上揚的同時毛利極高,這類企業的確值得細看。但對於賠率優先的選股操作,茅台等股票的確不便宜,增長空間也不算太大,事實上港股市場完全沒有最高檔次的白酒股。

展望將來,在國內擁有定價權什至提價能力的行業,大概是一些高端服務類型的生意,如養老,醫學美容,或高端生態旅遊與配套酒店,還有高端物業或設施管理服務。

持有濱江服務兩年多,除了母公司濱江集團在內房危機中保持穩健外,主要原因還是公司主打管理中高端物業,平均管理費呎價遠高於同行。在物管中,大概只有高端物業有持續性提價能力,三或四線以下城市的平民住宅物管費的提價能力成疑,能否百分百收取所有管理費也是一個大疑問。相反,高端物業的收數狀況明顯更理想。

----------------------------------------------------------------

後記:上周在超市看到一些貼上BTS品牌的物品,便馬上聯想到有關產品定價能力的思考,本文隨手一寫,竟越寫越長,還有一些內容可說,但現在停筆算了。

Wednesday, July 19, 2023

生活點滴:「中國製造」

談到汽車市場的話,各地方自有其生態環境。以香港為例子,買車容易養車難,加上地小人多,公共交通系統發達方便,自駕車人口佔比低;道路狹窄人多,SUV私家車佔比一向偏低;由於中上流人士在駕車人口佔比高,高端 ( Mercedes / BMW / Audi / Lexus / etc... ) 品牌在香港私家車市場佔比很高(我個人估計,這比例應是全球最高的城市之一)。由於自駕人士不少都是高消費一族,近年電動車興起,新私家車登記中,售價不便宜的Tesla佔比不低。

談到海灣產油富國(如阿聯酋)的話,土豪與遷入的富豪們當然擁有大量名車,但電動車佔比很低。這也不無原因的,油價比起其他地區便宜很多,開汽油車的成本極低,加上低稅制度下,造成一個「買汽油車容易汽油車容易的大環境。這個生態其實不利推廣電動車發展。Tesla擁有一個小眾市場,主要由一些貪新鮮的年青人購買。

談到車款的話,由於公路與多線馬路大多寬闊,有時需駛進沙地,或在沙漠中奔馳遊玩,大型SUV或四驅越野車十分普遍。開大車比較耗油,但耗油問題在油價便宜的地區不成大問題。有些人必須擁有大車的原因當然是家庭需要,兩三個或更多小孩,再加上隨行的一兩個工人,大型SUV是必須。

談到牌子的話,講究性能的人還是傾向於歐洲車 (BMW / Mercedes/ Land Rover / etc)。但日本三大品牌(Toyota / Nissan / Honda) 依然是大眾主流。除了平宜省油外,另一個特別原因是這裡的天氣問題。一年間,有過半時間都需要在烈日當空,三十多至四十多度的狀況下駕駛,加上不時出現的沙塵暴,對車輛的侵蝕與引擎等機件的損耗極大,歐洲車相對日本車而言,完全不能適應這類沙漠氣候,基本上新車入手一輛歐洲車,四至五年後便會出現各式各樣的故障或問題,而日本車就顯得耐用,即使出現一些小問題,維修上十分方便,而且零件與服務費比歐洲車低很多。

話雖如此,歐洲車(主要是德系如BMW / Mercedes / Porsche)在這裡還是很普遍,對一些人而言,開歐洲車是身份的象徵,駕車不能單從代步成本的方向去看。

我自己的話,最怕煩與維修,對車的性能不講究,我的生活已有足夠存在感,不再需要駕駛Porsche Cayenne去表達身份或存在感,駕駛日本車(Nissan Altima)代步便可。

市場上有一些中國製造的自駕車其實十數年前就進入這裡的市場,但口碑與評價一向不佳,所以銷售連帶二手市場的價值都很低。

近三年左右,情況出現變化。首先,道路上國產車明顯增加,本來我不以為然。跟著,身邊的同事開始提起這話題 :

「你知道MG這個牌子嗎?近來越來越多人買MG車,聽說很不錯。」

「從前,我從不會去買中國車,但中國產品的質素的確越來越好,將來或許我也會買中國車。」

身為一個消費者,購買物品時,性價比最重要。家中的大小家電,白電選用美的或海信科龍;電視用TCL / LG;手機的話,現在用華為,但我也曾用Apple / Oppo / Vivo / Samsung;小型電子產品少不免有小米產品或其他國產貨。原產地不重要,主要看性價比,價格不俗而且質素不差,我便會一試。

當然,走高端的話,我也有一些勞力士。只是這些名手錶處於不受重視的狀態,皆因平時外出,我大多戴日本製精工錶或國產海鷗錶便可。精工與海鷗是個人最愛的手錶品牌。勞力士某程度上已變成收藏品。

手機如Apple無可否認質素極佳,但從性價比去看,其他中端手機已絕對足夠日常生活。自駕車的話,我從未想過買進國產車,從前的市場評價是「口碑差,價格低但質素也低。」

一些經常換車的人對國產車近年工藝上的進步表示驚嘆,難怪市場的認受度明顯提高。本地銷售數字顯示,上汽旗下MG已在本年銷售量升至排名第四;而國產車的總市佔率已提升至15%左右。僅僅是五年前,這一些數據都令人難以想像。

既然越來越多人認可國產車的性價比,好奇心起,我便在一些車展廳閒逛,試駕數個不同的國產車品牌 (江淮 JAC,上汽 MG,廣汽 GAC,長安,長城 Haval,奇瑞 Jetour)。單看外型,內部的硬件,加上隨車附上的功能,的確令人眼界大開,試駕後感覺不錯。

當然,一輛車的耐用度需要經過時間考驗,所以一些愛車阿拉伯人在網上品評不同品牌,答案是國產車在炎熱的沙漠天氣下,完全經得起考驗。

未經親身試駕的話,真的不能相信國產車現在已能做到這個性價比,不但便宜,而且質素不俗。整體而言,國產車比不上歐洲傳統車廠或日本三巨頭,但成本低出什多,質素可能只相差一點,越來越多消費者購買國產車,當然有其理由。下年換車的話,毫無疑問我應會買進國產車。

誠然,大眾對價廉物美日系三巨頭(豐田 / 本田 / 日產)的信心仍在。不過,市場上不少消費者先看價格與性價比去做決定,這也是越來越多人購買國產車的原因。

國產車不能撼動高端豪華車市場,它們撬動的是中低端車廠的份額,如VW,三菱,鈴本,現代,Kia等等。 

---------------------------------------------------------------

在這裡,還有兩點想補充:

在非西方國家中,阿聯酋是人均消費能力最高的地方之一,有消費力自然更講求品牌價值與質素,特別是大型消費品如車輛一類。 

若這些消費者對國產貨的認受度越來越高,大概可以想像一下其餘發展中地方的狀況:人們更講究價格/性價比的大環境下,國產車的市佔率與認受性只會更高。   

我沒細看各國數據,但在巴西阿根廷,俄羅斯與其他中亞國家,伊朗與巴基斯坦,和其他東南亞國家, 大概可以想像國產車在當地搶奪市佔率的實力。

另一點是車市場的發展。 未來電動車的佔比會慢慢上升,起碼在發達地區應是如此(我很懷疑發展中地區的政府會否有決心與能力去推動電動車的推廣,花費巨資大搞相關電動化基建措施,很多國家都不具備相應的經濟實力與效率)。

在電動車這一塊,日系與德系已失去技術累積與品牌價值優勢。拿德系BMW而言,談到傳統油車,大眾的看法是高端品牌,技術出眾,性能優良;但到了純電或油電混車,BMW只算是one of the other brands而已。 國產電動車在技術累積,和上中下游資源整合與生產成本上,已佔盡優勢。 

本年起,比亞迪首次開始在阿聯酋賣電動車,而本地政府也慢慢增加推動電動車的政策,如稅費減免,增設免費充電站等,可見的將來,電動車市場應是Tesla與很多國產品牌一起瓜分的市場。 (註:我不認為傳統油車市場會完全消失。)

若談宏觀數字的話,無論是出口傳統油車,或新型電動車,都是一個至少值萬億的市場。  這個額度當然不能完全填補國內房地產一年十萬億以上的生產值總額,但已足夠填補人力密集型低端產品出口的全球市場份額下跌有餘。

相比房地產不停增加供應,供應已嚴重過剩,只是一些沒用的生產值,國產電動車出口與內銷的生產值顯得更實在。

-------------------------------------------------------------------

相關連結:

江湖趣事:再見女主播 

生活點滴:睇樓 

生活點滴:舊式老店 

生活點滴: 從國葬說起 

生活點滴: 令男人精壯的飲食方式 

生活點滴: 眼紅 

駱駝的多種功用,還可治皮膚病 

阿拉伯咖啡 

一個男人 四個老婆

Friday, July 7, 2023

港股記錄 (2023年6月)

最近一個多月,生活忙碌,放在股市的時間明顯減少,但可能不是壞事。看看近數月港股的狀況,資金欠缺,雖則大市總算有中特估概念與少數穩健收息股勉強支撐,致使指數沒出現大跌,實情是資金嚴重不足的情況下,市場上大多數股票成交大幅縮少,不少中小企業股價出現大幅度乾跌,這個情況比波動市更艱難。

在這種市況下,右側交易看到異動高追的話,隨時坐艇;左側價投的話,缺成交的狀況下,已不用再分析基本面了。以靜制動,少做少錯,或許反而減少損失。

投資策略不能跟生活節奏脫節,現況去看將來,投放在股市的時間難以增加,慢節奏操盤的情況下,唯一有把握得到優於市場表現取決於耐性與賠率優化這兩個因素,更看重規律(市場規律,人性規律,行業規律,三者其實互相依賴與影響)。

-------------------------------------------------------------------

近日,一些殘股受大股東提價私有化的次數明顯增加,這種狀況的出現,個人相信已預視大市已大概見底。換另一角度去看,左側純價投派傾向完全不看股價走勢,單純看基本因素,股價越跌越買,但當手上股值已出現大幅度損失時,大股東出手私有化成功的話便損失慘重了。公司的基本面當然重要,但也不能完全忽視市場。

對於行情板塊的看法,對比過去兩季,我沒什麼全新看法。個股的話,交待一下僅有數次交易。

五月初清倉百富環球,換馬至宇華教育,單純是優化賠率的決定,宇華比百富環球更值博。宇華這股我已觀察一段時間,到了五月決定換馬,豈料股價再出現一些跌幅,港股令人無言的地方盡在於此,殘股還可一直下跌。控制注碼,等待一段時間看看此股表現如何。

小倉位的股票中,清倉蒙古焦煤,減持一些中國建築國際,換馬至英恆科技。我不大確定英恆的基本面是否真的很優秀,電動車產業鏈中的行業競爭實在太激烈,產品毛利率可能一直維持低位,這種公司只能小注一試,持續關注公司狀況。

-------------------------------------------------------------------------

本年度 (六月三十日止)港股倉回報約+5.5%。

持股如下(由重倉成員至小成員,按重量排名):

中海油
康哲藥業
天能動力
聯邦制藥
濱江服務
綠城管理控股
中國建築國際
中國船舶租賃
宇華教育
兗煤澳大利亞
其他 (倉位3%以下的小成員: 華領醫藥B英恆科技)

-------------------------------------------------------------------



Monday, June 26, 2023

白左思潮擴散全球

近十年,西方社會主要議題與思潮慢慢給左派佔領,有一些議題的確需要全球人類關注,如環保與氣候問題。

有一些議題則涉及當地社會的價值觀與道德標準,如性少眾LGBT平權議題,有人同意,有人反對放眼全球,很難找到一個統一標準去討論有關問題。

跟過去數十年世界發展規律近似,西方國家不少人慣性把自身意識形態說成普世價值,強推與擴展至其他國家。為了令他國服從自己的意識形態,不惜動用金融霸權令他人屈服。

這則新聞便是最佳例子:https://www.reuters.com/world/africa/ugandas-museveni-approves-anti-gay-law-parliament-speaker-says-2023-05-29/

非洲國家烏干達近日對anti-LGBT的法律作出修改,把最高懲罰提升至死刑。鄰近國家肯亞與坦桑尼亞,有高官表示烏干達的最新法律值得效法,或會做出同樣修改。不少西方國家嚴厲批評烏干達政府的新法案,美國白官表示會因而對烏國作出經濟制裁。

把這新聞作為例子,主要是因為過去數年間,曾在我家工作的鐘點傭人,有兩位來自烏干達,也有一些烏干達人在工作上直接間接有往來。對他們的習性略知一二,烏干達人思想比較單純傳統,宗教在不少人心中佔有極重要位置 (多數人都是基督教或天主教徒)。單是這點便跟西方白左主導的價值觀格格不入。在歐美,若跟同輩說自己是忠誠基督教徒,會給白左當成是異類或一個取笑的對象(註:現代白左其中一個價值觀是去宗教化,主要原因可能是不少宗教都有反LGBT的意識形態)。

在非洲,烏干達人的價值觀不是另類,我認識的埃塞俄比亞人都有類似想法,非常傳統基督教徒,價值觀上完全不能容納LGBT。

非洲超過一半國家的政府把LGBT列為違法。一個地方的法律與規則,不能跟當地文化與價值觀完全切割,政府的做法明顯不是突如其來或完全不考慮社會的價值觀,所謂事出必有因。

在西方國家白左思潮主導的情況下,白左們表面上掛上自由主義的招牌,實際上卻絕不接受和而不同,不容許他人意見相左的言論自由,一切與他們意見相左的人物/機構/國家,都會受他們施壓,更不惜以經濟制裁的方式壓倒別國。烏干達只是其中一個例子。

表面上大談文明,平等,自由,骨子內卻絕不容許其他意見,而且行動上極具侵略性。

在美國本土,近數年這股風氣已越吹越烈,上市企業CEO或政客只需在公開場合發表anti-LGBT的言論,馬上可在工作崗位上消失。在這種情況下,選擇自保是人之常情。不少人心底有不同意見,但很難直抒己見,在自我審查下失去言論自由。

先旨聲明,個人對LGBT沒偏見與歧視。現代社會生活節奏快速,我相信不少人跟我一樣,沒空餘時間去批判別人的性取向。說得通俗點,這是你的私生活,與我何干?

我反對的是有人把這議題無限擴大,動不動便上綱上線。

把整個意識形態深入滲透整個社會,最佳方法當然從小學教育著手,對小學生洗腦難度最低。對一些人而言,對小學生教授一切有關LGBT內容,比其他學科如數學,語言,歷史,科學,宗教等,重要很多。政治正確可凌駕一切其他東西。

這種思潮主導的西方社會中,近來已出現一些數年前不能想像的事宜:

1. 在法國,小一課本已出現一些父母雙方都是同一性別的兒童故事。

2. 在美國,小學校長不敢直接對小學生說出他們生理上的性別。

3. 有小學老師把相關思想灌輸給小學生,為他們洗腦,向男生強調:記住,你不一定是男生,你可以是女人或其他選擇也可以。

4. 在歐洲議會,有極左議員主張,成年人與未成年人性交不算違法,因為這是未成年人的個人選擇自由,其父母或社會不能漠視他們的選擇自由。

近數年,有伊斯蘭教同事戲言,在美國讀書的學生,連自己的性別是男是女也不知道。這說法或多或少反映一些當地真相。

我只能說,將來我不會接受我的子女在小學階段問:到底我是男抑或是女?老師課堂上說這未有肯定的答案。」小孩階段是接受各種新事物的最佳時間,而不是給政治正確或意識形態綁架。

身為父母,避開這種教育氛圍是正確做法。起碼對我而言是一個正確做法,對於一些信奉自由主義的文明人而言,可能從小灌輸不男不女的概念,或給小孩選擇是否跟成年人性交,才是正確做法。很多東西沒有完全是非對錯,因人而異。我只會堅持自己認為正確的做法,不會做老師教化世人。

----------------------------------------------------------------------

由於西方國家掌握媒體話語權,這是一個擴散自身意識形態的最佳渠道另外,意識形態還可透過娛樂輸出全世界。現今社會中,荷里活電影與Netflix,可算是把白左思潮擴散至全球的最佳渠道,荷里活一向著重政治正確,基本上可預料越來越多荷里活電影會出現跟LGBT有關的主題或人物角色等,如最新一期spider-man

這則新聞挺有意思:https://www.thenationalnews.com/uae/2023/06/15/spider-man-across-the-spider-verse-withdrawn-from-uae-cinema-listings/

最新一期蜘蛛俠電影已被禁止在阿聯酋上映。阿聯酋媒體委員會表示,不會允許傳播任何違反阿聯酋價值觀和原則的內容。

阿聯酋已算是中東國家中最西化的國家之一,但在維持自己價值觀上依然有其底線,底線不能逾越。

Monday, June 5, 2023

BRICS 與 G7

近月,有印度媒體指出,BRICS的GDP總量(PPP),已超越由西方國家代表組成G7的GDP總量(PPP)。

BRICS當初由金磚四國(巴西,俄羅斯,印度,中國)組成,數年後非洲的南非也加入,由BRIC變成BRICS。

---------------------------------------------------------------------

以下節錄自印度媒體(原文可按這裡):

金磚國家的數據分析包括巴西、俄羅斯、印度、中國和南非作為最大的發展中經濟體,G7 作為最大的工業化經濟體美國、英國、德國、法國、日本、意大利和加拿大,揭示了有趣的結果。 IMF 1982 年以來基於購買力平價的 GDP 數據顯示,七國集團佔全球 GDP 的份額穩步下降,而金磚國家的貢獻穩步上升。

值得注意的是,按購買力平價計算: 

G7 國家 GDP 佔世界 GDP 的比重從 1982 年的 50.42% 下降到 2022 年的 30.39%

金磚國家 GDP 的比重從 1982 年的 10.66% 上升到 31.59%

分析顯示,按購買力平價 (PPP) 計算,金磚國家在全球 GDP 中的份額與 2020 年大流行之年的 G7 國家相當。從八十年代開始,金磚國家用了將近40年的時間才趕上G7,2020年後,金磚國家超越了G7。八十年代以來,七國集團佔全球GDP的比重逐年下降,而金磚國家佔全球GDP的比重逐年上升。 

-------------------------------------------------------------------------

BRICS與G7兩個團體比較,若單論經濟增長率,IMF曾預料,單是中國與印度的增長佔全球增長超過三分之一,已遠超過G7貢獻全球的經濟增長率。換言之,未來BRICS的GDP總量只會進一步拋離G7的GDP總量。

當然,G7集團人均GDP高出很多,有技術優勢,金融霸權優勢,海路貿易運輸霸權優勢。

世界局勢一直身在動態演變的狀態,近兩年,已出現不少國家申請加入BRICS。當中比較重要的成員應是沙特阿拉伯。BRICS可改名為BRICSS。

金融方面的基礎,法律,規則的搭建,技術性難度不高,但涉及的國家很多,各國的經濟步伐,政經社會結構完全不同,相關衍生的制度,貨幣交易等等,若要形成一個穩建發展的大趨勢,還需要一段時間,勢頭已現形,後續發展的速度卻很難預料。

技術方面,發展中國家與G7距離很大。從人類工業與科技發展的百多年歷史去看,發展規律源自一個重點:科技為市場服務。現在,單是中國消費市場已超越美國市場,再加上印度,俄羅斯,巴西,與其他年輕人口多,消費潛力高的國家如印尼,土耳其,沙地阿拉伯等,久而久之,發展中國家為代表的BRICS消費市場大,抑或是發達國家代表G7的消費市場更大,答案顯而易見。佔全球貿易總量與GDP總量越來越小的G7,能否在將來永久保持技術上的優勢? I won't bet on that.

至於海路貿易霸權優勢,主要源自英語系國家把控,在全球貿易結合如此錯綜複雜的情況下,若有某國想對他眼中的敵人做出海路貿易封鎖,基本上形同經濟自殺,而且波及全球經濟,沒有政客會做如此決定。

正如在俄鳥戰爭保持中立的國家(如中國,巴西,印度,沙地阿拉伯等。基本上中東/非洲/中亞/東南亞/拉丁美洲地區,大多數國家都保持中立),不代表它們「挺俄; 加入BRICS,嘗試新的貨幣交易模式與金融機構,也不代表它們反美各國有自身的經濟與社會問題,所有決定先按自身利益而定。

-----------------------------------------------------------------------

在Asia Times,一位印度傳媒人的評論挺有意思,節錄如下(原文可按這裡):

與現任金磚國家成員一樣,沙特阿拉伯在俄烏衝突問題上保持中立。其背後的一個因素是,雖然金磚國家在很大程度上與二戰後關於國家邊界和主權神聖不可侵犯的共識同步,但它們對西方在這一領域的雙重標準有著共同的不滿。

美國總統 George W. Bush 入侵伊拉克造成數十萬伊拉克平民死亡的災難性後果痛苦地提醒人們西方國家這種虛偽。

金磚國家與西方國家的明顯不同之處在於不干涉內政原則,因為它們都在截然不同的政權類型下運作,並且不對彼此的國內政治發表評論。從政治上講,這在很大程度上是維繫金磚國家的粘合劑。

沙特阿拉伯加入金磚國家將鞏固這一地緣政治趨勢,同時提醒華盛頓其影響力正在減弱。儘管美國總統拜登去年前往沙特阿拉伯勸說該國提高石油產量以抵消全球能源價格高企的影響,但沙特阿拉伯卻反其道而行之。這一決定無疑使俄羅斯總統普京受益,這一決定被視為沙特與華盛頓對俄羅斯和中國的做法保持距離的一種方式。

在今年的世界經濟論壇上,沙特財政部長 Mohammed Al-Jadaan 表示,沙特的海外資金現在將附帶條件:它將與受援國的經濟改革掛鉤。因此,在金磚國家尋求重塑全球金融格局之際,沙特阿拉伯加入金磚國家將使該國在談判桌上佔有一席之地。

在國內,在沙特計劃實現經濟多元化、擴大稅基和縮減慷慨的公共部門之際,金磚國家成員國身份將為展示負責任和審慎的外部融資新方法提供平台。


Wednesday, May 24, 2023

有關「港幣-人民幣雙櫃檯模式」

近數個月,全球出現兩個多人討論的主題:第一是有關去美元化的討論;第二是有關人工智能的快速發展。本文只會粗略提到去美元化這個話題。

單純從數字看,去美元化在過去數十年一直以龜速進行。從各國外匯儲備總量去看,美元佔比由二十多年前的70%,下降至近年的55-60%左右。過去數十年間,隨著美國在全球經濟佔比緩慢下跌,這是合理現象。

去年,俄烏戰爭爆發,俄國當然不能撼動西方霸權,俄國經濟產出與貿易佔全球百分比很低,但俄國的出口如糧食,能源,金屬等卻是全球必須。俄國受盡金融制裁的狀況下,變相給各國 (大多是「非西方國家」) 一個空間與機會,嘗試減少美元作為對俄貿易的方法。

這類非美元交易技術上不難辦到,是否去做這個問題,全賴於各國有沒有動力去做而已。除了貿易原因外,非西方國家中,有國家害怕將來美元資產會給華府充公或制裁,為求自保或對沖風險,這也是主要動機之一。

近一年,有不少國家已實行或嘗試非美元的交易,如中俄貿易,俄印貿易,中國與巴西,阿根廷的貿易等。談到中東地區,沙特已首次表示,將來可能利用非美元貨幣售賣石油。阿聯酋是中國對中東與非洲貿易的重要參與者,中國出口至中東與非洲的貿易中,有接近六成的貿易額是經阿聯酋的杜拜與阿布達比轉口,近兩年有傳聞中阿兩國的非石油貿易中,已大多由人民幣結算。去年有西方記者在公開場合直問阿聯酋外交部,但阿聯酋外交部沒有正面回應。另外,與中國有緊密經貿關係的東南亞國家,也蠢蠢欲動。

這個去美元化的討論明顯不是東方與西方陣營對抗的範圍,即使是西方國家中,如法國與澳洲的企業,在近月與中企的生意中,已出現非美元貿易。格局上,這是全球由一國獨大慢慢變成多極化的演變。

無論如何,各國嘗試不用美元交易是一個大趨勢,這趨勢不會逆轉。

同時間,美元失去霸主地位只是危言聳聽。貨幣霸權,科技霸權,軍事霸權,三者不能完全切割。這方面不用再詳述,我的看法是,未來十五或二十年間,多極化局面持續發展,即使其運用與作為外匯儲備的重要性下降美元依然是主導貿易的重要貨幣。(從數字去看,若果以美元為貿易貨幣的佔比下降至佔全球的30%-50%,全球外匯儲備總量的30%-40%,美元依然是最重要的貨幣)

人仔佔全球貿易佔比會提升,有西方學者的估算是在五至十年間的時間,從現在低於5%,提升至15%左右,當中的推算有數據支持,或許2030可實現這個目標

------------------------------------------------------------------

近日,港交所推出港幣-人民幣雙櫃檯模式,下月便會實施,當中細節我未細看,但估計推出時應只有少數大型企業可同時用兩種貨幣交易,將來慢慢擴容,至少應會納入恆指中的所有指數成員。

對於本已身在港股市場的玩家而言,如港人散戶和外資基金,本已有港元股票戶口,這新政策絲毫沒影響這類人。對國內資金而言,當中有內地基金,壽險資金,或內地散戶,這措施可節省轉換貨幣的交易成本,與減低外匯波動帶來的風險。對他們而言,這是一個正面的政策,但宏觀去看,這些資金本已是港股市場的參與者,頂多只可看成是存量資金,不是增量資金。世上應不會有人(機構或散戶)會區區因為交易成本出現丁點兒下降而突然大量增持港股吧!?

說白了,這個雙幣交易模式其實是為境外人仔提供一個資金池。更準確點說,與中國出現貿易順差的國家不多,全球接近二百個國家中,現在或可見將來會持有大量人仔儲備的國家,集中在資源豐富的國家如中東產油國,巴西,阿根廷,澳洲,再加上形勢所迫,唯有多用人仔交易的國家如伊朗與俄羅斯等,它們有額外的人仔結存,當然也想為手上的資金帶來收益。今年起,這些境外人仔可直接買賣港股。

隨著越來越多國家與中國採取本幣交易的政策,這類需求(境外人仔資金池)只會越來越大。這雙幣交易政策或可看成是與多國本幣交易結算的配套政策,對港股可能會產生深遠影響。人仔在國際貿易結算的佔比慢慢提升,境外人仔總量相應提升,也就給港股市場持續提供潛在增量資金,對改善港股流動性出現根本性的正面影響。

這種帶有長線佈局意味的政策,當然不是把持港交所的打工仔或港府高官提出,有關這政策的傳聞自去年底流出市場,很可能在國家層面已醞釀一段時間。

上述一切建基於人仔於國際貿易佔比緩慢上升的假設上,同時間持有境外人仔的政府,企業或個人認可港股市場為一個存錢倉庫。

或許,以上所說一切都不會在將來實現 : 港股維持在日均少於千億的成交量,一潭死水的狀況出現永續的情況。不過,我還是相信自己的判斷。可能,長時間滿倉的投資者大抵都是比較樂觀(或天真幼稚與浪漫)。




Monday, May 8, 2023

有關癌症的全球數據

有關癌症的話,先看一組全球平均數據:198/100,000 (每十萬人中,有198人患癌)。

按地理劃分區域的話,中東海灣國家的數字如下:

沙地阿拉伯:96/100,000 (每十萬人中,有96人患癌)。

也門:97/100,000

阿曼:   104/100,000

卡塔爾:107/100,000

阿聯酋:107/100,000

科威特:116/100,000

這個地區的平均患癌數字比全球平均數低得多。比較一下其他國家,

澳洲: 468/100,000,冰島: 374/100,000,匈牙利: 368/100,000,美國: 352/100,000。

中東阿拉伯國家的癌症病發率比起歐美國家低出數倍。當中的因素可能跟種族,大環境(氣候,地理,生活方式)等等相關。

有關種族差異的純醫學研究很難做到,更何況不少西方國家已有大量非白人的移民人口純粹因為種族基因差異導致兩地差距極大的癌症病發率,很難令人信服。

比較合理的出發點是從大環境因素出發,看看兩地人的差異,再從中觀察這些差異是否影響癌症病發率的關鍵因素。

神奇的地方是中東阿拉伯人非常嚐甜,飲料如茶,咖啡等,都可加入大量白糖,阿拉伯甜點的糖分極高,我相信普遍香港人的飲食習慣,都很難接受過甜的甜品(我自己算是嗜甜一族,可接受這類的中東甜品與糖果,但日均而言,食糖量當然比不上本地人)。

久而久之,阿拉伯國家有嚴重的肥胖問題,也有糖尿病問題,過肥的人很多,幾可肯定遠高於全球平均數。從醫學保健去看,過量食用糖分導致過肥,是增加癌症機會的一大因素。

一個有趣的問題是:

儘管攝入如此多的糖分,他們實際上是如何降低癌症發病率的?

與西方國家相比,中東有什麼獨特之處?

第一:禁食,即齋月。齋月是一種持續一個月的宗教齋戒。那一個月只是全年的一個月。他們在日出後到日落前禁食。他們通常在日出前進食,日落後進食。因此,齋月被認為是一種僅僅一個月的間歇性禁食,可以大大降低患癌症的機率。

現在,有不少研究發現,間歇性禁食數天,有助於減低癌細胞發展的機會。另外,也有研究人員發現,將模仿禁食的飲食方式與維生素 C 結合使用,可以更有效地治療某些類型的癌症。

另一個研究發現,禁食既可以抑制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 (ALL) 兩種亞型的發生,也可以逆轉其進展——B 細胞 ALL 和 T 細胞 ALL。(ALL 是兒童中最常見的白血病類型,可以發生在任何年齡)。

歷史上,禁食是最古老的療法之一。甚至希波克拉底Hippocrates也廣泛提到禁食,他有一句有趣的話,比如生病時吃飯就是養病。所以,當生病時,你不想經常吃東西。他被認為是醫學之父。

第二:Autophagy: 禁食會刺激Autophagy,這是一種有助於回收舊的受損蛋白質的條件。它有助於回收舊的受損物質,如受損的線粒體。癌症會損害您的線粒體。當線粒體受損時,線粒體會調整其代謝系統,以不同的方式處理大量葡萄糖的能量。當你禁食時,你會啟動這種Autophagy,你正在回收受損的線粒體,這將降低患癌的風險。

第三:禁食時會產生新的免疫細胞從而增強免疫系統。免疫系統變得更強從而會產生更多的殺傷性 T 細胞,它們直接殺死癌細胞和病毒,還會刺激更多的輔助性 T 細胞,從而間接幫助減少癌症。

第四:禁食是消除炎症的最佳方法之一。癌症傾向於擴散遷移到炎症區域。因此,禁食是最有效的消炎藥之一。因此,它將降低癌症傳播的風險。

第五:禁食時,會增加身體的抗氧化網絡。這些實際上可以保護身體免受自由基損傷的東西,比如線粒體中的東西,會得到改善或增強。因此,這將立即降低患癌症的風險。

第六:飲食上,中東飲食文化喜加不同的香料。中東人吃的香料本身就是抗癌的。

薑黃:具有抗癌特性,是消除炎症的最佳物質之一。

藏紅花:含有某些非常非常抗癌的植物營養素。

小荳蔻:抗癌特性。

肉荳蔻、香菜、肉桂和香菜:都具有抗腫瘤和抗癌的特性。

某些食物還具有額外的抗癌特性:黑籽、橄欖油、蒔蘿、芝麻和棗。棗含有某些具有抗癌特性的植物營養素。紅棗是中東人天天必須的食物。

最後:酒精:中東大部分地區禁止飲酒。飲酒會增加患六種不同類型癌症的風險。喝酒更容易患上肝癌和口腔咽部區域,這是喉嚨後部的區域,還包括舌頭後部和上口腔。恰好中東地區的人在身體的這個部位患癌症的機率最低。世界上患這種癌症風險最高的地區是西歐、北歐和北美。


-----------------------------------------------------------------

本文只是表達有關資訊,數據與一些醫學研究資料,完全不涉及個人看法。



Thursday, April 20, 2023

江湖趣事:再見女主播

近數年合共接受數次訪問。身在其位,官媒要求做訪問,自然不能拒絕;若是私人性質網上平台,或一些年輕人試驗性質的短視頻,若不想煩或浪費無謂時間,情理上可推辭,但我卻沒這樣做。似終是年輕一代自發性活動,抽空參與一下,算是支持一下他們吧,也無不可。

疲情期間的訪問是最容易辦妥的事情。對話以網上形式舉行,可在鏡頭旁放一張 貓紙,把要點寫在 貓紙上,周不時偷看一下,對即場表達很有幫助。疫情前後的訪問便是另一回事了。特別是官方性質的活動,即使到場前一天晚上已準備一篇,在腦海留下必須表達的內容的記憶,臨場發揮還是有落差。

公開表達演講的能力十分重要,說得頭頭是道容易令人留下印象,這方面的能力而言,華人明顯比不上印度人或西方白人,這可能跟東方人的教育環境有關。

-------------------------------------------------------------------

上月的訪問是疫情後首次。數年前來到這地方時的心情,戰戰兢兢,帶點緊張,現在依稀仍有印象,當時跟我互動的是一位外表標緻的女主播,一個在這裡土生土長的敘利亞人。優秀的主播應是如此,觀人於微,懂得如何臨場應變,帶動對話的節奏令人感到順其自然,真正拍攝約十多分鐘,整個過程十分流暢,時間過得很快。

訪問完後,當然回復身心輕鬆的狀態,五官標緻的阿拉伯人實在令我著迷。(首次認識一位異性時,外表的重要性排在第一位,理所當然。我對一些道德人士經常掛在口中的說法「外表其次,最重要還是性格與人品」完全不同意。首次見面,有關對方的資訊全是源自外表,第一感覺自然全靠外表,什麼性格人品是需要經過一段時間接觸才會大概知曉一二。) 正好這個拍攝完畢後,她沒其他工作,進入「收工」狀態後,對話自然更多更舒暢。

恰巧在閒聊中有些共同話題,算是投緣,數周後更找到機會約好在工作外的環境見面相聚約會異性的話,我自己對任何國籍,種族或宗教持開放態度,互相認識一下也不錯,這算是我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約見阿拉伯美女。在這裡記錄一下當時的記憶:

我:「我們現在在這種公開場合約見,身為新晉女主持,商場內認識你的路人不少,你不怕有人散播謠言?」

佢:「怕什麼?我有外出活動的自由,跟誰人見面是我的選擇。」

伊斯蘭教的價值觀相對傳統與保守,但也是因人而異,因家庭與大環境而異。年輕一代其實減少很多傳統約束,思想上已慢慢開放特別是亞洲男性,在不少阿拉伯女性的印象中很正面。(這是我活在中東十多年的感覺。阿拉伯年輕女性對東方男的好感度遠高於西方白人男性。)

阿拉伯男人最鍾情白人女子,特別是金髮女人,一個字: exotic。

阿拉伯男女對外國異性的看法有很大差異。若是香港的話,不論男女,「外國人=白人」這個觀念根深柢固,狹窄的視野卻自以為是的香港人實在很多。在這裡便很不一樣了,「外國」是指真正的國際環境東方亞洲,西方世界,非洲或南亞印巴等。

談到更認真的話題如婚姻的話,依然有長輩為主的看法:

佢:「去年有人認識不久便提出結婚,我拒絕了,還有,真要結婚的話,還得經我爸的認可。」

我:「如你爸不喜歡這個男的,你便肯定不能跟他結婚?」

佢:「對。」

我:「我呢?你爸會否認可我?」

佢(眼睛發大):「哈哈,你是認真的?若是你的話,很有可能得到我爸認可。我會給你很多機會與時間,我們先要更了解大家。」

-------------------------------------------------------------------

數年後的今天,到達相同地方受訪,時間過得很快,這數年發生很多事,除了疫情,還有很多。。在等候室中坐下不久,自覺心情不太放鬆,突然間走進一位女士。回身一看,眼前這人便是當年相識的女主持!

佢:「好久不見!很高興能再跟你見面!」

我:「多年不見,一如既往的漂亮,現在升職了?」

佢:「現在只做管理團隊的工作,不再做主持了。今天剛巧看到節目表,看到你的名字,順道過來見面。你看來沒什麼變化?」

我(指著左右兩邊的頭髮):「老了,開始有白髮。你沒變化,依然很年輕的樣子。」

佢(微笑):「三年前結婚,兒子一歲多。」

我:「我也是已婚了。」

佢:「等一會,現在叫人馬上送到kerak tea。我依然記得你喜歡kerak tea。」

我(微笑):「我看到這地方便想起當天第一次受訪,全因你是主持,令我放鬆不少。到了現在,我依然不習慣在鏡頭前說話。無論工作抑或是私事,今年一整年我都沒自由時間。明年吧,看有沒有機會我一家人跟你的一家人見面,大家認識一下也不錯?」

佢:「當然可以。whatsapps再約。」


多年不見,大家閒聊一下,感覺不錯。在阿聯酋的生活便是這樣,不同國籍,不同背景的人生活在同一國度。巧合地相識是一種緣份;相識後可能不再有機會相見,有聚有散,人生離合,習以為常,算是生活規律的一部分;巧合地相識後,再巧合地重新見面,當然也是一種緣份。江湖路遠,有緣的話,後會總有期。


Monday, April 3, 2023

港股記錄 (2023年3月)

北島康介是日本已退役的游泳選手,有蛙王的美譽,曾多次在世界賽與奧運奪得金牌。對十數年前的奧運會依然有印象的觀眾,對這位著名泳手應不感陌生。台上光輝可能只是數分鐘的時間,但背後的付出卻是數以十年計。

在其中一屆奧運中,沒記錯應是2008北京奧運,北島擊敗美國的強敵再次封王,他的教練曾說過:少年時的北島沒什麼令人驚奇的地方,身材體格比不上同齡泳手的高大與強壯,運動細胞更是平平無奇令人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在訓練時的專注與付出,比起其他人更著重細節,非常專注做好與改善提升自己的實力。這份專注與對游泳的熱愛,成就了今天的北島。

投資與運動競技完全不同,但也有可借鏡的地方,專注於自己的操作,多一分平常心與冷靜,不受市場與坊間的雜音影響,完全不用理會旁人的評價,集中精力提升自己,做自己能力內可做的事情。運動競技非常殘酷,生涯短暫,但投資卻是生活的一部分,更可說是永續的副業。一時失利或稍有犯錯(犯錯是指偏離自己體系的動作,或受市場坊間雜音影響的舉動;犯錯不是指持股在買進後下跌,或賣出後大升)無可避免,更可說是長居於市場必然發生的事情,唯一可做的,就是作出修正或變動。

近兩年港股市場氣氛不佳,更可算是近十數年最差的一個時段。原以為本年港股走勢會出現明顯好轉,這個預測在一月份正確,但二月與三月的大市已令不少投資人感到不爽,市場千變萬化是其規律之一。

--------------------------------------------------------------------------

近年金融市場亂象頻生,在瑞信事件中,債券投資人先於股票投資人清零,十分罕見。政府合法打劫投資人,市場信心危機已現。對於瑞士,買當地出產的朱古力,名貴手錶,或在高滑雪,還是有其價值。金融業的話,對外國投資人而言,過去的良好基本因素已蕩然無存。

在二戰時期,瑞士保持中立,靈活走位,與歐洲各國政商界做生意,與猶太人做生意,同時間也不會拒絕與停止納粹德國官員的生意往來。銀行可為客戶保持私隱,國家在國際上保持政治中立,兩大重要因素時至今日已完全消失。對其他國家的資本家而言,這個國家的國際銀行已沒有存在價值。我相信金融市場或許還有餘波,但整件事應不至於嚴重影響全球總量而言的實體經濟。

--------------------------------------------------------------------------

至於國內的情況,沒有西方國家的高通脹,復常後的經濟修復比本來預計慢,目前而言只能算是一個很溫和的復常。維持原本的看法,這個市況只能選股不選市,選股上集中選擇經常性出現正現金流的企業,有點增長動能的生意,負債低,與管理層可靠的公司,派息多當然也可加分,但不是首要選項。

手上持股差不多全是滿足以上條件的企業,若是負債稍高或低現金流,買股的原因自有其提高賠率的可能條件。單是買收息股沒什麼意思,增長因素與利潤質素同樣重要,估值指標上,不能單看PE/PB,還要看ROE/ROIC。

行業方面,房地產算是一個可預測度比較高的板塊。絕大多數民企半死不活,連續兩三年沒增持土地儲備的情況下,將來頂多只能賣資產,慢慢縮減資產負債表,沒土地便沒有任何賣樓花套現的能力,基本上這類企業只能以不死不活的狀態殘留在市場,投資價值是零。

同時間,我個人不會投資依然可增加土地儲備與持續賣樓銷售的國企與央企,這類企業即使市佔率提高,但自身業務重資產而且毛利極低,在現在這個金融市場下,我情願投資持續性運營的輕資產物管生意,這板塊上的選擇上沒變化,只持有濱江集團旗下的物管,這股市值低,成交少,但母公司已是為數不多依然有能力買地開發的民企,濱江的樓盤平均管理費呎價比同行高出什多。我從未見過高端樓盤的物業管理費出現下降,這類費用對中產家庭而言,當然是只升不降。增長點還有濱江服務自身的外拓能力。這股已持有一年多,還可再持有數年,非常看好它的中長線發展。

另一個間接相關的是綠管,除了行情身在增長階段,輕資產低負債性質外,對此股的信仰源自李軍總裁。三年前李總的業績增長預言已一一實現,三年間李總身體力行,私人資金持續增持股票。這股個人也是長期看好。

其他板塊與持股難以一一多說,也沒有什麼全新的觀點。在換馬方面,由於資金需要,二月中賣出天工國際與減持蒙古焦煤,當時市場氣氛比現在好得多,算是賣得合時,單純是運氣因素賣在好價格。

二月底賣出中信資源,買進兗煤澳大利亞。兩者都是高息資源股,換馬原因單純是後者的經營狀態更好,即使今年煤價走低,公司在去年清除所有負債下,加上過去高派息比率的往績,本年即使利潤下降,按現估值,實收的股息已夠豐厚。再者,我個人對傳統能源行業未來數年的發展依然謹慎樂觀。賣走中信其中一大原因是其最大的一塊資產位於哈薩克的油田,公司本想賣走這資產套現,但找不到買家。主要原因可能是這油田經俄羅斯南部運輸至歐洲,基本上受制於俄國,這也可能是找不到買家的原因,中信其餘的都是一些權益類資產如澳洲的煤礦與鋁資產等等。比較一下的話,似乎持有單是以煤為主業的兗煤澳大利亞,比一個控股型公司,更為穩妥。

二月底另一換馬動作來自於賣走華潤電力,買進中國建築國際。看好後者的原因已記錄在二月的一篇文中,稍為看淡前者的原因是源自其營利模式。原以為電力股的新能源綠電是純增長型業務,但看來是我的設想過於簡化了。從長線方向看,綠電設備如太陽能發電站等,其與儲能設備的關係如雙生兒般,大家互相依賴,按照中央政府推行政策的慣性,最終結果很可能是電力股必須負擔儲裝置的成本。如新能源發電的成本是綠電設備+儲能設備我會很懷疑新能源發電這業務的利潤能力

---------------------------------------------------------------------------

本年度港股倉回報約+13.5%。

持股如下(由重倉成員至小成員,按重量排名):

中海油
天能動力
濱江服務
康哲藥業
綠城管理控股
聯邦制藥
中國建築國際
百富環球
兗煤澳大利亞
中國船舶租賃
其他 (倉位3%以下的小成員: 華領醫藥B蒙古焦煤)

-------------------------------------------------------------------------

相關連結:

Monday, March 13, 2023

市場規律

這裡便可閱讀整則新聞。在這裡,簡單節錄一小部分便可以:

俄烏戰爭開打後,許多國家抵制俄羅斯的石油,但俄羅斯還是將石油送往世界各地,據說一隻影子油輪船隊負責運送任務,規模達600艘,至於擁有和經營者是誰,仍是一個謎。

據CNN報導,隨著西方對俄羅斯的擴大制裁,越來越多的船隻加入了神祕油輪船隊,準備幫俄羅斯出口石油。業內人士估計,這支影子船隊規模約為600艘,佔全球大型油輪數量的10%,而這數字將繼續攀升。報導稱,即使是每天都在追蹤船隻移動的人,也很難弄清楚是誰在運送。。。。。。

-----------------------------------------------------------------------

上述的情況,跟去年7月我所寫的一篇文章所說的,一模一樣。(重新回看當時的文章,可按這裡。)當時寫文時便提到,這不是一個預測,這是市場規律。理解當中的規律,便知道現在這情況必然會發生。

有一些人對世界的理解,永遠只會停留在同一個維度 : 眼睛看到的,耳朵聽到的,便是全部真相。舉個例子,去年不少時事評論員的時評大概是這樣:由於國際貿易中的船運公司與保險公司都由西方國家主導,俄羅斯飽受西方制裁的狀況下,石油不能出口,對國家收入帶來嚴重影響。跟著,一大堆視野身在同一維度的人,完全同意評論員或專家們的看法。這只是其中一個例子。

在以上的事情中(俄羅斯受西方制裁),當中的規律就是能源市場的運作規律。當中涉及資本市場供求關係與人性。只要這些基本因素(資本市場運作規律,人性規律)沒有改變,俄國能否持續出口石油這個話題,答案顯而易見。

跟維度不同的人說話,非常困難。思路不同,不相為謀便可。不用說太多。

在這個資訊過多的年代,社會上出現另一種人,缺乏仔細閱讀分析的基本能力,自己不同意,或自己重未看過的觀點,便會條件反射馬上否定。這種人的境界也是另一個維度,可說成維度更低一個檔次。

從生物學的方向看,在過去的數百年間,人類的生物能力沒絲毫變化。人腦不習慣在短時間接收海量資訊,現代人集中時間思考或理解的時間變少,久而久之,這類閱讀理解能力欠佳的人只會愈來愈多。總有人會說 :為什麼需要浪費精力思考或分析?將來,所有分析或思考類工作都可透過機器進行。各方有不同觀點,當中的好壞對錯,難以說得清,只能說這現象是社會持續演變的一部分。

在吸收資訊的過程中,資訊可以是源自網上海量資訊,可以是源自人與人交流的資訊,或可源自自身大環境(生活環境中/工作環境中/大自然/主動閱讀或旅遊),對我自己而言,明白或嘗試了解當中的規律,比起眼前所看到的,更為重要。

世上不少事情,都有其運行規律。拿媒體報導的規律而言,他們沒有責任呈現所有事實真相 (更何況事實真相沒有完全客觀的標準),這不是他們報導的重點。對他們而言,更重要的,是在標題與描述中,寫出能引起讀者興趣的東西。只要能引入更多眼球,增加流量,媒體平台的資訊才有其商業價值。

以色列某位著名社會學家,曾舉一個有趣的例子:在以色列街頭對路人進行訪問,擔心受到巴勒斯坦人襲擊致死的人數,比起擔心交通意外致死的人數,高出數倍。若訪問期間,恰巧出現一些以巴邊界間的衝突,經過媒體連日的報導與渲染再訪問路人,前後兩者的人數差距更是數十倍。

統計數據卻是:在以色列過去數十年的統計中,交通意外致死的年均數字,相比起受巴人襲擊致死的年均數字,高出數十倍。交通意外發生的概率明顯高出很多。交通意外對平民帶來的傷亡影響更嚴重。交通意外事故頻發,幾乎天天都會發生,媒體不用報導,這一些事實不能引起讀者的興趣。以巴衝突不是經常性發生,但經傳媒擴大與渲染,令平民對事件發生概率的判斷出現落差。

這一些統計結果完全符合前段所談到的一個現象:不少人都是眼中看到的便是全部事實真相。眼睛沒看到的,便沒有發生,或根本毫不重要。

媒體不會報導的東西,大概可代表這一些東西不能引起讀者的注意,但絕不代表這一些東西毫不重要。換句話說,重要性極高的東西可能完全不會在媒體出現。這一些東西中,包括很多事物的運行規律。

簡單舉一個例子,一個隨意拋棄,但未完全熄滅的煙頭,落在地上的雜物堆而引起嚴重大火,事後,媒體注意力會放在英勇的消防員,或附近雜亂空氣不流通的環境。但這根未完全熄滅的煙頭,若由一位附近工作的清道夫檢起處理掉(這一些事情很可能天天都在世界各地發生),火災沒有發生,傳媒當然不會報導一個沒有發生火災的雜物堆,也不會報導這位阻止火災發生的清道夫。事實卻很明顯,阻止一場大火的發生,對社會的重要性不低。

傳媒或即時新聞還是可以一看的,但對於一些天天花大量時間看主流媒體的即時新聞,便自以為知道世界一切的人,還是令人覺得有點可悲。

轉一個話題,若看一下金融市場的市場規律,第一是市場沒有永續的牛市與熊市;第二是只有少數人賺錢,多數人蝕錢;第三便是牛市高峰時股神四起,熊市時同一堆人會鴉雀無聲。

明白媒體報導的規律(即報導大量市場即時發生的新聞,放大即時新聞的重要性)後,結合媒體所報導的金融資訊,加上人性規律(看媒體報導便自以為懂得全部事實),市場規律(市價馬上反映市場的公開訊息; 還有更重要的:大多數人輸錢,只有少數人賺錢),大概便能看清一個事實:天天花費大量時間閱讀即時財經資訊,緊跟一些財演或散戶至愛的基金經理,自以為做足功課便好,事實是,這一切不一定給投資者帶來額外回報。

相反,財經頻道不會報導的東西,不代表這些東西不重要。事實上,從經濟與營商的方向去看,值得投資的企業可能在坊間毫無賣點,沒有什麼題材讓媒體報導或值得公眾注意。

重點還是跟上述所說相通,注意規律,這可能是行業周期運行的規律,或市場供求變化的規律(這個供求,可指某產品的供求,或股票身為投資物在市場的供求規律),或某企業估值高低變化的規律,或政策推動經濟走向的規律等等,從投機交易者去看,規律可能是價格與成交量變化互動背後的規律,或衍生工具帶來的資產價格變化的規律。規律需要經過思考與過濾才能察覺,當然不會在一些即時新聞中找到。

規律跟一個人的認知或屬性息息相關,很難完全用文字說得清楚。有一些規律,我或許完全不能察覺,但在其他人眼中,卻是顯而易見。若單論投資市場的話,高手總能理解市場當中的一些規律,而這一些規律不會很明顯,起碼不會是多數人都有所感悟的,也不會從傳媒不停播放的新聞中看到,也不可能是財演口中可以說出的東西。

Tuesday, February 28, 2023

近期留意的股票

中國建築國際

這公司早期先是主打香港的建築業務,約在二十年前起,開始涉獵澳門的建築工程,到了近十年,主要以投資的方式涉獵內地的建築工程業務。此公司的重點如下:

(1) 在港澳區的建築工程業務已在同行間領先。在香港的市佔率約兩成,澳門業務的營收較低,但市佔率更高,約三成左右。工程項目主要為:基建,公屋,醫院等公營建築。

(2) 以營收而言,內地業務的總額超過總收入的一半,當中的工程項目有:公路與橋等基建,保障房等。早期進入內地時,參加的主要是PPP項目,回款期長,對現金流出現嚴重負面影響。而港澳項目更穩建,基本上短時間內穩收現金。

(3) 由於內地參與的項目嚴重影響現金流,致使經營現金流長期出現數十億的負數。約在四五年前起,公司減少對PPP項目的投入,改為投入短期可回收現金的政府定向回款GTR項目,由2021起,現金流出現明顯改善,2021年底的業續顯示,經營負現金流大降至四至五億左右,而去年2022上半年更出現正數現金流,証明公司在內地生意的轉營開始得到收成。

(4) 展望未來五至十年,根據香港政府的規劃,建公屋的總數會出現明顯升幅,加上一些醫院建設的撥款也大增,可預期香港的建築工程項目總額會持續出現增長,根據公司在行內地位,可預期香港有關的業務營收會持續出現增長。

(5) 公司在裝配式建築技術方面有優勢,技術變更主要源自工序自動化與標準化,減少人力成本,減少固體廢棄物產出,更能達到現代建築的環保要求。可預期新的裝配式建築技術會慢慢普遍應用在內地與港澳的項目,此等技術可減省成本,增加毛利率。

(6) 公司旗下的子公司中國建築興業,主要從事大樓外牆工程,此股我沒太多研究,只知道其建築技術領先,令其取得更多項目,與項目毛利率明顯優於舊式項目。近年增長率極高,股價已成長了數倍。管理層更豪言未來數年會持續年均增長四成或更多。行業將來的發展,外人當然難以斷言,而公司的利潤相對於母公司的總利潤而言,只是一個小比例。但一小部分業務長期出現高增長,無論如何對母公司都是一個正面因素。

整理一下資料,這股的主要催化劑源自:持續現金流轉正,或可帶來估值上的提升;香港業務持續增長;新式建築技術令毛利增加,從而提升業績與估值。

建築板塊的股票一向都是估值極低,三至五倍PE的中小企比比皆是。其中一個主要原因是建築工程中,人力成本佔大半,在香港這類地方,苦力建築工的工資連年上漲,成本高外,整個流程應是:工程支出由公司預先支付,完成整個項目才可收取現金,交易對手是政府公營部門或地產商,對手強勢下,不時出現拖欠工程款項的情況,長期對建築公司形成一個不健康的經營現金流轉。以中國建築在行內領先地位,面對上游的政府公營部門或發展商,叫價能力更高,大品牌回收現金更順暢,公司的毛利率比同行一般建築公司高,也算正常不過。一直以來此股比行內建築股中小企的估值稍高,實屬合理。

港澳已是人口老化地區,內地人口身在急速老化的階段,加上建築行業慢慢訂下一堆環保減排標準,新式裝配式建築技術理應大派用場,向樂觀方向看,如這新技術通用於行業,這種技術毛利率更高,經營性質應更接近售賣工業產品,或可令整個估值完全提升。若只走舊路,一個傳統建築公司,即使業續不時出現增長,估值區間也難以提升。


Wednesday, February 15, 2023

生活點滴:睇樓

最近生活比較忙,差點便把這blog完全忘掉。為了保持寫作習慣,還是需要不時寫文章更新一下,若再不寫作一兩周,慣性形成後,便會把這裡完全忘記。

--------------------------------------------------------------

近數個周末,都一直在做相同事情。約經紀,看單位等等,在不同區域看不同類型,不同樓齡的樓盤。任何一個城市的樓市都有不同的地方,這一些異同跟當地人生活習慣有關,當然也跟當地政府的政策有關,同時跟宏觀環球經濟有關。

早在十年前左右,我便開始投資本地的物業,第一個物業是自住,第二個起是收租。近六年已沒再買進任何物業。近數年的經驗去看,對這項投資興趣不大,遠不如我對股市的興趣。連絡地產經紀是苦差一件,收租,尋租客等都是煩事,不喜歡投資物業主要是怕煩,花費精力與時間,回報卻不大。同一時期中,股市中的回報比物業回報高出很多,在前者所花的時間多出很多,我情願閱讀有關投資的書籍,或研究相關股市的東西,也不會花時間去視察物業,或跟經紀搞好關係拿取有用資訊。失敗的物業投資不能怪責時運不佳,自身沒有深入了解市場是一個弊病。

近數周一輪看樓盤,卻令我大開眼界,更意識到理解樓市需要勤力去不同區域視察,或得到一些關鍵人事資源,從經紀拿到準確與有用的資訊,太座職業算是跟地產有間接關係,對樓市資訊的掌握十分全面,近數周視察不同區分時,令我得益不少。

回顧一下手上物業,有一些輕微漲價,有一些反而倒跌。但同一個買入時間點,若物業選擇正確的話,同一時期的回報其實可大增。我坦承在物業投資做得不好,去年起已計劃陸續賣出手上單位,現在去看單位是為了買進自住物業,兩年內會把自持物業全部賣出,以後不再搞買樓收租,多餘資金或可回留香港股市,也可能留給太座做物業投資。

踏入中年,時間管理上必須做得更好,把時間放在事業上,家庭上,或身體健康上,而投資的話,只需把時間花在股市便已足夠。無論是生活或投資,抓緊合適自身的節奏,不能急,也不能懶,堅持內心的目標。把家庭當作一個單位的話,太座負責物業有關,我負責股市金融類資產,這個分工明確,更有效率。

杜拜是開放型經濟,投資物業的主要有兩種人:炒家或長期收租投資者,大多數都是外籍人士,由於資本是外來的,錢銀進出流動更快,令市場波動性大。這點跟世界上其他大城市完全不同,無論是香港,倫敦或是紐約,自住用家的需求很大,成交中有一大半都是用家透過銀行借貸買進。在杜拜,超過一半的成交源自現金交易。

近兩三年,買樓自住的外籍人士中,突然多了兩類人:第一類是炒幣致富的年輕富豪;第二類是俄羅斯中高端人口。這個突變因素三年前完全不能想像。這兩個突變因素令市場出現新變化:中端或高端物業需求突然大增,價格出現大漲;而低端的純收租類物業的價格沒有上漲,有一些區域更出現倒跌。

純收租類物業,即使價格不漲,單是租金回報率,其實也是很不錯的投資,但現在現金放在銀行定期存款,已有約五厘回報,區區為了高一點的租金回報,卻需要花大量時間搞收租有關的事情,個人覺得毫不化算,毫無疑問,需要慢慢放售手上的單位。

在港股記錄有關的文章中已提過,起碼在我個人的見解去看,利率在未來數年或十年間,絕無可能重新回到2010-2020這段時期接近零的水平有人希望經濟出現衰退後,美國會把利率回復接近零的水平,跟著便重新來一次科技股go go go,或港樓go go go,這個純粹是幻想。依靠借錢達到財自這個玩法已一去不返,萬物有週期,新的週期已出現,投資需要看眼前的現實,而不是天天求神拜佛,希望心中所想終有一天會實現。

從政府的政策可看到,目標顯然是想一直引入高端人口的資金,政策面會一直向這個方向傾斜,上流社區的別墅需求剛性,太座的預期是這個類別的地產將來的波動較少,持有者不急於放售,但外資需求會持續,這也是我們重點視察的區分。財力上當然不能跟俄羅斯人或炒幣富豪硬碰,稍為避開他們的勢力範圍,在附近區域內,價格低一點,還是找到合心水的物業,現在希望本月內可以成交。


Friday, January 27, 2023

值得謹慎樂觀的板塊

以下引自這則新聞 :

阿布扎比商業銀行首席經濟學家Monica Malik表示:中國的重新開放和經濟發展將在各個方面對海灣國家今年的前景至關重要。

她表示,能源和航空業將最先看到中國再次開放帶來的好處,因為航空公司購買燃料,而中國遊客消費支出巨大。

首先,這將成為 2023 年大宗商品價格和能源需求的核心。中國能源需求的增加是我們對原油 2023 年每桶 95.0 美元預測的核心,如果實現,這對海灣國家來說是一個非常舒適的水平。

中國對關鍵的非石油行業也很重要,部分抵消了全球 GDP 增長放緩的預期。隨著中國遊客的增加,直接進入海灣國家的旅遊業應該會得到進一步推動在Covid-19大流行之前,估計每年約有 200 萬中國遊客訪問海灣地區,其中杜拜和阿布扎比佔據大部分。

中國重新開放受到該地區酒店業的歡迎。迪拜科技園假日酒店總經理 Sayed Tayoun 表示:經過將近三年的封鎖,我們預計隨著一些與 Covid 相關的限制被取消,預訂量將逐漸增加

他補充說,一開始需要耐心,因為數字不會立即回升到Covid-19大流行前的水平。如果與 Covid-19 相關的封鎖沒有進一步中斷並且航空公司增加運力,我相信到 2024 年我們應該會達到 2019 年的中國遊客水平,Tayoun 說。

Leva Hotel 總經理 Thomas Kurian 表示:大約需要兩到三個月的時間,我們才能開始看到中國遊客以值得談論的數字回歸。這就是與我交談過的代理人所說的,中國遊客的回歸將是最受歡迎的,因為你會發現來自歐洲等地的旅客人數在下降。

位於阿布達比的Etihad Airline,與位於杜拜的Emirates Airline,都慢慢增加往返中國各大城市的飛機數字。每周有四個航班飛往廣州的Emirates Airline阿聯酋航空公司在一份聲明中說:我們歡迎中國政府放寬與 Covid-19 相關的旅行限制的決定。阿聯酋航空致力於滿足進出中國的旅行需求,並期待旅遊業迅速恢復到疫情前的水平。

-----------------------------------------------------------------------

評論:

(1) 波斯灣地區的產油國,算是後疫情年代的受惠方。能源價格高企令政府收入大增,有力推出一系列促進經濟發長的政策。近一年,沙特與阿聯酋是全球經濟增長最快的國家之一。俄烏戰爭爆發,阿聯酋杜拜間接受益,不少中高端的俄羅斯與烏克蘭人都移居杜拜,大量外資流入樓市,杜拜樓市是去年極少數樓價持續上升的地區,熱錢太多。

由於拓展歐美市場愈來愈難,現在聽聞不少國內民企把目光放在一些有待深入發掘的市場如中東與非洲,我已基本上可預計不少民企都會進駐杜拜,以此為基地,看來熱錢流入的勢頭只會加速。這個趨勢持續的話,租金與樓價可能一直上漲,不利本地經濟持續發展。

(2) 去年第四季油價一直停留在全年的底位,全年升幅只有一成左右。去年底最常看到的評論是今年全球經濟衰退,油價會持續走低。豈料中國重新開放的步伐遠超市場預期,近兩周這一些分析員的論調已完全改變,近兩周的論調變成中國重新開放會提高對原油的需求,油價將會全年保持高企。

對我自己而言,分析員的評論只是網上海量垃圾資訊的一小部分,看看姑且無妨。看得長遠一點,早在的2020港股倉年結我已表明對油價維持高企的中線看法,原因不用再說,當時所說的基本因素,現在依然存在不變,不得不提的是,當時沒人能預計俄烏戰爭,也沒人能預料中國的疫情防控政策走向。

(3) 能源價格持續保持高位的狀況下,中東地區位於全球各大勢力地緣角力的必爭之地,這個板塊在全球戰略重要性明顯提高。

(4) 由2020年第三季與第四季間,個人港股倉已慢慢買進能源股相關的倉位。我的注碼已表明我的立場,根本不需過多的文字解釋。去年最高峰時,能源相關板塊的持股曾高達接近四成,這是港股倉去年力保不失的主要原因。本年初,化石能源相關的倉位下降至兩成多,依然是重份量的板塊。

(5) 美元指數已從最高位回落,可能意味美元踏入新一輪弱勢周期,同期的歐元與人仔,或歐洲股市與中港股市,表現很不錯。美元弱勢周期一向有利新興市場的股市,這次應不是例外,本年起計的未來兩三年,可能會出現一輪新興市場股市的表現明顯優於美股的情況。這情況過去十多年未見,但其實在2000-2008這段期間曾出現過。

(6) 美元弱勢加上中國重新開放,這個組合利好大宗商品的價格。看淡一方的論調源自全球經濟衰退的預期,但同時間,中國快速開放是對周邊一些經濟體,或近年一直加強經貿連繫的中東與非洲新興市場的一個重大利好因素。一邊的國家出現潛在經濟衰退,從而利淡商品,另一邊則是相互加強經貿連繫的發展中國家對商品形成利好。一好一淡的情況下,或許本輪經濟衰退預期不如想像般嚴重,起碼對於資源出口國而言,情況不壞。另一個重點是對於不少貴金屬或基本金屬而言,中國的需求佔全球接近一半,中國重新開放這利好因素十分重要。

Thursday, January 12, 2023

淺讀梅花譜

近日來,閒時有空,便在網上隨意看一下梅花譜。

梅花譜是中國象棋的古代名著之一。年代不同,喜好這類棋類遊戲的中學生應愈來愈少。隨著資訊科技的發展,不論是少年人或成人,把精神放在即時資訊與社交媒體的時間愈來愈多,象棋還是一個很傳統的遊戲,比較依賴長期的專注度與腦力活動,而且是一對一的遊戲,少有多人間的互動,已變成不是主流的遊戲。

近代流行的是多人一起參與的集體遊戲,如狼人殺,或其他益智遊戲等等。以一款遊戲而言,多人參與的互動性與變數更多,在現代社會更受歡迎是一個很自然的趨勢。我相信象棋不至於完全消失,但愈來愈少人喜好這種遊戲也是一個大趨勢。

數年前在越南河內遊玩,早上隨意閒逛時,還是可看到一些中老年人坐在路邊小公園內的長椅子,一邊喝啤酒,一邊下棋。我相信在香港的話,這種二人對陣,多人圍觀的場境,應已不多見了吧?

世上三大棋類遊戲有中國象棋,國際象棋與圍棋。我對後兩者基本上完全沒有涉獵。唯一比較有興趣的只有前者。

以益智遊戲而言,其實橋牌更為有趣,橋牌是二對二的遊戲,當中涉及與拍檔的默契與合作,也需要注意對手的策略。而正規的橋牌比賽,最為有趣的是四對四的比賽,即一個拍檔有二人為一組。兩組人組成一隊,把這兩組人稱為A, B的話,對陣另外兩組人組成的對手,可稱為C, D。比賽時,A對C,B對D,兩個比賽同時進行。一個回合打數圈牌局,打完後,A對C已打過的牌局,由B對D再打。A組拿的牌,下一回由D組拿起如此類推。這樣的話,經過兩個回合,便完全排除了其中一方經常拿到好牌的機率問題,運氣因素完全排除在外的情況下,講求的純粹是兩個拍檔的實力了。

突然離題說了一堆有關橋牌比賽的事宜,主要是在記憶中的多年前比賽片段,突然浮現在眼前。找齊四個實力相若的牌手,經過一些練習磨合,成為一個隊伍去參加比賽,十分有趣已且經驗難得。到了開始工作的成人階段,自然不容易再找到志同道合的人同時間一起參與。

閒時上網找一些素未謀面的人玩橋牌,其實玩得不太有趣味,似終大家毫無默契可言,加上二人水準有差距的話,很難組織成一個好拍檔,整個遊戲會變得索然無味。

我已多年沒玩橋牌。這個遊戲需要玩家對機會率有一定程度的掌握。聽聞股神巴老很喜歡這遊戲,更曾在花甲之年參與全國性的比賽。

象棋是一對一的玩意,現在在網上當然遠不是主流遊戲,但有時還是可以遇到水準相若的對手。無論是什麼益智遊戲,我個人認為若對手實力比我高出很多,或低很多,整個遊戲都沒什麼意思。

其實我也不是經常性下棋,只是近來突然心血來潮,突然想下棋活動一下腦筋,這總比花大量時間在無謂的網上資訊更好。

不想下棋的話,可隨意在網上找棋譜觀摩一下,還是挺有意思的。現在網上不難找到各式各樣的棋譜。在youtube有高手講解一些職業棋手比賽的棋譜。正如前文所言,水準比我高出什多的棋手二人間的對陣,即使重溫他們比賽的棋譜,其實完全學不到什麼東西。他們的水準高出什多,下棋的思路與當中策略的變化,即使再看十數次也不可能掌握當中的一成,所以這種職業棋手的棋譜,其實沒什麼可學。

最近所看的,是名叫梅花譜的古代名著。當中詳列某一些策略的要點與思路。梅花譜是清代著作。象棋經過多年演變,水平最高的玩家已職業化,跟清朝時的閒人棋手比較,現今水平應已大有進步。梅花譜講解的棋局,對於職業高手而言,可能只是基本的思路與殺招,但對我而言,還是很有趣的。

電腦科技發展至此,在圍棋中,水準最高的人類已不能擊敗一個具有深度學習能力的人工智能。中國象棋遠不如圍棋奧妙,人工智能現在應已可輕鬆擊敗所有地球人。但這不代表下棋變成一個毫無意義的玩意。以消遣活動而言,我個人還是喜歡這類遊戲。當然,踏入忙碌的日子時,便會突然停止下棋一大段時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