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September 11, 2023

歷史回顧:英國統治下的印度

1700左右,印度GDP比整個歐洲GDP加起來更高, 高出歐洲三成。跟著,印度受英國殖民超過二百年。1947年印度獨立,印度的GDP只佔全球GDP的3%左右。

(1) 到底英國人做了什麼?令一個經濟繁榮的地方在二百年後變得窮困不已?

(2) Mughal 帝國若由1700年開始衰弱,當時的印度國土是這帝國的一部分。這帝國的統治者是住在北印度的人種,宗教是伊斯蘭教,血緣上應更接近西亞人如波斯(即現今伊朗)人,與土耳其人蒙古人的混血而不是純南亞人種。當時的法律用語都是波斯語。

時至今日,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等南亞國家的語言中都有不少波斯語詞彙,其中一個主因便是這些地方都曾受過Mughal 帝國統治與管理。印度著名建築旅遊景點泰姬陵,便是在當時朝代建成的。

(2) Mughal 王朝慢慢衰敗後,印度各地趁機反抗與獨立,數十年間,整個Mughal王朝慢慢崩塌。整個印度分裂成各個地方強權各據一方的內亂局面。英國人看中這個大好時機,賄賂各地大小土豪,不受賄的話,便強行軍力入侵。慢慢地,整個印度的大小地方政府受到英國把持掌控。

(3) 在英國殖民印度前,一些外地旅行家曾到印度,把當時的經驗記錄下來。當時印度經濟繁榮,大城市比歐洲城市發達富裕。它是製造業強國。

特別是紡織品,全球需求極大,在海運上形成了一條佈滿全球的物流輸送路線。生產其他產品的商人們,透過這條已建成的物流路線把自身物品出口,從而減省不少成本。因為紡織品的興旺發展,連帶其他製造業都發展起來。

除了輕工業,重工業如造船也十分出色,當時英國人的資料記錄,印度製船耐用長達二十年,英國製的只有十二年。

印度出產的金屬製品以高質聞名於世,用鐵,或其他金屬製成的家用工具,或軍士用的器具,大量出口至中東阿拉伯地方與歐洲。印度各大港口一直身在極度繁忙的狀態。

(4) 英國控制印度後,英國人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拆除所有本土工業。建立制度與法治,壟斷印度市場所有紡織品。首先,禁止所有印度紡織品出口,斬斷所有印度出口的貿易鏈。把英國變成唯一一個購買印度紡織品的買家。

英國人購買印度高質紡織品,完全不用自己的金銀或外匯儲備,而是用印度抽取的稅收去支付。

整個法制形成後,沒有對外貿易,本來蓬勃發展的本地經濟大受打擊。商人們與資本家在四處受限的情況下,收入大減,大量中產變得窮困。

(5) 即使如此,英國本地製造業商人們,依然不停要求政府做得更多,完全禁絕印度製造業的發展。原因只有一個:英國工業的競爭力比不上印度。

歷史資料顯示,英國高官會隨意走進印度人的工廠,破壞他們的生產設備。軍人走進紡織師傅的店舖,斬斷他們的手指,令他們失去工藝能力。

(6) 為了確保印度商人們不能東出再起,英國人再次立法,所有出口的印度製品都必須抽取80%的稅項。

到了這階段,由於貿易鏈已斬斷,印度工業不能出口其他國家,但由於稅收太高,唯一買主英國人也不會買。久而久之,印度製造完全沒有市場,印度慢慢變成一個只能出口價值低的原材料給買主英國。英國低價得到原材料後,製成工業品再以極高價格出口至印度。

Sir William Hicks 曾說過,我們征服了印度,就是要把它變成一個接收英國產品的大市場。我不會虛偽地高叫,我們控制印度是為了印度人的利益。

(7) 整個去工業化政策十分成功,1947年印度獨立時,只有少於百分一的人從事製造業。在這二百年間,本來壇長營商與製造業的大量人口,唯有另找出路。大多數人為了生存下去,唯有下鄉從事務農。

Dr. Charles Hall 曾說:英國的歧視性關稅摧毀了印度所有製造業,印度人被扔回了泥地生活。

(8) 大量商人下鄉務農,但土地明顯不足以應付突如其來的農民,產出的質量大降,再加上不時出現的旱災或農物失收,印度不時出現饑荒。

英國人沒有就此停止立法。面對大量農民,英國實施極高的入息稅,約收入的50%至80%成左右,而且,稅收是在農物收割前交付。英國當時的高官承認,這是有史可以來最嚴苛的稅項。歷史資料顯示,英國當時的稅收佔個人收入的百分比,比印度數個前朝的稅收百分比,高出至少三倍。

F.J. Shore出席議會時,曾得意洋洋表示:印度人被徵稅已到了極限。我們做到印度統治者不能做的事情,比他們做得更出色。

(9) 稍有資本,稍有能力的農民都想盡方法離開故鄉,出走他國。不能走的農民中,大多數都對重稅無能為力。

英國人指出,由於法治依據,對所有不能付稅的人不會予以同情,當時的法規是: 這些人都囚在籠子內,跟著活活燒死。英國人跟著有權充公農民的土地。自此,印度出現數以千萬計沒有土地的農民,這是印度歷史上從未出現的困境。

(10) 到了19世紀尾段,印度是英國最大的稅收來源,也是最大的英製品買家,同時間,也是擁有大量高薪厚職的英國官員的地方。當然,官員們豐厚的福利,全都源自印度農民稅收。

當時的英國總理曾說,印度人的血液已被完全抽乾,想再抽取的話,唯有細看一些血液不流通的地方。

(11) 在英國殖民印度這段期間,英國人從來沒有把印度當成是英國的一部分去管治。他們把印度視為一塊可隨意抽取利益的外國土地。

英治下的印度,大可與前朝比較。前朝Mughal帝國時期,他們執行很多歧視性政策,稅收不公平,有強制性宗教政策。但有一點很清楚,印度當時的資本全留在印度境內,經貿發展蓬勃,佔全球貿易出口超過四分一。

Mughal帝國沒有把印度的財富抽回帝國身在中亞的首都。他們把印度當成是自己領土的一部分。在領土內自然需要發展本地經濟。

英國人的想法便完全不一樣,印度從來不是英國的一部分,抽走印度所有財富便可,當地人生活完全不用理會。現代經濟學家估計,英國當時從印度抽走的財富,約43萬億美元。

(12) 英國掌控印度超過二百年,19世紀初,掌管當時得令的東印度公司的F. J. Shore曾說過:印度的太平日子結束了。她曾經擁有的所有財富都被耗盡。

二百年間,英國人用盡所有手段把印度的財富抽乾,1947年印度獨立時,印度完全去工業化,國庫空虛,沒有形成統一的國立機構。美國歷史學家Will Durant說過,英國統治印度的二百年,是人類歷史上最嚴重的罪行。

(13) 當一個國家的稅收不是重新運用在國內造出有效的資源分配,而是運出國家,到達英國,結果很明顯,就是整個國家完全失去發展或向上的能力。

(14) 當時印度出口大量低價值的務農產品到英國,或其他英國殖民地。歷史顯示,即使是農物失收的年份,英國人不顧印度本地發生的饑荒,照樣把所有食物運出境外。國內供不應求下,食物物價大漲,印度出現大規模饑荒。

在英治印度時期,曾出現三千萬人以上的大饑荒。

(15) 在饑荒發生時,英國人無視眼前看到的一切,完全沒有任何干預去援解印度人的慘況。不得不說,這一切的源起,主要是英國對印度市場經濟嚴重干預,扭曲印度貿易運作而造成的。

為了不讓當地的慘況出現在國外,英國政府控制媒體,讓他們禁聲,阻止傳媒報導。但當時的資料還是有一小部分遺留在歷史資料中。 有英國軍官曾說:無數屍體被扔進古井裡。

(16) 印度獨立後,過去數十年間,英國媒體不時會報導印度的窮困與落後,是印度政府質素低劣的証明。但無論印度如何差勁,獨立後都未曾出現英治時期所出現的過千萬人的饑荒。


41 comments:

  1. 我都曾研究過印度,2022年有14.17億人口,人均GDP約2300美元。擁有大量會英語的年輕勞動力。

    面積是德國的九倍,位於東亞和西亞之間的戰略經濟位置。

    製造業薄弱,工業化水準太低,缺乏經濟發展必需的工業化基礎。莫迪原本的目標是將製造業佔GDP比重提升到25%,結果反而從16%降至了14%,製造業就業減少了一半,沒有就業導致上千萬人跑回農村務農。

    印度有十七個邦,種族,語言,文化都不同的,是英國殖民統治時硬湊在一起,直到今天邦與邦之間的貿易還是有關稅的。

    ReplyDelete
    Replies
    1. 我自己是相信(也希望)印度會持續發展, 增長速度應一直高於全球平均。但不是如外界大眾樂觀所說:「有美國與歐洲支持,呢個國家實掂。」

      基建太差,還有政府貪污低效,種性階級觀念嚴重影響人口向上流動的動力。還有各民族間文化,宗教等差距太大。 整個經濟太多friction。想要真正踏入有質量的發展,中央政府需要解決的問題還有很多。 這國家想大力發展本地製造業,沒什麼希望。 但消費,服務型行業,潛力很大。

      Delete
  2. 回歸前,香港的GDP佔内地的超過20%. 97回歸至今, 連3%都沒有!
    製造業空心化,高科技缺位,東方之珠的光芒不再,讓人唏噓

    ReplyDelete
    Replies
    1. 你指香港靠炒地皮突然飈升既GDP?

      Delete
    2. 不可以這樣算,因為內地這段時間升了十幾倍,本身高基數的難以持續高增長。本來英國GDP大過內地幾成,現在才約四分一
      ...

      Delete
    3. 香港製造業係拉埋當年同係"亞洲四小龍", 同當年天下第二既日本一齊睇

      其實亞洲四小龍係乜事呢?
      係日本做美帝代工廠做到發大達要買起美帝
      美帝就要撓起呢個反骨仔
      就將代工廠派散去俾其他亞洲國家做
      香港同韓國就成為接工業
      -- 美帝今日要將系中國既產業鏈搬去印度越南係一回事

      然後香港回歸, 美帝自然唔會將產業派俾香港, 去晒韓國, 突出佐韓國既發展, 韓國就突然彈起可以挑戰日本--亦因為亞洲金融風暴, 美帝大量入股三星們

      Delete
    4. 香港已發展的程度已很高,很難再很高速發展。

      本來,高質量的行業如科技是可發展的。但香港整個歷史大環境影響,資本家只會注重可即時搵錢的傳統行業。

      科技需要長時間沒利潤的發展很多年,不合適香港資本家的格局觀。

      基本上香港地只適宜炒賣,搵夠可隨時走人。 環境與歷史就造就了這個香港。

      Delete
    5. 香港當年對投資既態度係:
      HIGH TECH HI 野(損手), LOW TECH 撈野(賺大錢)

      Delete
    6. 錯過了二十年發展科技的大環境。本來,阿里,與騰訊這類巨企,應有港人資本家的大身影。 但事實是香港資本家完全沒有把握整個大趨勢。

      當然了,本地形成壟斷,買地起樓穩賺,邊個會大力投資結果難料的科技呢。

      Delete
  3. 非常好的文章,謝謝

    ReplyDelete
  4. 多謝, 印度似乎也有與中國相同之處, 在本國不斷努力, 去了美國留學, 很多位成為了美國大機構的CEO, 而中國去的, 有Zoom的袁征, 其他好像大多回國創業。

    ReplyDelete
    Replies
    1. 印度的大環境令很多知識份子都想留在美加發展。 這國家潛力很大,但還需要很多改革。

      Delete
  5. 謝謝好文章!
    印度人好像跟許多香港人一樣,對英國人也沒有太大反感?不知是否如此?

    ReplyDelete
    Replies
    1. 我認識的印度人中,談不上對英國太反感,但也談不上對英國有好感(情況跟香港人很不同。香港人對英國特別有好感), 大概中性吧。

      有知識或中產的,對美加的好感遠高於英國。

      大印度國家主義,反英國殖民主義的年輕人也不少。

      印度係一個好神奇既地方,咩人都有,很難一概而論。

      Delete
    2. 大陸網友常嘲印度是油管(youtube)五常, 自信到自大, 突出一個邊個都唔服
      盲目自信係該嘲,
      但係印度民族自信絕對強大, 高知殖人反思怪幾近絕跡, 某程度上係值得一贊既

      Delete
    3. 雖然印度國內問題很多,但未來數十年的發展潛力還是值得留意。 實幹的人很多。

      Delete
  6. 或許再用另一角度看,印度沒有英國人管治二百年,可能飢荒也倍數增長,香港以前是一個荒島,沒有英國佬官治,或許今天仍是鄉村的地方,現在經濟倒退少許或更多,其實問題不大,減吓肥,人都精神爽利,至今仍覺得香港公立醫院,服務團隊,水平世界一流。草上飛

    ReplyDelete
    Replies
    1. 歷史沒如果,沒英國殖民,很難評論這地方會更好或更差。印度的情況,沒英國殖民時的印度,整體經濟比英治期間著實好得多,這是歷史事實。

      歷史學家的說法是,印度經濟比整個歐洲大,起碼有十個世紀是這樣(至少一千年時間)。

      香港的話,情況一向都沒傳媒或一些人說得這麼差。 香港在各方面依然是世界一線城市,毫無疑問。

      Delete
  7. 印度缺一個天降猛男
    話就話係一個國家, 其實係幾千幾萬個小國劃埋一齊
    語言都唔同, 最通用既語言可能係英語
    個個聽自己個土皇帝多過聽穆迪
    點發展? 點搞基建? 工業化比普通國家難九倍

    ReplyDelete
    Replies
    1. 工業製造業,對印度而言,真的太難了。 服務型行業,如科技數碼或消費,潛力很大。

      Delete
  8. 印度為了洗脫殖民地聯繫,會慢慢把India轉為Bharat

    ReplyDelete
    Replies
    1. 印度呢個名比英殖民時代泥得更早
      中國古代就叫印度做身毒, 天竺, 發音就係印度泥
      India轉為Bharat 將印度 印度教化- 對印度穆斯林錫克教就無陰功了

      Delete
    2. 姑且看看這新名字需要多久,才會到達全球人人認知這地步。 如印度真的認真去做,聽聞巴基斯坦政府想把國名改成印度。 到時真係令公眾亂晒龍。

      南擊把首都名字改成首爾,也需要一段很長時間。

      Delete
    3. 由一個中性既國名, 改成一個宗教向既國名
      問題比漢城改首爾麻煩得多
      比較既話, 比成南韓去漢字化更合適, 連自己僅有既歷史書都唔識睇......

      Delete
    4. 可以國內改用新名,國際間就慢慢來,類似Turkiye和Turkey

      Delete
    5. 諗到一個自以為幾合適既比喻
      比如中國要改名, 唔叫CHINA (瓷器, 都係外國既定名), 叫HAN 漢
      問題係中國有56個民族, 唔止得漢, 其它少數民族就好尷尬, 甚至會有離心
      CHINA>INDIA
      HAN>Bharat
      少數民族>非印度教徒

      Delete
    6. 看看將來如何發展,應需要一段長時間,外人才能接受。

      Delete
  9. 好似系英屬之下 得香港發展系比較好?

    ReplyDelete
    Replies
    1. 英帝當年號稱日不落帝國, 全世界所有時區都有佢既殖民地, 為數不多就香港發展得好(其實美帝都係英帝前殖民地, 獨立戰爭就係同英帝打, 好少人提)…..即係你一個賽馬日既馬都俾你買勻, 就中佐隻大熱門, 好好眼光囉

      Delete
    2. 華人與狗不準進入很好嗎? 其實, 香港在英帝治下發展一點也不好, 只是湊巧背後有一個無比巨大的市場剛剛開放, 而同時有個世界強國帶着一大堆資金在尋找有發展潛力的投資地而已. 在這些事件發生之前, 香港的所謂發展就是印度的翻版

      Delete
    3. 英國對前殖民地放棄控制權前,通常都會做一些動作,令殖民地獨立後,馬上亂晒龍。 跟著英國媒體便會大力宣傳,當地獨立後的政府如何無能低效。 只能說英國人玩政治真的是有一手。

      拿印度為例,獨立後出現印度教人民與伊斯蘭教人民衝突與內戰, 在印度這大塊土地,一向是不同宗教的人一起和平相處, 獨立後出現的這種宗教衝突,歷史上從未發生過。整件事當然有英國人做的手腳。

      Delete
    4. 但印度只是其中一例,如看其他前英國殖民地,都出現類似情況,總有英國人在背後做的好事。

      Delete
    5. 香港算是很例外,曾有數十年時間發展得很快,但當中有很多巧合出現(二戰後世界出現相對和平的時期,全球人口出現高速增長,加上貿易出現全球分工合作等,帶動亞洲出現高速增長。當然香港還有優越的地理環境,與中國當時的政經大環境等,整個大周期由二戰後計,數十年時間),很明顯不單單全是英國殖民政府的功勞。 只能算是部分貢獻.

      在英國管治者心中,長時間香港人只是低等動物。 歷史資料應有記錄。

      Delete
    6. 如果睇舊聞67暴動前 英屬香港的確唔好,但67暴動後香港福利其實系好左,加上同中國做生意都帶動左經濟發展.

      Delete
    7. 其實英國有樣野好衰系臨走前十幾年就會開始搞好多野,,以香港為例.本身英屬香港無民主,系有機會歸還領土既時候就放寬各方面選舉,令到日後獨立/歸還比主權國既時候,假如剥削呢方面權利就會被大造文章.再者享受緊民主能夠選舉既人,被剥削後亦都好容易被煽動.

      Delete
    8. 係,英治政府也不能說完全沒貢獻,在1970起,根據上一代的講法,在民生上如公屋,或教育等,對香港社會是正面貢獻。

      臨走的十年左右,很多政制上的改變是故意加進去的。 這點不難了解,在其他殖民地中,也是臨走時留低一些政策上的灰色地帶,製造民間衝突,再用傳媒煽動大眾。

      Delete
    9. 英治政府也不能說完全沒貢獻

      曾經聽過一個講法係1970年代開始foresee到1997問題,所以派麥理浩來搞番好個場,或者係籠絡人心。

      Delete
    10. 或者係有這個動機。

      無論如何,這數十年的發展,港英政府對香港社會是有部分貢獻。

      我只是不同意一些人所說,香港現在的一切全靠英國管治

      Delete
  10. 低等動物,唉!睇番歷史這種動物,簡值造就香港小島,極端百年難得一見,世界級一流城市根源。:)草上飛

    ReplyDelete
    Replies
    1. 係,同意,造就一個頂級城市,港人自己才是最大功勞:)

      Dele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