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May 26, 2025

杜拜生活點滴:新潮玩Labubu

數天前,看了一篇源自著名英國雜誌 The Economist 的文章,標題是:How China became cool. 有興趣的讀者可去看看。

內容重點是:中國近兩年對不少國家推出免簽政策,中國遊變得容易,外國遊客中有些是專職旅遊相關內容的自由工作者,有些則是數千萬粉絲的社交網紅,他們仔細描述中國遊的一切,,如旅遊景點/社區容貌/飲食文化/都市生活/跟當地人接觸經驗,與接觸各類新科技如試駕電動車,試玩機器人等等,令全世界網民眼界大開,加上來自中國民企的手機遊戲,與社交軟件如大行其道的Tiktok,還有本年大量外國人湧入的國內熱門app小紅書令中國在海外的形象大大改善。

這一切順其自然的變化可能連中國政府都感到意外。事實正是如此:由一個具有巨大社交影響力的網紅親身描述,比起中國政府所做的任何東西,前者對世人的影響力巨大得多。文章最後還說,中國要得到海外的軟實力就必須放鬆一點,不要太費力,越費力,效果越不好。

--------------------------------------------------------------------

最後一段我個人很同意,也想表達個人看法。數年前中國政府與杜拜地方政府合作拍攝一部電影,內容是有關戰爭的題材,成本很高,內容很嚴肅,但在本地上映沒什麼大的評論,基本上只上映一個短時間便下畫了。如果換轉一部電影是由民間電影製作人合作,有關阿拉伯人與中國人一對情侶在杜拜生活的輕鬆愛情喜劇,坊間評論會否更多?能否引起更多年輕人的注目?

或許,拍電影也不用,這年代已越來越少年輕人進戲院看電影。簡單一個開放旅遊政策,現在在社交平台看到的就是各國的人表達各種中國遊的經驗。中國官方不用再花時間與成本搞軟實力宣傳,這沒什麼意思,我自己從不看環球時報或官方說法,世界發展至此,很多東西與社會現象都是順勢演變。

社交網紅影響力比中國政府大得多,同時間也比西方主流媒體大得多。現在西方各國人民對主流媒體的信任度屢創新低,人們寧可在社交平台找尋相關資料,而不是看主流新聞,西方主流媒體散播的觀點對人民 (特別是年輕一代)影響力越來越少。現在很明顯的一個現象 : 新一代如Gen Z / 00後,這個年齡層的世界人民對中國的好感度,相比起中年或老年人 ,明顯高很多。這個判斷是有數據支持 (源自Pew Research近年來在歐美多國的民意調查)。正如The Economist 這篇文所說,社交軟件與手遊等都是新世代天天接觸的,久而久之,新世代對中國的認知與觀感,跟中年與老年人的差別愈來愈遠。

註:當然,不得不說,西方主流媒體對於不停聲稱普世價值或自稱文明的香港人,影響力還是很大,對這堆人而言,這類型資訊最有參考價值

---------------------------------------------------------------------

除了手遊,動畫,社交平台,電動車,Deepseek,電商網購,與不少人喜歡的中遊,近年還殺出了一個年輕人喜愛的新型消費 : 谷子消費。這詞的出現源自國內形容新一代的消費形式,這詞也可通行形容世界各國年輕新一代。同樣地,在這個範疇,年輕人都懂的品牌,都是源自中國。

在全球各大城市不停開店的名創優品Miniso(在香港上市),深受年輕與事業女性歡迎。我在歐洲小國格魯吉亞旅遊時也看到這店,照樣受當地女性歡迎。在杜拜,更是四周都有新店。

但本文重點其實是Labubu。我相信港人對這詞不陌生,應該所有港人都聽過Labubu (若果有港人從未聽過Labubu,可能真的對社會潮流完全不曉。。。)。Labubu其實是出自港人的IP,由泡泡瑪特(香港上市)以盲盒營銷的形式推出市場。

這產品其實已推出市場數年時間,在國內曾有爆紅的一段時間。但出海後,其爆紅程度進入世界頂端,卻實在教人意想不到。到了現在,Labubu在全球爆紅的程度已遠超在中國的受歡迎程度。

我個人的粗淺理解是:2年前韓國樂隊BlackPink成員對Labubu愛不釋手,這個過億FANS的樂隊成員加持下,同時間Pop Mart發力攻打外國市場。先在泰國與東南亞爆紅,跟著泰國皇室公主加持,跟著便是全球知名藝人如Rihanna,還有碧咸等都發放手持Labubu的照片。到了這地步,這潮玩在全球爆發的程度已一發不可收拾。在美國,Pop Mart的app曾出現在下載榜第一名,十分誇張。

到了本年,這個潮無可避免殺到阿聯酋。我在商場已看到很多少女的手袋已掛上Labubu。上月推出的Labubu新款更出現商場內無數人排隊的誇張盛況。由於Labubu已完全斷市,加上本地土豪出身的少女不介意炒價購買心頭好,現在二手價是一手價的數倍。

這潮玩走紅全球的速度已不能用任何言語去形容。Pop Mart創始人的營銷能力令我嘆為觀止。過去一年半時間,泡泡瑪特的股價上升二十倍。市值已達3000億。

如果不用排隊,不用食炒價,一手原價輕鬆進店便可購買,我樂意買一個Labubu回家當成裝飾,哈。

Monday, May 12, 2025

韓國股市

近年來,不少港人與內資都已轉戰美股。近半年時間,港股走勢明顯優於美股,可能有不少基金與散戶回港作戰,但整體上對美股信心滿滿的人還是不少。除了港人與內資外,我也注意到另外兩個地方:英國與南韓,近數年當地金經理與散戶都已轉戰美股。原因無他,美股在近十數年的確是一枝獨秀。

近日開始注意南韓股市,主要原因還是這國家近數年出現數不盡的負面消息:

(1) 生育率接近全球最低,人口老化嚴重,人口總數出現負增長,連帶勞動力都在下降。

(2) 經濟依賴出口,近年環球經濟狀況不佳,影響了國內不少企業的利潤。而國內受制於內需不佳,沒增長動力。今年起更出現美國關稅政策,出口美國佔領韓國GDP的7%,現在出口前景不明朗。另一經濟因素是:韓國出口與國內出口重疊的產業很多,近年一些韓國工業出口已明顯受到國內企業衝擊。

(3) 央行傾向維持低息下,加上美元強勢,貨幣貶值,外資流出。

(4) 國內政局不穩,前任總統提早下台,今年提前大選,我自己完全沒注意整個事件的發展,只看新聞標題。去年年底韓國股市出現大跌,是去年亞洲區內最差的股市。

(5) 國內經濟困局:國內經濟命脈由五大家族財團壟斷。年輕人讀書與補習就是為了高中考試,進入國內著名大學提升進入大財團工作的機會。另外,樓價近數年持續上漲,年輕一代看不到上流機會,便躺平,不婚不育,專注炒外國股票等等,政府對此困局沒任何改革方案。

(6) 股市因素:不少市值大的公司都是五大財團的子公司等等,這些家族不重視小股東回報,公司帳內坐擁大量現金與資產,但派息低或不派息,也不回購。有些家族更有意令股價長期走低,這樣的話遺產傳承給下代所需付的稅額便大幅降低。

(7) 另一方面,韓國股市容許大公司把公司內的業務分出上市時,完全不用實物分派給小股東或現金購回小股東的股票,變相公司內的業務另設子公司上市,但持有母公司股票的小股東卻得不到任何子公司的持份。在韓國,這類公司行動不違法,這算是神奇的事情。

因為上述的(6)與(7),不少韓國網民戲稱韓國股市永遠都有韓國折價。但我相信第(6)點普遍存在於亞洲,如香港,不少股票存在極大資產折讓,但大股東對回報小股東或管理市值沒什麼興趣,致使這類股票的股價長期走低。去年已寫了一文描述相關狀況 ( 小股東無力的港股市場)。

---------------------------------------------------------------------

正正是因為上述數之不盡的負面因素,韓股近年頹廢引起我的好奇心與注意。逆向投資某程度上是一種基因,不能靠後天學習。

在亞洲區內,近數年不少人提到的日本股市與印度股市,也很有趣或值得細看,但這兩個股市都已連升數年。

日本的話,其中一個因素是數年前政府推動的資本市場改革,令不少綜合企業加大派息,更注重ROE與股東回報。另一因素我相信是因為巴股神2020年加持,馬上引起全球資金的注目。印度的話,升幅更誇張,一些內需消費股即使利潤增長不高,已炒至50-80倍PE。

身為亞洲第四的經濟體,南韓過去數十年出現不少優秀的企業,如世人熟悉的三星,現代等等,重工業中,如造船,鋼鐵等等也有全球領先的企業,另外,近二十多年韓國潮流文化普及全球,製造娛樂軟文化相關的公司全球知名。

簡單看了一些估值指標,現代汽車與KIA兩大韓製車廠,現價是3倍PE,派息7% ; 國企韓國工業銀行PE 5倍,派息7% ; 三星近年業務出現一些困境,但好歹也是全球領先的半導體製造業公司,也有人工智能概念,PE 11,派息2.7% ; 另一著名半導體企業SK Hynix,PE 5整個韓國股市去看,PB只有0.9倍。韓股低迷程度大可跟港股相映成趣。港股近一年已有不錯的回升,但整體上依然偏低。

近一兩年,南韓可能看到鄰國日本與中國都先後提出振興資本市場的推動政策,兩者事實上都取得不俗的成效。現在韓國政府也推出股市value-up政策,鼓勵企業派息與回購,做好市值管理。成效如何,有待觀察。單看本年,韓國股市走勢其實不差,但這不代表整個股市已轉勢。事實上,non-US地區本年明顯跑勝 US。

回顧巴菲特的往績,港人熟知他在中國的投資往績,如在中石油與比亞迪大賺。近年他開始投資日本的五大商社。其實,巴菲特在亞洲第一筆投資是在韓國,這往績在Snowball書中也有提到,時間點應是2000-2002年左右。結果是超額回報收場。

當時巴菲特描述韓股:

這些都是好公司,而且價格便宜。與五年前相比,這些股票已經變得便宜,但這些企業的價值卻更高了。一半的公司的名字聽起來像色情電影。

他們生產鋼鐵、水泥、麵粉和電力等基本產品,十年後人們仍會購買這些產品。他們在韓國擁有很大的市場份額,這一點不會改變,其中一些公司也向中國和日本出口。

但不知何故,他們並未受到關注。看看,這家麵粉公司的現金超過了其市值,而且它的售價是收益的三倍。我買不了多少,但買了幾股。這是另外一家,一家乳製品店。我的個人投資組合最終可能只剩下一堆韓國證券。

個人看法:雖然股神經常聲稱不注重宏觀經濟,事實是在亞洲區如中,日,韓的投資中,對時機觸覺與宏觀因素轉好的契機,都掌握得妙到毫巅。在這三個國家的過去數十年股市中,進場時機出錯的話,回報差天共地。原來巴菲特不只是美國股神,更是亞洲股神。

------------------------------------------------------------------------

我對韓股持開放態度,即使投資在這股市也不可能佔整個股票資產的大倉位,最多都是佔比5%-10%左右,而且一定是分散在十間或以上的企業。這文不是投資建議。這文只是個人的資料搜集。

我看到的宏觀有利因素是美元應會持續走弱,加上市場預期的降息,應會加速環球資金流進新興市場,特別是亞洲市場。但這個宏觀因素同樣適用於歐洲,港股或其他新興市場。

我可能是唯一一個港人會花時間留意主流完全不提的股。去年曾花時間看國內B股的資料 ( 可看: 乏人問津的股票尋寶池),有些B股長期受市場忽視,但派息與股價走勢也不錯,但這市場交易不容易,還是放棄了去年也曾花數個星期對美股上市的中概股做了一系統資料搜集,跟著投放資金在這一堆股票中建倉 ( 可看:近期對股票的看法與操作 (2024年12月)),這數個月回報算是不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