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總統提出對等關稅後,在阿聯酋的各界引發討論。我在這裡節錄一些有關資料。
在香港,不少人的認知永遠停留在1990年,「世界=歐美」,「外國人=白人」,「外媒=西方媒體」。現在這個年代,多看一下世界各地人的看法,視野,文化習俗等等,無論如何都不是壞事。
-----------------------------------------------------------
(1) Khalaf Al Habtoor (阿聯酋本地大財團Habtoor Group的創辦人) 在社交媒體提到有關議題:
翻譯如下:
中國經濟像海洋一樣,暴風雨可能來臨,但廣闊的大海卻不會像小河一樣受影響。這是深刻而精確的比喻。中國不僅是經濟夥伴,更是世界經濟穩定的重要支柱。
自以為可以無視或孤立中國的人,明顯是誤判形勢:它是世界國家最大的商業夥伴之一,供應鏈、產業創新和先進技術的主要推手。任何關係緊張力都震撼供應鏈,從電子產品、醫藥到能源和綠色科技。 中國的任何動搖震撼了整個世界,從歐洲的工廠到美國的貨架。
世界不需要更多的經濟戰爭,需要的是理性的願景,建橋而不是封牆。
---------------------------------------------------------------
(2) 在國家媒體The Nationals,有數個評論值得一看。
文章二,可看這連結 ,大意指:美國總統在未顧慮周全的情況下輕率發動關稅戰,這種巨大的不確定性阻礙投資流向美國。投資需要規劃,但不可或缺的可預測性已給抹殺。這是現代史上最魯莽的賭博之一。
-------------------------------------------------------------------
後記:
到了今天,整件事已發展差不多兩周時間。天天都有新的變化。美股已是世界最大賭場,現在賭場搞手親自下場操控賽果,儼然變成了侵伯利益集團的內幕交易遊戲。
各界對他做法的評論,網上四處可見,在此不重覆太多。在此表達我的看法。我只能根據現階段(4月15)的情況說說而已,可能數天後整個局勢變得很不一樣。
(1) 製造業企業需要買地或租地建廠,購置機械,零件,原材料,找技工等等,計劃與執行都需要時間。現在美國政府政策朝令夕改,毫無確定性可言,加上企業家知道總統任期只有四年。若現在聽話,大力投資大規模產出到推出市場最少需要一至兩年吧,到了下任總統上台,貿易政策會否徹底改變?到時候本地產出的產品比不上外國的成本與競爭優勢,如何是好?不論是美企或外資,眼見現在的狀況,動不如靜,旁觀而不做任何大決定。結果是企業投資或外資流入美國出現大幅下降。
(2) 現在的關稅政策破壞力最大的是美國主要輸出商品:美元。美國消費者眼見環境不妙,衰退隨時到來,消費信心下挫,減少購買外國貨。美元在全球環流系統受到破壞。眼前可見的就是股市大跌,但跟往常經濟衰退不同,債市也出現拋售。市場認為這政策可能會動搖整個美元美債環流全球的系統。同時間,也有不少投資者眼看美國金融市場變成反覆無常的政策市,或新聞標題市,出現持續減持套現的行動。
短線操作的話,反彈當然是有可能的。從整個局勢看,現在是第一波殺情緒 / 殺估值,第二波的殺業績與第三波的殺邏輯還未上演,長路漫漫,美麗的風景線還未出現。好戲在後頭。
(3) 坊間對特朗普政策背後的目的有很多解讀,不詳述。最近回顧了他四十年前公開在報章上發言,他認為美國貿易逆差全因為「外國對美國人進行掠奪,美國應提高關稅阻止這趨勢延續下去」。跟現在的主張如出一轍,所以我個人認為「關稅可減少逆差,而且可拒絕給外國人掠奪美國人財產」這個歪理其實一直是特朗普的偏執信念。
正如美國網紅所說:「我在商場購物,買到心儀的外國製電視與玩具,外國人便是在剝削我 ? 我不明白。」令人感到驚訝的是,不少人依然極力擁護這政策,白官高官們也是如此。
(4) 中美進出口一年總額約6000億美元,中國國內一年內需消費是60000-65000億美元左右,即中美進出口總額約佔內需市場10%左右。即使最差狀況雙方貿易歸零,國內龐大的內需市場有能力填補這個缺口。最近五年國內經濟不景氣,但內需消費有持續緩慢增長,某一些行業如國內遊更是高速增長。總體上,可預料未來服務類消費比商品類消費增速更高,商品出現明顯產能過剩。現在姑且看看國內有什麼振興消費的政策。
(5) 美國是全球最大內需市場。當中約一半是服務類消費,如醫藥,法律服務,諮詢等,製造業進口只佔兩三成。而當中最大塊的車,國產車完全不能進口。而近年各國投資的新能源產品中,國產相關也不能進口美國。即中對美出口的產品主要是電子產品,家居用品,玩具等等,全都是價值鏈上不高的產品。近年國產製造在全球出口增長最快的,主要是油車與電動車,重型機械,太陽能相關等,都沒有依賴美國市場。
這關稅政策徹底打擊美國的能源產業與其他製造業。這一些美國本土製造中,全都依賴中國供應的零部件與材料,這一些東西成本倍升,完全發展不了新能源製造業,與電動車的產業鏈。
(6) 坊間什少提到整條出口進口鏈的運作模式。有興趣的可看Nassim Nicholas Taleb的Twitter Post。他舉了一個有趣的例子:一件售賣100元的中國製貨品中,約25%是從中國購入的成本,其餘成本源自美國進口商 / 物流運輸 / 存儲 / 品牌市場推廣 / 批發零售等,毛利20%的話,即一切在美國的經濟成本約55元。。若果中美貿易總額因關稅減少一半,即中國製造商會出現12.5元的貿易額收縮,而對美國本土產業(進口商,物流運輸,批發零售等)而言,經濟收縮是27.5元,是中國經濟收縮的一倍以上。
(7) 美國進口中國主要是石油天然氣,大豆,肉類等。石油可由俄羅斯,中東替代。天然氣可由伊朗,卡塔爾,俄羅斯替代。大豆可由巴西與阿根廷替代。現在沒出現突發性因素令農產品價格急升,其他農產品找到替代絕對不難。至於高端製造,高端半導體早已不能從美國賣給中國。至於另一美國高端製造波音,這公司如何fallen apart已不用多介紹,用歐洲Airbus替代更有安全保証。
(8) 整個貿易戰已開打7年,拜登時期對中國產品沒有降低關稅,一直以來都是消費者與進口商分擔大多數關稅(中國出口商可能給美國進口商壓價,各類產品有不同狀況,但數字上消費者硬食大多數關稅),對中國的關稅比印度與東南亞高出兩三成。再加上疫情期間中國長期封城,封城期間不少外國廠商的產出受到不同傷害與影響。即便如此,不少歐美企業到了現在依然極度依賴中國供應鏈。即使財雄勢大的Apple,中國生產Iphone超過80%。我的解讀是:「不是不想轉移產能,而是真的轉移不了」;或是「成本實在太高」。
(9) 近數年越南對美國出口出現爆發性增長,把這現象說成產能從中國轉移至越南,不算完全正確。更符合現實情況,其實是中國供應鏈延伸至東南亞各國。即使是從越南出口到歐美的,不少都是從中國轉口;或東南亞各國分擔了供應鏈最後端的組裝與人力密集環節(如紡織或電子產品等),但材料,機械等全是由中國供應。而在越南投資設廠的,大多數都是中資企業。看看在港股上市的民企製造商近數年的年報,便大約可略知當中的實況。東南亞製造業完全不依賴中國供應鏈,現階段完全不能辦到。物流,港口運載量,人力技術水平,什至基本的電力總供應量等,東南亞各國完全沒能力供應發達國家的所有需求,這是客觀事實。
(10) 由此可見,高關稅嚴重打擊中國中小廠出口商,這一些中小企沒有能力出海建廠。另一方面,對美國中小企的影響巨大,它們的財力比不上Apple,不能很容易找到替代中國供應商,也沒有試錯成本,唯一選擇可能是硬食高關稅,再把這成本部分轉移至消費者。或索性暫時觀望不做生意罷。
即使是大品牌如Nike / Apple 等,多了一層關稅,無論如何也需要硬食部分關稅,同時間不肯定消費者能否接受更高價格,對產品毛利肯定有影響。美國品牌營收大多數源自美國市場,主要市場的毛利受打擊,影響資金流轉,可能會影響其在美國以外市場的推廣與擴張。
反而,不少近年積極出海的中國各品牌(如車/家電/運動鞋/衣服等等),由於主要出海市場不在美國,在中國生產也不受高關稅影響,美企變弱後,反而更有機會增加其在外國的市佔率。特別是發展中地區如東南亞,中東,拉丁美洲,非洲,俄羅斯與中亞地區等,中國製造性價比高,美國品牌價格高(但不表示質素更高),這情況下中國品牌擴張空間很大。
//現在賭場搞手親自下場操控賽果
ReplyDelete其實賭場搞手係美聯儲們, 否則, 點解釋特斯拉股價腰斬
侵侵一部份含意係向美聯儲展示肌肉。
美聯儲系債息問題同侵侵都隔空過緊招, 侵侵露一手撈D籌碼, 就唔怕美聯儲話佢NO CARD XD
//到了下任總統上台,貿易政策會否徹底改變?//
拜老頭係無將侵1.0時期對華關稅/制裁減低,
《打倒中國》係不變既主旋律,
差別係對傳統盟友可以幾鬆手
侵侵一直都叫其他國家同佢傾,
如果條件之一係全世界主要經濟體都向中國50%以上既高關稅, 同拜老頭既工業遷離中國既戰略都無乜唔同, 侵侵只係搲爛塊面要佢地再快D
//若果中美貿易總額因關稅減少一半,即中國製造商會出現12.5元的貿易額收縮,而對美國本土產業(進口商,物流運輸,批發零售等)而言,經濟收縮是27.5元,是中國經濟收縮的一倍以上。//
講到尾都係美帝自己效率低收費高, 只係賺佐果D系晒中上層度,
底層打工仔都係要賣血
社會底永遠唔知邊個先係真敵人
//美國進口中國主要是石油天然氣,大豆,肉類等。//
見到大陸醫生(被質疑)拍片話大陸好多醫療器械用品都係依賴緊美帝入口,
國貨差幾皮
有幾成真?
//東南亞製造業完全不依賴中國供應鏈,現階段完全不能辦到//
睇下《完全不依賴》去到邊個程度
去到美帝制裁中國芯片咁, 生產機器, 原材料都要制裁埋
可以話永遠不能辦到
水先係掌握唔到河流源頭既國家永遠既痛 – 或者叫D黃人教佢地用好平既海水化淡啦
//美國品牌價格高(但不表示質素更高)//
美國品牌高價貨系中國做, 中價貨都係去晒更後發既國家
十年前NIKE都變晒印尼越南
我對白宮背後既大計興趣不大,什麼大棋局或迫他國買債等等。。 所以這個點便不評論。
Delete整件事的重點是:國與國關係既底層邏輯係自身利益,不是意識形態。只要看看德國,澳洲,日韓,中東各國,巴西等國家對中國既經貿出口數據,便知道圍堵中國的想法是否成功。
醫療設備,中高端的,國產質素還相差很遠。這是事實。但我所知的是,大多數高端廠商都是源自德國或日本,不是美國製。
從前全球資訊發放比較單一與集中,一起看英美媒體,電影,軟文化等,有利美企做大品牌,如Nike/Starbucks/Disney...
現在世界資訊已散開而且去中心化。各有各娛樂,變相美國品牌更難掌握消費者心智。而對於技術含量不高的消費品,全球數十億人中,沒多餘錢的人佔絕大多數,更多人注重價格與性價比,只要這一些新興國家保持一定增長速度,基本上可肯定愈來愈多優秀的中國製造產品可愈做愈大。
最高端的奢侈品牌如Rolex / Ferrari / 愛馬仕等,是完全另一個市場,國產沒機會佔領這塊地方。而跟生活習慣如飲食相關的,或許只有比較近似的東南亞,國產能造大。 世界其餘地方的話,應該更習慣Mcdonald/KFC,而不是火鍋。
//最高端的奢侈品牌如Rolex / Ferrari / 愛馬仕等,是完全另一個市場,國產沒機會佔領這塊地方
Delete這些是歐洲old rich的玩意,連美國也未能染指... 畢竟意大利也沒落多年,但其造皮鞋技術仍然執世界之牛耳。不過當中法拉利和藍保堅尼應該在我們有生之年會看到其消失,或變成「受保護動物」多於高端名牌,因爲好似佢地已講明不會做電動車... 事實上他們轉也保不住優勢,因爲他們的多年纍積的核心技術是引擎和相關機械技術,和電動車的電機和大功率電池以及所屬的電子電機技術完全沾不上邊。
//世界其餘地方的話,應該更習慣Mcdonald/KFC
關鍵是有無一個中餐品牌能成功「跨文化地快餐化」。其實老麥和KFC與世界大部分地方的菜系(例如法國菜和日本料理)也無關係。
我們杜拜這裡有中式快餐,是東南亞華人開的連鎖店,但味道實在一般,可能更合適歐美人士的味蕾吧。
Delete台灣鼎泰豐很受歡迎,但我覺得味道比不上地道廣東菜。
希望將來多一些中式快餐。
齋係出入口商報關都夠烦。:D 草上飛
ReplyDelete係,不明白整個政策如何可以徹底實施。
Delete//外媒=西方媒體
ReplyDelete其實身受其害的西方(包括日韓台)網民都對中國做法喝彩,台灣大批網民更在綠媒下留言「這是我第一次支持中國」。香港大部分人無可無不可不痛不癢,只是因爲香港真正做到「無實體產品出口」而已。
我認識既文明香港人唔係咁睇,佢地認為這政策會成功把整個製造業回流美國,也可增加美國政府收入,也可成功圍堵中國。
Delete其實博主的觀察與我所言「香港真正做到『無實體產品出口』」並無矛盾,甚至可以完全吻合:絕大部分香港人完全不理解製造業生產鏈,以爲只要人多夠cheap夠血汗(但就算真係血汗就得,美國人都知道自己完全捱唔到)就造到,完全不知道當中的複雜性和對成本的影響。
Delete我觀察過一啲even不反中的香港KOL看法,都同樣如此無知,反映可能世界真正完全「脫實入虛」的地方不是美國,而是香港。
\\反映可能世界真正完全「脫實入虛」的地方不是美國,而是香港。\\
Delete認同。「脫實入虛」這個形容詞真的很精準。
無論是反中或不反中,我認為港人最應做的角色就是講飲講食講搵快錢,近十年更多了財自這一個議題,對港人而言,世界政治講少d比較好。
動搖到美元地位既話美帝自己都好頭痛
ReplyDelete理論上不至於走到這一步。各方都不想這事情突然發生,但美元慢慢弱化會是長期趨勢。
Dele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