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November 18, 2024

世界著名美食:黎巴嫩菜

在香港,比較著名的中東食物應是源自土耳其。在上環,灣仔,尖沙咀等地,酒吧林立的街道中,不難會發現一些小店售賣土耳其kebab烤肉卷餅 / sharwama。這類土耳其快餐小店在不少國家都很流行,是平民至愛的平宜食物。

剛在foodpanda / openrice搜索一番,在香港shawarma已不算是平宜食物,但在其他國家,這其實是低端快餐。

大家可想像一下,踏入冬天,在英國或歐洲內陸地方,天寒地凍,陣陣寒風撲鼻,晚上下班或下課回家,或跟友人三五知己在街上流連閒逛,看到土耳其小店,kebab烤肉 / shawarma的香味,再想像一下手中拿著一條卷餅保暖,烤肉進肚子內暖胃,實是令人精神為之一振。在烏克蘭,格魯吉亞,英國,法國,德國旅遊時,我都已有相關體驗,對這說法的感受比較深刻。

在歐洲的話,這類小店多由來自中東的伊斯蘭移民經營,可能是土耳其人,或是阿拉伯世界的人民。一個小店由小夫妻經營,就是這樣養活一家人,什至還可把這份手藝傳到第二代。

話題扯得太遠,重點還是想說源自阿拉伯世界的名菜:黎巴嫩菜。說起黎巴嫩餐,在中東基本上無人不曉,阿拉伯世界的國家數目不少,但唯獨黎巴嫩菜遠近馳名。

從歷史去看,這Levantine地區一直都是多民族,多宗教,多文化共融的地方,曾是東羅馬的一部份,近數個世紀也曾是土耳其帝國的一部份,飲食是文化傳承的一個重要部分,而身在地中海東部,歐亞大陸中央位置,黎巴菜深受不同地方影響,如土耳其,阿拉伯世界等,主格調跟地中海各國近似。

地中海餐飲文化中,橄欖與橄欖油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綠色的蔬菜,蕃茄,洋蔥經過清洗後放在一起,加上醋與橄欖油便成了一盤沙律,地中海飲食中相當普遍。

在黎巴嫩菜中,著名的沙律便是fattoush與tabouleh。

前者由清洗過的生菜,蘿蔔,青瓜,蕃茄,炸過的餅片組成;後者由切碎的芹菜,配上番茄、薄荷、洋蔥、浸泡過的小麥,並用橄欖油、檸檬汁、鹽和甜椒調味。

可看以下兩圖:

Fattoush : 


                                            Tabouleh :

談到最常見的阿拉伯主菜,當然是烤肉了,黎國餐飲中,kafta kebab是最有名的。用料多是碎牛肉或羊肉,風味香氣源自是洋蔥、大蒜和薄荷等香草,以及肉桂等中東香料。

根據阿拉伯人的說法,黎巴嫩人不懂做烤肉的精髓,他們做不出最佳最香的烤肉,這點對我這外人而言,難以判斷烤肉當中的奧秘,說實話,我曾在伊拉克與土耳其餐館品嚐過難忘的烤肉味道,從這高水平去看,黎巴嫩烤肉可能真的差了點。

黎巴嫩菜令人最難忘的還是各式各樣精味,多元化的小吃,或小盤主菜,烤肉不是最強項。

例如鷹嘴豆泥 hummus,這是由煮熟的鷹嘴豆,混進芝麻醬和酸檸檬汁一起製成的光滑奶油泥。各餐館調製的成份可能有細微差異,有一些店還會加上蒜,或橄欖,橄欖油。Hummus配以阿拉伯大餅,絕對是飽肚,實惠與健康之選。


另一款名吃是kibbeh,材料是乾小麥與碎小麥烤炸的脆餅、內部有切碎的洋蔥、阿拉伯傳統香料和瘦牛肉,羊肉等。

另一款著名食物是makanek,也可說成是黎巴嫩香腸,這款食物對於喜愛酸味的我而言,實是最愛。材料是羊肉或牛肉,這款食物特點是燒烤烹製後會加上檸檬汁或石榴糖漿,令香腸進口後帶來酸甜味,多配以阿拉伯麵包夾在一起進食。


喜烘焙或焗的人而言,黎巴嫩有類似意大利pizza的食物,名叫zaatar manakeesh。薄餅大小比意大利薄餅小,而材料不會好像意大利pizza有不同味道選擇,manakeesh餅上材料主要是芝士,與Levantine地區著名香草zaatar。


另一款烘焙焗類的糕餅是fatayer,它是鹹味餡餅,通常填充粹肉、菠菜或乳酪。



若要慢慢細談的話,還有很多特色地道食物,甜點等。粗略去說的話,黎巴嫩菜特別在於用上比較多綠色蔬菜,與富有維生素與纖維類食材,不少食材都有抗氧化功用,橄欖油基本上是必備,還有檸檬,薄荷葉,與檸檬汁的運用都很普遍,與蛋白質豐富的豆類材料,當然少不了Levantine地區著名的香草類調味料,整體上營養與健康價值很高,難怪有營養專家認為,這一些菜式對男性保持精力健康與抗衰老很有幫助。

我個人而言,外出用餐的話,在黎巴嫩餐廳用餐十分普遍,對餐牌上的各菜式都有普遍的認識。有朋友或親戚到這裡旅遊的話,必然帶他們到黎巴嫩餐廳品嚐招牌菜。在這國家的話,Al Safadi是有名的連鎖黎巴嫩餐廳,提供味道很標準的黎巴嫩菜。

我不會說Al Safadi是最出色的,但肯定是標準黎巴嫩菜的穩健之選。我曾品嚐過更優秀的黎巴嫩菜,最地道與優質的反而出現在平民草根地區,但我相信這個論調全球通行 :最優秀的餐廳不一定是最昂貴,什至可能是平宜而且長年在老平民區默默經營多年的老店

在這國家用餐,對港人而言,性價比不用懷疑,雖然近數年阿聯酋(特別是杜拜)生活成本連年上漲,但價格上還是比不上香港,正確的說法應是 : 同一價錢的餐館比較,食材足料優秀,而且份量豐富,約100港元 - 150港元 (per person)這價位的優質黎巴嫩菜,選擇很多。

阿聯酋距離黎巴嫩約四個小時機程,廣義上大家都是阿拉伯國家,實際上文化,歷史與社會價值觀差異巨大。但談到飲食的話,這裡本地人全都深愛黎巴嫩菜。

Monday, November 4, 2024

持續演變的多極化格局

根據瑞士IMD一年一度的全球經濟競爭力排名報告,阿聯酋排名全球第7,首次出現西亞地區的國家進入前十這報告的排名基於全球國際性企業高管的評價,有一定代表性。

排名榜上一些非西方國家的排名持續上升或靠前,相反,一些傳統上的經濟強國如英國,加拿大,日本,近十數年排名下跌,實際競爭力持續下跌。反映全球慢慢由西方主導經貿的格局演變成多極化格局。

從另一方向理解整個大格局的演變:G7對全球影響力持續下降,而BRICS的影響力則持續上升。根據這個格局的演變,未來會出現一些新趨勢,其實一些新趨勢在現階段已慢慢成形,但整個現象可能還不算太明顯。

單純跟香港市場有關的事情,比較引人關注的是: 專門投資港股的ETF首次在沙特股市上市,上市首天,這ETF成了當天成交最多的股票;兩間已在港股上市的企業 (香港航天科技 / 中國信息科技) 宣佈,有意在香港與阿聯酋雙重上市;早陣子專門投資沙特市場的ETF已在港股市場上市;港交所在沙特設立辦事處等等,將來可預見的,會出現中東企業選擇在香港第二上市。這些只是二級資本市場的動作。

論一級投資市場的話,動作更頻繁:如蔚來在阿聯酋設廠投資,海信家電在阿聯酋成立子公司,專門負責設計與生產跟中東市場相關的產品;中東資本家收購內房民企中國奧園;富商家族基金增持不同板塊的持股如內需消費,科技,能源相關等等,有關的資料太多,不能一一盡錄了。

在軟文化方面,中沙最近合資成立一個基金,將來會一起合拍電影或其他演藝產品。另外,近數年沙特與阿聯酋已在小學起設立中文課,不少中小學的小孩都需要修讀中文。

發展中國家間的經貿發展,已明顯超過十數年前的單純產品買賣(例如 : 中國把製成品出口,中東把石油能源出口)。上述只是單純中國與中東產油國在資本市場的雙向互動與發展,還未提到東南亞地區,中亞地區,非洲等地的多方向互動。

數十年前的全球格局,單談中東產油國的話,賣油所得的龐大外匯儲備,全數投資於歐美資本市場。到了現在,當中原因可能是西方經濟增進乏力,同時間跟非西方國家的經貿合作更多,政治原因則可能是大家需要對沖風險,不想國家財富完全受制於美元霸權,總之,從政經格局上,增加投資中國,東南亞,非洲等,都是各中東國家正在做的事情。

根據IMF的預測,到了2029年,中國與印度兩國的經濟增長,對全球的貢獻與重要性超過G7各國總和的兩倍。在未來數十年,新興國家對全球發展的重要性全面超越已發展國家的重要性。

政經兩者環環相扣,兩年多前俄烏戰爭爆發,正正符合美國拜登政府的心意,把俄羅斯說成惡魔,跟著把全球格局說成 : 民主 vs 獨裁的決戰;或把整件事定位成 : 全球圍堵中俄伊這個影響世界規則的惡魔軸心。

令美國華府意外的是,整個局勢的演變與進展跟華府的framing完全不同。

首先,全球(論人口計)第一大與第三大的民主政體是印度與印尼,兩者都沒有在俄烏立場上跟西方靠攏,兩國與俄羅斯的經貿關係如常,沒有批評俄羅斯,即使其餘比較有經濟實力的民主國家如巴西等,與俄羅斯關係保持不變。跟著,整個framing技巧的問題在於 : 不少傳統上依賴西方國家的發展中地區如中東產油國,本質上是獨裁政體,這個framing本質上排斥當中大量發展中國家。

還有最重要一點,把俄國經濟排出美元體系後,俄國經濟雖則不算發展順暢,但維持運作卻完全沒問題。

烏俄戰爭會寫入當代世界歷史,當中的重要性不是民主 vs 獨裁,也沒有出現全球圍堵中俄伊,當中的重要性在於 : 加速世界向多極化方向發展,同時間也是美元霸權地位下降的開始。

事實上,若住在非西方國家,或到這些國家旅遊,很容易便發現不少人認為俄烏戰爭的根源是北約持續對外擴張,人民們心中的看法與西方媒體的觀點有很大不同。

跟著便是另一場更血腥的以巴衝突,這不用多說,加強伊斯蘭國家人民對西方霸權的反感。在現今這個世界中,民主 vs 獨裁沒有出現,比較明顯的事實是西方世界 vs 非西方世界,或另一個說法:The West vs The Rest

這不代表全球格局步進兩極化的階段。正如全球化不會出現完全脫軌,中美貿易不會全面脫鈎,非西方國家也不會全面反美或去美元化,各國間經貿關係依然持續,只是大家根據自身利益行動,不會在大國間選邊站,保持相對獨立不站邊的情形下,多極化格局會慢慢出現,世界不會重新回到二戰後數十年西方引領的光景,政經全由美國主導的局面一去不返。

若比較現在美國總統大選中的兩位候選人的話,特朗普團隊更了解現今格局持續走向多極化的趨勢,不會如拜登或賀錦麗團隊一樣,意圖用各手段維繫各地盟友,也不會幻想美國依然可藉由這個盟友圈主導世界經貿。沒有了這份幻想,做事便更往內向,所有政策都是美國優先,在國際事務上的參與會收縮與減少干預,這種更為孤立的傾向其實從歷史去看毫不陌生,世界一戰前的一段長時間,美國政治家都持有不干預他國的想法。(但先旨聲明,我對大選沒什麼個人看法,這幾周完全沒浪費時間去看有關大選的新聞。)

------------------------------------------------------------------

在這個大背景下,未來十年會出現一些新趨勢,在這裡隨口舉例。

過往國內對外出口市場主要是歐美市場,到了現在依然如此,但在跟發展中國家持續增加經貿發展的狀況下,同時間出口西方的貿易總量保持不變,總數上對西方出口佔總外貿的比例已慢慢下降。過往華東/華南的長三角/珠三角一帶沿海地區與城市,受惠當年這出口浪潮,整個區域的經濟發展程度比內陸的中西部與西部明顯優勝,但未來的對外經貿增長點中,包括依賴內陸基建與運輸的市場如中亞,南亞等等,這一個勢頭會帶動區內城市的發展,這會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但中西部或更偏遠的西部城市受益於整個進程,經濟發展速度會比華東與華南更佳,經濟發展程度差距會慢慢收縮。到了二十年後,新一線城市可能已沒有廣州,取而代之的是成都,重慶或烏魯木齊等。

對東盟的經貿勢頭依然良好,但現代經貿已跟從前的單純進出口不同,事實上各發展中國家都想利用工業去增加就業與促進經濟增長。在這個大環境下,國內的中低端製造力會持續遷移至發展中國家,國內只保留管理與技術的把控,某程度上算是國內民企讓利予發展中國家,(一帶一路某程度上也算是國企讓利予發展中國家)但從長遠去看,這做法其實更能促進雙方經濟發展。發展中國家如印尼,不可能會長期接受中國中低端產品大量進口,這類型的貿易逆差不可能長期持續。

即是說,從中國的工業產出佔全球的比例會出現下降,這其實也是一個正常現象,未來一段不短的時間中,國內工業製造會向更高價值端靠攏,而中高端工業製造需要的人力比例下降,中低端製造的就業職位會流失,當中不少會由發展中國家如印尼,越南,埃及,摩洛哥,墨西哥,巴西等取代。現在國內社會的年輕人對這類工作毫無興趣,失去不少中低端工作機會這個現象或許是社會發展的過程之一。

這樣的情況下,在全球各地出海建廠,對民企的管理水平會有更高要求,實力不足的中小企選擇躺平,不冒險出海經營。但能夠持續出海,在各地建廠,產品從產出到客戶的距離大大下降,成本的計算更本地化,經營成本與風險全球化分散,這類成功全球化經營的企業確實有很強的持續競爭力。在傳統油車,新能源電動車,家電領域,各電子產品,紡織代工等,國內已有成功出海的企業。新經濟行業中,如手遊,電商,社交軟件,太陽能零件等,也湧現一大堆成功出海的企業。在香港也有類似的標的,平民如我沒能力經營這類企業,透過在二級市場持股,也是享受企業出海紅利的良好方法。

Wednesday, October 16, 2024

港股記錄 (2024年9月)

本季討論重點源自9月最後一周。其餘時間大市沒什麼看點。

對於中央政策的解讀與預測,坊間已出現不少有關分析,不用再詳說了。結合港股股市的話,我把數個重點簡單化表達一下:

在國內持續低息的大環境下,中央出招支持內險資金與公幕基金買進高息國企。大環境下,過去兩年不少國企已持續回購與派息,大幅增加回報股東的動作,不少優質民企也在做相同的動作,股市或許會慢慢從融資市過渡至回報股東市場?這需要更長時間的觀察。

整個大局幕後動機不少:激活國企資產,相關企業估值上升後,後續利用金融手段去化解地方政府債務的難度便大幅下降。地方政府拖欠的大量員工工資,或相關大小公司的項目收入完成支付後,經濟會重新出現活力。經濟激活後,帶動內需,帶動相關公司股價在金融市場的表現等等,都是可以預期的。

另一重點是,大量人民存款放在銀行,回報極低,若人民在金融市場的投入增加至一個合適水平,改變過往人民不停買樓當成存款的奇怪現象,也是當局樂見的。前提當然是人民對金融市場,與大環境有信心,這可能需要一段時間。

------------------------------------------------------------------------

對應以上所說的,就是高息國企有其持有價值,現價計,超過6%息率的國企比比皆是。若息率回落至4-5%這水平,對應股價也上漲不少,當中還未計算公司純利的增長。

若樂觀預期經濟重現活力的話,內需消費相關的優質民企可能出現一段不短時間的慢牛,平台類科網也算是內需消費。在這類的選擇,我傾向持續經營下沉市場的企業(如快手,361,衛龍)。

醫藥是我過去數年持續投資的一大板塊,廣義上這板塊也算是內需類型。最近其實對這行業有一些新看法,沒有過去數年這樣樂觀。手中持股平宜與優質,在這塊上暫時沒有減倉動作。

現在國內企業有力出海全球化經營的,競爭力很強,在我眼中是值得留意的對象。當中的企業其實很多,取易不取難的話,持續數十年全球化經營成功的行業,首推家電,如美的,海爾,海信,這些在國內已是龍頭,在國外持續擴充經營。在東盟,中東,非洲等地區的經濟持續高增長下,它們的海外收入會持續增加。現在這樣一個大熊市下,實在是買進相關企業的機會。這一些企業的生存與優勢其實跟國內政策關係不大,倉中持有相關股票也可算是為整個港股倉帶來分散的效果。

------------------------------------------------------------------------

交易上,本季出現不少換馬動作。大多數都是在中央出台政策前進行。減持石藥,攜程,數次增持快手;在資源類中進行換馬,中石化煉化換成中煤,交易在8月初,當時前者已帶來超過三成回報,剛巧後者中煤股價難得跌回本年初水平,便進行換馬了。事實上,國企的穩健性而言,我對上游資源信心更大。中石化煉化的海外接單不停增加,但從項目增加,到純利的增長,對這類行業而言不是線性比例,工程成本增加等等是常有的事。上游的油與煤,在供應不可能大增的情況下,利潤與現金流更令人放心。

業績期出現時,一個重大變動是清倉了綠管。我在這股上了寶貴一課。股價從高位大跌超過一半時才清倉,雖則比起數年前的平均買進價而言,只是微蝕。但從過程而言,整個操作出現問題,問題根源是對這公司的營運模式沒有徹底了解。去年綠管內部已出現不少消息,李軍總裁失去管理權,當年買進此股就是相信李軍對行業的深入了解與格局觀,此人持續用私人存款增持股票。去年李軍給內部削權實在是一個很重要的信息,去年年底因此減持部分股票,但其實當時清倉才是正確決定。這股的重點是代建業務中,有一個不小的比例是公營項目,而現在內地不少地方政府城投沒有資金,拖欠是必然的。在代建民營項目上,綠城當然有品牌優勢,但公營工程這邊的拖累實在太大,財務上的應收款項比例上也持續上升。。 這麼多的警號同時出現但應變上依然這樣遲疑。這種操作失當的避免是必要的。

同期賣出首都機場,本來預期旅遊需求復蘇下,業績與股價會出現turnaround,但不得不說,港股市場近數年對於這類turnaround標的,實在太難了,熊市資金不足下,還是應該安份點。

買進新成員IGG的邏輯比較簡單,手遊類行業通常都有明顯的周期性,這公司的管理層在過去好景時,回購與派息都很大方,而本年年初公司業績顯示谷底已過,新遊戲陸續推出,公司流水大增。我相信本年業績優秀的前提下,公司管理層會恢復大方派息政策。現價計全年派息超過6%。當然我看重的是股價潛在的大幅度反彈。

另一新成員是快手,它盡其量只是二線科技股,市場對其評價一向不高,當然抖音在這行業是老大,快手只是老二。快手的視頻流量會否持續給抖音與微信視頻號侵蝕,其實是未知之數,快手的手上有數百億現金,本年全年純利約180,公司不停回購的情況下,現在這估值是否過於悲觀?我相信只要快手維持市佔率與其流量,廣告業務與電商業務依然是可靠現金牛。我對其信心主要源自三個月前在內地旅遊時,親眼看到下沉市場大多數居民都把快手用作社交平台。抖音的主要用戶還是集中於一二線城市。這樣的話,快手應還有生存空間,這要看管理層的能力與視野。

中央出台政策後,只進行過三次交易。政策出台第一天,換入海信家電。跟著就是本周一的交易,把赤子城科技換成中國有色礦業,用以增加穩健派息國企的持倉。中國有色這股其實已觀察很久了,趁本季資源股表現不佳時入手,我不期望它有什麼值得驚喜的表現,維持既有的穩健業績與派息比率便可。

把另一小盤股津上機床中國換馬至港交所,這個邏輯其實簡單不過。我預期港交所未來的日均成交量至少可維持在1500億左右,超過2000億便是驚喜。現在港股潛在買家的重要來源,明顯是國內的公私基金,內險資金等等,它們利用手上資金,或低息借貸得到的資金,慢慢買進高息國企,這點是明顯不過的。這動作會在未來持續進行。若港交所突然回到日均800億交投的水平,這便著實令人失望了。

其餘不少高派息股如中海油,康臣等,得到派息後都把這個股息再投入同一持股了,姑且看看持續複投的威力。

-------------------------------------------------------------------------

整體佈局上,收息國企的重點全放在上游資源,我的宏觀看法是貨幣泛濫,加上傳統能源與礦產的供應陷入樽頸,開採成本持續上升,持有硬資源的企業有其持有價值,選股上還需要持續的穩健派息作為防守保障。在這個點上持倉比例其實不高。

反而在大藍籌港交所上,還有不少可提高注碼的空間,這樣的話,可能在醫藥與消費上減低一點比例。

除了港交所與三間資源類收息國企外,其餘的持貨核心邏輯其實大同小異:低估值,管理層大方派息或回購(派息比率不比中特估差),業務上有持續性(這點其實最難判斷,也是選股能力上最重要一項),有一些還有潛在增長力。

-------------------------------------------------------------------------

本年度到目前為止港股倉回報約 +28%。

持股如下(由重倉成員至小成員,按重量排名):

中國飛鶴
康臣葯業
聯邦制藥
濱江服務
康哲藥業
快手
中煤
中海油
攜程
泉峰控股
IGG
海信家電
中國有色礦業
港交所
石藥集團


按板塊計:

化石能源/資源類 (約13%):中海油,中煤,中國有色礦業
醫藥 (約32%):康哲藥業,聯邦制藥,康臣葯業,石藥
科技/消費 (約35%):攜程,快手,IGG,中國飛鶴
地產相關 (約9%):濱江服務
其他 (約11%):港交所,海信家電,泉峰控股

------------------------------------------------------------------

Thursday, October 3, 2024

在國內旅遊

本年7月,一家人去了香港與內地遊玩一趟,歷時接近一個月。疫情後坐飛機的頻率大幅減少,過去都是只待在香港三天,這次回港是近四年第三次,能夠待在香港接近兩個星期,實在很難得。

本文只談在內地的見聞與所思所想。

近五年第一次再度踏足國內,事實上每次在國內都覺得很有新鮮感。在內地的家電地舖走一趟,自覺跟不上最新潮的東西。有很多小型家電都是從未見過,這類產品,至少一部分可在杜拜的華人超市找到。但我不是經常逛超市的人,所以很多電子產品真的從未見

市內平民住宅的物業管理方面,素質比不上香港,但很多配套比從前進步很多。不見數年,刮目相看。對於跟手機有關的經濟運更不用多說,我相信不少港人都已知道這些東西,不是什麼新鮮事。

內地基建方面快速發展已不是近年才發生的事。最令人意外的還是鄉鎮地方的發展。現場所見,不少鄉鎮都已舖好路,自駕車可行走自如。鄉郊地方的衛生情況比我想像中好得多。地方政府還是會持續發展有關地方,城鎮化依然持續,不少年輕鄉民更情願搬到城市居住。

如看媒體的話,說法是東南亞如越南會取代中國的世界工廠地位,低端勞動密集的工序或可取代,但現代工業繁複的供應鏈需要完善的物流系統,這方面跟內地比較,東南亞各國相差太遠,更不用說印度。

我曾到訪所有東南亞一線城市,河內或胡志明這類大城市,基建或城市建設不但遠遠比不上一二線國內城市,現在親眼看到四五線地方的發展,我相信河內未必比得上四五線城市,各方面的質量差距很大。

內地對於營商人而言是一個競爭激烈的市場,但對於消費者是天堂,性價比之高,世上沒其他國家能比得上,出口至杜拜的國內產品比國內一模一樣的產品售價高出約70-80%,但在杜拜人眼中性價比已完勝其他國家的產品,所以看到內地同一類產品的價格,我已不知可用什麼文字去形容。

除了產品類東西,服務類產業也很不錯,在杜拜,同類型消費的價格需要至少三倍。

回到飲食,先談我的至愛:酒類產品。近年我已很少飲用啤酒,酒精濃度太低,不合我的口味,而事實上我也不大喜愛heavy的啤酒如黑啤,或港產的生力。內地的啤酒通常都不heavy,對我而言更合適,哈爾濱啤酒不錯,但烏蘇啤酒更好,首次得悉這個牌子,原來在國內是大品牌之一。

烈酒才是本人的重點,不同品牌的國產白酒都想嚐試,川酒非同凡嚮,四川是物資豐富的好地方,高質水源與合適釀酒的四季氣候造就著名數百年的白酒品牌。

川酒從前只嚐過瀘洲老窖,這兩個星期已品嚐過江小白,陀牌,豐谷,寶蓮,郎酒,臨行前當然順道買了數瓶白酒回來杜拜,現在在杜拜買酒已比十年前容易很多,但國產白酒依然不多,市場上只見最有名的茅台與五糧液,其餘小牌子我從未見過。

食方面更不用說,天天都有新鮮感,羊肉湯,韓式火鍋,街上連鎖式奶茶店,網紅精品店等。。

最有印象的有數個:瑞幸咖啡出產的新產品是跟貴州茅台合作的,咖啡內加入一點點茅台酒,更有口感,經過這次經歷,我有空也想試驗一下不同的東西,如在咖啡混入白酒或威士忌等等。

另外,首嚐國產漢堡店塔斯汀,豆腐漢堡,填鴨漢堡等等中式西餐都是我首嚐的。另外,對高端糕點店Addlove愛達樂的感覺也不錯,產品售價不平宜,一個特色麵包至少十元人仔,雖則售價高,但依然有大量年輕人排隊購買。

說完有關衣食住的經歷,還想多談身在國內的感受。似終我的大部分流動資金都放在港股倉,而港股倉全是國內企業,身在內地可得知更多在地的人與事。

宏觀與微觀的差距很大。這次內地遊給我的感覺是經濟調整影響最大的是一二線城市的居民,對於四線或以下的城市,即俗稱下沉市場,生活還是照樣,經濟環境的影響其實不算大。

從最近半年或一年的各企業業績期便可大約看出概況。營運一二線城市高端商場的企業如恆隆,影響極大;大多數高端國際品牌銷售都受到嚴重影響,如名錶,名手袋等等。

在這內需不佳的大環境下,專注於拓展下沉市場的內地企業純利持續增長。 

這符合我這次內地遊的觀點:下線小城市在這經濟大環境下更見韌性。如運動鞋中的361度,近年完全專注下沉市場的拓展,不用跟Nike/Addidas,或安踏/李寧等的直接競爭,價格約100-200元人仔的球鞋,完全蹍壓一大堆雜牌/無牌的同類產品,公司的增長源自下沉市場對於低雜牌的完全取代,毛利與經營現金流比不上中高端的品牌,但勝在前路依然有增長空間,大品牌對這個增長空間也不感興趣。

飲食類企業在下沉市場積極拓展而且做得出色的還有辣條龍頭衛龍,與零飲食類的統一。衛龍在所有大小超市或專賣零食的店舖隨處可見,近年逆市漲價後,一袋辣條4至5元人仔,其實絕對不平宜,但由於其成癮性,不少年輕人與上班族依然持續購買。

百勝中國總裁在去年年報曾表示,肯德基未來開店的選擇會向下沉市場拓展,這塊市場的潛力依然很大。這企業的經營模式是職業經理人模式,過去數年開張的新店大多可在兩年內回本,公司營運能力很強。下沉市場的人民生活更本土化,中年或老年人對西式快餐應興趣不大,姑且看看這公司未來表現如何?近半年的業績算是很正面,經濟不佳下依然錄得增長。

在下線城市積極發展的科網股有快手,在國內,同類型企業第一名一定是抖音,網紅,或一二線城市生活的人民全都用抖音,但下線城市人民生活本土化,人與人在社區關係更緊密,快手卻是更普遍的短視頻類社交平台。

純做內地本地市場業務的企業過得不容易,沒通脹的大環境,加上企業間互相撕殺競爭,下沉市場的持續發展應已算是一個不錯的亮點了。一些著名地道火鍋店等等,生意依然很好。

在四線或以下的城市待數天,真的覺得跟深圳上海等完全不一樣。在小城市中,人們利用現金消費依然是很普遍,當然微信或支付寶已很普遍,但起碼各店舖依然有足夠現金應對日常找換,起碼不會出現深圳店舖難以用現金消費的狀況。

另外,下線城市的線下消費依然很普遍,大家生活壓力小,工作時間比較短,慢節奏生活下,多餘的時間便跟親朋聚餐,跟大城市中的人民日常生活消費全在線上網購或外賣完全不同。由於生活上比較傳統,街道上充滿不少古老式的煙酒舖,即全店純賣煙酒,我對這裡傳統店舖很感興趣。

另一點讓我覺得很意外的,是在街上或商店內,看到不少年輕夫妻帶著剛出生或兩三歲的孩子遊玩,我還以為只有杜拜會看到這個情景。在香港的話,看到小孩或嬰兒的機會不多,但國內下線城市中,不少人早婚,很年輕便有一兩個小孩是很正常的事情。

近年數據顯示,中國生育率持續下跌,近年已比歐美更低。但真實的待在五線城市的話,四周都可看到新生兒,下沉市場生育率應比國內平均數高很多。我估計一線城市的生育率可能跟香港相約,但五線城市這類地方的生育率或許跟阿聯酋差不多。

藍領工種的話,我得悉的情況是一些傳統需要出賣勞力的工作中(如運作重型機械,或工廠中不同工作),已很難找到年輕人入行。這類工作的工資不比白領低,什至比白領更高。粗略計算一下,藍領類工作在不同大小城市的工資差距可能不會太大,但現在四五線城市的樓宇供應過剩的情況嚴重,對於藍領而言,不論是樓價與租金都很低,扣除生活後還可剩下不少錢,生活壓力不大。我相信年輕人高失業率的真實狀況是:大量有學歷的年輕人找不到理想工作(高薪待在辦公室的白領,或金融類/科技企業的工種,這一類工作機會在近數年的影響最大),他們大多身在一二線城市,寧願不工作,或做外賣,也不情願做藍領的工作。

單從旅遊價值去看,不少景點或大環境都值得觀光,四川成都與附近一帶大小城市都很有意思,這一帶是物資豐富的好地方。但對我自己而言,最有印象的還是當地人的生活,文化或價值觀等。

Monday, September 23, 2024

觀察各科技巨企的表現

本年度至目前為止,部分中概一線科技股的表現如下:

騰訊:+31%

阿里:+17%

美團:+71%

京東:+2.5%

百度:-25%

攜程:+36%

快手:-20%

-----------------------------------------------------------------

本年度至目前為止,部分美股一線科技股的表現如下:

NVDA : +140%

META : +63%

AMZN : +27%

APPL : +25%

MSFT : +18%

GOOG : +17%

TSLA : -3%

-----------------------------------------------------------------

數據顯示:

美團跑赢META ; 騰訊跑赢Amazon/Apple ; 阿里與Microsoft / Google 相約。相比起美股的Magnificent 7,中概的表現沒有輸蝕。

總有人跑出來反駁,這種說法是搬龍門,皆因故意不談股王英偉達,但若真的強行搬龍門的話,著實沒必要提到一些表現差勁的科技股如百度與快手。若真要大談更仔細的個股表現,答案其實顯而易見:今年到目前為止,中概股不少中小型科技股都回報不錯;反而,美股中回報非常不錯的中小科技股著實不多。這是兩市仔細對比下的實況。

牛市往往在極度悲觀的情況下誕生,在滿聲懷疑中成長,這是市場規律。當然,我不肯定這是牛市,我不會去預測市況,個人操作不會建基於預測市況,而是周不時根據市況去作出反應與調整。其實,在去年最後一季度,科網股出現轉勢的苗頭已是若隱若現(其實,整個市場去看,本年度直至目前為止,中概科網已比美國科技股強勢,不要單拿英偉達說教,我的說法是根據整個市場去衡量)。

萬物皆周期,港股過去十數年跑輸各地區很多,美股科技股成了全球寵兒。但港股與其他新興市場都曾出現一段大幅跑勝美股的長時間。未來走向如何,拭目以待。

-----------------------------------------------------------------

對於參與港股市場的港人而言,事實數據放在眼前,若本年度選股得宜,年初把資金部分配置給穩健派息的國企收息股(中海油:+45%;中移動:+12%),部分配置到科技巨企,回報應不俗。這些企業應算是國內最優質的國企與私企,抱持選股如選優質企業的原則,選出當中一些股票持有,機會率不低。

不持現金,滿倉港股,2024得到一個正回報真的如此困難?在港股上2024若想得到+40%回報,實在不易。但若要得到正數回報率,至少跑勝定存利息與美債,其實完全不難。

天天看報紙 / 網媒 / 財經KOL等人的宏觀敘事,不去自己查找資料,不會花心思研究與思考,滿腦子堆積市場的噪音與雜音,對於這些散戶而言,港股的確很困難。

以今年到目前為止的市況,依然在大談港股沒法投資或參與,實在覺得難以理解,事實是本年的機會實在很多,或反方向去看,到了目前為止依然是負回報,可能性應很低。

如不想仔細研究,其實也無不可,誰說一定要仔細研究個股才可投資?最佳選擇不是跟隨大眾dumb money去投英偉達,而是分散數份注碼,投進不同的被動基金/ETF,如納指 / 標普 / 一些收息類REIT / 黃金或債券等。若有一天,我不再有動力去玩港股,這種資產配置是我會去做的事情。

談宏觀敘事,一大堆資料天天可在網上找到:國內經濟不佳,消費降級,失業率嚴重,通縮,地產嚴重收縮。。。根據宏觀敘事去投資,大概就是市場中不少人的心態。跟著股市好轉後,不少股票都大升很多,這類人便會高價追入。

撇開宏觀不談,對於buy-only的策略而言,金融名作家Siegal說過,在股市的回報不是由一個國家的GDP增長決定,而是由企業給股東的回報去決定。根據他過去數十年數據的回測,有趣的是 : 在國家GDP增長不佳的年份,不少企業給股東帶來更佳的回報,股市就是這樣有趣。

當中一些道理其實不難了解,一個國家經濟變差,或陷入衰退後,好景時盲目擴張的企業便會出現難關;另外,由於資金更難得到,再加上對前景悲觀,各行業的新入場競爭者會大幅減少;市場經過一輪優勝劣敗的洗牌後,剩下的優秀企業的優勢,市佔率,毛利率,經營環境更佳。周期輪動後,市場競爭格局更為穩定,優秀企業的利潤能力更會進一步上升。

另一方面,喜歡宏大敘事的人永遠不懂的股市道理是:市場充滿悲觀情緒時,市場估值不止會預先price-in;而且很多時會跌得更多,沒理由的出現下跌,或業續純利持續增長但股價反向大跌等。只要企業依然持續營運,業績與純利增長持續,加上持續派息與回購回饋股東,市場估值反映公司的真實狀況,其實只是時間的問題。

實情是過去四年間,環球疫情 / 中美經貿戰 / 科技戰 / 圍堵 / 反全球化等等,在港股中依然有大賺的散戶,回報是倍數計,高手大有人在,起碼我認識這樣一個人,但我相信高手還有很多,這些人不會是財經KOL,不會是財經收費作家,不會是為了在社交媒體刷存在感而發文的人,股市永遠是卧虎藏龍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