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ssim Nicholas Taleb 在他的著作Antifragile中,談到不少有關反脆弱的哲理。其中,他曾提到挺有意思的Lindy Effect。
簡而言之,Lindy Effect可說成: 越老的東西,它在未來存在的時間就越長。
他曾以閱讀為例子: 如果一本書已經印刷了四十年,我可以期待它再印刷四十年。但是,這就是主要的區別,如果它還能再存活十年(即已合共印刷五十年),那麼它有望再印製五十年。簡單的說,這就是告訴你為什麼長期存在的事物不會像人一樣「老化」,反而會出現「逆老化」的現象。沒有滅絕的每一年都會使預期壽命增加一倍。這是某種穩健性(反脆弱性)指標。物品的穩建程度與其壽命成正比。
現今世代資訊無時無刻出現,99.99999%的資訊都肯定不具體反脆弱屬性。在即時通訊平台(如微信,whatsapps等)留在手機的資訊,社交平台(facebook,IG等)的資訊,視訊平台(youtube, tiktok等)不同類型的短視頻,傳統媒體的資訊如報章上的新聞, 坊間流行的讀物,雜誌,電視節目等,不少作者的著作如小說,旅遊天書,坊間財演的著作等等。。。絕大多數都經不起時間的考驗 (當然包括本網誌所有文章,哈哈),難道有人能百分百保証今天剛看過的一位KOL的視頻,二十年後依然會有人想重溫一篇?
相反,一些已存在好一段時間的資訊,現在世人依然保留,什至反覆重溫的資訊,即使數十年什至是數百年後,對未來人依然有保存與重溫的價值,這些東西有反脆弱性質。如Stanley Kubrick的電影Clockwork Orange(1971),印度詩人泰戈爾的詩集,川端康成的小說「雪國」,名著「紅樓夢」,再久遠一些,羅馬帝國時期的皇帝Marcus Aurelius所寫的「沉思錄」。
簡單而言,我不能推斷五十年後的時興讀物或玩意,但可以確定的是,五十年後不少人依然熟讀「紅樓夢」的章節,或正如我一樣,不少人依然把Marcus Aurelius的「沉思錄」當成寶貝。
19世紀哲學家Arthur Schopenhauer (中譯: 叔本華)曾說過,人需要閱讀經得起時間考驗的名著,而不是流行讀物。顯然是同一道理。
除了閱讀外,跟Lindy Effect相關的哲理也可體現在其他地方。Amazon的Jeff Bezos,無可否認是世上最出色的企業高管之一,他曾說過,對於商界發展,不少人都會嘗試去預測:what will change? 但是,對Jeff而言,預測將來是極其困難的。what will not change? 反而是一個更重要的問題。在商場上,有什麼是不變的? 就是消費者的行為特性。消費者喜歡多樣化選擇,也喜歡格價,追求性價比的極致,同時間喜歡即時享受。Jeff就是根據這些永恆不變的道理經營Amazon。
消費者的習性自然具有反脆弱性質。難道,一百年後的未來人類,會因為社會發展帶來的變化,而喜歡比較昂貴但質素相同的產品? 抑或是完全沒有任何選擇權利,或不能做出價格比較的消費市場?
在投資市場而言,科技發展日新月異,市場產品層出不窮,海量資訊,但人性永恆不變。人性不變是投資市場的永恆真理。人性不變具備反脆弱性質。閒時多讀歷史或哲學,對人性會多一點理解,近數年我慢慢領略到這個道理。
Peter Lynch曾說過,投資人需要閱讀市場上的即時資訊,但多閱讀歷史與哲學,更為重要。
美國19世紀著名小說家Mark Twain (中譯: 馬克吐溫) 曾說過:
History doesn't repeat itself but it often rhymes
「歷史不會重演,但經常押韻。」
History doesn't repeat itself but it often rhymes
ReplyDelete如果用我們中國的名言來說就是以史為鑑 哈哈
對的, 有一些哲理, 中西都是一致的. 很有趣.
DeleteAs a matter of fact, everything changes
ReplyDeleteWhat will not change?
Fear and greed
yes, exactly!! :)
Delete匿名2021年7月25日 下午2:06
ReplyDelete2021年7月21日最新消息
已经证实及肯定
2019年马化合作社出售箱运公司股权所获得之几千万令吉已经被全部掏空
还有
种植投资计划5千多位投资者的投资 X RM8000
也已经被掏空
涉及者已经肯定为
董事主席
及
种植委员会主席
这两人是合作社人渣
董事会5月证实已经无足够现款
还拖欠承包商5百多万令吉
舞弊滥权太严重
涉及亿元贪污
这是由计划性的掏空马化合作社公款
非常可恶
预谋及计划性的掏空是很王八蛋
两个人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