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June 27, 2025

從錢的角度看世界

近年宏觀政經周不時出現突如其來的變化,一眾宏觀分析師,或政經KOL忙碌得不可開交。大行重金招募的宏觀大師必須有其觀點,最終重點是看其觀點能否為投行帶來利潤,這是一件很實際的事情。另一方面,政經KOL的觀點最重要是帶來流量,觀點能否驗證,或當中評論的細節是否跟事實相關,是否準確,這一律都不重要,重點是需要流量,有人喜歡看便可以了。

這種觀點型的資訊我什少細看,即使看的話,首要看重的就是當中會否存在投資機會。宏觀資訊的重要性跟我手中的錢掛鉤,起碼我是從錢的角度去看。可能對其他人而言,資訊的重要性在於大家是否同一立場,或者,是否一些個人想看到/期待看到的資訊,這也很合乎人性。

若宏觀即時資訊跟投資無關的話,我便沒興趣了,把注意力放在工作,家人等更重要。這不是說完全否定國際性新聞的價值,而是按重要性區分,很明顯是應先把注意力放在工作/生活/投資。

或可從另一個方向去看,近兩周頭條新聞的以伊戰爭,這個新聞十年後有什麼價值?我相信對以色列人或伊朗人而言,或者這事對將來局勢發展與他們的生活可能有根本性影響,但對我或其他身在香港的人而言,十年後有什麼價值?

--------------------------------------------------------------------------

事實很明顯:這事根本不會醞釀成世界大戰,不要給主流傳媒或自媒體誤導。底層邏輯明顯不過 : 不停的空襲與開啟防空系統,以色列一天的花費是數億美元,國力負擔不了一個長期戰事,一個月也維持不了。這是從錢的角度去看整件事。

特朗普伯伯現在任何事都是講錢,無論如何都不會花錢開戰。但他也得做一場戲,給雙方一個下台階,便製造一次對伊空襲,空襲前先得悉對方已把最重要的核材料與設備完全轉移,事後對媒體聲稱空襲完全成功便可。以國自可說成大大的勝利,可停戰。伊朗當然也要戲,裝作打擊美軍駐紮卡塔爾的基地,事實是事前已通知美方與卡塔爾。襲擊成功後,自稱回擊有力,方便得到一個下台階去停戰。

以伊表面上殺得兇恨,事實是雙方都留有後路,表現尚算克制。以方沒空襲伊朗的財源如能源相關的設施,伊朗也不可能關閉石油出口道Strait of Hormuz,也不會向以色列或美軍發射最強的超音速導彈。

明眼人都看出伊朗想要做的話,研製出核彈其實只是時間的問題,這不是能力的問題,而是決心的問題。若它有決心的話,這戰爭不會阻止其研發。搞了數十年都沒有做好,主要還是沒決心去做,一心想利用這核問題去跟西方談條件,取消金融制裁,它們需要的是錢。

這國家的政權表面上是神權統治,事實說成神棍政權更貼切,所作所為不是為巴勒斯坦人發聲或維護正義,他們最想要的是錢,但美國與以色列一直不給。在侵伯管治下,放鬆一些制裁,讓對方拿到錢,而對方口頭上一如既往的強硬,實則拿到錢後便可把核研發拋開,不會推進核研發。

若這政權真的把宗教意識形態凌駕於其他一切,早就做好核彈了(有了核彈便是最佳的防禦機制,這次以色列突襲也不可能出現)。伊朗的波斯文化,跟阿拉伯人的沙漠部落文化完全不同,波斯人重視教育,有很深刻的科學與人文相關底蘊,受制裁數十年時間,經貿上與世界隔離,依然發展出國內的基礎工業。這樣一個國家,人口接近一億,真的數十年做不出核彈?

在我眼中,這個神棍政權口頭上強硬是必須的,因為伊朗國內也有不少宗教意識強烈的人民態度上強硬才能得到他們支持。這國家內部有很多不同聲音,這神棍政權將來會否倒台,是伊朗人自己的選擇。根據我對伊朗人的了解,將來這國家完全歸向西方,或完全跟中國這邊接軌,這兩條路也是不可能的。一個為波斯歷史而驕傲的民族,自會發展自己的一條路,放長雙眼去看。

坊間的一堆觀點如:這戰爭對中國不利,或者,這戰爭對中國有利,若誤信這些只求流量的觀點便未免太反智了。整場戰爭跟中國無關。我列舉一些自媒體不會提到的事實給大眾參考:

以色列是中東首個承認新中國的國家。雙方正式建立外交關係則是三十多年前。在建交前,雙方經貿合作已很密切。雖然在以巴問題上中方多次口頭表態支持巴方,但現實是無礙雙方的關係。單就利益而言,中以關係比中巴關係當然重要得多。

80年代起,以色列多次違反美製軍器轉售協議,把各類型先進軍備賣給中國,美國多次警告以色列沒有效果。事實很明顯,整個交易就是錢,以色列的目的是賺錢。事態持續十數年至2000左右,以色列打算把美製防空系統賣給中國,美國終於行動上阻止這次貿易。到了近年,中以雙方軍民兩用的技術合作持續,從美方的眼中看,即是軍事上的雙方合作事實上沒有停止。

到了疫情後的世界,中以雙方的貿易額持續增長,根據去年的數據,中以貿易額遠遠高出中伊貿易額。

我個人是Issac Asimov的支持者 : 從歷史去看,緊密的經貿關係才是衡量兩國關係的核心邏輯,而不是意識形態上的盟友。

Wednesday, June 11, 2025

周期股底部反轉的機會

澳門博彩業算是一個傳統行業,近年因為疫情,國內經濟放緩加上國情關係,各大博彩企業進入寒冬。

某程度上這類股的商業模式跟商業地產或酒店比較接近,重資產行業,周期性質需要看宏觀經濟。比較容易看清的算是競爭格局。澳門政府發牌照只給有限數目的企業,這類政府監管嚴格的行業的競爭格局應算清淅。從這方向去看,博彩可算是商業模式比較優秀的商業地產。

另一要點是:博彩酒店基本上佔據澳門優質稀缺土地。它們自身也有附近土地可開發新的地產項目,這類資產總有價值。開發完成的話,不論是酒店,渡假村或住宅項目,總會帶來額外收入吧。

對澳門而言,博彩稅收的重要性不用多說。打算增加政府收入的話,將來對這些現金牛加稅抽水不是一件奇怪的事。

雖然行業進入逆境數年時間,但淺看一些數據的話,博彩業似乎已見底。事實上過去兩年澳門的博彩收入已出現一段緩慢增長。從定性去看,賭是人的天性,這行業永不會消失。基本上遊客量持續增加的話,博彩收入應會順勢增加。

單看股價的話,不少股如澳博或銀河卻還未沒出現明顯反彈。這或許帶來一個周期反轉的機會?

粗略看了有關上市公司的資料如澳博,貴賓廳收入佔比總收入已大減。中高端中場客流量已超越疫情前的時間。另一看點是利用一些大型娛樂活動如明星的演唱等等,引入歌迷或其他類型遊客量,這些都是轉型期必須做的事情。但看毛利率的話,這類娛樂帶來的收入似乎遠比不上博彩主業。

除了遊客量持續增加,或一些地產項目開發,我個人覺得更重要的周期因素是借貸利息下降。澳博超高負債比的情況下,利息支出下降是一個極大利好因素。銀河的話,其負債一直管理在一個可控水平。過去兩年利潤出現復蘇,更不停還債把負債水平大大降低。各博彩公司情況略有不同,但無論如何,利息支出下降,與美元貶值帶動旅遊業,都是宏觀利好因素。

這文列出的要點顯得粗糙,也沒任何深入討論或洞見,主要是我沒有仔細看清有關數據,或全面比較數個博彩股的財務數據/經營效率等等。暫時而言,粗略看法是這周期行業可能出現底部反轉的機會。它們已進入我的觀察名單,現階段沒有買進的計劃。

----------------------------------------------------------------

另一重資產,高負債的周期股源自航空業。這行業疫情時出現大逆境,國泰需要政府注資渡過難關。但2023通關後旅客量,加上航班總數出現持續上升,去年國泰的純利近十年最佳,更有餘力派息,再還清疫情時香港政府給出的特殊借貸。

疫情後公司發展變得有點不一樣,客運量還未回復疫情前的水平,但貨運量(主要是海外網購與電商帶動)出現明顯增長,已佔公司純利超過三成。

我開始注意這行業是在關稅戰打響不久的四月中。注意它的主因源自當時油價不停下調,油價近數周已企穩了。不同航空公司的實際情況略有不同。但油價下跌必然是一個利好消息。拿國泰為例,翻查過去十多年的數據,燃油佔據公司運營成本的三至四成左右。

由於油價升跌對航空公司的業績影響很大,各大航空公司都會做油價對沖。拿2015年為例,當年油價全年下跌四成,但國泰當年燃油成本只下降兩成。

本年到目前為止,油價下跌略超過一成,算上油價對沖機制,單單油價下跌不應構成買進航空股的理由。拿過往十年數據為例,其中一年(2017/2018/2019其中一年,我不記得細節了)油價出現下跌,導致營成本下跌,但當年全年純利出現明顯下。影響公司業績的因素還有很多。其中主要因素有:航班滿座率/總航班供應量/票價。

當年國泰高管的說法是 : 國內航線競爭壓力大,因為競爭對手(國內公司如國航/東航/南航)不停增添新飛機,機位供應過大的情況下,票價下跌,整個行業國內線載客率出現下跌,經營效率大跌

我看過有關飛機供應的資料,飛機供應似乎踏入樽頸與受限的狀況,旅客量若持續上升的話(國泰高管的說法是2025年會回復疫情前的100%),國泰可能會進入一個很不錯的順周期。

現在的飛機供應似乎進入一個緊張的狀況,數據源自近兩年小型航空公司租借飛機的平均成本大增(這可能暗指飛機租賃行業可能身在一個很不錯的順周期吧 ?);另外,若比較一下國泰去年與十年前的年報,平均機齡出現增長,由9年增至11年,這是否顯示新飛機過於昂貴,公司為了減省成本,唯有沿用老舊飛機?

另外,國泰在去年年報表示,從Airbus購進的新飛機交付出現延誤,影響了經營效率。延誤原因是整條長長的供應鏈中,其中一個環節的供應商的工廠出現大火,影響空巴交付進度。

飛機製造整條供應鏈可能身在緊繃的狀態,不能隨意更改供應商,而各環節也沒什麼額外供應量,同時間疫情後全球各公司陸續增加新飛機,供應追不上需求的話,便出現現在這個局面,這是我的推測。

另一方面,近來的關稅戰發展難測,最新消息指出,波音飛機應可如常交付給國內航空公司。但若整個中美貿戰出現變化,或波音飛機出現各種安全隱患,飛機供應上可能出現大跌(有一些國內公司全賴波音的供應,保養與維修,機師們只熟悉波音系統,突然完全轉換成空巴應需要一段時間)。

若以上因素與數據得出的判斷(即飛機供應踏入樽頸位置)沒錯的話,加上油價稍為下跌,與旅客量持續出現增長,還有就是利率下降的潛在利好,對於債重的國泰而言,肯定是一個利好因素。整體上,國泰現在可能身在一個很不錯的周期。

國泰近一年的股價已出現很不錯的升幅,但身為重資產周期股,底部到頂部的升幅肯定不止一倍,現價依然是合適買進的位置。國泰進入我的觀察名單,但暫時沒計劃買進。