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October 11, 2023

港股記錄 (2023年9月)

這一季度間,交易次數稍多。對螞蟻罰款確定後,七月初決定買進阿里巴巴,賣出中船租賃。由收息周期股換成科技股,這是超過兩年半的時間後,再度買進科技股。過去兩年有關阿里的壞消息頻頻,在此不詳述,再加上大市陷入長期熊市,股價無論如何已price-in負面因素。

若論回饋股東的做法,分拆一些長年一直灌水卻沒有實質利潤的業務,是很實際的做法。現在阿里打算先分拆重資產的物流菜鳥,是個好開始。跟著還可不時用現金回購等等。這樣一間阿里較像一間控股型輕資產公司,看看未來數年的ROE能否慢慢回升。對公司未來的成長性不能完全樂觀,但現在這股價無論如何都是低點,可耐性看看後續發展。

若單論成長潛力,最看好是阿里對接海外用家的國際業務。或許這塊生意分拆上市後,我或會換馬至這股。

跟著是月中賣出華領醫藥,英恆科技,和天能動力一半倉位,買進中國電信,加注阿里,再首度買進攜程。英恆出業績後出現大跌,僥倖避開了。

過去接近十年,我從來不買電信股。但現在這市況中,除了信心滿滿的石油股外下注電信股是用來增持收息股的比例,同時間也增加科技股攜程。這兩者沒矛盾,我對倉位配搭的看法是probabilistic,而不是deterministic。

跟著便是九月中,賣出餘下的天能,止賺了一點聯邦制藥,加注攜程,買進康臣葯業。

這樣一來,醫藥板塊持倉不低,有康哲,聯邦制藥,康臣。

本季度賣出天能與華領,感覺上還是有點無奈。天能的業績多年來都沒什麼問題,但股價長年不起,除了疫情2020年曾出現一輪急升大賺一筆外,其餘時間都是不盡人意。我認為當中問題是花數十億搞新鋰電工廠,但鋰電池的生意遲遲不見利潤有關。

-------------------------------------------------------------------------

大談宏觀是專家們的強項,身為散戶投資者不多說。

只點出一些個人看法:

(1) 中國製造出口往中高端向上流。近十數年工資大漲,還有什麼社保或環保限制,再加上年輕勞動力下降。工業製造向中高端發展理所當然。低端生產的工廠大多是勞動力密集行業,職位與工廠消失,對就業市場有很大負面影響(事實上,年輕一代對低端工廠打工的興趣也不大)。

中高端製造業需要的人口勞動力大減,當中只需要數量少的技術型人才,其餘產線自動化與機械減省成本,根本不需要大量勞動力。若政府決心解決經濟轉型出現的就業問題(低技術人力找不到工作),需依靠消費服務市場。

(2) 現在人們更注重花費於服務型消費,不單純是從前的物質或商品消費。當中的原因難以說得清,可解讀成經濟不景下,人們消費力下降;但也可解讀成人們開始有其他品味,不單純只追求物質與炫耀。看看到港旅遊的內地客便知現在他們追求的東西跟疫情前出現很大差別。

在這大環境下,服務型消費應可出現持續性增長,最簡單便是訂酒店,機票與其他交通等等。電影購票的業務也值得留意。

(3) 若看美股市場的話,消費品牌板塊經常出現長升股。國內國情不同,消費力也遠比不上。但若看看過去二十年的發展,人們現在買國產運動鞋,國產時裝潮流衣服,國產西式飲食如瑞幸咖啡,國產電影票房橫掃市場,還有製造業如家電,電子產品等等。

即使在海外如我,十多年前的話,人們看中國產品便知道是質素低的便宜貨,現在看到國產貨,便覺得是性價比極高的中端產品最佳選擇。人們的看法是會慢慢改變的,這需要時間。國產品牌會慢慢發展與狀大,這需要時間的積累。消費品牌板塊值得一直仔細觀察。

(4) 人口老化毫無疑問。十年後與今天比較,在醫藥,保健產品,醫療服務等的消費會是現在的數倍。

(5) 現在市場信心極差,由年初計,熊市已持續接近三年。愈來愈多散戶放棄港股,把存款予銀行做定期存款,或全力轉戰美股;不少港股基金經理不再留在港股市場,或大幅減低持倉。對於逆向投資者,港股是現時全球最佳的市場選擇。

--------------------------------------------------------------------------

本年度 (九月三十日止)港股倉回報約+4.5%。

持股如下(由重倉成員至小成員,按重量排名):

中海油
康哲藥業
聯邦制藥
綠城管理控股
濱江服務
阿里巴巴
中國電信
康臣葯業
攜程
中國建築國際
兗煤澳大利亞
宇華教育

------------------------------------------------------------------

21 comments:

  1. 期望能通過你, 看到中東媒體評論(比較接近中東>事實)以色列和哈馬斯的衝突. 謝謝.

    ReplyDelete
    Replies
    1. 最近生活比較忙,我也沒有緊跟不同媒介的報導了。 有空搜索一下。

      Delete
  2. X2,由你分析客觀表述,相信可讀性甚高。草上飛

    ReplyDelete
    Replies
    1. 其實我住的地方距離巴以還是有點遠,接近四小時的飛機行程,不算鄰近。所以也不算十分深入了解的。 看看有空再談。。

      Delete
  3. 衹能說哈馬斯長期被壓抑,不自由母寧死,來形容他們心態,亦喚醒世人,它們長期不公平的苦況。

    ReplyDelete
    Replies
    1. 不是哈馬斯,它只是其中一個政治武裝組織。而是全部巴勒斯坦人,幾百萬人。

      Delete
  4. 我最簡短概括一下, 讓Joseph 評一評:

    以巴兩方互相殺來殺去上百年
    以色列錢多武力強, 殺巴勒斯坦人手法"更文明"(不文明也能讓他文明)
    巴勒斯坦又窮又銼, 要殺回去就得找個別力弱者, 顯得"不文明"
    戰損比, 以色列人1:20+大幅領先巴勒斯坦人
    不計巴勒斯坦人被圍困在剩下活動區中冷死餓死病死的

    ReplyDelete
    Replies
    1. 雙方積怨上百年。

      一方顯得文明,另一方野蠻。但其實都係暴力對暴力。當中是非對錯外人真的很難完全了解與評論。

      以方勝在一直有美國撐腰,做咩都肆無忌憚,起碼西方媒體不會大幅報導。印象分全勝。(起碼對於一些天天看英美媒體便自覺得知世界天下事的人而言,以方印象分全勝)

      文明人的玩法是利用法治。強行霸佔巴人土地,摧毀他們的屋,即使告上法院,法院決定一定係猶太人的做法正確。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法治文明社會,一定要守法。

      Delete
  5. 以巴衝突是夾雜著宗教衝突, 各方利益訴求, 歷史恩怨的複雜問題, 基本無解, 誰是誰非, 很難一言而定. 無論如何, 在做個人評判時, 對相關歷史有所了解是必要的, 不能單憑個人喜好.

    我簡單分享一些我的粗略知識:

    以巴衝突的最深起因應該是對應許之地的理解. 一個是認為耶和華對亞伯拉罕承諾的應許之地只是給了亞伯拉罕--以撒-雅各之後的12分支及其後代, 也就是以色列民族, 另一個是認為亞伯拉罕-以實瑪利之後的同樣也是12支及其後代也就是阿拉伯人也有份.

    猶太人3000年前已經定居在巴勒斯坦, 阿拉伯人在公元七世紀開始在巴勒斯坦定居. 在二戰結束時, 在此地定居的人中, 大約2/3是阿拉伯人, 1/3是以色列人.

    巴勒斯坦地區從來沒有建國, 只是不停地被各種政權統治, 一戰前屬於奧匈帝國, 之後由國際聯盟授權英國託管. 法理上不論阿拉伯人還是以色列人都沒有建國並統治過該地區, 不過, 在私產概念上, 以色列人比較佔法理優勢, 因為以色列人曾經購買了許多土地並被當時的統治者承認, 而阿拉伯人基本沒有這種買地行為.

    ReplyDelete
  6. 國際聯盟相當於現在的聯合國, 其決定類似現代的國際法, 有現代概念的合法性, 所以當時來講, 英國的託管有法理基礎. 二戰後, 英國把對此地區的處治權交給了聯合國.

    聯合國在60年代通過181號決議, 讚成在該地區建立阿拉伯國家以及猶太人國家, 也就是兩國方案, 同時決定耶路撒冷由國際共管. 實際上當時也考慮過兩國民族聯合成立一個國家, 但擔心民族和宗教矛盾不可調和, 難以成事, 所以最後放棄.

    181號決議通過後, 猶太人接受, 阿拉伯人不接受, 最終, 在英國託管結束後, 以色列在48年建國. 建國次日, 阿拉伯聯軍即發起進攻, 目標是滅了以色列, 但最終失敗, 此後又經過多次戰爭, 而無一例外的, 基本上都是阿拉伯人發起戰爭而以色列最終獲勝. 這些戰爭各有不同緣起, 而結局是以色列越打國土越壯大

    ReplyDelete
  7. 第一次中東戰爭後, 以色列成功立足, 但國土仍然大致在聯合國初始劃定的地區之內, 其餘廣大巴勒斯坦地區暫時無主, 因當地阿拉伯人沒有建立巴勒斯坦國, 結果這些地區有相當部分被當時出兵的埃及, 敘利亞及約旦瓜分佔領.

    第二次中東戰爭比較複雜, 焦點是蘇伊士運河. 英法聯合以色列爭奪蘇伊士運河的控制權, 但在美蘇默契合作支持埃及下, 行動失敗, 蘇伊士運河被埃及實際控制. 基本上此次戰爭和巴勒斯坦問題關係不大

    第三次是埃及從海上, 敘利亞和約旦從陸上再次聯合進攻, 誰知又被以色列打敗, 結果是埃及丟了西奈半島, 敘利亞丟了戈蘭高地, 約旦丟了耶路撒冷和約旦河西岸

    第四次戰爭是埃及和敘利亞嘗試奪回失地, 但還是失敗了. 第五次則是因為第四次戰爭時的巴解游擊隊對以色列造成巨大威脅, 以色列主動發起攻擊黎巴嫩的貝魯特, 主要目標是駐扎當地的巴解游擊隊. 這段時期, 中東地區各種風雲, 相關各方被迫開始和以色列的和談, 此後就是各種談判和巴勒斯坦地區的各種衝突直到如今

    ReplyDelete
  8. 關於建國, 大致上, 聯合國提出的是兩國方案, 以色列接受, 阿拉伯人只接受當地只能屬於阿拉伯人, 以色列人必須被消滅或者離開. 雖然雙方互為死敵, 但眼見的事實是以色列國內有三成以上是阿拉伯人並且被視為平等的國民, 而以色列之外地區的阿拉伯人普遍不接受以色列國的存在.

    巴勒斯坦的阿拉伯人二戰後先是以巴解組織為合法代言人(因為沒有立國, 所以難以說是合法政權), 之後到現在是法赫德, 而哈馬斯算是後起的組織, 但目前來講, 法赫德被認為是合法代表, 路線相對溫和. 哈馬斯主要是以極端行動崛起, 某種程度上可以認為是恐怖組織, 很難被承認可以代表巴勒斯坦

    ReplyDelete
  9. 準確地說, 猶太人很早之前曾經在巴勒斯坦建國過, 但被羅馬帝國所滅, 之後猶太人離散各地. 二戰前猶太人在當地佔1/3人口, 是因為之前數十年在居住世界各地的猶太人持續有人回來定居. 巴勒斯坦未能建立阿拉伯國家, 或許主要原因是各阿拉伯國家並未全力支持, 而是各有打算各有訴求, 比如第一次中東戰爭後的情形. 巴解組織, 法赫德, 哈馬斯這三個組織, 基本上主要都是靠外國各種勢力的支持在運作, 感覺上這些組織的領導人更多的是將此看做是一盤生意, 而不是將主要訴求放在為巴勒斯坦阿拉伯人謀幸福上, 所以我們可以看到他們的各種活動其實並沒有為巴勒斯坦的阿拉伯人帶來什麼利益而更多是感覺當地人民被當做是工具. 如果說猶太人是多災多難的民族, 巴勒斯坦的阿拉伯人何嘗不是.

    ReplyDelete
  10. 精彩的解說,第一次看 yfchan 長文,是看得這麽舒服,評論中肯到位,今期港股評論,以乎要改標題。。十月圍城之無語間蒼天(真主)。:D 草上飛

    ReplyDelete
  11. 整件事太複雜,外人很難完全了解所有東西,若論基本的歷史資料,兩方數次戰爭的前後結果與粗略發展,陳兄的資料已算很充分。我估計大多數時事評論員與網上政治KOL,也不一定完全知道這一些東西。

    若我不是住在這裡,我應該對這一些遠離自己數千公里外的東西沒什麼興趣。正如現在我也沒興趣仔細看跟我完全沒關係的南非或拉丁國家的歷史發展一樣。

    ReplyDelete
  12. 我的認知是除了宏觀歷史事實外,還有來自住在這裡的巴勒斯坦人或巴勒斯坦後裔。

    我對猶太人,波斯(伊朗)人,或阿拉伯人都沒任何偏見。我對整個歷史發展的解讀是,整件事的經過很明顯不只是兩個中東人民族的怨恨情愁。

    ReplyDelete
  13. 世界一戰前,大約四百至五百年時間,巴勒斯坦這塊地方是由奧圖曼管治(現今的土耳其人)。這地方大多數人信奉伊斯蘭教,其次是猶太教,基督教教,還有一些少數宗教分支。

    當時這地方沒出現種族宗教互相仇殺,數百年間大家和平共處,伊斯蘭教徒阿拉伯人佔多數, 其實基督教阿拉伯人的數量也不少,再加上其他民族與宗教的人等等, 伊斯蘭教徒阿拉伯人沒有趕絕其他宗教教徒。

    ReplyDelete
  14. 趕絕猶太人的,最早期是羅馬基督教,當時還沒伊斯蘭教的誕生。千多年間,不只巴勒斯坦,其他伊斯蘭教為國教的地方,如北非等地,從未出現過屠殺猶太人的歷史,各地猶太與阿拉伯人一起和平生活數百年。反而,在歐洲,出現數次趕絕猶太人的記錄,最早期是羅馬,最近期是納粹德國。

    巴以問題,一些評論員簡單解讀成兩大宗教千年來誓成水火,明顯是完全錯誤。若看歷史,以巴衝突純粹是近百年的事,整件事的根源與英美掌控世界規則, 脫不了關係。

    1900年左右,還是土耳其人掌管時,當時數據是巴勒斯坦地方,猶太人數目佔總人口不足一成。到了以色列立國前,猶太人佔當時巴勒斯坦三分一左右。正常人口流動不可能會令猶太人數字在五十年間出現這樣大幅上升。翻查資料,源自1900年左右,已出現猶太復國主義者,他們一心想在二千年前原居地巴勒斯坦建國。這一些政治訴求當然不會突然成功,但當時歐洲美國不少富商都是猶太人,他們已長居異地多年,不肯定他們是否對建國主義是否有興趣,但由於同一民族,富商們開始出資支持復國主義者.

    數十年時間,出高價在巴勒斯坦買地建屋等,當時的阿拉伯人不知道這個龐大計劃,對猶太人大量進入不抗拒。世界一戰後英國掌管這地,猶太富商開始寫信接觸英國高官,表示有意在此地建國。英國人沒表示反對,口頭上同意。

    ReplyDelete
  15. 跟著便是陳兄所說,二戰後德國戰敗,納粹黨屠殺猶太人的黑歷史深入歐美人的心靈,加上美國猶太富商背後力推。

    順其自然的,出現聯合國決議案,以色列在巴勒斯坦這地方立國。以巴兩國劃出的面績,土地肥沃靠近地中海東岸的大多數地方全歸以色列。人口佔多數的阿拉伯人佔內陸欠缺水源的地方(約旦河西岸),只分得少量靠海的土地。當時一些土地已有猶太富商買入多年,看似分給以色列是順理成章,實情是以色列立國後,猶太人出資建立的軍隊便把以色列土地內的巴勒斯坦人趕走或殺死。當年1948發生的事,阿拉伯語稱為nakba,意指災難。突然失去家園的阿拉伯人約70萬。

    雙方怨恨由當時已起,基本上無解。

    ReplyDelete
  16. 或許若分給以色列的土地單純是猶太富商買進的地,怨恨或許沒這麼深,但歷史沒如果。

    當時,美國無論政治精英或商界富豪,都是猶太人。以色列建國後,除了搬入的人帶進資本外,還有美國政界動議不少支持以色列發展的政策,如軍事支持,先進武器支持,資金支持,即使到現在,年年支助以色列數十億美元。

    基本上由以色列建國起,由世上最強國家不停支持,再加上附近阿拉伯各國沒同心協力,而是心懷鬼胎不團結,雙方強弱差距隨著時間發展,變得愈來愈大。

    以色列到了現在,算是先進國家,推行西方民主制度。現在約兩成人有阿拉伯後裔,隨著時間發展,以色列需要人口做一些低層工作,慢慢在法律上容許住在國家的阿拉伯人入籍,表面上大家都是以色列公民,法治下人人平等。但阿拉伯裔以色列人受盡歧視,大多只能做低端工作,或開餐廳做平民商人,完全沒有上流至在社會做中產或專業人士的機會。

    ReplyDelete
  17. 近數十年,基本上第四次戰爭後,鄰近約旦, 埃及等自知不敵,已認可以色列。以色列實際上軍事掌管巴勒斯坦人的地方。在巴人村落間不停擴建,實質上是在系統性侵吞巴人的地方。聯合國出現多次反對動議,但美國大多一票否決。當然,西方媒體也不會大量出現這類報告。

    在這一些事實下,以巴衝突完全無解。我身為局外人也不會站邊。只能為巴人感到無奈。

    ReplyDele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