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July 15, 2024

港股記錄 (2024年6月)

第二季度港股波動很大。前半曾出現一個令人有所幻想的急牛,後半段至今卻是接二連三的下挫。板塊方面,周期類與資源類高息股在第二季度明顯強勢,慢慢呈弱約是踏入7月後才發生。

基本上,本年度至今,全倉擁抱中特估中的高息股,其實回報非常好。個人回報不算太好的主因是去年底已計劃好一個更分散的部署,明顯弱化中特估類股票在倉中的重要性。

到了現在此時此刻,市場上抱團中特估的聲音很普遍,更有人說非中特不買,這更需要保持驚戒心。若拿香港定存做比較,當成是5厘年回報吧,市場上股息率高於這數字的股票比比皆是,剔除不少成交量極低的股票,再剔除一些生意穩建性不足/派息只是一次性的公司,比較一下資本回報率極低 + 生意穩定 + 增長極緩慢 + 穩健派息的國企,和資本回報率連年高企(起碼15%以上)+ 輕資產 + 連年產生滿滿現金流 + 管理層實幹的民企比較,我個人會傾向後者。特別是現在的市況中,前者出現大牛,後者依然身在大熊市的情況下,我會傾向花多點心力在後者

選股還要看市場情緒。油價在2020年曾出現負數,2020年底也只有35-45 USD左右,當年新能源興炒,這板塊中的各白馬與賽道股大量出現,買中海油收息,看好油價出現反彈,是會給當年出現的新股神恥笑,跟著美國政府制裁中海油,我約在當時決定建倉883。當年年底的港股記錄也有提到。

策略比較分散,即使它是重倉股,也因為倉位不夠重,過去數年整個港股倉沒得到一個很好的回報。市場上有高手重倉石油煤炭,過去四年身家已增加三四倍,自知跟真正高手相比,還是有一段大距離。經此一役,我相信最佳的價投機會根本不用慢慢看年報數字,或做詳細模型分析,或是油價預測專家,明白市場規律/行業規律等更重要,最佳的出擊機會往往可在數分鐘內決定,正如茫格所說的一樣

四年過去,現在市場出現大量中海油信徒,不看好中海油會給信徒們嚴重批評,本年湧現很多海油價值投資者,對油價與海油的經營效率/未來利潤/估值做出各種詳細預測。我個人認為現價的中海油只能說是合理估值,已沒有2020-2022年時的極佳值博率與安全邊際,與市場上全沒起色的優質醫藥與消費股比較,值博率完全不是同一個層次。

當然,總有人會舉出大量宏觀數據,說經濟下行,消費力弱的原因証明醫藥與消費豪不值博。但曾幾何時(其實只是短短三四年前),還不是有一堆人舉出大量原因証明傳統能源已是明日黃花,一個慢慢消失的行業?股市中雜音極多,到最終還是要有自己的一套方法去持續存活在這市場中。

我沒說過中特估高息類股票毫無持有價值,即使近半年持續減持中海油,這只是表明資金換馬至更有賠率的股票,中海油身為收息成員或穩倉基石,依然有其價值。另一個熱門收息股板塊是電信類。單看現價計的股息率與估值,無論如何已不算特別便宜。

醫藥與消費都是對散戶認知要求比較高的板塊,但即使經濟不景,手上有財富儲備的大量中產即將踏入老年階段,醫藥類無論如何都會出現一些牛股。事實上,醫藥現在股息率約4-5厘的好股已經不少,基本上是進可攻,退可守的配置。

消費類在港股中的選擇其實不多。內需低迷的同時,但明星開的演唱會,內地各大小地方的深度文旅遊,或特色餐飲等,生意很好,這個板塊需要嚴格選擇。去年半年年結時預測的服務類消費會比較蓬勃,算是正確了。現在倉中的攜程便是這邏輯。預計外地遊客在免簽證下,到內地遊玩也會持續增長,持有的首都機場應可持續受惠。

現在中國飛鶴成了首席重倉股,在消費層次上,高端奶粉算是比較特殊行業,行業出清下,加上生育率相比疫情期出現反彈,希望未來數年可得到一個可觀回報。

現在內需比較低迷下,對服務類消費比較看好,產品類消費比較艱難。若產品有能力出口,或可值得觀察。最近我也下注了泉峰控股,這公司已觀察一段時間,算是半新股,在現階段下注有點賭博成份,但樂觀幻想這股或有力成為新的創科實業。

談到出海股,未來必定出現長牛股。國產產品與服務的性價比是其他國家不能提供的,還有大量消費互聯網相關服務。泉峰算是這其中之一,倉中還有比較低調的赤子城科技。疫情後出口的產品更多元化,重型機械,大產品類如車,電動相關產品等,有一些股票近年的股價已明顯跑出。但我還未有太多時間細看。

--------------------------------------------------------------------------

談到倉中配搭,其實我依然看好大宗商品,特別是黃金。投資黃金與白銀,可能買美股上市的ETF,與實物金條更合理,所以已清掉紫金,把資金轉移至金條與商品類ETF。

另一個清倉對象是阿里。阿里在數月前發可換股償券,在我眼中跟早前所說的拿公司現金大量回購格格不入。先發可換股償券,把到手的現金回購,數年後需要為可換股償券發新股,基本上是左手交右手的把戲,跟回購本質完全不合,這是典型美式財技把戲。再者,消費類互聯網現價實在平宜,阿里只是其中之一,中概股中還有不少選擇。早前已把下注阿里的資金抽起,準備轉移至中概股,從財務數據看,我看好的目標是唯品會。

其餘的調整有:持續減持中海油,加倉中國飛鶴,加倉濱江服務,綠管,康哲。但近周對綠管的財務數字更仔細的觀察,發現可能對它的信心有點過高,依然在思考中。。

這個配置的股息率還算可以,有增長性股票,有市場不看好但個人認為值博率高的個股等等,算是進可攻,退可守。不會預測大市,但有興趣增持多點消費互聯網,這樣的話,減持的對象便是中海油與中石化煉化。

--------------------------------------------------------------------------

本年度到目前為止港股倉回報約 +12%。

持股如下(由重倉成員至小成員,按重量排名):

中國飛鶴
康臣葯業
濱江服務
聯邦制藥
綠城管理控股
赤子城科技
康哲藥業
北京首都機場
石藥集團
中石化煉化
攜程
中海油
津上機床中國
泉峰控股

按板塊計:

化石能源/資源類 (約11%):中海油,中石化煉化
醫藥 (約32%):康哲藥業,聯邦制藥,康臣葯業,石藥
科技 (約12%):攜程,赤子城科技
地產相關 (約17%):濱江服務,綠城管理控股
其他 (約28%):津上機床中國,中國飛鶴,北京首都機場,泉峰控股

------------------------------------------------------------------

Tuesday, July 2, 2024

東盟與中美

四月,位於新加坡的調查機構做了一份民意調查,訪問東南亞各國人民對中美的看法。

詳細資料出自這裡

其中一條問題是:

如果國家需要在中美兩國間被迫選邊站,你會如何選擇?

-----------------------------------------------------------

2023年的數據:

選擇美國: 61%

選擇中國: 39%

-----------------------------------------------------------

2024年的數據:

選擇美國: 49.5%

選擇中國: 50.5%

-----------------------------------------------------------

一年時間內,東南亞民意出現巨大變化,看了一下各國的詳細數字比較,變化最大的是馬來西亞與印尼:

馬來西亞: 中國  75%  /  美國  25%

印尼:中國  73%  /  美國  27%

-----------------------------------------------------------

印尼與馬來西亞都是伊斯蘭教徒為主要宗教的國家,以巴衝突掀起當地反以反美情緒(註:兩國沒有承認以色列)。印尼是民主制度國家,大馬也算是部份民主制,政府難以忽視當地民意。

即使是其他東南亞國家如泰國,新加坡等,民意出現更傾向中國的現象。

-----------------------------------------------------------

世界格局正在演變中,整個方向明顯不過。最近,新加坡候任總理黃循財接受訪問,提到以下要點:

李顯龍接班人、新加坡候任總理黃循財5月6日在接受英國《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專訪時強調,新加坡不是美國盟友,並不倒向美國,也不倒向中國,而是以自己的利益為先。

黃循財說,全球格局正在進行大調整,雖然兩極甚至多極格局尚未完全形成,但最終會形成。在這個過程中,儘管美國一家獨大的局面已經一去不復返,但它仍有巨大影響力。因此,在這種變動的大格局下,會產生許多棘手情況,「如果不小心,將對全球經濟產生重大影響,更糟糕的是影響全球穩定。」

----------------------------------------------------------

回顧美蘇冷戰的歷史,兩邊都嘗試向各國施加影響力,迫令第三方選邊站。當時,歐美GDP佔全球70%左右。為了迫使第三方選邊站,經貿政策是美國常用手段。

最近看了一本書,書名Uncommon Ground: The History of Coffee and how it transformed the world,有關咖啡發展史內容挺有意思。二戰後咖啡豆需求主要源自歐美。出產咖啡豆的主要國家巴西/中美洲小國/東非國家等等為了迫使第三方選邊站,美國會以禁止進口當地咖啡為由,威脅中美/南美/非洲國家等選邊站。

拿巴西為例,出口咖啡的收入曾達全國出口收入一半,而當中一大半出口美國。這情況下,巴西政府的選擇明顯不過: 不能得罪美國政府。

除了咖啡豆,還有製造巧克力需要的可可豆,或對於當時工業發展快速的美國而言,最需要的鋼材/銅鐵/化石能源等,全球需求有一半源自美國,對於需要出口上游原材料的大量發展中國家,站在什麼立場最符合自身利益?答案很明顯。久而久之,美蘇冷戰中,誰勝誰負,其實早在預料中。

世界局勢不是單純以經貿去決定一切,影響各方的其他因素如意識形態,或硬實力如軍事科技也很重要。但回顧人類發展史,經貿無可否認是最關鍵的一個因素。

Isaac Asimov是數十年前十分著名的美國科幻小說作家,他的產量異常豐富,他是當年最受小孩歡迎的作家之一,到了現代,小孩已不看書,大概沒人記得這位作家。

Asimov最著名的一個系列叫Foundation,整個系列內容豐富,我只看了不足一半。其中有一段令我印象深刻:作者指出,最近兩三千年人類發展史中,國與國關係千變萬化,如附屬國/殖民地等,國與國關係隨著時間會出現變化,但唯有緊密貿易關係是最難切割的。

回到今天,東盟與中國的貿易額已超過中歐,與中美的貿易額,雙方貿易往來愈見緊密,國內製造業成本高企,加上近年環保與限制碳掛放政策,再加上歐美對內地某一些產品的限制,不少內地企業家都會在東南亞設廠,不但減省成本,還可出口世界各地。

從東南亞出口至歐美的產品中,內地資本佔多少?這數字難以算得清楚,但身為熟悉港股市場不少工業股的散戶,當然知道大量中小製造業公司都會出資在東南亞建廠。

到了近年,東南亞與中國的關係已不單純是買賣進出口,內地資本在當地建設還可直接銷售當地。更重要的是,西方資本對一些產業基本上無從入手,如剛在印尼通車的高鐵,還有其他高鐵基建在馬來西亞,越南,泰國等地。還有就是電商網購,物流供應鏈,短視頻,直播帶貨,電競與遊戲,電動車,光伏產品等,這些應用型產業在國內很成熟,內地資本重複整個流程複製於當地,這一些都是西方資本做不到的東西。

另一點不得不提的是,西方資本家當然知道中國與東南亞持續發展的趨勢,他們也想法在這個勢頭中穫益。中國人大量在當地旅遊,什至不少父母為了避開內捲,直接移居當地,子女可受當地教育等,西方品牌酒店不停在東南亞擴建,還有就是西方學校與當地政府合辦的中學/大學等。

資本家不談政治,資本自動流向增長潛力高的地區。肉眼可見的是東南亞各國站在中美間,完全不用站邊,什至受惠於中美出現的摩擦,源自西方與中國的資本持續流入這地區。

在可見的將來,這個趨勢會持續一段長時間,這地區增長率會持續高於西方已發展國家。即是說,這些不站邊的國家對於全球GDP總額愈來愈重要,世界局勢會慢慢演變成一個多極化的格局,新加坡總理的說法有其道理,這個進程的發展需要一段長時間才會變得更明顯。

新加坡政府多年的管治一向高效優秀,已是一個十分發達的國家,這點不用多說。印尼從低基數高速發展,可能是東南亞地區最重要的國家。泰國與馬來西亞則停滯於中等收入多年,現在世界局勢對於它們而言挺有利,看看他們是否在經濟上有所突破,我個人挺樂觀。

-----------------------------------------------------------------

後記:突然談到東南亞,還是出於跟印尼親戚聊天時提到當地的發展。現在印尼人民反美情緒高漲,媒體對以色列的批評助長這個民意的發展,當然還談到當地政經發展的大小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